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帖木儿封建城主

中文名:埃米尔·帖木儿(帖木尔别克)

外文名:Amir Temur (Tamerlane, Taimur)

别 名:帖木尔

国 籍:帖木尔帝国

民 族:突厥化蒙古人

出生地:沙赫里萨布兹

出生日期:1336年4月9日

逝世日期:1405年2月18日

职 业:统治者、军事首领

信 仰:伊斯兰教

主要成就:建立了帖木儿帝国

以成吉思汗接班人自诩的帖木儿深知,作为非“黄金家族”的成员,他若想成为全体蒙古人都拥戴的首领,只有消灭明朝、光复元朝一条路可走。所以等到击溃劲敌奥斯曼帝国后,年近七十的帖木儿便抱着时不我待的心态,便将进攻矛头指向明朝。

随着元顺帝被朱元璋赶出大都,蒙元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就此结束,然而散落在亚欧各国的蒙古人却并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总想着寻找机会“杀回来”,重建成吉思汗式的伟业,其中最积极者非帖木儿莫属,并且差点儿给中国带来一场大浩劫。那么,帖木儿究竟是怎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侵华计划为何失败?

帖木儿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其父杜尔凯是西察合台汗国碣石城的领主。西察合台汗国在14世纪下半叶发生内战,国中诸侯混战不息,在这种局面下,野心勃勃的帖木儿自然不甘心做“看客”。1362年,年仅26岁的帖木儿在碣石城举兵,并在两年后将与之有姻亲关系的王子忽辛扶上汗位,并逐渐控制住汗国的军政大权。5年后,羽翼丰满的帖木儿弑杀忽辛,自己加冕为西察合台大汗。

帖木儿并不甘心只在中亚河中地区称王称霸,在此后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帖木儿频繁攻略中亚、西亚诸国,最终建立起一个从帕米尔高原到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的大帝国。帖木儿在征战过程中,数次击败欧洲联军、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帝国,并将东察合台、伊尔、金帐三大蒙古汗国列为藩属,势力之强,只有东方的大明帝国可与之相抗衡。

然而如此辉煌的功业依旧不能令帖木儿满足,以成吉思汗接班人自诩的他深知,作为非“黄金家族”的成员,他若想成为全体蒙古人都拥戴的首领,只有消灭明朝、光复元朝一条路可走。所以等到击溃劲敌奥斯曼帝国后,年近七十的帖木儿便抱着时不我待的心态,便将进攻矛头指向明朝。

是时,帖木儿国势强盛,受群臣尊号曰成吉思可汗,经蒙古太祖自比,欲先平印度、土尔基,再用兵于中国。

其实帖木儿入侵明朝的计划蓄日已久,早在朱元璋粗定中原后不久,帖木儿便以朝贡的名义,多次派间谍冒充使节,到中国境内刺探各种情报,其目的就是为将来的侵华做准备(“初明太祖定中原,屡遣使招谕西域诸国,然未有至者。独帖木儿遣回回人满剌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马。自是,岁贡马驼,欲觇中国虚实,非诚心款附也。”

公元1404年11月底,就在“靖难之役”结束后的第3个年头,帖木儿利用明朝国力严重损耗的机会,打着问责明成祖朱棣“叛父害侄”的旗号,率大军二十余万东侵,同时又命令国内后备队及属国援军陆续跟进,总数量达百万之巨。而在东侵之前,帖木儿早已将居住在都城撒马尔罕的外国人全部驱逐,为的是防止消息泄露。

由于中亚跟明朝本土间远隔数千里,中间还隔着广袤无垠、荒无人烟的大沙漠,对于劳师远征的帖木儿而言,情况非常不妙。所以帖木儿为增大胜算,便将东侵计划分为缓、中、急三策,在行军途中按情况变化,准备灵活切换。其中,缓策为夺取西域并在此屯田,待给养充足后,再图大举;中策为夺取陕甘宁,在回回和蒙古人中募兵,再图中原;急策为联合漠北蒙古人,直取北京后再南下江南。

可帖木儿虽然规划的很好,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大军自从踏入西域境内后,很快便遭遇给养困难,只能依靠沿途播种或喝骆驼奶强撑,还没到明朝的西北边境,便已经人马俱疲。而此时,获悉情报的明成祖已派名将宋晟在凉州集结重兵、严阵以待,就算是帖木儿能顺利抵达,面对以逸待劳的明军,胜负依然未可知。

好在两军尚未正式交手,便因帖木儿的暴死而避免了一场血战。公元1405年2月,年事已高的帖木儿因劳累过度,在窝德拉尔城(又名讹答剌,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阿雷思河和锡尔河交汇处)突患重病,没几天的功夫便死去,终年72岁。帖木儿死后,子孙争立,帝国迅速陷入崩溃之中,其东征侵华计划自然就半途而废。

未几帖木儿遂大举伐明,募精兵二十万,以粮运不给,载谷数百车,军行至沃野,即播种之,弃异日之军食。又驱牝骆驼数百头,如饷乏,则餐其乳以济饥。中途遇大雪,士马僵毙。帖木儿亦患虐疾,至窝德拉尔城而卒,年七十二,时永乐三年也。引文同上。

埃米尔·帖木儿(Amir Temur,1336年4月9日—1405年2月18日)。出生于撒马尔罕以南的碣石(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萨布兹)。

帖木儿其祖先做过察合台汗国的大臣,父亲死后继为碣石的一名封建城主。

1362年,帖木儿在故乡附近起义。帖木儿与蒙古人作战时,被蒙古人打伤成了瘸子。因此敌人称为跛子帖木尔。后来,为了巩固政权,采取婚姻关系,将西察合台汗国后王的公主纳为妻妾,成了察合台汗国的驸马。所以又称为驸马帖木尔。1360年,河中地区大势底定,秃忽鲁帖木儿控制了大部分地区,但帖木尔实际上控制了河中族。其腿伤亦在此时期受创。在1364年帖木尔终于扶持侯赛因成为可汗。但在1369年,他杀死情同手足的西察哈台汗侯赛因,建立了帖木儿帝国。

后人所知的帖木尔的传奇历史,绝大部分来自《胜利书》、《帖木儿自传》。其后裔巴布尔在征服了印度之后有《巴布尔回忆录》流传于世。

跟帖木儿大战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在一般人眼里可能是这样的:

其实,奥斯曼帝国当时的版图很小,实在找不到最符合当时国界线的地图,这里只找到一张,能详细标注1453年之前奥斯曼帝国的版图:

而安卡拉大战发生于1402年。举例这个粉色的版图,还有50年的差距。

而1402年,奥斯曼都占领了哪里呢?

首先,黄色部分是肯定占了,然而奥斯曼最初的扩张方向可不是向东,而是向西,先进了巴尔干半岛的。也就是说,在占领了黄色部分后,奥斯曼人绕过君士坦丁堡,抄了拜占庭的巴尔干老巢。

那么为什么奥斯曼不去向东,摧枯拉朽一般去消灭在安纳托利亚半岛上那些混吃等死的埃米尔国(小诸侯)呢?非要死扛拜占庭?

原因很简单,奥斯曼最初崛起,就是因为丫生在了最危险也最容易上天堂的地方,尼玛就在君士坦丁堡不远啊,危险程度五颗星啊,但是危险也有好处。那就是奥斯曼可以无限发动圣战,这个大义名分很重要,奥斯曼圣战了,东边那些埃米尔国就没有理由去入侵奥斯曼,而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狂信徒,就能免费给奥斯曼当炮灰。所以奥斯曼立国之初,对这个大义名分看得非常重,一般不轻易蚕食东边的伊斯兰小诸侯,而是死扛拜占庭,最终打进了巴尔干半岛,在1402年之前,上图巴尔干半岛粉红圈内的地界大半已经被奥斯曼占领了。

而奥斯曼杀拜占庭百战百胜,一遇到跛子帖木儿就现了原形,也是拜“圣战”这个大义名分所赐。

到了奥斯曼的雷霆巴耶赛特一世统治时,已经通过“圣战”把欧洲人杀得天翻地覆,拜占庭衰落后在拜尔干北部南欧崛起的塞尔维亚帝国、桀骜不驯的保加利亚人都被奥斯曼像扫垃圾一样征服,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也被奥斯曼人的“圣战”杀得裤衩不剩。这时候巴耶赛特一世觉得自己羽翼已丰,即便不需要圣战,也能碾压敌人了,于是开始目标转向东方,上图中粉红色亚洲区域,也已经被巴耶赛特一世占领了超过一半。安纳托利亚半岛上的伊斯兰小国,除了科尼亚和锡瓦斯的两个埃米尔外,其余的都不敢和奥斯曼为敌了。而可怜的锡瓦斯的埃米尔,很快就被巴耶赛特一世征服了。

这时候,正好跛子帖木儿西征叙利亚,帖木儿名声很臭吧,但是比起奥斯曼来说,对于欧洲人和安纳托利亚诸侯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使。结果帖木儿在叙利亚接见了来自拜占庭、法国、热那亚、威尼斯的使节,以及安纳托利亚半岛各诸侯的控诉团,这伙来自天主教的、东正教的、伊斯兰教世界的使者们纷纷向跛子帖木儿哭诉,要求铲除奥斯曼这个祸祸。然而,帖木儿拒绝了这个请求,毕竟奥斯曼是圣战专业户,打奥斯曼没有大义名分是不行的。

然而,巴耶赛特一世作死了,这家伙给帖木儿寄了威胁信,宣布要和帖木儿的敌人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结盟,一起为流亡埃及的波斯黑羊王朝君主卡拉·优素福复国,一起日翻帖木儿。这下惹怒了帖木儿,帖木儿首先宣布巴耶赛特一世犯了两条大忌:

1、娶了塞尔维亚公主,以不清真的女人为妻子。

2、居然要给打劫过麦加朝圣客的卡拉·优素福复国,简直不清真到了极点。(卡拉·优素福曾兵临麦加,大肆抢掠去麦加朝圣的信徒)

为了给大家展示奥斯曼人“不清真”的证据,帖木儿袭取了刚被奥斯曼占领的锡瓦斯,正好,锡瓦斯有3000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士兵。帖木儿活埋了这些基督教亚美尼亚人,向各地宣布,奥斯曼人是披着“圣战”皮的假信徒,手下有许多异教徒士兵,非常不清真。

而的确,当时奥斯曼人在巴尔干并没有大力推行伊斯兰教,很简单,异教徒重税啊。都清真了收入就锐减了,当初阿拉伯帝国也是这么做的。但伊斯兰世界就是这么悖论,帖木儿这么一宣布,奥斯曼忽然真就不清真了。

这么一宣布,犯了众怒的奥斯曼帝国,既被基督教世界不容,也被伊斯兰教世界不容了。

于是就在1402年,巴耶赛特一世和帖木儿在安卡拉决战了。

咱先不说帖木儿的军队组成如何。

巴耶赛特一世的军队,不但数量少于帖木儿,而且真心助他作战的,却是不清真的塞尔维亚骑兵和基督教奴隶军团加尼沙里 ……占绝大多数数量的所谓“土耳其兵”,都是刚归附他不久的安纳托利亚各诸侯的兵,而这些诸侯绝大多数现在都在帖木儿账下……这些诸侯一旦出现在战场上吆喝一声,那些“土耳其兵”就会倒戈相向。

所以说,这场仗看起来是伊斯兰教世界的内战,但更像是帖木儿给奥斯曼人来了一场“圣战”,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期间,不论是巴耶赛特一世脑子瓦特在战前狩猎导致军队疲乏也好、帖木儿老奸巨猾抢占水源也罢、还是在塞尔维亚重骑兵准备对帖木儿中军发动突击是被巴耶赛特一世犹豫拒接也好……

真都不重要了。

反正就是,那些找到了自己主人的“土耳其兵”,立马就倒戈了。忠于巴耶赛特一世的塞尔维亚重骑兵和基督教奴隶军团加尼沙里,成了帖木儿大军里的一片孤舟。奥斯曼人很快就全军覆没了……巴耶赛特一世也被俘了。

然后,野史盛传……巴耶赛特一世的塞尔维亚妻子,被帖木儿下令在酒宴上裸体跳舞。巴耶赛特一世被锁在一个狭窄的笼子里悲愤自杀了……

这场仗,你叫无法施展“圣战”BUFF的奥斯曼咋赢嘛……除了对异教徒“圣战”和欺负伊斯兰教弱鸡外,奥斯曼人还真没打过其他类型的仗,这么一下,原形毕露了。

而奥斯曼是什么时候又猛了的呢?就是通过这一仗之后,奥斯曼帝国淡化了圣战意识,开始将军力侧重于基督教奴隶军团加尼沙里的组建,并有意识地收养基督教战俘、孤儿再灌输伊斯兰教,达到精神控制,然后以赏金而不再是“圣战”为诱饵召集志愿兵炮灰,每逢大战,以高额赏金和战利品分配权为诱饵让志愿骑兵“阿金日”和志愿步兵“阿扎布”先行上阵当炮灰。再也不敢只靠圣战忽悠后的奥斯曼,这才建立了那个辉煌的大帝国。

认为帖木儿无力攻克大明城池的人,基本上都存在2个误区:

1 帖木儿这样的蒙古-突厥式军队 攻城能力贫乏

2 明朝的城防系统 天下第一

所以,分别就这2点展开来看,就知道这样的说法到底能不能站住脚了。

帖木儿军队中的精锐具装骑兵

在入侵明朝的远征开始前,帖木儿实际上已经在亚洲大陆各地进行了大量作战。其中就不乏对城市的围攻作战。

帖木儿拿下的城市中,包括了一些帝国营建的首都大城。

譬如:巴格达、德里、大马士革、撒马尔罕这样的地区内,乃至世界级别的大城市。

也包括那些依山而建的坚固防御型城市。

譬如:第比利斯、安卡拉和士麦那、阿勒颇等。

屡遭围攻的两河流域大城 巴格达

前者,往往城市本身与守军外,还会有帮助守军继续长期抗争的堡垒卫城。

后者,则要么是利用山川地形,要么是靠海而建,属于地区内的关键节点要塞。

很多人都觉得蒙古-突厥系 军队,野战可以,攻城无力。然而明朝之前的蒙古帝国,就曾经交出过一份骇人听闻的攻城答卷。他们迅速从华北和中亚地区,学到了当时几乎全部的攻城战技巧。

最终,带着大量攻城器械和配重投石器的蒙古军队,消灭了南宋王朝。

中原地区从此将之以回回砲命名。同时开始在元末明初的混战中,升级城防。帖木儿的军队在东征时候,依然会带着这种大型武器的关键部件。

同时,帖木儿的军队中,会带着可以用马匹拖带的弩炮。这种更为古老一些的攻城武器,组装和使用更为迅速。数量也较多,可以作为重型攻城武器的火力补充。

当然,帖木儿也从西亚等地学习了制作攻城火炮技术。西班牙大使,曾经在他的首都撒马尔罕,目睹过大型火器制造工场。在当时的欧洲和西亚,各种径攻城炮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最后就是步兵火力的优势。帖木儿的军队中有大量使用亚洲复合弓的骑兵和步兵。在攻城时,他们可以从攻城塔、大型盾牌的后面,发射密集的箭矢,压制部分城头的防御火力。再由精锐的披甲武士,进行肉搏夺取。

穆斯林军队的复合弓火力是非常好的攻城压制手段

横在帖木儿东征路上的最大要塞和城市,其实是明朝重点经营的嘉峪关与西安。前者是长城最西端的起点。后者作为一座城市,相比内地的北京和南京,绝对是出于实际防御考虑而设计的城墙。

嘉峪关主要是当地驻军的基地,所以防御设施并不能比肩地区主要城市。

至于西安城,本身还是太大了。古代历史上,很多大城市不仅是让围攻者头疼,同样也让进攻者头疼。因为他们可能也拿不出足够兵力,去防御所有的城墙。进攻一方则可以选择进行秘密部署。达到突袭效果。

明代的西安是难以轻取的大城 但太大了本身也是弱点

明朝的城墙是为了经受回回砲级别的打击而设计的。也就说,仅用回回砲,是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当你的敌人,将重型火炮、回回砲、弩炮、各类火器与弓弩,集中使用,组合打击,依次递进。城头守军的压力,可想而知。

考虑到,明朝时,人们很快就忘记了回回砲如何制造。所以打着这个名字造出来的抛石器,实际上是老式的人力抛石机。完全是不大的型号,可用于守城。

明朝当然会在城防中,使用不少火器。但这些火器,大部分都是华而不实的小型火器。而明朝实际上没有经历过,大型攻城炮参加的战争。这是一个致命伤。很有可能在战斗中,帖木儿的军队先用攻城炮获得一定优势。然而依次部署不同的远射武器。

最终压制或者大量吸引某部分城墙,集中大量守军。这对于明朝守军而言,都是不利的。

最后,攻城战一旦变成围困焦灼。机动力更强的帖木儿军队,将有更多获得补给和粮草的机会。西安城内的众多人口,则会迅速消耗大量粮食,反过来不利于守军长期固守。

所以,无论怎么看,帖木儿都不用担心自己一定攻不下大明的城关。甚至可以像安卡拉和阿勒颇那样,选择围点打援,直接击败朱棣亲自率领的援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