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比如大理寺之主要考核官员,后有说法主尊供奉菩萨佛的为寺;庙是古代帝王处理政事的地方叫做庙堂,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亦称庙,比如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
“寺”最早是官署的名称,如在汉朝,御史大夫们办公的地方都会称作御史大夫寺;管礼仪的部门叫做太常寺。同时“寺”也指中央机构,如太常寺,大理寺等。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寺”就成了专指僧人藏经,讲佛和生活居住的场所。也可以理解成:寺是外来宗教的宣讲场所,供奉的是佛,然而佛是超然的。
“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这就称“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相传,当年著名的佛教学者摩腾、竺法兰是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中国的,所以这座寺院便取名为“白马寺”。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 文人 武士。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这样看来寺和庙在功能作用上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其次寺和庙的供奉对象也不同:寺一般供奉的是佛、菩萨、仙,比如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四大天王、弥勒佛、八百罗汉等等,对于人们来说是宗教信仰。
而庙供奉的有的是当地的神,如妈祖,有的是人们心中崇拜的英雄,如岳飞、关羽、包拯等,有的是自己家里设置的庙堂,供奉自己的祖先和对家族有贡献的人。当然也有的庙供奉佛像,但通常都是私人打造的佛身,供人们许愿祈福,设施比较简陋。
当然,除了寺和庙以外,大家还要区分庵、观的性质,和尚修行居住的地方叫寺,或者寺院,尼姑修行、居住的地方叫庵,在《红楼梦》中妙玉修行的地方叫做栊翠庵,规模不大,只有连妙玉在内的几个剃发修行或者带发修行的尼姑,男性一般不得入内。
庵也是女子祈福的地方,如女子求姻缘、求生儿育女、求家庭兴旺。而观则是道教修行的地方,统称宫观,比如白云观、永乐宫、南阳玄妙观等。
我国对于建筑的称谓可谓是多种多样,每一种建筑都有不同的名称,对应不同的性质和作用,不可混淆,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独具魅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