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鲤跃龙门(又作鲤鱼跳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间传说,相传龙门也称禹门,位于黄河峡谷中,由大禹治水时凿通龙关山形成。
相传由于黄河河水浑浊,一般鱼类不能存活,只有耐污的鲤鱼生长十分良好,又由于其生长环境是黄色的泥水,所以黄河鲤鱼身上长的是金黄色的鳞片。
古人发现每年到了春季的时候,这些金色鲤鱼会逆水而上,在龙门形成跳跃的群体,但在瀑布以上,由于水流湍急,没有任何鱼类可以登上,所以古代人们想像这些金色的鲤鱼跳过龙门以后就会变化成龙升天而去。
鲤跃龙门,用来比喻勠力拼搏,砥砺奋进,敢想敢干,敢于筑梦。 科举制度推行后,鱼跃龙门被用来比喻科举中试,于是龙门在国人心里就有了神圣的地位。
鲤鱼跳龙门的其它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泛滥。舜启用鲧的儿子大禹继承父业,治理洪水,禹的治水办法是疏浚。玉帝命自已的小女儿下凡,化做涂山女,嫁给大禹为妻,帮他一起治水。
大禹疏浚黄河之洪水至山西省河津西北,陕西省韩城东北,分跨黄河两岸,形状如同门阙之山崖壑口,终将洪水疏导,此壑口称之禹门。居住在黄河中的鲤鱼却被冲出禹门,骤然跌出了十多丈深的大瀑布,鲤鱼们也无法溯流而上,返回故乡,因此鲤鱼向大禹夫妇抗议着。
涂山女笑了:“我去请奏玉帝,能跃上豁口者,马上化为飞龙,腾云上天,跌坏额鳃的,只能怨自己生来就是凡品啦,也别捣乱了…”从此,每逢暮春季节,就有无数金色鲤鱼循着黄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门下,奋力跳跃,偶有一跃而过者,便化为苍龙,腾飞九天之上。化龙飞升的禹门叫“龙门”,“一跃龙门,身价百倍”意即如此。
2、臭豆腐的来历!
清朝的慈禧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她在饮食上非常讲究,几乎每天的饭菜都不得重复,可唯独偏爱“臭豆腐”,而且每天必备!
这件事情可是要追溯到康熙年间一个叫王致和的小伙子身上,那年进京赶考的他无奈落榜了,归途的钱也早已花光,于是只好在京城摆摊做点卖豆腐的小生意,先安顿下来等攒够了钱再动身回老家。
由于经验不足,他的生意无人问津,天气又十分炎热,眼前这些豆腐如果再没有人买,只能白白坏掉了,他突然想起老家时常做腌菜的情景,机灵一动,何不采用这种方法把豆腐腌起来呢,一来能存放的久一点,二来还可以留给自己慢慢吃,也不至于浪费。
方法虽好但从没试过,王致和也不知道是否可行,他先把豆腐切成块,散上盐花,以花椒为佐料就这样把豆腐腌放在缸罐里往角落一搁,回头便把这等事儿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渐渐的,天气也开始转凉,这时候王致和才突然想起他搁在墙角的豆腐,腾的从椅子上跳起来,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迫不及待的打开了腌制豆腐的缸子,眼看白花花的豆腐已经变成了深青色,还伴随着一股不是一般臭的臭味迎面扑来。
王致和心想,腌制久了的萝卜青菜可以吃,腌了这么久的豆腐吃起来会是怎么样子的呢?他很想尝一尝,大不了拉回肚子呗,于是他便大胆地咬了一小口,说也奇怪,这口下去越嚼越香,好吃的连自己都停不下来!他迫不及待的挂了个牌,写了大大的三个字“臭豆腐”便把一缸豆腐摆上了街!
好奇的老百姓们总喜欢蹭热闹,越是新奇的东西越是有人喜欢挑战,因此王致和便摆盘让老百姓们免费试吃,好吃再买,这臭豆腐闻起来极臭可吃起来却极香,老百姓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纷纷掏腰包抢着买,不久这豆腐便臭名远扬,代代流传,到了清朝年间已成了京城的有名小吃。
这天,慈禧太后胃口不好,心情很糟糕,御膳房的厨师正不知如何是好之时,早已听说京城的“臭豆腐”爽口开胃,便试着给慈禧准备了一小盘“臭豆腐”,小心翼翼的端到她老人家面前,谁知,慈禧太后品尝之后上了瘾,从此再也挪不开手中的筷子,每天必吃!
这就是如今出了名的——臭豆腐!可谓一臭一万年啊!
3、蛇王
宋朝时,华厅县有一个唇红齿白的少年,叫施谔。施谔聪明过人,读书很用功,常常读到深夜才肯离开书房。一天深夜,施谔端坐在窗前,专心致志地读着书,突然,窗外一阵怪风吹来,吹熄了蜡烛,书房里漆黑一片。施谔没有办法再继续读书了,心想,时候也不早了,还是回屋休息吧,他打了呵欠,伸了一下懒腰,便走出了书房。
这时,他无意间看到远处有一只火球在草丛中滚来滚去,光芒四射,十分耀眼。施谔害怕起来,不敢走近看。不一会,光亮熄灭没有什么动静。施谔才安下心来,但又按耐不住好奇之心,再朝前走去。
火球又亮了起来,直滚到他脚边,旋转不停。施谔定睛一看,见是一颗圆圆的珠子,在那里作怪。施谔蹲下身子,那球不再发光,停止了转动,跳到施谔的鞋面上。施谔跺跺脚,想甩掉它,可是,小珠子粘在上面却怎么也弄不掉。
施谔没有办法,就让它粘在鞋面上。回到书房,点燃蜡烛,坐在椅子上脱下鞋子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颗透明的珍珠。这时,珠子却滚了下来,施谔拣起珠子,知道它是件神奇的东西,便小心地把它放入抽屉,回到卧室去睡觉去了。
次日,施谔一早来到书房,打开抽屉。他没把小珠子的事放在心上,一心专读圣贤书,准备参加秀才的考试。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施谔要考秀才去了。那颗珠子却发生了变化,它变成了一条小蛇。施谔回家后,拉开抽屉,眼前金光一闪,一条小蛇朝他游过来,爬上了他的手掌,缠着他的手臂,没有一点恶意。施谔找来一些吃的东西,喂给小蛇吃,小蛇吃得非常香,吃饱后就躺在他的手掌里睡了。
施谔找来一节竹竿,打通竹节,把蛇放了进去,小蛇很听话,一声不响地钻进竹筒。施谔,每天给蛇准备些吃的东西,还让小蛇经常到外面来玩一会,透透气。在这段时间里,施谔一边饲养着小蛇,一边准备着参加省城的举人考试去。
春去球来,年复一年,一天,施谔终于要进省城参加考试去了,临行前他放心不下小蛇,生怕他一去无人照料会饿坏了它,他给小蛇准备了好些吃的东西,才匆匆上路。
施谔一走,小蛇非常孤单,一直在竹筒里也很闷气,便爬出竹筒,在书房里散心,恰巧,施家的一个女佣人从施谔的窗前经过,见少爷的书房里金光四射,十分惊异,捅破窗纸往里一看,见一条金色的小蛇正在书桌上蜿蜒爬行,不禁失声惊叫了一声“我的妈哟”,扭头逃离。
小蛇听到一声惊叫,却迅速变成一条长三丈、粗二尺的大蛇,双目如铜铃,射出两道幽蓝的光,口如血盆,令人害怕,浑身上下披着金色铠甲。它冲破窗户,腾云驾雾,在空中遨游,顿时华厅县上空金光闪耀。这惊动了全城的人,人们纷纷涌到大街上,看蛇在空中翻腾。人群中有一位留这五尺长须的老道,他告诉周围的人,“这是一条金甲蛇,是不祥之物,若不除掉它。全城都要遭殃。”老道说完从袖子里拿出一柄鹅毛扇,扇子越变越大,老道使劲地扔出扇子,扇子向金甲蛇飞去。金甲蛇抬起尾巴,把扇子抽得粉碎,顿时扇子上的鹅毛便纷纷地飘落下来。老道大叫一声:“神扇无法镇住妖蛇,全城必遭大难。”老道不敢久留,拔腿就逃。谁知道就在此时,金甲蛇腾跃而来,一口把老道吞了下去。
在场的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各自逃回家中去了。也有一些胆大的,手持枪棍棒弓剑,呐喊着向金甲蛇袭来。金甲蛇便把他们团团缠住,并不断收紧身子,手持刀枪者再也动弹不得了,个个眼珠翻白,断了气。金甲蛇身子一松便倒下一片尸体。又有一帮子人来了,金甲蛇用同样的办法,勒死了不少人。华厅县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尸体。
这一下惊动了县太爷,县太爷派出手下的差役骑着快马十万火急去讨救兵。过了几天,救兵来了,锣鼓齐鸣,杀声震天。金甲蛇没想到官府会派这么多人来,但它根本就不在乎,腾跃飞起,长尾横扫过去。只见金光一闪,大兵纷纷倒下,没死的也丢盔弃甲地逃跑了。官兵不甘心,派遣五百弓箭手,用五百支箭射向金甲蛇,一声令下,箭朝金甲蛇射去,射去的箭都被金甲蛇挡住,折了箭头。官兵见状,吓得一哄而散,逃得无影无踪。
话说去省城考试的施谔,听到家乡被金甲蛇闹得天翻地覆,心里觉得很奇怪,考试一结束,便日夜兼程赶回故里。一回到家,进入书房打开抽屉小蛇已不在。女佣来报,说金甲蛇就是书房里的小蛇变的,施谔让人带他去看。
这时,金甲蛇正盘在一棵千年古松上睡觉,官兵远远地包围着古松,防备金甲蛇在闹事。施谔拨开官兵,走到树下,见那金甲蛇和小蛇的样子完全一样,知道真的是小蛇变的,赶忙去找县太爷。“请老爷下令撤兵,我自有办法对付金甲蛇!”县老爷不信:“你是什么仙人,能镇住妖蛇。”施谔说:“此蛇是我无意拾到,养了多年。”县太爷说:“你赶快把他收回去吧!”施谔走到松树下,嘴里念了一阵没有人能听得懂的话,金甲蛇听了以后,就从树上爬下来,越变越小,恢复了原状,钻进了竹筒。
县老爷看这一切以后脸色一变,命令手下把施谔抓了起来,并说:“养妖作乱,该砍头。”话音刚落,施谔就被五花大绑着推到古松下。施谔大声争辩,向他们讲述事情的经过,可县太爷一点儿不听,还是下令立即杀掉施谔。刀举头落,施谔的脑袋滚落在一边,可是双目睁着,怒视着天空。
县太爷让手下人找来一堆干柴,把施谔的尸体和小竹筒放在柴堆上,点燃了干柴,顿时大火熊熊,浓烟滚滚。突然,只听见一声爆炸声,金甲蛇从火堆中窜了出来,跃上天空,巨尾扫过官兵人仰马翻,纷纷逃走了。
金甲蛇见主人已经死了,决心为主人报仇,把整个华厅县弄得乱七八糟。
县太爷逃回县衙里,神不守舍,生怕金甲蛇会来杀自己,而自己又没有办法对付它。正在这时,县太爷手下有一个小官,给县太爷出主意,让县太爷上报皇帝,加封施谔,为他建祠,以镇蛇妖。县太爷喜笑颜开,写了奏本,派人骑快马去京城。
不久,皇上传下圣旨,封施谔为护国镇海侯,准许建祠庙。老百姓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祠庙很快建成了,并塑了施谔的像,供在祠庙里。祠庙建好后,皇帝还派了一对人马,送来了一只馒头。
过了十来天,金甲蛇爬下古松,游到祠庙里,盘在大馒头上,不一会儿便死了。
后来,总有一些蛇身首异处地死在施谔的祠庙前,老百姓纷纷说这蛇是犯了罪被施谔严加惩处的,于是大家都称施谔为蛇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