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外文名:HENRI CARTIER-BRESSON
职 业:人文摄影家
荣 誉: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出生时间:1908年8月22日
出生地:法国巴黎附近的香特鲁小镇
去 世:2004年8月2日
布列松: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August 22, 1908 Chanteloup-en-Brie, France– August 3, 2004 Montjustin, France)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1908年8月22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香特鲁小镇(Chanteloup-en-Brie)。他的父亲拥有一个纺织厂,母亲的家族则世代经营棉花,并在诺曼底地区拥有一个很大的农场。亨利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希望亨利长大后能够接管家族的生意,但不幸的是,亨利对做生意丝毫没有兴趣。
由此,卡蒂埃·布列松家族的历史上,少了一个也许会很出色的生意人,但却增加了一个影响了整个20世纪摄影历史的人物——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个名字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他是35毫米照相机的最早使用者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个正直的摄影大师。他一生中到过世界各个角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了20世纪众多重大历史事件。100年之后的今天,他的身后仍然拥有众多追随者,这无疑将带给卡蒂埃·布列松家族永久的荣誉。
1930年,22岁的布列松应召入伍。之前的两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艺术与文学。军队生活显然让布列松很难适应,他后来回忆说:“那真是一段艰难的时光,要知道,你的肩上正扛着来复枪。”
1931年退伍之后,布列松出人意料地去了当时法国的非洲殖民地科特迪瓦。虽然他很少谈及自己的这段经历,但一些研究者认为他受到了康拉德小说《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的影响,小说以一次沿刚果河而上的航行,在布列松面前开启了非洲神秘腹地的大门。
布列松在科特迪瓦以打猎为生,他猎杀野猪和羚羊,然后把猎物卖给当地的村落。在打猎中,他形成了贯穿他一生的摄影技巧——准备,等待,等待,等待,最后扣动扳机或者按下快门。布列松一生都用全手动的相机拍照,他厌恶自动相机,因为“就如同用机关枪猎杀松鸡”。很多人所钦佩的布列松在巨大压力之下的冷静,也得益于打猎。法国导演路易·马勒曾回忆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时的布列松,当时巴黎学生暴动已经达到最高峰,到处一片混乱,但布列松仍能冷静地面对事态,一小时只拍了4张照片。
布列松在科特迪瓦差点死去,因为他感染了“黑水病”,在持续的高烧中,他开始筹划自己的葬礼。他写信给自己的祖父,希望祖父可以把他埋葬在诺曼底一处森林的边缘,因为德彪西当年曾在那里演出过。但最后,他还是挣脱了死神的双手。他在科特迪瓦时已经拥有了一台照相机,不过,他的那段“非洲记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7张照片。
1937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但布列松注意的却是马路上的芸芸众生——一个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男人,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住,进入梦乡……在现实世界中捕捉到超现实的另一面,正是超现实主义对他的影响。作为一个在20世纪初巴黎塞纳河畔资产阶级社区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布列松难免受到各种各样时髦艺术潮流的影响。
也许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有鉴赏力的生意人,布列松的父母从小就让他学习素描。但对他影响最大的却是他的叔叔路易——一个极具天赋的画家,“1913年的圣诞节,我第一次走进叔叔的画室,当时我只有5岁,但马上就被画布和画室的味道迷住了。”布列松由此开始跟随叔叔学习油画,但很不幸,不久之后路易就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布列松1927年开始跟随他的第二个重要的老师——立体派画家和雕塑家安德雷·罗特(André Lhote),罗特不仅带着他的学生去卢浮宫研究古典绘画,他们也会去最时髦的画廊研究当代作品。当时超现实主义运动刚刚兴起,布列松马上就被迷住了,于是他常常光顾当时巴黎的超现实主义基地——希拉诺咖啡馆,并和一些当时的风头人物有了密切的交往。
在非洲死里逃生之后,布列松回到法国,定居在马赛。他彻底放下了画笔,拿起了照相机,对此他曾解释说:“我当时突然领悟到,照相机可以在一刹那凝固不朽。”他在马赛购买的莱卡35毫米照相机和50毫米镜头,此后陪伴了他很多年。1934年,布列松结识了波兰摄影师西莫尔(David Chim Seymour),然后通过西莫尔认识了卡帕(Robert Capa),后来三个人成为大名鼎鼎的“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办人。卡帕曾对布列松说:“不要给自己贴上超现实主义摄影师的标签,做一个摄影记者吧。否则你很容易落进自己的套路里。把超现实主义暂时放在角落,向现实前进,不要犹豫。”
关于布列松的评价如何?布列松是怎样的一个人
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列松于法国当地时间2004年8月2日逝世于法国西南部的家中,享年95岁。 据他的亲友透露,布列松连续许多天都没有进食,最终导致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于8月2日不幸离开人世。于4日在法国普罗旺斯下葬,并举办了简朴的葬礼。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徕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文化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他创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个性鲜明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间,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眼前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他的作品集《决定性瞬间》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的教科书,"决定性瞬间"摄影理念也为广大同行接受和效仿。
布列松30年代的作品可以说是新闻摄影的经典之作,他拓展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的多种可能性。在他5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用照相机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乐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上个世纪中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从西班牙内战到二次大战中的解放巴黎,再到后来的柏林墙倒塌。他曾亲历1948年甘地被暗杀事件和甘地的葬礼;也曾记录过西班牙内战、巴黎解放;1949年,他还来到中国,亲自记录了毛泽东的军队和平解放北平(现在的北京)这一历史性事件;1954年,他作为首位西方摄影师在斯大林去世后一年获准进入苏联。
他于1947年同别人合伙建立了世界最具影响力、受到广泛尊敬的马格南图片社,马格南图片社分别在美国纽约和法国巴黎建立了总部,该图片社的图片大量刊载在美国主要的图片杂志《生活》以及《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马格南摄影师"这个称号是摄影师们仰望的最高爵位,是"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是个"神圣的群体"。
布列松也尝试"试验电影",于1937年制成第一部纪录片,记录西班牙内战时期外国医药援助实况。他的电影作品还有《野餐》、《比赛规则》和《电影》等。
布列松有着怎样的摄影理论?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是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1952年在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瑞克·萨洛蒙博士、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名家所推崇,并成为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 "经过加工或导演的照片我没有兴趣……相机是素描本,直觉与自发性反应的工具,是我对疑问与决定同时发生的瞬间驾驭。为了赋予影像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得到自己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 “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布列松提出了摄影史上最著名的“决定性瞬间”观点。他认为,世界凡事都有其决定性瞬间,他决定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风格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并使其成为永恒。《玛丽莲·梦露》就是如此,布列松在梦露不经意间抓拍了这张照片,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人们看到了梦露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是指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这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决定性瞬间》是第一本摄影著作(1952年),后来成为布氏摄影方法的同义词。书中,他定义摄影为"在几分之一秒内将一个事件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记录下来,并将它们带到生活中去……"
相伴"徕卡"
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这与他现实主义的风格有关,他不希望拍摄引人注意。其照片不依赖于专门的设备和技术。他通常使用35mm平视取景小型相机,使用50mmf2的镜头拍摄,拍摄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实为宗旨。
他从不使用闪光灯等附加光源。当光线不足时,他宁可使用高速胶片。他总是力图最大限度减少主观性,把客观存在的瞬间展现给人们。
结缘"马格南"
1947年,布列松与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等人成立了马格南图片社,该图片社在二次大战之后真正引人注目。战争时期,卡帕在前线与死亡斗争,创作出许多震惊世界的名作。二次大战开始,布列松从军后成为德军的俘虏。三年中,他两次试图逃走,第三次终于成功。他返回巴黎,参加了抵抗组织。这一时期,他拍下了许多文化界、艺术界人士的肖像。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鲁欧、撒尔托尔等人的肖像都收集在他的《决定性瞬间》中。
决定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的摄影理论,同时也是他在1952年出版的第一本摄影著作。收录了他本人选择的600张图片,其中包括了他在绘画、电影摄影、个人生活方面的图片,其中最早的照片可以追溯到1902年。有许多少见或从没有出版过的作品。还有许多抓拍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个人肖像,包括那张1938年的家庭野餐的照片,1932年在巴黎拍摄的跳过水坑的男子照片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