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中医疗法的一种,它是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可能大部分的人对艾灸并不了解,下面小编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艾灸的四种常用方法。
艾灸的方法有哪些?
第一种用法:直接灸。直接灸就是用艾柱或者将艾条取绒后,捏成所需大小,点燃后直接放于身体穴位或患处施灸的方法。一般艾柱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绿豆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直接灸分为两类,灸后不留瘢痕的称为无瘢痕
灸;灸后皮肤出现化脓甚至结痂的,称为“瘢痕灸”。
第二种用法:用艾灸器灸。艾灸器又叫温灸器,根据不同的类型,可分为艾灸盒、随身灸等。它的优点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操作方便,刺激作用温和。
第三种用法: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在皮肤和艾柱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作为间隔的物品通常有姜、蒜、盐,药等,分别称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灸等,因为间隔的物品不同,治疗作用也就不同。
第四种用法:悬灸。悬灸就是用艾条进行施灸,也就是用艾绒卷起来的长条状圆柱艾条施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距离艾灸部位皮肤2-3厘米,若感觉比较疼,可以调整一下高度,再进行烤灼。每次灸5~10分钟,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以出现红晕为度。这个灸时是常用保健和常见疾病艾灸所用的时间,对于一些初灸和灸过的朋友需要对灸时调整。在操作时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艾灸的基本用具
艾炷:由艾绒制成,呈圆锥状。在艾灸疗法中,可以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相应大小的艾炷。通常来说,较大的艾柱用来灸大面积的身体部位,例如其背部、腹部。和较小的艾炷用来灸四肢或头面部。
艾条:由艾绒卷材的棒状灸具。判断艾条的好坏主要依据艾绒的纯度。
艾灸盒:艾灸盒是艾灸的首选辅助器具,通常为木制或竹制。
艾灸罐:艾灸罐和艾灸盒不同的是,它可以在全身不同的部位使用,而且它使用起来很方便。
艾灸罐的使用步骤:
①将艾灸罐打开,取出最里面的内罐,并准备一段长短合适的艾条。
②将艾条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留下一个小孔,点燃艾条有孔的一端,将点燃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上。
③盖上艾灸罐的盖子,装上艾灸罐的手柄就可以手持艾灸罐施灸。
④也可以用绑带将艾灸罐缚在身上施灸,这种方法需要在施灸部位覆盖毛巾等隔热,避免烫伤。
无瘢痕灸:施灸时不要烧伤皮肤、不让它化脓、不留瘢痕的灸法。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艾炷再灸。连续灸3至7壮,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瘢痕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称为瘢痕灸,又称为化脓灸。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出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施灸。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部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至2天换敷贴一次。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至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隔姜灸:将新鲜的姜片切成直径2至3厘米、厚0.2至0.3厘米的拨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然后将姜片至于要施灸的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微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抬离皮肤片刻,再放下继续施灸,之艾炷燃尽再更换艾炷,每次每穴3至5壮,灸至皮肤潮红为止。
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至脐部填平,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至患者感觉灼痛,即可更换艾炷。也可在食盐上放置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施灸的部位,在距离皮肤2至3厘米处炙烤,使被施灸部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每穴灸5至7分钟。
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需要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如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地活动着施灸。
回旋灸: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2厘米左右的距离,但位置并不固定,而且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均匀地想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
通过以上小编的描述相信大家对艾灸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十分的繁琐,但是请大家一定要认真仔细的看完,相信会有很大的收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