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狂飙突进运动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欧是热情且激烈的,这个时期的思想如泉涌般绽放,启蒙运动的浪潮掀起无数有志之士的响应与思考,启蒙先贤卢梭、孟德斯鸠等人宛如灯塔引领愚钝的人民,定要照亮混沌天际,照出一块宽阔的大道,让世人悉数通过才行。

狂飙突进运动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它承载了启蒙运动优良的思想,将人文主义的思潮化作两翼架与自己的双肩,年轻的知识分子热切的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看吧,欧洲的思想头颅已经骤然昂起,在德意志,文学和音乐担负起思想更迭的大任,这就是解放,这就是讴歌,这就是相映成趣,这就是启蒙运动最切实,最文艺,最浪漫的体现。

名字来源

德国18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学运动,主要参加者大多是属于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狂飙突进这个名称来源于作家克林格的剧本书名《狂飙与突进》(1776)。文学史家也称这一时期为“天才时期”或“天才时代”。

旧的德国文学史大多把狂飙突进看作启蒙运动的反动,说它要使德国人的生活与艺术摆脱启蒙运动的理性枷锁。关于狂飙突进运动新的研究成果,则认为它不是启蒙运动的反动,而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在狂飙突进中得到提高与加强。

含义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它得名于德国剧作家克林格尔在1776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剧《狂飙突进》。此剧宣扬反抗精神,剧中的青年主人公维尔德这样说:“让我们发狂大闹,使感情冲动,好像狂风中屋顶上的风标”。

反启蒙

歌德和席勒或许没有主观的故意要将自己的作品与启蒙思想相结合,恰恰相反,在狂飙突进时期的许多作家是反对启蒙思想中对于理性和道德观的看法的,他们认为启蒙运动中往往把道德抽象化,抽象化的道德观念要通过大众教育才能注入民众的脑中,但这种教育破坏了个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狂飙突进的作家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的发展都要自然生长,所有等级都要价值相等。狂飙突进时期是人类热情与感性思想爆发的时期,该时期作品往往热情讴歌爱情与激情,直接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反抗贵族与神权的权力滥用,故一些狂飙突进作家反对启蒙思想中的理性主义。

市民阶级

新兴市民阶级是当时社会活动的代表,又是在欧洲大陆经历过法国革命之后,新市民阶级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这些市民阶层的年轻知识分子用奔放的热情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与不满,他们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反对社会对道德、美学的束缚,其反对的方式就是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对社会进行揭露,以此引发读者共鸣,这些作品以感性认识出发,言辞激烈富有感染力。

凋零

1765年到1785年,这朵热情的花朵绽放时间如此之短,令人倾慕且惋惜,它无疑是不成熟的文化运动,但狂飙突进运动就像一个倔强狂妄的青年人,不求拥有多么深刻的内涵和意义,我来了,我存在,我走了,能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大吼,这就足够让人回味。

年轻人总是朝气十足,令人侧目,虽然狂飙突进运动再后来被更为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但是青涩,热情,充满朝气的它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意义。

我们必将热情的批驳这个社会,批驳现在的制度,批驳古旧的审美,高呼人性自由,讴歌属于我们的美学!人性的光辉万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