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一千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知识一千条 > 教育知识 > 学府门类及学官生员

广告位招租QQ:7384656

学府门类及学官生员(0891-0900)

0891.官学

中国古代由官府兴建与管辖的学校。由朝廷直接管辖的为中央官学,如西周的国学,汉代的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唐代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国子监等。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划在地方设置的学校为地方官学,如西周的乡学,汉代的郡国学,唐代的府州县学,宋代的府县学,元代的路府州县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社学等。

0892.私学

私人创办的学校。始于春秋时期。孔子设学于鲁国都城曲阜,外出游历时弟子相从,为春秋末期最大的私人讲学团体。墨子创办的私学规模也较大,与孔子创办的学校齐名,并称“显学”。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许行倡躬耕自食,亦有“徒数百人”。秦代禁私学,然禁而未绝。汉代私学昌盛,有的相当于太学程度,由经师自立“经馆”“精舍”“精庐”等开门授徒,专习一经或数经。由于汉代官学中缺乏蒙学一类机构,所以,启蒙教育主要由私学中的“书馆”等负责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官学兴废无常,私学相对地得到发展,不仅经学家设学授徒,而且玄学家、阴阳学家等也都教授门徒。隋唐以后,名称益繁,有家塾、经馆、义学、村塾、冬学等。宋代兴书院,多由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设于山林僻静处,收徒讲学。元代以后,书院逐渐官学化。私学是官学的重要补充形式。

0893.乡学

西周设于乡(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遂(都城外百里以外的地方)的学校。其制度和名称,古籍记载不一。《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而《孟子·滕文公》却只说:“周曰庠。”事实上,西周不可能有这样普遍的学校网,但地方组织有塾、庠、序、校之类的教育机构当是可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子弟,塾中的优异者可升入乡之庠序,庠序中的优异者可升入国之大学。教官由地方各级行政首长兼任,大司徒总其成,并有退职的大夫和士任教师。教育内容主要是人伦道德。

0894.辟雍·泮宫

据《礼记·王制》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辟雍,亦作“璧雍”,西周大学,设于王城。《韩诗说》:“辟雍圆如璧,雍之以水,……立明堂于中。”辟雍既是王子与其近侍学射的地方,也是“定兵谋”“献俘”和举行乡饮之礼的场所。西周鼎盛之时,随着“六艺”教育的形成,辟雍的建筑也有变化,发展为整齐对称的四合院式课堂;按方位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各有专名:东面称东序,又名东学;西面称瞽宗,又名西学;南面称成均,又叫南学;北面称上庠,又叫北学;中间称太学,又叫中学。总名辟雍。学生按季节轮流到瞽宗学礼,到上庠读书,到成均、东序学习乐舞和射艺。“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东汉以后,历代皆设辟雍以存古制,但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舍)外,仅为祭礼之所。

泮宫,西周诸侯国都所设的大学。《礼记·明堂位》:“泮宫,周学也。”泮宫,以其半面环水而得名,既为贵族子弟学习射御礼乐的地方,也是诸侯国君饮酒献俘的场所,是行政机构与教育场所的合一,反映了西周“学在宫府”的教育特征。后世文庙和某些学校有一半月形水池,称为“泮池”,从中我们可以窥视泮宫的历史影子。

0895.太学

古代设于京师的全国最高学府。太学之名西周已有。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前124)下诏在长安设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五十人。博士为教官,博士弟子为太学生。王莽秉政时,广筑学舍,学生达万余人。东汉建武五年(29)在洛阳开阳门外兴建太学;顺帝永建元年(126)重修,建成240房、1850室。质帝时学生逾三万人。西汉博士多由名流充当,采用征拜或荐举的方式选拔;东汉博士须经考试,还要写“保举状”。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学内容,科目逐渐增多,设立五经、《尔雅》等课程。考试方法是“设科射策”,分甲乙两科。西汉时每年一考,东汉为两年一试。通过者授予官职,未通过者允许继续学习。因考试甚严,又无学习年限规定,故有“结童入学,白首空归者”。魏晋以后,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并设。唐代太学隶属国子监,凡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皆可入学。宋代因之,品第限制有所放宽,学生资格限于八品官员以下的子弟和庶民的俊秀者。元代分设国子监、蒙古国子监、回回国子监,分辖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明代国子监兼具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性质,内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为讲习之所。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遂有南北二监(即京师国子监与南京国子监)。清沿明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撤销。

0896.祭酒

官名。古时为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早在《仪礼·乡饮酒礼》中就有“祭酒”的记载。战国时荀子在齐为三老,被称为“祭酒”。东汉时,称博士首席为博士祭酒,主管太学,祭酒遂演变成学官。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代光绪年间废国子监,设学郡,置尚书,“国子监祭酒”一职遂废除。

0897.博士

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所说的“博学之士”的泛称,不是官名。博士作为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命群臣订帝制、议帝号,博士参与其事,说明秦代已有博士官。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为学官,以传习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始有五经博士之称。汉以后历代皆设经学博士,或沿用“五经博士”旧名,或分称国子博士、太学博士、四门博士等。博士的选用,西汉和东汉以前采取征拜和荐举的办法,而且有一定的标准。到了东汉,任博士还须经过考试,只有精通《易》《书》《孝经》《论语》的人方能当选博士。汉代被授为博士的,有人们熟识的贾谊、董仲舒等。秦代至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到了唐代,设置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另有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以及府学、州学、县学博士,均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学传授儒经学官的专称。

0898.生徒

中国古代学生的泛称。包括汉代的博士弟子、太学生、郡学生,唐代的天文观生、梨园弟子,宋代的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元代的蒙古国子学生、陪堂生,明清的监生、增广生,以及书院学生等。东汉博士弟子、太学生通称“诸生”。明清时,“诸生”作为府、州、县学生的通称,有时也泛指儒生、众弟子。

0899.及门弟子

又称“受业弟子”,指直接从师受教的学生。从汉代始,人们习惯称受业弟子为及门弟子。大师讲学,学生往往有数百千人,经常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与及门弟子相对,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的行为,称之为私淑。孟子就曾因为没有能受到孔子的教授而抱憾,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在中医界,“私淑”这个词也经常被提到。如古时仕途失意儒生通过自学来掌握医学知识,读某人医书著作,则称为“私淑”某人,如张子和私淑刘河间、张景岳私淑李东垣。

0900.北宋四大书院

指北宋时的嵩阳、石鼓、岳麓、白鹿洞四所著名的书院。

嵩阳书院初名“太乙书院”“太室书院”。原址在河南登封县太室山麓。五代后周时在嵩阳观设“太乙书院”,宋太宗时更名为嵩阳书院。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嵩阳书院遂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嵩阳书院院中原有汉武帝所封之“将军柏”三棵,故有“后人就柏而置嵩阳书院”之说。

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县北石鼓山回雁峰下。宋仁宗赐“石鼓书院”匾额及学田。以后历朝历代都曾对书院进行扩建或修葺,韩愈、周敦颐、朱熹、文天祥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览胜,其状蔚为壮观。

白鹿洞书院是最早成为学者鸿儒讲学之地的书院之一,亦称“白鹿洞书堂”“白鹿书院”“朱晦翁书院”。原址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初为唐李渤与兄李涉隐居读书之地。相传李渤曾养白鹿以自娱,人称白鹿先生,白鹿洞因此而得名。宋初改名为“白鹿洞书院”。宋仁宗时因战乱被毁。南宋由理学大家朱熹就遗址复建书院,自兼洞主,白鹿洞书院这才扬名国内,并成为南宋以后七百年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岳麓书院原址在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为中国著名书院之一,享有“千年学府”美誉。唐末五代由僧人智珍等首建。北宋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南宋理学家朱熹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者有千人之众。

上一章:科举制度

下一章:塾学读本

广告位招租QQ:7384656

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