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风俗习惯:傣族的传统节日

 傣族的风俗习惯:傣族的传统节日

  傣族自称“傣”,意思是“自由”或“人”。按分布地区又有“傣那”、“傣雅”、“傣绷”等。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等四个地区,其余的傣族散居在临沧、澜沧、新平、元江、元阳、金平、景东、景谷等县。此外,在金沙江沿岸的华坪、大姚、禄劝以及四川的会理、盐边等地也有少部分傣族居住,傣族只有少部分居住在云南省的内陆地区,大多数分布在边疆地区,其居地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德宏、西双版纳和金平三种方言。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20世纪50年代经过改进,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傣族节日

  傣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一年12个月,每月都有节日,可谓是傣族文化一大景观。传统民族节日中,其中以泼水节、进洼节和出洼节等较为盛大隆重。德宏傣族传统节日以傣历为统一计时,节庆形式大都一致,不同地区不同年代时期,在节日细节上略有差别。在德宏傣族地区凡与节日有关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摆”。

  傣族的“摆”,时间和内容不一,规模和人数也不相同。过去许多“摆”的活动都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摆”分和尚或土司举办、群众参加的“大摆”和私人举办的“小摆”。新中国成立后,傣族人民移风易俗,把“摆”变成了物资交流和文化交流的节日盛会,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傣族“摆”变成了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共同繁荣的一种盛会。

  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深秋时节进行。傣族的赶摆,规模较大的人数总是成千上万。芒市风平、遮放的“摆”,一赶就是几天几夜,摆场上,人群熙来攘往,各村寨之间还举行“嘎秧比赛”,夜间有电影和精彩的文化节目,整个摆场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傣族的摆场一般设在市镇或村寨的广场上,货摊林立,商品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当地的各种手工艺品、民族风味食品,傣家银首饰、筒帕、筒裙和各种农副产品,还有数不清的泰国、缅甸制作的花花绿绿的小食品和日用品。在摆场上最吸引人的还是富有当地浓郁民族特色的各种娱乐活动,特别是傣戏。只要一听锣鼓响,赶摆的人群马上就会到舞台边,欣赏自己的民族戏。除此之外,摆场上还举行傣族“十二马”“嘎秧舞”等当地民族文艺活动,场面规模盛大,激动人心。傣族青年男女,还借赶摆寻求配偶,摆场成为他们寻求对象的场所,通过赶摆在一起谈情说爱,以寻求心上人。

  傣族摆晶(傣历新年节)

  傣历新年节即一月节,傣语称为“摆晶”,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佛教语称为“摆嘎亭”,傣历一月初一(同汉族农历十月初一)是傣历岁首,古时以本月第一个属马日为元旦。此节,傣族民间有守岁的习俗,旧时又以封建领主土司或寨子头人为主。

  守岁一般在正房的火塘烧起成年柴头,以能三天三夜烧而不熄的树桩头为佳。

  傣族为庆祝新年节还有做其他“摆”的活动。如“摆嘎亭”(赕袈裟节)、“摆广母赛”(堆沙塔节)等。

  该节主要在德宏傣族地区流行,现在的陇川、瑞丽、芒市等地的傣族还保留过这一节日的传统。过去一般由傣族地方统治者主持节日仪式。节日开始于傣历十二月三十日晚。这天晚上,傣族男女青年欢聚一起,敲锣打鼓迎接新年,并用干柴点燃熊熊篝火。大家说说笑笑,敲锣打鼓一阵后,便停止打鼓和欢笑,全场一片寂静,四五分钟以后,由一位声望高的傣族长者当众宣布:

  旧岁去,新年来,人民群众无病无灾,幸福吉祥;让九十六种疾病像被风吹走一样远离我们;让我们只有好事,没有坏事;让我们地方兴旺发达,富足美好。

  然后敲锣打鼓,热闹非凡。第二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各地举办武术、射击、赛马、赛跑、赛鼓、玩石子等比赛活动和跳舞活动,赢者得奖励,获得新的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傣族村寨间互相串访,人们探亲访友,宴请宾客。这些庆祝方式据说清朝末年被迫停止,到现代又有所恢复和改良。随着民间佛教信仰盛行,至今在许多傣族地区该节日加强了一种佛教仪式活动,即上面提到的“摆嘎亭”。

  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德宏傣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傣历一月新年节,除新年庆典活动外,还加强了“摆嘎亭”等活动,即赕袈裟节和堆沙塔节。

  赕袈裟节,据相传,释迦牟尼成佛后,其姨母果娜密为表示庆贺,于傣历一月十五日用一天一夜的时间,通过捻线、纺纱、织布、漂染后,缝纫成赤黄色袈裟赕给释迦牟尼。她被佛感化,成为第一位女僧,后来修得了阿罗汉果位。从此,人们就于傣历一月举行“摆嘎亭”,即赕袈裟节。到这一天,集体或个人把预先准备好的袈裟披在佛寺里佛像身上,同时赕给比丘沙弥以求早日达到修行果位。在“摆嘎亭”活动中,还要,堆沙塔1000个、蜡点烛1000支,以求一生好运,求燃亮心扉,体悟正道。这一佛教仪式称为堆沙塔节。

  傣族尝新米节

  傣历二月(傣语为“冷甘”),傣家人把打好扬净的稻谷收入谷仓,傣族家家户户都择吉日祭祀布唤毫和牙唤毫(谷神爷爷和谷神奶奶),品尝打下来的新米,这就是傣族尝新米节,为傣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傣族尝新米节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在很远的时候,傣族地方的稻谷从根部结穗到稻尖。所以傣族地方粮食很多,收一年吃十年也吃不完。粮食多了,傣族人就不珍惜粮食,任意糟蹋,乱丢乱撒。还把粮食舂成粑粑,做成鼓墩当板凳让人坐。天神看到人们如此糟蹋粮食很生气。秋收时节,天神把谷种全部收走。这一年,人们都没有粮食吃,只好上山摘野果、挖野菜充饥。狗吃不下野果野菜,饿得望天啼哭,哭得很悲惨。哭声震动天神,天神可怜狗,就悄悄丢下几穗谷子给狗吃,丢下的谷穗被人们抢去了。人们也舍不得吃,把它留着做谷种,一年接一年地种,直到数量多了,人们才开始吃。这一年新谷一上场,人们就舂新米敬天地,捏饭团喂狗。然后各村各寨,男女老少围桌而坐尝新米。老年人告诫年轻人要爱惜粮食,每顿饭都要把狗喂饱。因为没有狗哭感动天神,人间就不会有谷种了。从此,每年第一次吃新米时,都要举行简单的仪式。这样,一年一度的尝新米节,就一直沿袭至今。

  新米节期间,傣族家中长者背着供品,到田间地头,祭献谷神,请谷神回家,请他保佑来年谷种谷物不霉烂,不被虫鼠吃,来年五谷丰登。家家户户都准备佳肴,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品尝丰盛的傣家菜肴,相互庆祝丰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加之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这一节日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很多傣族地区已没有这一节日。

  傣族巡田坝节

  云南省绿春一带民间傣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

  巡田坝意在迎春。节日里,傣族人个个穿着节日盛装,汇集到枝叶繁盛的大青树下,围成一个花环形。在一阵锣鼓声中,傣族人的庆祝活动开始。歌手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起了传统的对扭舞。在中午时分,达到高潮,在众人尽兴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宣布“巡田坝”开始,于是庆祝队伍就形成了秩序井然的队伍,由八名彩旗手为先导,后面是吹唢呐、敲锣鼓、放鞭炮、鸣火枪的大队群众,人们离寨,向田坝走去。

  傣族彩蛋节

  是傣族儿童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十举行。

  节日当天,傣族每家的小孩胸前都挂着一个小兜,里面装着几个染成黄、红、绿、紫等色的熟鸡蛋。他们成群结队地到村旁的树阴下或小河边游玩,之后,在一起聚餐,把各自带来的彩蛋的蛋白吃掉,留下蛋黄带回家中给自己的父母或兄长吃,表示对自己的父母或兄长的尊敬。

  傣族堆沙节

  云南省红河州民间傣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节期三天。

  节前,傣族家家要到江边先掏挖一箩未曾被人或牛马踩踏过的洁净的沙子。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起,依次倒出准备好的沙子,由寨中最有威望的长者将沙子分成两个大堆和若干个小堆,然后拍成圆锥形。小沙堆簇拥着大沙堆。接着将采来的松枝插在沙堆上,象征着全寨的人长青不老;并采来莫楠岩花缠绕在松与竹围成的栏栅上,再栽一棵喜人的芭蕉树,以祝愿大家的命运像芭蕉的根一样稳定,希望明年的丰收硕果像沙堆一样堆成山。一切完毕,老者用洁净的水向沙堆倒去,以表示驱走旱魔,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傍晚,附近的彝族、哈尼族等各族兄弟,纷纷前来祝贺。傣族老者把贵宾迎进寨中,敬酒敬茶。之后,傣族全村人携嘉宾踏着像脚鼓的节拍,纵情地跳舞唱歌。
傣族播帕

  傣语即升和尚,傣族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四月或八月举行。

  届时,在佛寺内当预备和尚的“科勇”请好教父“波卧”,并由教父为其备办出家需用的黄袈裟、小圆帽和一切出家用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