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历史真相》

"杏花村"何处寻

一说到"杏花村",像我这样的人,就想到了酒。最近看电视,知道有几个制酒的酒家竟然为了"杏花村"争了起来:都说自己这儿是"杏花村"的正根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读这首诗时,许多人要好奇地问:"这杏花村在什么地方?"有的人认真了,考证起了这杏花村在哪省哪县,于是,竟出了山西、安徽两大流派。更有人依据考证出的杏花村,真的卖起酒来。考证得越深入,越是混乱。其实,从《清明》诗本身来看,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之后,牧童并没有正面回答"行人",而是用手"指"。因为牧童什么也没有告诉"行人",只是用手指了指,根本没有说出那村子的名,外乡来的赶路"行人",当然也不可能知道这个村庄的名了,况且,"行人"要的是酒,询问村名对于此时此刻的他并没有任何意义。可见,"杏花村"并不是一个村庄的名,只是"行人"顺牧童手之所指,看到的是一个被盛开的杏花围簇的村庄。就是这么一个杏花盛开的无名小村庄,要是当年就有人问起,估计杜牧自己都不一定能再找着这里,因为他心思没在那里。这个小村中有酒是肯定的,但是有没有佳酿就是另一回事了。

有人又要问了:"那诗人写这"杏花村"又有什么意义呢?"

清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这天人们的活动有好几项内容:要祭扫先人墓,要到郊外踏青,在这春风拂面的日子里,孩子们还要玩风筝。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路上行人",想着家中亲人是否安好,先人的墓地是否有人祭扫,心里当然很苦。清明顾名思义是天气晴朗,其实,我国古代有不少民俗是非常忌清明雨的,有"清明晴,万物成"、"清明前后,夜雨无麦"等俗谚。可是,这"行人"赶上的偏偏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又给"行人"增加了一层苦。

悲苦得无法解脱,所以就有了借酒消愁的想法。可是那个有酒的村子又很"遥",想弄点儿消愁之酒,仍然还得承受雨中之"遥"。那遥远的村庄,又偏偏开满了象征美好的杏花,这"杏花"与"行人"的处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是在"行人"冷却的心上又添上一层悲苦。

看出来了吧,"行人"之苦是一层一层加上去的:清明-清明雨-遥-杏花。这"杏花村",可以说是浇在"行人"身上的最冷的一瓢凉水,于是这时候,"行人"才真的有了"欲断魂"之感。

最后要说一句,只要是好酒,连巷子深都不怕,管它是哪个村,管它是什么花,好喝就行,争个"杏花村"意义不大,别争了。

袁游全集 民族简史 姓氏起源 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