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养生保健 揭秘中医养生独特保健宝典

我国的中医传统源远流长,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在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就指出: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为养生之本。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中国最早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要从五行学说开始说起。

王经石在《太极图谱解析》中说;“五是自然界中五种物质、五种能量、五种气场,而‘五’相互作用产生运动,称为‘行’,五和行合起来就是‘五行’。五行生克是代表物质、能量、信息的演化形式,它是朴实的世界观与自然科学”。

根据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把人体的肺腑脏器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属性,《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

要做到养生,就必须遵循五行之道,五行之道又最在乎平衡,所以中医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平气和。

《黄帝内经》中叙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所谓的养生,在百姓眼中就是“少生病,活得久”。而人只要存在这个世界上就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自己的五行之气,要想维护自己的五行平衡就必须要借助外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规律,保持一个平静的心。用诸葛孔明的话说就是“宁静而致远”。这里的“致远”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活得久”。

从中医养生之道上来看,维护一个人的五行平衡,做到心平而气和,存在养和治。很多人会认为保持心态平衡是一个主管因素,怎么还需要治呢?其实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很多自身无法决定的因素,包括基因、环境等。有些时候光靠自身的克制力还是无法达到心平气和,所以就需要借助自然之力-中药,利用中药来协调人体的五行平衡。

调理身心的逍遥散

中医在治疗心理方面的药方,最著名的就是“逍遥散”了,顾名思义吃了药,肝气活泼畅通,心情也随之开朗起来,烦恼抛诸脑后,好似神仙一般逍遥快活。而逍遥散的同名药方有20首,要如何选择呢?

渊源于汉代汉代《伤寒论》载四逆散由炙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四味组成,用于气郁而致厥逆之证,体现了疏肝解郁、调理气机治法。成方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逆散易枳实,合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川芎,加薄荷、生姜组成,即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八味。主治肝郁血虚所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功。

中医养生重在养心

其实说来说去,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唯一核心就是“五行协调”-五行相协而无病。在日常生活中不要一味的追求养生的秘方,和所谓的长生之药,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规律,经常检查身体,思想豁达通悟,远离不正当的争名逐利、勾心斗角,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和开朗的胸襟这才是中医养生之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