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知识一千条 > 文学知识 > 诗文总集
广告位招租QQ:7384656
0234.《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共收录诗歌三百零五篇,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一百六十篇;
“雅”分小雅和大雅,共一百零五篇,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中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它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又是汉语语汇的珍贵宝库,现代汉语的许多经典词语都来自于《诗经》,如辗转反侧、雨雪霏霏、在水一方等。
0235.《楚辞》
《楚辞》有两个含义。最早是指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一种韵文样式。到了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以及自己的楚辞体作品编辑在一起,命名为《楚辞》,因此便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这部总集最早为十六篇,后王逸将自己的《九思》加进去,成十七篇。这本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收《离骚》的杰出成就,因此“骚”或“骚体”又成了“楚辞”体诗的代名词。《九歌》原为古代乐歌,相传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创作的《九歌》,袭用了古代乐歌的名称,共十一篇。其中保存了关于云神、山神、湘水神、河神、太阳神等的神话故事,是研究上古民俗和楚文化的珍贵资料。《天问》是一首长诗,它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中,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古史资料。《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0236.《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清人编纂的一部唐代以前的文章总集,编者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清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好藏书,精于考据。1808年,清廷开设全唐文馆,当时有名的文人大多被邀请参加。严氏因为自己没有被邀请,心有不甘,因此便独自一人,花了二十七年时间,广搜天下书,编成这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作为《全唐文》的前接部分。这部著作共七百四十一卷,主要取材于明梅鼎祚的《文纪》和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共收唐代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按时代先后为序,编为十五集,每集作者又分帝、后、宗室诸王、群雄、诸臣、宦官、列女、阙名、外国、释氏、仙道、鬼神等。绝大多数作者前有小传。本书资料相当丰富,不管鸿篇巨制,还是佚文断句,都加以辑录,搜罗唐以前散文较完备。由于编辑量大,当时未能刻印, 1892年才由王毓藻主持的广雅书局刻印。1958年,中华书局据广雅书局本影印出版,共四册,另编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一册。
0237.《文选》
《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这部书约成书于526到531年之间,收录了一百三十位作家的作品,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到去世于526年的陆倕。《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这几类即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全书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的批评。隋、唐以来,学者文人对《文选》从各种角度做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今天还可以见到的专著即有九十种左右,其他散见的有关考据、训诂、评论更难数计。研治《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以致从唐初开始就有了“文选学”这一名称。
0238.《六朝文絜》
《六朝文絜》四卷,六朝骈文选集,编选者为清代许梿,字叔夏,号珊林,生卒年不详,浙江海宁人,于1825年刻成此书。“文絜”,取自刘勰“析词尚絜”之说。全书选入上起晋宋,下讫陈隋骈文七十二篇,合为赋、铭、诏、策、令等十八类,收入作家三十六人。名为六朝,实际晋代仅选陆机一篇,其余都是南北朝作家。以全篇构思精练和修辞简洁为选文标准,所选文章多篇幅短小,文笔优美,写景抒情的骈文,也有部分梁元帝等人轻巧靡艳的作品。作为骈文读本,此集基本上能体现各家特点和六朝骈文发展的面貌。骈体文以句式严正、排比整饬、辞藻华丽著称,许梿的评语颇能穷原竟委,抉发精华,因此很受读者欢迎。骈体文选以《文选》和李兆洛《骈体文钞》最著名,而《六朝文絜》则以短小精悍得行于世。
0239.《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十卷,南朝陈徐陵编,除第九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于春秋战国之间外,其余都是自汉至梁的作品。据徐陵《玉台新咏序》说,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录男女闺情之作。因此,从内容的广泛性看,它不如成书略早的《文选》。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它不选《文选》所录的歌功颂德的庙堂诗;入选各篇,大都语言通俗、明白,如所录的汉代和晋代的童谣,都属这一类;又比较重视民间文学,如中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编录于此书;它重视南朝时兴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录达一卷之多,这对于唐代五言绝句这一诗体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这些诗作比“永明体”更讲究声律和对仗,可以较清楚地看出“近体诗”的成熟过程。《玉台新咏》所选诗篇又有可资考证、补阙佚的,如曹植《弃妇诗》、庾信《七夕诗》,为其他集子所阙如,班婕妤、鲍令晖、刘令娴等女作家的作品,也赖此书得以保存和流传。《玉台新咏》虽有一些情调不大健康的作品,但是表现真挚爱情和妇女思想的作品也不少。如《上山采蘼芜》《陌上桑》《羽林郎》等作品,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孔雀东南飞》详尽地写出了一个封建家庭悲剧的全部过程。这都说明《玉台新咏》所录诗作并非全是艳情诗。
0240.《乐府诗集》
宋代郭茂倩编。郭茂倩,字德粲,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现存一百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五千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是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十二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该书的重要贡献是把历代歌曲按其曲调收集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对乐府诗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乐府诗集》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较详尽的介绍和说明。书中这些说明征引了许多业已散佚的著作,如刘宋张永的《元嘉正声伎录》、南齐王僧虔的《伎录》、陈代释智匠的《古今乐录》等书,使许多珍贵的史料得以保存,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0241.《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五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据今人的统计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残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两千八百七十三人。《全唐诗》是在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基础上,在1705年至1706年之间,由江宁织造曹寅领衔,在扬州修撰的,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等十人。《全唐诗》将有唐、五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缺漏、误收、重收等问题。故后来的研究者又作了一系列的考辨、补遗工作。辑补《全唐诗》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三卷为最早。
0242.《全唐文》
《全唐文》,清代官修的唐、五代的文章总集,共一千卷。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等百余人参加编纂,历时六年(1808-1814)完成。共收文章二万零二十五篇,作者三千零三十五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编次以唐及五代诸帝居首,其次是后妃、诸王、公主,再次为各朝作者,释道、闺秀、宦官、四裔附编书末。清宫原藏有《唐文》稿本一百六十册,清仁宗认为它“体例未协,选择不精”,下令重编。该书即在这一稿本基础上,用《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补其缺略,又从《永乐大典》辑录了唐文的单篇残段,并旁采他书和金石资料编校而成。它汇集了唐朝及五代的文章,为学者查阅使用这些资料提供了方便。但该书在编纂、考订上还有不少缺点,包括文章漏收、误收、重出,作者弄错,题目和正文的讹脱,小传记事不确,采用的书不注出处等等。清代劳格和现代学者岑仲勉在读本书的《札记》中曾举出上述问题约四五百条。该书编成后,即颁发扬州,由督理两淮盐政阿克当阿等负责校刻,于1819年刻成。
0243.《花间集》
《花间集》是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集中搜录晚唐至五代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分十卷。十八位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关外,其余十五位都曾活跃于五代十国之一的西蜀。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描述词人的创作情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因此《花间集》中所写的是供歌筵酒席演唱的侧艳之词,自然缛采轻艳,绮靡温馥。花间词的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但也有一部分作品,如鹿虔扆的《临江仙》抒写“暗伤亡国”之情。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是温庭筠和韦庄。其他词人的词作,则多学习温、韦。《花间集》在词史上是一块里程碑,标志着词体已正式登上文坛,也确立了宋以来“词为艳科”的词学传统。
0244.《全宋文》
《全宋文》是一部包含两宋三百二十年间所有现存单篇散文、骈文、诗词以外韵文的大型文集,2006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共三百六十册,收录各种体裁的文章十多万篇,总字数逾一亿字,全书分十五大类,内容遍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书中不少资料是首次公开发表,百分之九十五的作家在此以前未被编入过专集,因此,在许多方面具有拓荒与填补空白的史料价值。《全宋文》由曾枣庄、刘琳先生主编,由四川大学古籍所及京、沪、蓉等地专家的共同努力历经二十年编纂而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完成的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项目,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断代文学总集。 《全宋文》刊行,与已出版的《全宋诗》《全宋词》和正在陆续出版的《全宋笔记》(已出二辑)一起,共同构建了宋代比较完备的资料库的主体部分。加上《长编》《宋史》等已经出版的史部书校点本,及正在整理的《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等宋代资料书,必将对宋代文、史、哲的研究产生历久而深远的影响。
0245.《全宋词》
宋词总集。由今人唐圭璋在综合明末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清代侯文灿《十名家词集》、秦恩复《词学丛书》、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及《宋元三十一家词》诸家辑刻的基础上,广泛搜采,旁求类书、方志、金石、题跋、花木谱等诸书中所载之词,统汇于一处,编为《全宋词》。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线装本。新中国成立后,编者对此书进行重编,并经王仲闻订补加工,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新版《全宋词》以善本代替从前的底本,在材料和体例方面较旧版均有很大提高。在体例上改变旧版按“帝王”“宗室”等分类排列,改为按词人年代先后排列。全书共录词人一千三百三十余家,词作约两万首。新版重考词人行实,改写小传。近年来,编者又续作修订补正,写成《订补续记》,1980年再版时附上。此书收录齐备,考订也比较精审,改正了不少前人的承谬踵误之处,为研究宋词的重要参考书。
0246.《全宋诗》
宋代诗歌总集,计七十二册、三千七百八十五卷,被誉为近百年来最具规模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全宋诗》有如下特点:一是取材广博,收录了现存宋人的六百种别集,其中不少是世人难觅的孤本、珍本。此外,还广泛地从历代选集、类书、史籍、方志、笔记、诗话、家乘、族谱、书录等中搜辑大量单篇零句,并克服了《全唐诗》《全唐文》不收佛道、金石中诗的不足。二是编排科学。所收诗歌,改变了《全唐诗》等以帝王后妃冠首、释道闺秀居末,无法概览唐诗发展的缺点,按作者时代先后排列,使读者可循此把握宋诗发展线索。所收别集,一概保存原貌,不啻向读者提供今存数百种宋集的佳本、善本。三是考订精审。由于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参与,审别了一些误将唐人和元明人诗作为宋诗,或本朝人诗而张冠李戴的,保证了《全宋诗》总体水平。四是资料详备。《全宋诗》所收诗歌作者均立小传,并随文标注史料来源,增设版本说明,这是《全唐诗》《全唐文》所没做到的。该集是我国第一部宋代诗歌总集,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断代诗歌史中分量最大的一部。它不仅是攻治宋诗以及宋代文学史的学者必须披读之书,也是研究宋史者必须备置案头的参考读物。
0247.《中州集》
金代诗歌总集。由金代元好问编,共十卷,辑录作家二百五十一人,作品两千零六十二首。其中除“南冠”类收入忠于宋王朝的留金使节或官吏朱弁、滕茂实等五人的八十四首作品外,全系金人诗。编选始于1233年,金亡不久已有初稿,成书于1250年。其材料来源有二:一是编者凭记忆和旁搜远引所得;二是依据金人魏道明和商衡的金诗选《国朝百家诗略》。由于金朝立国后长期据有中原,中州(今河南一带)是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人常以中州人物之盛自豪,故此集取名《翰苑英华中州集》,又名《中州鼓吹翰苑英华集》,通称《中州集》。《中州集》的体例是不录存世者之作,“帝王”“诸相”“状元”“知己”“南冠”等以类相从,其余各家基本上以时代先后为序。作者小传资料丰富,除生平事迹外,还常举名句、名篇说明各家的特点。在小传中,编者对金代诗坛风尚、诗歌的源流演变以及当时的政治历史事件亦时有介绍。
0248.《全元散曲》
元代散曲总集,今人隋树森编。全书分上、下两册,收入自金代元好问至元末明初谷子敬等二百一十三位散曲作家以及这一时代无名氏的散曲作品。该书以作家为经辑录作品,编排上大体以作家年代的先后为序,每一作家附有小传。对所收散曲作品,于曲尾注明出处。这部作品搜罗详备,作者不但仔细校阅了元、明两代的散曲总集和别集,而且遍阅曲谱、曲话、文集、词集、词话、道藏及有关材料约一百一十余种,尽量网罗、剔抉、校正、比对而成规模。与此同时,作者还采用《小山乐府》《笔花集》《南北词广韵选》、残本《北宫词纪外集》等珍本,加以补充和校勘。对所收散曲,于曲尾注明出处,关于作者、异说、题目差异、字句不同等,都附有校勘记。因此,此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朝一代散曲创作概况,对于研究元代散曲有重要参考价值。
0249.《明诗纪事》
明代诗集,清末陈田编录。陈田(1849-1921),字松山,号黔灵山樵,贵阳人。清亡后以遗老身份留居北京。家贫,借住僧寺中。生平喜研究明代文史,主要著作《明诗纪事》。此书自1883年开始编纂,1899年完成初稿。前后历经十七年。录诗四千余家,按天干数分为十签。自甲至辛,依时代为次。这本书虽以纪事为名,实际上以录诗为主,无事可纪者也广为甄录。纪事先录史传,次引诗评,常殿以陈氏评语,或者就以陈氏自己概括的史传评语代替。每签前各有一篇小序,概述当代诗史,简要评骘入选的大家和一代诗风。贯串起来即是一部明代诗史大纲。清代雍、乾间,文网严密,明人文集皆属禁毁之列,故诸家选本于天、崇以后,皆付阙如。因此陈田特别重视明末诸家,有意补《明诗综》阙漏,对明清之际忠节遗逸诸家收入较多,而且将他们冠于天启、崇祯诸家之前,表彰意思非常明显。乙签多录建文殉节诸家,尤具特色。
0250.《清诗汇》
清代诗歌总集,原名《晚晴簃诗汇》,民国徐世昌编选。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涛斋,天津人。在清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入民国,依附袁世凯等北洋军阀,曾在1914年任袁世凯临时政府国务卿,1918年由段祺瑞的“安福国会”选为大总统,至1922年被直系军阀所黜。《诗汇》是由其门客、幕僚协助于1929年编成的。《诗汇》仿吴之振《宋诗钞》、顾嗣立《元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综》的规模,网罗全清的诗歌加以选录。全帙录诗人六千一百余家,诗两万七千余首,分为二百卷。编次为先选皇帝、亲王的作品;再依科甲次第选录各时期诗人的作品,没有科甲可依的,略按生卒先后为序;接着是闺秀、释道诗;最后是所谓“属国”诗人的诗。《晚晴簃诗汇》的优点是:选录了清代几乎全部重要诗人的代表作;保存了一些流传不广的难见作品和不知名诗人的资料;小传下所附各家诗话,选择颇精。这部书的缺点是:书成于众手,选择标准不一;用心不足,有些入选作品的代表性不够;对反映社会矛盾及清末反帝斗争的作品,很少入选。
0251.《全清词钞》
清词总集。由叶恭绰主编,分纂和襄助者共五十三人。于1929年开始编录,至1952年才完成。清代号称是词的中兴时期,作家和作品众多。而晚清的朱孝臧,被推为词坛领袖。选本发凡起例,秉承朱氏指示,初稿甄选,一部分取决于朱氏。其取材,则广泛利用了全国图书馆和私家藏书,特别是林葆恒所藏完整的清词别集和总集。因此,此书选词数量远较《箧中词》为广,质量则较《国朝词综》等为精。《全清词钞·例言》自称其编写目的在于:“综合贯串,以供源流正变之推寻。”读者大体可以从中鸟瞰到清词初期、中期到后期的变化以及各种流派发展的轮廓。但由于编者的词学观点属于朱孝臧一派,崇尚清真(周邦彦)、梦窗(吴文英),强调音律,见解难免有失偏颇。而且不同词派入选的比例不均衡。《全清词钞》在作者姓名之下,略注字、号、籍贯、词学著作。全书分四十卷,是目前收录清词最多的选本。
0252.《古文辞类纂》
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编选的古文总集。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他在诗词、文、书法以及文学理论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成就卓著的学者之一。他还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他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方东树、姚莹、梅宗亮、管同、李兆洛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卷首《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和源流,所选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为主,兼选先秦至清代知名作家的作品约七百篇,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书成之后,一度颇为流行,被誉为“文章正宗”“阅此便知为文之门径”,并推荐为“人人必读之书”。清末王先谦、黎庶昌都先后编有《续古文辞类纂》。
0253.《骈体文钞》
清代李兆洛编选的骈文总集。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任安徽凤台县知县七年,主讲江阴暨阳书院二十年。家富藏书,工诗古文,专精史学,尤嗜舆地。该书共三十一卷,分上、中、下三编,书成于嘉庆末年。全书上编包括铭刻、颂、箴、谥诔、诏书、策令、檄移、弹劾等十八体,是所谓“庙堂之制,奏进之篇”;中编包括书、论、序、碑记等八体,多属指事述意之作;下编包括设辞、连珠、笺牍、杂文等五体,多属缘情托兴之作。标举魏晋、六朝宗旨,选编了先秦两汉至隋之文,以便学者沿流而溯源。李兆洛认为,文之起源不分骈散,故主张骈散合一,所以书中也选入了《报任安书》《出师表》等文。
上一章:文论知识
下一章:少数民族诗作
广告位招租QQ:738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