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静女》
这个"静女",许多人解释为娴静的少女、安详的姑娘,这是误解。
诗中的话是一个小伙子的口吻,从诗中看,"静女"是很爱这小伙子的,对小伙子又是送礼物,又是约会的。可是,她明明跟人家约好了在"城隅"相见,到了时候她自己却躲了起来,让人家"爱而不见",弄得小伙子"搔首踟蹰",她却在一边儿角落里偷偷地笑。这么一看,这个姑娘哪有一点安静的样子,纯粹是个爱玩爱闹的疯丫头。这"静女"解释为安静的少女、幽静的姑娘,是不合诗意的,是不妥当的。
中国古代的那些约束妇女的"规矩",是随着历史一步一步形成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完备"的。先是周代的"周礼",这主要是约束贵族的,对下层人不大管用,后来是汉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再往后是南宋朱熹的理学。到了南宋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才算是真正完善,所以不可以用朱熹以后的封建理学来解释整个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诗经》的时代,各种让女孩子安静的礼俗还没有形成,当时的社会也不见得需要女孩子安静,女孩子自己也用不着像后来的闺中之女那样以"静"为美约束自己。
《静女》本是一首充满了天然的活泼的极富动感的爱情诗,如果突然冒出来了一个安安静静的"静女",诗味就大减了。
解释《诗经》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最有影响、最权威的就是宋代朱熹的《诗集传》。朱熹的《诗集传》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前人的注释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但是同时,他也时时不忘通过解释《诗经》,阐发自己的理学思想。朱熹在解说这首诗时就说"静者,闲雅之意"。今天许多人对"静女"的解释就是源自这里的。
"静女"的正确解释应该是"靓女","靓"通"静",读jìng,意为美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引用贾谊《鸟赋》:"澹乎若深渊之静",可是,到了《汉书·贾谊传》这句话就变成了"澹虚舟乎若深渊之靓","静"成了"靓",可见,这两个字在古代是相通的。《汉书·扬雄传》:"稍暗暗而靓深",颜师古注"靓,即静字"。《说文句读》:"靓者,静字之假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既然是有"琴瑟在御",应该是载歌载舞,怎么可以"静"?这个"静"也就是"靓",美好的意思。
"静女其姝"中"静"、"姝"是同义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翻译过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女孩约我在城外相见。若译成:一个安静的女孩约我在城外相见,那多没意思。应该恢复历史的真面目,应该将"静女"解释为"靓女",美貌的女子。
现在人很讲究"靓",以为"靓"是个很时尚的新词,其实在《诗经》的时代,就已经有"靓"了,就已经讲"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