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波旬
外文名:梵名:Pa^pi^yas或Pa^pman
拼 音:bō xún
实 指:魔王名
波旬:印度佛教中所说之魔王,又称魔罗
印度佛教中所说之魔王,又称魔罗,经典中常作“魔波旬”。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他们修炼。
魔王波旬的前世【杂宝藏经】 (八一)佛在菩提树下魔王波旬欲来恼佛缘 昔如来在菩提树下。恶魔波旬。将八十亿众。欲来坏佛。至如来所。而作是言。瞿昙汝独一身何能坐此。急可起去。若不去者。我捉汝脚。掷着海外。佛言。我观世间。无能掷我着海外者。汝于前身。但曾作一寺。受一日八戒。施辟支佛一钵之食。故生六天。为大魔王。
波旬常常追随佛及其弟子,进行娆乱、留难。其行迹所到之处,遍及王舍城、毗舍离城、波罗柰国、郁鞞罗聚落、娑罗婆罗门聚落、释氏石主释氏聚落、乌暂婆利梵志女林、婆奇瘦鼍山怖林等各处,可以说,凡是佛及其弟子所在的地方,波旬皆可能出现。波旬既出现于佛成道后与入灭前这样的重要时刻,又频频出现于佛陀独处径行、卧息、禅坐、乞食,以及为比丘或四众说法之时,还常常单独出现于佛弟子跟前。通过其他经典,我们还可知,佛在成道之前亦曾与波旬发生过“交锋”。
逆佛乱僧时,波旬会借用多种变化手段。如化身年少、大龙、少壮婆罗门像、大牛、壮士大身,或施以碎石、蒙蔽阿难等魔法;在《中阿含经》的降魔经中,波旬是化为细形而潜入大目犍连尊者腹中的;有时波旬会直接以魔力动乱梵志心意。在《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中,波旬的三个女儿爱欲、爱念和爱乐也来到佛面前进行娆乱。从策略上讲,波旬对佛及其弟子可谓软硬兼施,极尽威吓利诱、诓瞒误导之能事。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九波旬“执大团石,两手调弄,到于佛前,碎成微尘”,及“化作大龙,绕佛身七匝,举头临佛顶上,身如大船,眼如铜炉,舌如曳电,出息入息若雷雹声”等,这是使用威吓的策略。再如波旬对佛说“大修苦行处,能令得清净,而今反弃舍,于此何所求?欲于此求净,净亦无由得”,这是以极端苦行来误导正修行。而有时波旬看似来称赞佛,实是威逼不成,而改为打“糖衣炮弹”:“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今可作王,不杀生,不教人杀,一向行法,不行非法。世尊!今可作王,必得如意。”
波旬为何如此,因为佛法根绝爱欲,从而出离魔境欲界,令波旬忧愁烦恼。
魔答女言: "彼已离恩爱,非欲所能招 。已出于魔境,是故我忧愁。——《杂阿含经》
尔时魔罗天子曰:“悉达太子欲出我之领域,我能忍受其出耶?”——《小部》
魔波旬作是念:......有弟子瞿低迦......彼作是念:我已六反退而复还得,莫令我第七退转,我宁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若彼比丘以刀自杀者,莫令自杀,出我境界去,我今当往告彼大师。尔时、波旬执琉璃柄琵琶,诣世尊所.——《杂阿含经》
波旬和如来是什么关系?波旬为什么要与诸佛为敌
佛与魔,犹如光与影般存在。佛陀证道时,第六天魔王波旬全力相阻,甚至不惜让自己的女儿出卖色相,最终佛抵御诱惑,觉悟成佛!而当佛年寿八十,天缘已至,魔波旬请佛涅槃,由于阿难的迷惘,佛被迫接受了波旬的请求,答应三个月后入灭。
佛涅槃之时,也是魔波旬命终之刻。据《大悲经》记载:佛涅槃时,魔波旬兴奋而死,堕阿鼻地狱!其实不只这一世,早在无量劫前,佛与魔波旬便有不解渊源!
《贤愚经》记载:一阿僧祇劫前,阎浮提洲有一位名叫月光的转轮圣王,他统治着世界上八万四千国家,六万山川,八十亿部落,有两万夫人,一万大臣,五百太子。月光王国无比富足,连城墙街道都是用七宝铸成。有钱任性,月光王布皇令:给施一切,决无悔意!一时,整个阎浮提众生蒙受王恩,无不感恩戴德!
阎浮提边陲有一个小国,国王叫毗摩羡王。他对月光王的威名又羡慕又嫉妒,觉得不除掉月光王,自己就没有出头之日。于是打算招募一些修道者,以神通谋刺月光王。
得知毗摩羡王的想法,莫说应招者,国中大半臣民都背弃了他。毗摩羡王羞愤不已,下令只要有人除掉月光王,不惜分一半江山甚至连女儿都嫁给他。最终,一个叫劳度差的婆罗门前来应召。毗摩羡王为他准备种种毒刃暗器,供他使用。婆罗门笑道:“不用!月光王不是承诺给施一切嘛,我就光明正大去请他布施自己的头颅!”
当婆罗门出发时,月光王国内出现种种异象:大地开裂,星斗陨落,白昼昏暗,霹雳不绝。众鸟悲鸣,自拔羽翼,虎豹财狼,哀嚎不歇。国中大臣,同时梦见王冠摧折。守城门神,知道婆罗门此行目的,连忙以神通相阻,劳度差在城外绕了几个大圈,找不到入王城的路。这时,首陀会天托梦月光王:布施此头,你才能功德圆满,而且你誓不逆众心,如今乞者在外,何故阻拦?
月光王猛然惊醒,赶紧下令迎接城外一切来人,不得相阻!首席大臣叫大月,说要以七宝打造五百颗头首,价值无量,劝说婆罗门放弃此行目的,婆罗门没答应。王命难违,大月大臣只得放婆罗门入城!婆罗门前往王宫,对月光王说:“我闻大王功德,愿布施一切,不违人意,故远道而来,求王布施!”月光王欢喜的对他说:“珍宝车撵,妻子国城,所欲皆得!”魄罗门说:“这些我都不要,只求大王将您的头布施给我!”
当时,国中大臣,二万妃子,无不哀求婆罗门另取它物,只要有的,什么都可以给他!可婆罗门只要月光王的头,月光王想到首陀会天的旨意,答应七天后将头布施给他。大月大臣劝说无益,懊恼自己放婆罗门入城,当场心裂七分而死。
月光王命人乘八千里战象,通知八万四千国家:七日后月光王将以头布施婆罗门!当时,国人臣民,无不悲泣,但月光王布施之心坚定,多说无益!
转眼七日时限已至,月光王对魄罗门说:“欲取我头,今正是时。”为了不让愤怒的百姓伤害婆罗门,月光王还还下令卫队保护婆罗门!据说,当婆罗门准备下手时,连众神都来为王护持。月光王布施之心坚定,最后婆罗门成功得到了月光王首级。
毗摩羡王听闻月光王已死的消息,欢喜发狂,高兴过头,竟裂心而死!而婆罗门往返边陲小国时,嫌弃月光王首级腐烂发臭,于是将它扔在地上,脚踏而去。百姓们都不愿布施食物给婆罗门。当婆罗门勉强撑持着最后一口气返回边陲,得知毗摩羡王命终,无法兑现承诺,大失所望,最终也心裂七分,吐血而亡。
佛说:当时的月光王就是我,毗摩羡王就是魔波旬,婆罗门修者劳度差是提婆达多,大月大臣是舍利弗,城门守护神是目犍连。往昔我布施头颅给波旬,如今我同样答应波旬的请求,波旬的最终结局是,当我涅槃的那刻,他会欢喜过头,裂心而死。舍利弗则如其前世,不忍我亡,先我涅槃……
波旬为什么不在因果之中?波旬到底做了什么
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
——菩提达摩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圣者如佛,躲得过六道轮回,却躲不过三灾九难的业报。在佛家看来,因果不虚,一切有因,业有三报,谁也逃脱不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都是自己种的因,没有什么命运主宰,善果恶果,都该自己吞下。
然而,有意思的是,善报恶报得有个执行者,这个执行者是前世的债主么?如果是,报善不说,如果是报恶,前世他是受害者,今生他是迫害者,来世他是否又该偿还罪业,而陷入恶性因果轮回之中呢?
比如佛陀在自己的“三灾九难”中如是解释堂兄提婆达多推山压佛一事:佛说那是因为“往昔无数劫中,自己与提婆达多是异母兄弟,为了争夺家产,佛陀将他从悬崖上推下,并用乱石砸死”,所以今有此推山伤足趾的罪报。然而明明提婆达多是为了报仇讨债,结局却坠入地狱之中。
再说风尘女孙陀利谤佛一事,佛说那是因为自己往昔无数劫中指使相好淫女孙陀利去诱惑一辟支佛,甚至将她杀死嫁祸此佛,所以今世才有孙陀利声称怀孕谤佛一事。
然而,这其中的因果在哪呢?往昔孙陀利为淫女,被佛杀了;今世孙陀利仍为淫女,被谤佛者杀了。仿佛,孙陀利只是因果业报的工具,尽管她命运是悲催的,却有一点特别,她在因果之外。
回到主题,佛陀生命中另一个与孙陀利相似的重要人物,第六天魔王波旬,似乎也不在因果报应之中。
首先来看魔波旬的人物矛盾设定:众说魔波旬是扰佛、谤佛者,《佛说四十二章经》“天神娆佛”章有说魔波旬敬仰佛陀,佛为说法,证须陀洹果。《阿含经》则说魔波旬是逆佛乱僧的始作俑者,常常随逐佛与佛弟子,扰其修行。佛是一个超脱六道轮回的存在,由此魔波旬也超脱六道,却不属于三界六道一切有情众生的存在。
其次来看魔波旬与佛结下的梁子,众所周知,魔波旬害怕佛会削弱黑暗势力,故在菩提树下整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神魔大战。结局当然是魔波旬惨败。根据《正法念处经》记载,战败后的魔波旬被迫归降佛祖,成为欲界之首他化自在天。
最后来看前世来生,《杂宝藏经》记载:佛陀说,波旬的前世曾建寺庙,受过戒,供养过一辟支佛,所以今生有大神通,成大魔王。《大悲经》则记载:佛涅槃时,魔波旬摆酒庆贺,高兴过头一命呜呼,坠落无间地狱。
魔波旬的人物履历如上,但其中的因果呢?前世魔波旬为大善人,今生而成大魔王,这难道是“善有善报”,从生活条件上看的确是善报,大魔王嘛,享尽世间荣华富贵。
可既然成魔,那就该恪尽职守,娆佛是魔的职责与使命。魔波旬这样做了,他却备受摧残、打压,果报是坠入大地狱接受惩罚。
这就奇怪了,明明是魔波旬前世种善因,却得了恶果。由此看来,因果有时会失误,第六天魔王波旬只是成就他人因果的棋子,但他自己却不在因果之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