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突进运动的名称“Strum und Drang”原本是作家克林格(Friedrich Maximilian Klinger)的戏剧标题,直译意为“风暴与冲动”,因为刚好十分形象地表现了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被用来为其命名。
狂飙突进运动是一场由一群饱含热情的年轻作家在18世纪60到80年代左右在德国文学界掀起的轰轰轰烈烈的思想热潮,这群青年人向往“天才”(Genie),主张“自由”与“个性”(Freiheit und Individualität),反对启蒙时期(Aufklärung)对理性(Vernunft)的过分推崇,重视人内心的感受与激情(Hochschätzung der Gefühle,Leidenschaften)。
他们将为人类盗取火种的英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视为引领光明新时代的伟大典范,而这个意向也成为了他们作品中的一个经典标志——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歌德的诗歌《普罗米修斯》。
诗中以普罗米修斯的口吻,向众神之主宙斯发出了反叛的宣言,蔑视腐朽的众神的权威,要以一颗“神圣而火热的心”(“Heilig glühend Herz”)去“垂怜受压迫者”(“sich des Bedrängten zu erbarmen”):“我坐在这儿塑造人,按照我的模样,塑造一个像我的族类:去受苦,去哭泣,去享受,去欢乐,可是不尊敬你——和我一样!”
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都从参加"狂飙突进"的狂热反抗开始,登上文坛,以自己卓越的艺术创作,把德国文学从狭隘的范围引入欧洲文学的广阔领域。狂飙突进的作家运用得最多的文学体裁是戏剧。
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柏里欣根》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
狂飙突进运动在小说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十八世纪感伤的爱情故事。歌德的这部小说发表后,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全欧广为流传欧洲的各国青年一时形成“维特热”,歌德名闻全欧。
歌德花了六十年时间,直到1831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使歌德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名作家。《浮士德》是德国启蒙文学成就的最高标志,同时,也为德国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得了巨大的声誉。
狂飙运动对当时和以后的音乐和美术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音乐受到了狂飙运动的影响,开始出现追求解放和自由的风潮。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涌现了大量此类作品,如海顿的《第101》,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1等。狂飙运动的音乐作品的特色是用非理性创造崇高,旋律看似混乱,实际塑造了一种非理性的崇高感。
狂飙突进运动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引起积极的结果,却为德国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对古典文学、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和毕希纳、布莱希特等作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狂飙突进的领袖、文艺理论家海尔德尔提出的“天才不须规律”的口号,成了他们共同的信条。这场运动,实质上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腐朽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次有力冲击。狂飙突进运动反封建的旗帜是鲜明的,激情是高涨的,在推动德国新文学发展方面的历史功绩也是应该肯定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