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贡·席勒奥地利绘画巨子

中文名:埃贡·利奥·阿道夫·席勒

外文名:Egon Schiele

国 籍:奥地利

出生地:奥地利图伦

出生日期:1890年6月12日

逝世日期:1918年10月31日

职 业:表现主义画家

毕业院校:维也纳当代艺术学院

代表作品:《斜卧的女人》、《死神和少女(漂浮者)》、《干洗房》

早年教育

埃贡·席勒生于奥地利图伦,他的父亲,阿道夫·席勒是任职于奥地利国家铁路局的火车站站长。他的母亲,玛莉·席勒,则是来自波希米亚的捷克克鲁姆洛夫。小时候,席勒曾去由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所开设的学校,当时他的美术老师K。L。 史特劳区就已发现他的艺术天份,并支持他朝艺术界继续发展。

席勒15岁时,父亲死于梅毒,他的舅舅奥尔成为他的监护人;奥尔对席勒不愿接受高等教育感到难过,但他也认同席勒对艺术的热情的天赋。

1906年16岁的席勒向维也纳艺术工商学校(Kunstgewerbeschule in Vienna)提出入学申请并通过。他在那里就读不到一年,就由学校的多位教职员推荐到维也纳当代艺术学院就学,学习油画和素描。席勒在从维也纳分离派领导人、装饰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在线条和构图上得益于他的优雅的装饰手法。后来他结识了科柯施卡。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了造型基础。受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如果说克里姆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举办展览

席勒向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寻求指导。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购买席勒的画作,或是用自己的作品和席勒交换,还帮席勒安排模特,为席勒引介买主。甚至还带席勒加入维也纳工坊(Wiener Werkst?tte)-一个与维也纳分离派有关的艺术家团体。

1908年,席勒在克洛斯特新堡举办了第一场展览。1909年,在完成第三年的学业后,席勒离开学校,并与其他对学校不满意的学生创办名叫“Neukunstgruppe”(新艺术组织)的团体。

1918克林姆于1909年在维也纳举办的“Kunstschau”展览中曾邀请席勒参展。席勒在那里看到了爱德华·蒙克、让·图洛普与文生·梵高等人的作品。从保守的学院解放出来后,席勒开始接触到人体与性欲的题材。同时,许多人注意到席勒的作品中那种不安定的情绪。

频遇事端

1911年,席勒与17岁的维拉妮·维拉尼·诺依齐(Valerie Wally Neuzil)相识(维拉尼也称为沃利)。维拉妮与席勒在维也纳同居,并担任他某些知名画作的模特。席勒和维拉妮因不满意维也纳狭小的城市环境,曾搬去捷克克鲁姆洛夫的小城市居住,也就是席勒母亲的家乡。尽管席勒与当地的关系密切,他和维拉妮还是被当地的居民赶了出来;原因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格格不入,尤其是无法容忍席勒雇用数名十几岁的少女担任模特这点。他们随后一起搬到在维也纳西边的小镇纽伦巴赫,并在那边寻找灵感和便宜的工作坊。席勒不检点的生活方式激怒了当地居民,他的工作坊还成了当地流氓聚集的场所。

1912年春天,席勒因勾引未成年少女而被逮捕。警方前往工作坊逮捕席勒的同时,也扣押了一百多张被认为是色情物品的画作。席勒在开审之前被收押。开庭审理时,席勒诱拐的罪名被判不成立,但由于在幼童可接触的公共场合展示色情图象,席勒被判有罪。在被收押21了天后,席勒被判入狱3天。在狱中席勒绘制了12幅画,描述被关在监狱牢房中的不适与不快。

1914年,席勒认识了居住在工作坊对街的汉斯姐妹——爱迪丝·汉斯(Edith Harms)与艾德蕾·汉斯(Adéle Harms)。1915年,席勒与较活泼、善社交的爱迪丝订婚,而一直对席勒忠实的维拉妮则被席勒抛弃。

辉煌逝去

1915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勒被陆军征召。他起先于布拉格服役。在军中,席勒的长官很尊敬他的艺术才能,因此他从未被派到前线战斗,在监狱担任守卫,看管俄国的战犯,闲暇之余还可以绘画。

1917年,他回到维也纳,得以专心从事绘画工作。在此期间他产出大量且成熟的作品,并在1918年时,受邀参加维也纳分离派在维也纳的第49届展览。席勒共有50件作品在主厅展出,他还以《最后的晚餐》为灵感,设计了展览的海报,并把自己的肖像放在中央,取代耶稣的位置。对面空缺的作为暗示的人物是克里姆特,这幅海报也和之前未完成的作品《朋友》有一定联系。

同年,他在苏黎世、布拉格和德累斯顿也举办了展览。

1918年秋天,西班牙感冒席卷欧洲,也传染到维也纳。怀有六个月身孕的爱迪丝在10月28日因流感而过世;仅仅三天后,1918年10月31日,席勒也因流感而病逝,年仅28岁。在这最后的三天之中,席勒画了许多爱迪丝的素描,这些也是他最后的作品。

席勒(1890—1918)只活了二十八个春秋,留下三百多幅油画,几百张素描,列奥波德博物馆藏有四十一幅油画,一百多张素描,为世界席勒收藏之最。

席勒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死了,但世界的大博物馆将收藏我的画”成为现实,今天,如果按尺寸论价,席勒是世界最贵的艺术家,为了配合一幅自画像,买回他的小幅油画《瓦利》,列奥波德博物馆花了一千六百万欧元。席勒的自信决定了他的艺术,席勒的预言成为现实,席勒的市场价值还在走高。

席勒少年时已经被称为绘画“神童”,只要能画画,他似乎不在乎人们和社会如何看待他和他的行为。他没受过多少说教,父亲是铁路职工,一火车站长,少言寡语,只一味地呵护着儿子。席勒爱画画,见什么都画。父亲死后,继父则以为这是不务正业,要席勒继承父业,也做铁路职工,幸好席勒这时已经画得出色,维也纳皇家美术学院破格录取了他,才幸免他沦为铁路职工,为世界拯救一名艺术家。碰巧,接受席勒的教授是拒绝希特勒的同一个教授,不过席勒并不喜欢这位教授,而且很快就讨厌他,投到了克里姆特的门下。

为自己的艺术,席勒坐过监狱,承受过各种谩骂,但都对他个人似乎没什么影响。他无疑是个天才,但也极其世故,抛弃相随四年的模特儿瓦利,同小资产阶级出生的爱迪特结婚。他甚至清楚地知道知道这可能给妻子造成危险,在一封信中,他要妻子出门当心,可能瓦利会在附近等她闹事。一个天才,同时也是很入世的凡人,走自己的路,绝不东张西望,做着自己艺术,虽然世界大战正激烈的进行。你可能说他太自私。但有什么办法,他的使命也许就是他的艺术。

也是使命和使命感造就了收藏家列奥波德(1923——2010),二十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收藏家之一,从少年开始收藏,现代派艺术,一以贯之,一生收藏了五千多件藏品,以分离画派和中欧表现主义为重点,成就了今天一个顶级艺术博物馆——维也纳列奥波德博物馆,完全靠个人的收藏,身价已经在几十亿欧元,但中间的艰辛坎坷,听藏品部主任霍尔茨布尔博士叙述,宛如听一部惊心动魄的人生奋斗。列奥波德是一个眼科医生,夫人和三个孩子,为了他的收藏,都习惯省吃俭用,克己为父,除了夫人现在还在博物馆中工作,三个孩子两个是音乐家,一个是心理医师,都没有继承父业,说太辛苦。

列奥波德自当学生时就酷爱收藏艺术,收藏的关键时刻和转折点是在大四,为了一幅油画他忧心如焚:没钱。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席勒一幅素描要十欧元搞定,一幅两米高的油画的价格可以买一辆大众甲壳虫。大约三百多欧元。列奥波德的父母为了要儿子毕业(学医),答应用一辆甲壳虫换儿子的毕业证。好儿子拿回毕业证,对父母说,甲壳虫我不要,我要那幅《圣方济》。他的收藏身涯进入新的维度。

席勒遂成为他的人生理想,狂热的理想,燃烧他的整个人生,直到生命的最后,到确定能够买回《瓦利》为止。年轻的席勒为了见证同个模特儿瓦利的爱情,画了两幅肖像,《自画像》和《瓦利》,两幅画从来在一起,战后有人卖给了列奥波德,这是席勒的早期杰作,画面构图和用色纯净明朗,富有精神和灵性的特征。没想到九十年代末去纽约展出时,《瓦利》就被美国扣了下来,说是纳粹非法没收的艺术品。这场官司打了十几年,花费巨大,但因为是列奥波德的最爱,官司不惜代价打到底,最后是奥方妥协,以赔偿一千六百万欧元为结束。

列奥波德并没有看到这幅小画回到维也纳,但他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意愿,不惜债台高筑,买回了《瓦利》,成就了父亲的愿望,也成就了席勒年轻纯洁的爱情之梦,并对瓦利的人生进行了肯定和赞扬。这个出生贫寒的女子被席勒抛弃后曾经想过报仇,但很快变得蔑视席勒,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奥匈帝国的军前救护队,作为护士死于前线。

不论创作艺术还是艺术收藏,如果它已经变得像吃饭睡觉那样平常又不可缺少,那就是使命的浮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