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出生在一个世世代代务农的家庭中,可是他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根本无法负担自己读书的费用,匡衡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但是因为要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这让匡衡很着急,他明白这样学习不会有成就的。
可是匡衡家里太贫穷了,晚上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烛光让他学习,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偷偷的将墙上的洞挖的大一点,就这样不论春夏秋冬,匡衡就靠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但又一个问题来了,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富翁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匡衡后来成长为学问家,他励志求学的精神更是在朝中广泛传扬。
那么匡衡成为了一位怎样的大学问家呢?
匡衡的科举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连续考了九次,才当上太原郡文学卒史。虽然是不起眼的官职,但因为对《诗经》了解透彻。得到刘奭赏识,将匡衡升为郎中,给事中。
汉元帝的时候,张衡受推荐被朝廷任命为郎中,再升为博士,给事中。汉远帝很赞赏匡衡的见识,提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后来又升来丞相,封为乐安侯。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
汉制凡是封侯者,都要赐予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其采邑。匡衡当时的封地有3100顷,封地中的租税都归匡衡享用。可当时因为土地丈量有误,偏偏给匡衡多圈出了400顷封地。这件事开始匡衡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问题的关键是当下属向匡衡报告这件事后,匡衡企图将错就错,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辨是非,不愿吐出这块到口的肥肉。地方官员畏惧匡衡的权势,也不敢得罪他,竟曲承其意,让匡衡得以侵占这原本不属于他的土地。
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后来有人向元帝举发匡衡侵占土地,尽管匡衡位极人臣,很得元帝器重,但像他这样明目张胆地违法乱纪,元帝如何能容忍?最终,匡衡被撤职法办,他的爵位和封地都被剥夺,并且被贬为平民。
不过几年,抑郁而终。这样的结局似乎不符合我们儿时的幻想,但是现实就是如此,就如同伤仲永一样最后沦为普通人,这也正告诉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