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历史与由来:皮影戏是怎么做出来的

 众所周知,皮影戏就是表演者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小人在白色幕布背后,一边操纵者小人,作为我国古代传承文化的一种,皮影戏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皮影戏发祥于中国哪个地区?皮影戏的起源历史背后又有什么故事?

  在中国,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土影戏”;在土耳其被称做卡拉格兹戏。皮影是广大群众极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皮影的制作在河北唐山、滦县及陕西乾县等地比较普遍,陕西皮影还分成西路和东路,造型风格上各有不同。

  关于皮影的起源,有一段凄美的传说: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亡后,武帝整日恍惚,不理朝政。

  在汉代高承的著作《事物纪原》中,记载了汉武帝的这段浪漫爱情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病逝之后,汉武帝十分悲痛,时常思念她。公元前121年,一位名叫李少翁的齐人,称自己会招引鬼神的方术,来朝见汉武帝。某一天,李少翁在夜里,拉上帷帐,点上蜡烛,用方术让汉武帝在帷帐前再次见到自己朝思夜想的李夫人,汉武帝大喜,于是,李少翁便被封为文成将军,并获得无数赏赐,成为了汉武帝的座上宾。

  李少翁其实并不会什么招引鬼神的方术,而是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图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相思之苦得以寄托,从此重振朝纲。这个载入《汉书》的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到了唐朝之后,皮影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唐朝,佛教盛行,而皮影戏则被唐代人用于佛教传播,在佛教的流行之下,皮影戏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到了南宋时期,皮影戏的流行范围覆盖得更广,南北方都十分流行,在开封和杭州等地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影棚,那时候的皮影戏喜欢讲三国演义的故事,曲折离奇的“三国”也招来众多百姓观看。在海宁一带,甚至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皮影社团。

  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

  皮影戏中用人来操纵的皮质人形,称为皮影。最初是用素纸雕刻成形,后来采用羊皮或驴皮制作,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和上油,然后通过灯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

  皮影人一般高约一尺,身上有若干关节,用胡琴弦绞连,安装上三至五根钢质细杆,表演者在幕后操纵,通过灯光投影,非常生动和逼真。音乐伴奏和歌词也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腔调。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进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为侧面造型。

  可惜的是,到了清朝后期,一些地方的官府担心民众会借夜晚演出皮影戏而聚众闹事,便禁止皮影戏再演出。如今,皮影戏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少人只在文字资料中了解过皮影戏,却从未真正看到过一场灵动有趣皮影戏演出,也是令人可惜!

  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