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清明上河图,你除了知道它很有名气之外,还知道那些呢?估计很多人就说不出来了,既然是千古名画,那它背后一定有着什么故事或者是表达着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解一下旷世名作《清明上河图》
公元1104年左右,张择端绘就《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九百多年来画卷颠沛流离,几度失落民间,但即便是命途多舛,也挡不住它的光芒。
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简记它的经历如下: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金兵攻进汴梁此画失踪。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1465年——1488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明权臣严嵩父子强行索去。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然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但居然逃过了劫难,均未受损。
其实在清初明末,苏州大量仿制《清明上河图》散落民间,后来纷纷进入清内府,一时间鱼龙莫辩。清宫不得不组织画工,另起炉灶,并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又画了一张《清明上河图》。因此本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牧、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参照各朝的仿本协作画成,故今人称之为清院本。
实际上,对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季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学术界前辈,如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杨伯达等人,皆主“清明时节说”。不过,在1981年,学者孔宪易首先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对“清明节”这一传统观点进行挑战,认为画中所绘应该是秋景,很快就在整个书画界掀起了一阵惊涛骇浪。
表面上看,《清明上河图》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图成之时,北宋帝国的政治局势已紧张到极点。金、辽、西夏、高丽四国掣肘,方腊内乱,国势岌岌可危。《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千古奇局,祥和之中风雨欲来,贩夫走卒之间,埋伏着决定历史走向的大人物,一股诡异沉重的气氛,弥漫在汴河上下;或许只有宋徽宗知道,一场席卷帝国的腥风血雨,已在全图正中的虹桥下荡起涟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