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第15章 最早的霸主(1)

公元前770年,周天子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天下大乱的时期,史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定型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乱世,也涌现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之主——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那么,谁是春秋时期最早的霸主?他又是如何在春秋列国的纷争中建立起一番霸业的呢?

把家搬到黄金地段

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弄了个烽火戏诸侯,最后不仅把自己坑了,还把祖宗一大半的基业都赔了进去。继位的平王没有能力夺回镐京,只好东迁到洛邑,拉开了东周的序幕。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春秋,一个是战国。对于华夏子孙来说,这一段历史非常重要,因为中华文化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从东周开始,诸侯们已经不把周天子当回事儿了。当年君临天下的天子,此刻已经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了,从至高无上的君王变成诸侯们争来抢去的傀儡,这一重大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按传统的说法,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还有人说这五霸中没有宋襄公和秦穆公,而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这场笔墨官司和前面的“三皇”一样,打了两千年也没弄出个子丑寅卯来。总之,这几个人都很了不起。可是无论他们怎么争,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的头衔却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头上。

春秋时期最初的霸主是郑庄公。当然了,庄公只是个小霸,他跟后来的齐桓公、晋文公没得比。

与西周立国时就被分封的那些诸侯国相比,郑国算是晚辈了。他们虽然辈分低,但身份却很高贵,因为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幼子。

周幽王时期,郑桓公在朝中担任司徒。他看到周幽王昏庸残暴,犬戎不停骚扰,西周王朝是有一天没一天了,就预感到周王朝要完蛋。

再看看别的诸侯国,都在发展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所以郑桓公就冥思苦想,得为郑国找条后路啊。

当时郑国的封地比较靠近犬戎,一旦西周遭到犬戎大规模的侵略,郑国极有可能首当其冲。面对这个难题,郑桓公问一个大臣该怎么办。这个大臣就说,咱们应该迁到河济之南去。

郑桓公问:“为什么要迁到那儿去呢?”大臣解释道:“河济之南是虢国、郐国的封地。虢、郐两个国君不得人心,而您作为大周的司徒,在百姓心目中的声誉很高,所以如果咱们迁到那去,就可以利用您的声誉,渐渐蚕食虢、郐两国的土地,壮大郑国的实力。”

郑桓公欣然同意,然后费尽心机地在虢国、郐国之间夺占了十座城池,开始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家当往那儿挪。随后,他组织大家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和商业,期盼尽早实现举国迁徙。

后来幽王为了讨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玩儿大了,犬戎疯狂进攻,诸侯们却按兵不动。这时候,郑桓公却冲锋在前,为了保护幽王,他还牺牲了。

这一下,郑国的命运就改变了。他们光明正大地搬迁到了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连周王都东迁洛邑搬了家,我们立了这么大功劳,想换个地方,有啥不可以的呢?

接任桓公的武公特别有眼光,他选择的这个地方,是当时的黄金地段,不仅土地肥沃,而且还是当时天下的正中。武公还鼓励发展工商业,保护商业贸易,所以当时诸侯国的富商大户几乎都集中到了这块经济开发区上。

所以在东周早期,郑国的土地虽然不是最大的,但经济却是最富庶的,加之地处中原腹地,远离战火,发展形势一派大好。

寤生一家的家长里短

郑国国君因为身份高贵,又是烈士子女,腰包又鼓,所以地位噌噌看涨。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也是在郑国的帮助下完成的。甚至在周天子召集诸侯开会时,郑国国君还成了周天子的新闻发言人,代表周天子讲话致辞。

到了郑庄公继位时,形式主义这套表面光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了,他要的是真威风。

这位郑庄公从小就不是个省事儿的主儿。他妈武姜生他时难产。那个年代不像今天医学发达,难产这事儿很要命。他妈好不容易把他生下来后,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寤生”。

“寤生”这个名字听着挺文艺,但翻译过来就是“倒着生”。这件事儿给郑庄公以后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了王位,但他母亲武姜并不喜欢他。这也很好理解,当年为了生他,他老娘差点连命都搭了进去。武姜不喜欢大儿子,她喜欢的是小儿子共叔段。

所以,郑庄公一继位,他母亲和弟弟就开始找他的麻烦。武姜要求郑庄公把国内最大的城市京地分给共叔段,并且给共叔段封号“京城太叔”。

武姜和共叔段打什么算盘,全郑国人都知道,那就是想办法把王位给弄过来。郑庄公不是善碴儿,但对于母亲和弟弟给自己找的麻烦,他也不在乎。想要封地——给,想要封号——封。母亲和弟弟要什么,郑庄公就给什么。无限制的纵容,就是为了让他们的嘴脸都暴露在阳光下。

庄公手下有一个大臣,是个实诚人,劝庄公道:“您要小心啊,太后和您弟弟都没安好心。”但是庄公装傻,不置可否。

看到庄公这么好欺负,共叔段就在母亲的支持下,持续不断地找麻烦,又是串联亲信,又是整顿军队。

正当共叔段准备动手的时候,一直装傻的郑庄公先发制人了。还没等共叔段出兵,庄公的军队就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地把他打了个全军覆没,彻底轰走了这个给自己找了多年麻烦的弟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直到今天,还有学者拿这个故事教育年轻人:如果你恨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纵他,先让他疯狂,再让他灭亡。

了结了这个爱惹麻烦的弟弟,郑庄公对帮着弟弟给自己找麻烦的母亲武姜也伤透了心。他先是把母亲囚禁起来,然后发下狠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庄公是个孝子,后来他又惦记自己的娘了,但君无戏言,自己说的话,又不能违背。有人给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那就是挖地道,在地下与母亲相见。

相见之后,娘儿俩抱头痛哭,从此重归于好。这就是有关郑庄公的另一个著名的故事——黄泉会母。

现在的老人们也经常拿这个故事教育年轻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孩子哪能记父母的仇,要孝顺父母。

这两件事儿虽然简单,但在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含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周王朝的道德体系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就是周王朝推崇的孝道。作为王室亲族的郑庄公,更应该尊崇孝道。

但是,郑庄公一家相互找麻烦,庄公先装傻,再忽悠,最后反攻倒算,可谓不孝到了极点。可是,后代的史家对他的斥责和批评几乎为零,没有人说他的不是。

由此可见,作为周王朝宗法基石的孝道,从此时已经开始沦丧。连孝道都沦丧了,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统一的国家理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的忠诚,不是崩就是坏。在表面的平静下,全新的争霸时代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想称霸就得豁得出脸

搞定了弟弟和母亲后,郑庄公把目光放到了自己封国以外。他的如意算盘是:老在自家这一亩三分地上待着,没啥前途,怎么着也得给别人找找麻烦,弄点好处。

郑庄公找麻烦的第一个对象是许国。

许国是郑国南边的一个小国。他们的国君爵位不高,只是个男爵。虽然许国看上去不起眼,但却处在郑国向南发展的战略要地上,而且它还和当时的强国宋国、卫国有战略同盟关系。

庄公不吃这一套,他心想:“你有靠山,我也有。”庄公通过出让田地、赠予金钱等手段,和当时的强国齐国、鲁国结成了战略同盟。

有了靠山的郑庄公就开始行动了。他亲自率军击败了宋、卫、陈、蔡四国联军,然后又趁着宋国内乱,扶植了一个跟自己关系好的国王当小弟。

打完了许国的靠山,他就开始打许国了。郑庄公跟齐、鲁两国联合,吞并了许国。但是齐、鲁两国一看郑国战斗力强大,有点畏惧,所以他们虽然帮助郑庄公吞并了许国,却并不敢要许国的地盘,而任由郑庄公独占许国。这时候的郑庄公就有点独霸天下的味道了。

但是郑庄公要独霸天下,就有人不高兴了。这个不高兴的人就是还顶了个“天下共主”名号的周平王。

在周平王眼里,郑庄公只是个小角色,他家的客卿而已。作为客卿,庄公本应协助天子处理国家政务,而他现在却四处找麻烦,分明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

第14章 烽火戏诸侯(2)

第16章 最早的霸主(2)

延伸阅读:腾飞五千年

袁游全集 民族简史 姓氏起源 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