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敬如宾指的是夫妻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互相敬重、爱护、感恩,建立动态平衡和谐的良性关系。
相敬如宾出自《后汉书·庞公传》:“居岷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
相敬如宾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国君晋文公派大夫胥臣出使鲁国。胥臣事情办完了,回来时路过一个叫冀的地方。他的马车路过一块田地,天气十分好,晴朗无云。田里有一个农民正在锄草。
碰巧,那农民的妻子送饭来了,她将饭碗高举过头顶,十分恭敬地送给丈夫吃。丈夫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胥臣很有感触地说:“夫妻之间如此敬重恩爱,说明这个青年是个有德之人,假如有这样的人帮助国君治理晋国,国家肯定会兴旺不衰。”
“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相敬如宾”原作“相待如宾”,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nòu,除草),其妻馌(yè,到田里送饭)之,敬,相待如宾。”意思是互相敬重,如同对待宾客一样。形容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关系和谐。后世多作“相敬如宾”。例如《后汉书·逸民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夫妻相敬如宾。”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刘奇成亲之后,夫妇相敬如宾,挣起大大家事,生下五男二女。”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十二:“他待夫人不坏,然而直到夫人死了,他这才知道夫人心中的抑塞悲哀;他和她何尝不‘相敬如宾’,然而他们各人的心各有一个世界……”
同“举案齐眉”一样,“相敬如宾”也只能用于夫妻之间,所以《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相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现在有人随意扩大它的使用范围,以致造成误用。例如:
⑴康嫒嫒把老人当作自己的母亲看待,相敬如宾。(《南宁日报》2008年4月14日)
⑵据伊能静好友描述,婆媳俩平常相敬如宾。(中国新闻网2008年11月17日)
⑶与家人和睦相处,相敬如宾;对晚辈和蔼宽容;与老伴相濡以沫。(《中国老年报》 2006年9月1日)
⑷患者和医护人员间的矛盾未必像我们想的那样复杂,〔只要〕理清流程……大家自然能相敬如宾。(《生命时报》2008年8月12日)
⑸当汽车驶进这座小城后,顿觉神清气爽,只见街道干净整洁,处处绿树成荫,车辆来往有序,人人相敬如宾。(《人民日报》2009年3月2日)
例⑴把“相敬如宾”用于母女之间,例⑵用于婆媳之间,例⑶用于家人(从上下文看,不包括老伴和晚辈)之间,虽然是误用,但使用范围还没有超出家庭的圈子,总算有所节制。例⑷用于医患之间,范围已经扩得够大了,没想到例⑸竟然扩大到“人人”之间,达到普天之下无所不包的境地,真是沿着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了。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似乎只要彼此互相尊敬,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说“相敬如宾”,但是不要忘记这是一条成语,而成语往往有与字面意义不完全相同的特定含义。这条成语从它开始出现就是形容冀缺同他妻子互相尊敬的,后来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又都用于夫妻之间,因此它的使用范围已经约定俗成,使用者只能遵守,而不能随意扩大。
顺便说一下,例⑶的“相濡以沫”也用错了,说见《“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互相救助》一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