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一千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知识一千条 > 文学知识 > 楹联隐语

广告位招租QQ:7384656

楹联隐语(0387-0394)

0387.桃符

原指用来书写对联的桃木板,后常代指对联。传说上古的时候,东海度朔山桃树下住着兄弟俩,叫荼和郁,专门管理小鬼,如果有鬼干坏事,就逮住送给老虎吃掉。恶鬼很畏惧他们,连见到他们居住的桃树都害怕。于是人们就把桃木板挂在门两旁,以祛避恶鬼。每到除夕那一天,大家都会把旧的桃符拿下来,换上新的。后来桃木上由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成为对偶的诗句。到了明代,连桃木板也被红纸所代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春联。

0388.最早的楹联

去一般认为,最早的春联可以追溯到五代末宋初蜀主孟昶桃板题字的故事。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岁末,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桃符题词推翻了这一说法,其曰:“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立春日:铜浑初庆轨,玉律始调阳。五福除三祸,万吉殄百殃……书门左右,吾党康哉。”从时间看,“岁日”“立春日”正是挂桃符之时;从内容看,所述皆是祈福禳灾之属;从句式看,四言、五言对仗,正是楹联格式,而且文中有“书门左右”的明确交代,故可断定该文书为桃符题辞,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楹联或对联。该文书正面抄写的《启颜录》,上有“开元十一年八月五日写”的末题,则文书中桃符题辞抄写年代应不晚于唐代。这一时间,明显早于后蜀孟昶所处的五代时期,因此可说,敦煌桃符题辞是中国迄今发现保存最早的楹联。

0389.古今第一长联

在云南昆明的大观楼上,悬挂一幅长联,共一百八十字,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赠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该对联作者为清代孙髯翁(1685-1774),被后人尊为联圣。郭沫若在他的《登大观楼》诗里盛赞说:“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0390.春联

春联即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春联”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喜欢排场热闹,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不识字,于是他亲自动笔为这家人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中国百姓通过春联寄希望于新的一年,祈盼新年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像“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向阳门第春长在,积善之家庆有余”,“爆竹二三声人间易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等春联,为我们所熟知。

0391.回文联

利用汉字的特点,既可顺读也可倒读的对联,颇具奇趣。

如:

“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

(“斗鸡山”和“龙隐岩”为河南鸡公山中两处景观)。

又如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天然居,清代北京城一家著名的饭馆)。

0392.挽联

挽联,也叫丧联,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白纸黑字,多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或花圈上。挽联,最早见于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的记载,苏子容作对联挽韩绛:“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另一种说法认为最早的挽联是苏东坡写给朝云的:“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娱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比较有名的挽联,有康熙挽郑成功的对联是:“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0393.集句联

集句联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句子,组成对联。因其“行之有文,文有出处”而备受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喜爱。

集诗文联: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诗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诗文,既可集同代作者的诗文,也可以集异代作者的诗文。如“秋水为神玉为骨(杜甫《徐卿二子歌》),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渭城曲》),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青女素娥俱耐冷(李商隐《霜月》),名花倾国两相欢(李白《清平调》)”,后来集诗这种形式发展为诗钟。

集碑帖联:集同一碑帖中的字作楹联。如集《兰亭序》字联:“知足是人生一乐,无为得天地自然。”“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集《争坐位帖》字联:“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

同一作品中的现成对句不能算集句,只能为摘句;不能修饰和改动原句中的字,否则只能称为仿改联。如梁启超赠给胡适的一副对联,便是集的宋词联:“蝴蝶儿,晚春时,又是一般闲暇;梧桐树,三更雨,不知多少秋声。”

0394.谜语

谜语,又称“廋辞”“隐语”,指字面无法直接解释,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言辞语句。一般地讲,谜语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事物谜,就是常说的谜语;另一类叫文义谜,也就是常说的灯谜。谜语起源非常早,最初产生于民间,是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据说《商书·汤誓》记载民众的“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一语,就是隐射夏桀所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乃亡矣”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有的君主喜欢隐语,而不愿意听直截了当的逆耳忠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楚庄齐威,性好隐语。”就是讲这件事情。战国后期出现了赋体隐语,其中以荀子的《附论篇》最具代表性。此赋体已基本具备了民间谜语中赋体谜的特征,大约产生于两千三百年前。到了汉代出现了射履活动,就是把东西放在器物下面让人猜。现在,我们有时候还把猜谜语叫作射履或射,即源于此。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比如:“花。(打《礼记》一句)”答案“腐草为萤”。那么谜面是“花”,谜目是“打《礼记》一句”,谜底是“腐草为萤”。

上一章:神话故事

下一章:近代学者

广告位招租QQ:7384656

文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