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试简介
童试,即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在唐、宋时称州县试,明、清称郡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童试考试科目有什么?
陈先生自传中说:“县考府考自然很低,到了院试”。称先生说的是清朝童试。清朝童试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朝,与明朝童试相仿。
考生是还没有进入官方学校的学生。他们参加童试仅为考取一个官方学校生员资格,以求进入官方国有学校。这些考生被称为“童生”。他们的考试被称为“童试”。
童试有三部分组成——县试、府试、院试。清朝童试三年两试,一为岁试,一伪科试。逢寅、审、巳、亥年举行“科试”,丑、未、戌、辰、年举行“岁试”。
童生可在三年内参加一次科试和一次岁试。经科试和岁试,他们依次参加县试、府试、 院试。县试多在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
县试一般考四场或五场。第一场通过者就可参加府试。府试由知府主持。府试通过者方可参加院试。院试是童试的最高一级,它由学政主持。院试通过者才可进入官方学校,成为一个地方生员。陈独秀先生1896年参加县试。1896年恰是丙申年,为科试年。
陈独秀先生在院试中提到“经古”和“提堂”,“幼童”。“经古”是院试考前的一个测试。“经古”题目最初为经解、史论、诗赋。咸丰时增加性理、孝经论。
同治十年增加算术。光绪二十三年增加时务。考生只须选其中一门考试即可。同时,清朝科举制度规定,十五岁以下的考生为“幼童”。(洋务运动中的留美幼童或源于此吧?)幼童不须考“经古”,他们考默经或背经。
经文由学政指定,并且要由学政监考。学政看陈先生幼小,所以问为何不考幼童。当然,学政考过的幼童他都记着,看到陈先生之后才发现他未考幼童。陈先生年以十七,不是幼童。所以考“经古”不考幼童。
陈先生说他“经古”考取“提堂”什么意思呢?清朝科举制度规定县试第一场为正场,考前二十或三十名者提考于县大堂。他们被称为“堂号”,由知县面试。县试最后一场考前十名者,他们府试时试卷要加盖“堂”字,其考场设于大堂。这被称为“提堂”。
府试“提堂”与县试类似。院试时,府试的“提堂”和“经古”考试通过者要提考于学政大当堂前,也就是说他们的考场在学政大当堂前。
陈先生说“经古”考取“提堂”,也就是说“经古”考试名次靠前(一般是前十名)。既然“经古”考取“提堂”,那就要提考于学政大当堂前。
当然,他们的试卷上盖有“堂”字。陈先生也是通过其试卷上的堂字知道其考取“经古”考取“提堂”的。清朝府试、县试的第一名要在学政面前面试,“经古”考取“提堂”也要面试。
陈先生既要面试又要提考于学政大当堂前,所以学政会“便当”的来收他的卷子。
童试第一名叫什么?
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
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府试考取的就叫生员(秀才)。乡试考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