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过年的:古代过年回家的方式真累人

 过年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可是很多人感觉现在的年越来越少了年味,还是小时候的年更加的热闹,更像是过年,由此可见,越早时候,年越像年,那么,在古代,年是不是更像年了啊?那么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过年的,就知道了!

  古人怎么称呼过年?

  我们现在人大都把过年叫做过春节。很多人认为春节就是古人对于庆贺新年的叫法。实则不然,在民国以前,古人很少用“春节”,大部分都是用“元日”一说。“元”代表着吉祥,如意,而“元日”被古人用来指代一年的开始,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大年初一”。

  从夏朝到汉朝,每个朝代对于一年的算法都有所不同,元日的到底是那一天也并不一致。商朝将腊月1日定为元月,而秦朝则将10月1日定位元月。到汉武帝时期,历法被大改,此时,《太阳历》也出现了。后人在《太阳历》的基础上逐渐制定出来我们今天看到的阴历。元日才正式被统一下来。

  而春节这一概念其实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标准。1941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01

  过年怎么放假?

  过年怎么放假是全国人民都在关心的问题。那么古代的春假怎么放呢?作为一年之首,古人对其的重视程度是极大的,和现在的法定假期时长无差。唐代的行政法典《唐六典》中有记载:“内外官吏……谓元正,冬至各给假7日”,而根据《宋史职官史》的记载,元日,冬至,寒食期间,政府的公务员也都会有假7天。

  02

  过年怎么送祝福?

  走街拜年

  走亲戚拜年是过年不可缺少的仪式,古代互相拜年有作揖的、有行跪拜礼的、还有拿拜帖拜年的等等,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是所表达的意思都是新年祝福和问候。小编这里把这种拜年叫做走街,早上早早的吃完饺子,我们这里有初一早上吃饺子的习俗。然后一辈人的直系兄弟姐妹们,就会互相吆喝:“某某某,快点儿吧!该走街了”。到了自己家长辈哪里,说声过年好给您拜年了,之后磕个头,再简单拉会家常,起身继续下一家。

  03

  过年玩儿什么?

  当然没有电的古代在家里是看不了春晚的,但古人春节也不是在家里互相大眼瞪小眼数手指头的,那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戏曲表演、杂技杂耍等,正月十五也会有元宵灯会,还有各种庙会等等。那时候人们的娱乐活动也很丰富的,人与人面对面共同交流,共同参与的活动也多。到是咱们现在各自每个人抱一个手机,全身心都投入在聊天和各种游戏当中,可能还不如古人过春节有意思呢!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04

  过年吃什么?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不愁吃喝,那么在古代,人们过年都吃什么呢?

  首先,就是鸡和鸡蛋。鸡被认为可以用来去戾气的。甚至有人称元日为鸡日。而吃鸡蛋就更为常见了,被人认为有奇效,有的古人认为吃了鸡蛋就可以修道成仙“元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炼形” (炼形即修道成仙)。而有的人认为,吃鸡蛋可以有效避开瘟疫。《练化篇》中说“正月旦,吞鸡子,赤豆各七枚,避瘟气”

  除了鸡蛋就是喝酒了,古人常喝椒柏酒和屠苏酒。古人认为椒,柏均是帮人强身健体的良药。据《四民月令》记载“椒是玉衡星境外,服之令人身轻能(耐)老,柏是仙药”。而另一个重头菜就是五辛盘。辛代辛辣,五辛盘就是装有五份辛辣食物的菜品。风土中记载,“元日造五辛盘”,“五辛所以发五脏气,即葱、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也就是现在的:葱、蒜、韭菜、油菜、香菜。而过年常吃的小零嘴呢则是胶牙饧,据称其能强固牙齿。不过到后期逐渐成为送灶神的食品。

  05

  燃放鞭炮

  自从一千多年前,大概战国时期吧!某些不安分的古人,在无意中炼丹时发明了火药。随着时间的流逝,火药也在不断的改良,一直到了宋代民间艺术杂技表演,使用火药制造炮仗或爆仗等类似鞭炮的东西,鞭炮才慢慢开始传播开来。

  古人也不傻,过年放鞭炮传播开来之后,也就开始在鞭炮上推陈出新。从开始的听听响,到后来燃烧颜色和起落高度等方面更高的追求,慢慢的霹雳声中旧岁除的传统观念就流传了下来。在那个没有手机刷朋友圈的年代,一群人聚在一起放放鞭炮也是一种乐趣。

  06

  张贴春联

  五代十国时期就有了最早春联的雏形,那时候不叫春联叫桃符,那时候贴在门外是为了驱鬼辟邪。到了宋代一些文人墨客,才把现代春联的概念在民间流传开来。现在咱们过年也都还保持张贴对联的传统,不管天再冷,也无法抵挡我们贴对联和福字的热情。可能城市单元楼里贴对联还容易,农村都是大街门,贴对联绝对是个技术活,小风一刮瑟瑟发抖,每次贴完满手都还是对联上落下的红色。

  古代也有春运,古人是怎么回家过年的?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据我国最早一部释义词典《尔雅》“岁名”条解释,年,在唐尧时称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据此可以推出在周代出现了春节的雏形——过年,古代的春运也应该出现在这个时候。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古代受自然、礼俗“父母在不远游”等因素的限制,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古代春运的主体也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虽然距离跟现在相比不太远,但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回一趟家也是非常不方便的。

  为了解决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尽量不在过年时安排公务人员外出。而外出打工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误回家时间。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古代也有“高速路”

  “回家难”的背后实是“行路难”,解决春运矛盾,根本上是要解决交通问题。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按照记载数据折算来看,驰道宽达69米,路边还栽植松树,绿化降噪,驰道类似于“古代的高速公路”。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秦代“高铁”:硬木轨路

  除了驰道,秦时还有直道、轨路等。这里所说的轨路,便是当时的“高铁”。当然,那时的轨道非铁轨,而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非常快。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畜力车堪称古代“大巴”

  影响春运效率的,除了路况外,还有运输工具。在古代,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辇就是轿子的前身,之后又有痴车、独轮车、鸡公车、黄包车、三轮车。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而长途运输特别是物流则主要靠畜力车,它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巴”。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至今在北方个别地方仍能看到马车。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船是最舒服的交通工具

  在中国古代,无论载人载货,木船才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就是因为运河上的船运送着几百万石的粮食,附带大量白银和各种商品,还有往来的官吏、客商。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唐代“春运”全国统一价

  是的,古代的“春运”也是要买票的。虽说不用担心一票难求,但是买票一事确实存在。

  现代春运会动用一切运力以保证节日运输,古代也是。中国过去有官办、商办、民营三类交通体系,但不论是哪一种都是要收费的。逢到节日时,客运和物流费用会比平时贵一些,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如在唐代,商业运输便有一个全国统一价,并设有最高和最低限价,连里程速度都有详细的规定。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以唐开元年间为例,九品芝麻官这样最基层的“国家干部”,月薪不超过半两银子。若是要坐马车回家,恐怕得节衣缩食大半年。年年如此,为了回家过年,都得勒紧裤腰带过上大半年的苦日子,自然不太现实,如果走水路就轻松多了。因此,坐船回家是古人春运时的首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