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年,皇太极笑纳蒙古林丹汗“六大后妃”,封赏宗室,众人欢喜。
唯有礼亲王代善拒纳大妃娜木钟,三次退亲,声称:“皇上喜欢,自娶便是。”皇太极盛怒道:“我已先娶了林丹汗遗孀窦土门,再娶娜木钟则于义不合,代善你想陷我于不义,其心可诛!”
皇太极这番话说出,大帐落针可闻,朝堂气氛陷入冰点。七兄阿巴泰赶紧打圆场,劝皇太极道:“娜木钟乃林丹汗正妃,不宜再嫁他人,皇上您娶她至为合适。”诸贝勒也异口同声道:“请皇上纳之!”皇太极看了代善一眼,若有所思。
皇太极的表情没有逃过代善的眼睛,他怎么也没想到,10年来,皇太极除掉自己之心仍未死。更讽刺的是,皇太极是在他代善的推举下,才得以登上皇位。此时赏赐美娜木钟给自己,好一招一箭双雕的谋划……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嫡次子,所谓虎父无犬子,16岁第一次出征,他就横扫海西女真三部,因军功封贝勒。此后他随父四处征讨,屡建奇功,因其作战勇猛,被努尔哈赤赐予“古英巴图鲁”美号,意思是勇士之最。
这个尊号,有清一代,仅为代善所独有。
代善是努尔哈赤所有儿子中,最骁勇善战,最为宽厚者。所以,在太子褚英虐待大臣事发而被废黜后,代善就被努尔哈赤立为太子,代理朝政,并独掌满洲八旗中的两旗,权倾一时。
不仅如此,努尔哈赤多次地对人说:“等我死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代善收养。”代善的这份殊荣和信任,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绝无仅有。
然而,好景不长,1620年,接连发生了两件事。先是代善次子硕托涉嫌叛逃,代善为严明军纪,请求努尔哈赤将其斩首;紧接着又被四贝勒皇太极爆出,代善与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关系暧昧。
努尔哈赤得知两事后,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暗道:“我尚在位,代善就敢狠心处死亲子,染指后宫。我若死后,我的诸幼子、福晋又如何平安?”他越想越后怕,越想越愤怒,一怒之下废掉代善太子之位。
褚英和代善两任太子被废,让努尔哈赤倍感失望,心灰意冷之下,不再立储。朝廷之事,由“四大贝勒”共同执掌,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努尔哈赤去世。
在历朝历代,为了继承皇位,皇子们争储夺嫡可谓刀光剑影,唐代的“玄武门之变”,明代的“靖难之役”莫不如此,后金也不例外。所以,1626年,努尔哈赤刚死,觊觎皇位已久的皇太极,就开启了夺位之路。
皇太极找到实力最强的代善(被废后其他待遇未变),以其被废声誉受损,不宜继位为由,说服代善退出皇位之争;同时以共享江山之利相诱,恳求代善支持自己继位。
不愿背负违抗父命之骂名的代善,最终同意了皇太极的提议。同年9月,在代善的鼎力支持下,皇太极登上皇位,改年号为天聪;同时宣布:代善享有与他平起平坐的特权。
然而,继位之后的皇太极,清除异己,独揽大权的野心便暴露无遗:他一边拉拢各方中小势力;一边打压威胁最大的三大贝勒。
柿子要挑软的捏,皇太极先是以“心怀嫉妒,欲毁后金基业”为由,剪除实力相对较弱的二贝勒阿敏;接着,皇太极又以谋上之罪,追夺三贝勒莽古尔泰的封爵,除其羽翼。
随着阿敏、莽古尔泰两大贝勒的势力收归己有,皇太极不仅实力大增,更是在征朝鲜、伐蒙古、侵明朝的一系列胜利下,获得了朝中大臣的一致拥戴。于是,皇太极把打压之刃,挥向了手握两旗的代善。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阿敏和莽古尔泰的遭遇,让代善心有余悸。为消弭内争,代善不仅处事小心翼翼,甚至在1632年,主动放弃自己与皇太极平起平坐的特权。
找不出破绽的皇太极,只好以“轻视君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理由敲打代善。皇太极不相信,自己抓不住代善的把柄。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便制造机会!
1635年,皇太极灭蒙古,将归降的林丹汗六位遗孀(后妃)封赏宗室联姻,以怀柔蒙古诸部。此时,皇太极灵机一动,将蒙古大妃(皇后)娜木钟赐给代善。
代善代政多年,焉能不知皇太极的帝王心性?表面上看,娜木钟领5000户来降,嫁妆丰厚为6妃之首,足以对外展示出皇太极对代善的厚待。但是,代善早就知道,娜木钟身上还有一件历代皇帝梦寐以求的至宝——“传国玉玺”,这一点,皇太极不可能不知。
所以,皇太极一箭双雕之计在于:代善若娶娜木钟,皇太极就会给他定下“私藏国玺,意图谋反”之罪;不娶,代善也逃不过“轻君蔑法”的指控。两害相权取其轻,代善果断地拒绝了这门亲事。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一幕。
一个月后,皇太极就以群臣恳请不可推辞为由,将娜木钟纳入后宫,同年,封其为贵妃,位居"崇德五宫"第三位。次年,获得娜木钟所献的“传国玉玺”后,皇太极正式在盛京称帝,定国号“大清”。
而代善因拒绝迎娶娜木钟,违背上意,则被皇太极斥为越分妄行,轻君蔑法,渐赋闲家居,终皇太极一朝,代善不问朝政,位尊而压抑。
1648年,66岁的代善病死。皇太极没想到的是,23年后,自己的孙子康熙帝,追封代善谥号为烈,评其 ”忠冠当时,功昭后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