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社会中,由于活动区域的扩大,地图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在出行至一个陌生的地方,就会不由自主打开电子地图,进行定位或者导航。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在古代,地图的作用甚至更为重要,而在那个飞行技术、卫星技术、遥感技术为零的年代,地图是如何制作的呢?
为什么说地图在古代更为重要呢?这是因为在老百姓的实际运用上,地图可能不如现在,但它却象征着实际的控制范围。比如燕国为了刺杀秦国,就让荆轲以献图为名义。又比如象征中原最高权力的九鼎为什么会被视作国之重器,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九鼎之上有华夏的地图。
然而,再回到另外一个问题,既然地图如此重要,那在古代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如何绘制的呢?世界各族人民,各自有各自的智慧,先后发明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个共同的难题。咱们今天就单单讲一讲中国的方法。
无论是什么方法来绘制地图,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测量。在古代的测量,条件极其艰苦,最开始纯粹是靠人力边走边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就曾经为了丈量土地,徒步走了几十万里。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地图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也曾派两个徒弟,带着准绳、规矩,到水灾泛滥的地方去丈量,从而获得基本的数据。所以,古代也将地图称为“禹迹图”。
这样徒步的丈量,实在太过于辛苦,于是在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它借助于一辆特制的马车完成。马车分为上下两层,每层都有一个假人。车行一里时,下面地假人就会击鼓一次,车行十里地时候,上面的假人就会响铃一次。
这样,负责丈量的人,就只需要记录下响铃或者击鼓的次数,便能将行进的距离准确算出来。这种方法,就叫做“记里鼓车”,计量的那辆车,被称为“大章车”。这个大章,正是大禹派出丈量土地的徒弟之一。
在古代的条件下,测量做到了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后代在此基础上虽然也进行了改良和调整,但总的来说,并没有发生质的飞跃。绘制地图则成为后来人主攻的方向。
时间到了西晋之后,采用“记里鼓车”方法绘制出很多地图后,有一位天才般的人物横空出世。他叫做裴秀,虽然出生于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但他却没有在沙场建功扬名,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青史留名。
裴秀对于地图很感兴趣,他在总结前人绘制地图的经验时,发现了不少有益的方法。于是,裴秀对于这些方法进行了归纳提炼,提出了“制图六体”法,并且按照这个方法,他亲自完成了《禹贡地域图》,这是我国早的地图集。
在当时,他创造性提出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分别是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这些名字虽然很让人陌生,但我将意思解释完之后,你会大吃一惊。分率就是指的比例尺,要反映出图中线条和面积的比例。准望就是方向,反映图中各单位的相互关系。道里就是距离,高下指的是相对高度,方邪是坡度问题,迂直是指高低与距离的换算。
说完之后,会不会感觉很惊讶,这几乎和我们现在所学的地图已经相当接近了。这种提法一出,几乎称为后世的模板。中国古代的地图,大多都是以这个方法来绘制的。所以,科学技术史专家对他称赞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这种方法自然也有很大的缺陷。比如它没有考虑地球作为球体如何绘制的问题,这些直到西方的地图绘制技术传入中国,才大有改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