七情六欲分别指什么 七情六欲是怎么来的 七情六欲出自哪里

 人都有七情六欲,我们都知道出家人是要看破红尘、摆脱七情六欲的,我们整天把七情六欲挂在嘴边,但是你知道七情六欲都有哪些么?而你对它又了解多少呢?

  所谓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种感情。哪七种呢?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这说法从哪来呢?如果你看过《还珠格格》,应该记得,乾隆皇帝罚小燕子抄写一百遍《礼运大同篇》,是《礼记》中的一篇,“七情”就出自其中。

  而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作为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最初,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后人解释说,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的就“乐”,失去所爱的就“哀”。

  那么你肯定注意到了,“怒”因为“恶”而产生,“乐”因为“爱”而产生,所以在“喜、怒、哀、乐”之外,加上了“恶”与“爱”,情感就从四种细分为六种了。

  祖先们对情感的划分,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按说六种不少了吧?可是古人说,人在“怒”、“哀”这两种情绪“将至而未至”——也就是情绪还没到“点儿上”的时候,还会产生“惧”,所以六种情感又被细分成了七种,这就是“七情”的由来了。

  有人可能发现了在七情的最后一个就是“欲”,那么为何不直接表达出来呢?而是单独罗列出来六个欲?

  原来古人认为“乐”和“欲”是相通的。因为人得到所爱的就会“乐”,而根据古人的理解“欲”是贪欲。那之所以会爱,是因为有“贪欲”,所以“乐”和“欲”是相通的。

  它指的是人本能的需求,就是《礼记》里所说的,七情是“弗学而能”的。

  至于“六欲”的 说法,比较简单了,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 所谓“全生”,是人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这里古人没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也有人说是: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意念)。

  所谓“全生”,是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虽然这里古人没有具体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但后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来泛指人的各种欲望。

  七情,即七种情绪:喜怒哀惧爱恨怜。六欲,即六种欲望:求生欲、求知欲、 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人的所有情绪,都可归纳为上述七情;人的所有欲望,都可归纳或分解为上述六欲。

  人的情感自然丰满,也很丰富多彩,但千万不要泛滥;而人的欲望往往也是无穷尽,呈现一种“一山还比一山高”的状态,可不要忘了人痛苦的根源是人内心的欲望,所以有“欲”可以,但也不要过于膨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