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米哈伊尔·波格丹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出生时间:1761
去世时间:1818
性别:男
俄法战争中俄国的重要元帅:米哈伊尔·波格丹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米哈伊尔·波格丹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Mikhail Bogdanovich Barclay de TOlly,1761-1818年),苏格兰贵族的后裔,1759年生于利沃尼亚。俄国元帅和亲王。
生平简介
1769年未满11岁时他就加入俄国军队,当时很多"老外"都想在俄国大发横财,而他却真心实意为俄国奉献一生。他行事严谨,坚毅倔强,极具战略眼光,1788-1789年和土耳其军队、1790年和瑞典军队、1792-1794年和波兰军队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名望飙升,深得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赏识。1806-1807年在反拿破仑的战争中再立新功,1807年他率领俄国先头部队以非凡的英勇保卫了普略西什埃劳,在这座城市的街道、教堂和墓地进行了长期抵抗,从此他便有了军事上的声望。晋升中将。1808年他迫使瑞典人退到卡列里亚,1809年他当步兵上将,指挥12000名俄军携带火炮、弹药、粮食和辎重渡过了冰封的波的尼亚湾,从而在更大的规模上重复了卡尔十世横渡封冻的小贝耳特海峡的著名进军。他占领了乌默欧,他的到来促进了酝酿中的反古斯塔夫四世的政变,迫使瑞典人求和,并割让芬兰,并任芬兰总督(1809–1810)。
1810年后,他成为战争大臣,在任俄国陆军大臣时,他主持撰写了《大型作战军队的指挥要点》,这本册子对改进俄军指挥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后,他兼任西线第一集团军司令,根据夸大的官方报道似乎有55万人,可是实际上只有104000人,而驻扎在波罗的海沿岸和普鲁特河之间的军队总数不超过20万人。因此,俄军的撤退在当时不是自由选择而是绝对必要的问题。巴克莱德托利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不向荒谬的出战要求让步,不管这种要求来自俄军普通兵士还是大本营;他撤退得十分巧妙,不断地把他的一部分部队投入战斗,使巴格拉季昂公爵有可能同他会合,并使契查哥夫海军上将易于进攻敌人的后方。当他像在斯摩棱斯克所发生的情况那样被迫进行会战的时候,他就占领一个不使会战成为决战的阵地。不过此举使拿破仑得以向俄国腹地挺进,当撤退到离莫斯科不远的地方,已经不能避免决战的时候,他就在格查茨克附近选择了一个坚固阵地,这个阵地从正面攻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只有绕行很长一段路程才能包抄。
当库图佐夫到来时,巴克莱德托利已把军队部署好,由于俄军将领们的倾轧和俄军对于由外国人指挥神圣战争的不满,最高指挥权转到库图佐夫的手里。库图佐夫故意使巴克莱德托利难堪,放弃了格查茨克阵地。这样,俄军不得不在博罗迪诺附近的不利阵地应战。在8月26日博罗迪诺战役中,指挥右翼的巴克莱是唯一坚守阵地的将军,他坚守到27日,从而掩护了俄军的撤退,要不是他,俄军就会全军复没。在从博罗迪诺向莫斯科方向撤退以后,正是巴克莱德托利再次警告不要进行任何保卫神圣首都的无益尝试。
1813年库图佐夫去世后,巴克莱出任俄普联军司令,1813年战局期间,巴克莱于4月4日攻占托恩要塞,在科尼斯瓦尔塔附近击溃洛里斯顿;5月8日包岑战役失败后,他掩护同盟国军退却,取得库尔姆战役的胜利,促使旺达姆率1万法军投降,并且在莱比锡战役中立下战功。在1814年战局期间,他已不指挥独立的兵团,他的活动主要在行政和外交方面,而不在军事方面。他所直接控制的军队纪律严明,这使他在法国居民中博得了极好的声誉。战后升为元帅。又被封为亲王。在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回来以后,他从波兰来得太晚没有能够参加滑铁卢会战,但参加了第二次入侵法国。他在去卡尔斯巴德的航途中逝世。晚年受人诽谤,郁郁不乐。他无疑是亚历山大一世最优秀的将领,他朴实、顽强、果断而又明智。在俄国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纪念碑。
包岑战役什么时候爆发的?包岑战役的结果
包岑战役 1813年5月8-9日(20-21日),俄国将领维特根施泰因统帅的俄普联军与拿破仑一世的军队在萨克森的包岑城附近进行的一场交战。
经过
联军在吕岑战役(1813)中失败后,撤至包岑附近沿施普雷河右岸预先构筑好的阵地上。阵地左翼紧靠波希米亚森林山支脉,右翼没有天然屏障,由骑兵掩护。俄普联军有9.6万人,火炮636门。拿破仑军队约有14.3万人,火炮350门。拿破仑的企图是:首先攻击俄普联军阵地中央和左翼,迫使其消耗预备队,然后用内伊军团对敌右翼实施迂回突击,深入维特根施泰因军队的后方。5月8日(20日),拿破仑军队向近2万人守卫的联军前进阵地发起冲击,并迫使其撤至主阵地。5月9日(21日),法军进攻联军阵地中央和左翼,紧接着内伊军团向联军的右翼巴克莱-德-托利将军的俄军实施突击。尽管内伊兵力占优势,但未能击破俄军的抵抗和实现向霍赫基尔希实施纵深迂回机动,巴克莱-德-托利的部队撤向拉克尔。维特根施泰因考虑到法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一旦法军再次进攻联军就有被包围的危险,于是率部撤到勒包河对岸。
结果
法军在包岑战役中伤亡1.8万人,联军伤亡1.2万人。 点评:此战,拿破仑未能围歼俄普联军,这就使法国的政治和战略形势大为恶化。法国皇帝被迫于1813年5月23日(6月4日)至7月29日(8月10日)进行和谈和签订停战协定。签订停战协定是拿破仑犯下的一个战略性错误,奥地利和瑞典因此倒向了反法联盟。
半岛战争什么时候发生的?第一次的半岛战争结果如何?
半岛战争(Peninsular War)(1808年-1814年)是拿破仑战争中主要的一场战役,地点发生在伊比利亚半岛,交战方分别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这场战役被称作铁锤与铁砧战役(槌钴战术),"铁锤"代表的是数量为4万到8万的英-萄联军,指挥官是第一任威灵顿公爵,阿瑟·韦莱斯利;同另一支"铁砧"力量--即西班牙军队和游击队,以及葡萄牙民兵相配合,痛击法国军队。 战争从1808年由法国军队占领西班牙开始,至1814年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结束。
第一次战役
弗里德兰战役后,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政治方面达到了全盛时期。这股新生的强大势力让英国人坐立不安。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君主制国家认为,这个大革命后新生的法国对欧洲的势力平衡是个极大的威胁。为了把这个"祸害"给扼杀在摇篮里,英国人用无数的金子凑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反法同盟。第2次反法同盟随着马伦哥会战的奇迹而消失,小威廉·皮特也因此下台。但在1804年,英法矛盾不断加深。战争还是爆发了。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奥俄联军大败。在耶拿战役,普军灰飞烟灭。弗瑞德兰的胜利最终迫使俄罗斯退出了反法同盟,英国也成了"孤家寡人"。欧洲各大势力的代表(除了继续斗争的英国)签定了提尔西特和约(TILSIT),确定了法国在今后日子里对英所采取的策略。由于英军强大的海军,皇帝决定实行"大陆封锁",禁止所有英国船只停泊在欧洲大陆的港口。可是欧洲还有一个势力不"遵守"皇帝的"规矩,这就是葡萄牙王国。在给葡萄牙王室写最后通牒的同时,皇帝已经命朱诺将军率领战无不胜的法军开赴里斯本。1807年11月30日,葡萄牙王室在英国皇家海军的保护下逃之夭夭,远走巴西殖民地。朱诺毫不费力地攻下了整个葡萄牙。
法国入侵西班牙
1808年3月,以保护西班牙领土和解决王室矛盾为名,一支10万人的法军部队进入西班牙。若阿尚·缪拉元帅占领马德里。西班牙王室畏惧皇帝的实力,因而承认皇帝的哥哥约瑟夫为西班牙国王。5月2号,马德里发生暴动,接着全国人民都反抗法国人。法国部队极为分散,英国又不停以物资支持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反法运动。在贝伦(BAYLEN),被包围的法国士兵向西班牙游击队投降。号称从无败绩的法国军队败在了一支非正规军手里,欧洲一片哗然。
英军抗击法军
英国人看准了时机,8月1日,在蒙迭戈河的入海口,一支17000人的英军登上了葡萄牙,指挥官就是阿瑟·韦莱斯利,也就是后来的威灵顿公爵,从他踏上这快土地起,他从未败过一次。
此时,号称"风暴"的朱诺率精锐法军杀入葡萄牙。在8月17日的罗里卡,英法两军第一次在半岛上交手。法军指挥官是朱诺部将德拉波尔得。他谨慎的将法军布置在一快战略性很强的高地对抗英军。威灵顿采取了中路牵制,两边包抄的传统战术。英军中路军官库克不听号令,在成功抵御法军攻击后贸然反击,不仅中路大伤元气,他本人也被流弹击中而死。一时间,英军中路大乱。阿瑟·韦莱斯利并没有因此而手忙脚乱。他先冷静的稳住阵脚,沉着指挥,当两路已经迂回成功时,他下令三路进攻,法军大败。
威灵顿打败朱诺
8月21日,威灵顿遇上了法军名将朱诺,两军在维梅罗附近展开激战。朱诺进犯葡萄牙总兵力为26000人,威灵顿只有17000人,法军还是占优。法军的火炮和骑兵都占绝对优势。纵队密集进攻,大炮成群轰击,骑兵冲跨对方阵型都是法军的战术传统,也是皇帝能够在欧洲很多大战中取胜的法宝。可是朱诺怎么也没想到,他遇到了一个指挥能力比他高一截的对手。为了防御大炮群的轰击,为了减少伤亡,威灵顿习惯布兵于山的反面,或是洼地,这就是有名的后坡战术。为了发扬最大火力,威灵顿有创造出呢称为"细红线"的步兵阵型,500人在150米一分钟内可以射1000到1500枚子弹。还有散兵的干扰,士气打击和冷枪。由于英军的布朗贝斯火枪略优于法军的1777步枪,再加上专门给优秀射手配备的贝克枪,英国步兵在战术发挥上优于法军。这些前所未有的新战术让法国步兵目瞪口呆。他们先以纵队前进,忽然背后山坡出了一队英军。法军在对面用特有的张牙舞爪的"战术"前进,一般欧洲其他国家的士兵也会相应对冲。但英军两排步兵似乎不为所动,静静的等待。法军有些人边走边乱射,英军仍然不动。这种过于镇静的表现令法军感到奇怪。接着,法军开始冲锋。所有人口中大喊:"皇帝万岁!上刺刀!冲锋!",一边往前小跑。一些人干脆边跑边开枪。到了300米,英军仍然不动,就像一堵红墙。法军在冲锋中阵型已经不能维持了,大家都希望冲上去肉搏。英军开始准备,等敌人到了跟前,忽然一起射击。弹雨如飞蝗一般,法军一排一排倒下,全部乱了阵脚,开始往回逃。后面的部队上来增援,逃兵重新排好阵势,掉头前进,他们发现英军又排回原来的阵型,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只是脚下很多法军士兵的尸体。最终威灵顿取得了胜利,朱诺向英军投降,法军剩余部队返回了法国。由于协定签订的太"平等",英国怀疑威灵顿有意放法军,所以把他召回国内。
英军被击退平安回国
英军军队总兵力变成了35000人,指挥官换成莫尔。另外还有125000人的西班牙部队。皇帝决定亲自处理西班牙事务。11月5日,他率15万4千人攻打西班牙。12月4日攻下了马德里。但1809年1月1日,他在连连胜利的情况下突然决定回国,把追击英国人的任务交给了尼古拉·苏尔特元帅。他的命令是:"把英国人赶下海里。"苏尔特元帅被皇帝称为帝国第一指挥官,是个彻底的革命将领。1月16日,在克伦那,他率法军和莫尔的英军战斗。莫尔战死,但英军却平安回国,苏尔特没能歼灭它。
法国占领西班牙
西班牙人最初为法国革命党人欢呼,因为他相信与法国的合作会带来现代化和自由。例子是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废止。但是, 法军的残暴把大多数人推向了反面,弗朗西斯哥·戈雅于于1814年创作了《1808年5月2日(起义)》和《1808年5月3日(枪杀)》两幅油画,来控诉法军。1808年,拉纳第五军远征西班牙。12月,他作为总指挥,率领48000名法军包围了曾经折辱过法国军队的萨拉戈萨。他吸取了上次久攻不克的教训,先在42天的连续炮击中,用16000余发炮弹把整个城市夷为废墟,然后用掘壕的办法步步进逼,于1809年1月
11日突入城内;但西班牙军民仍与法军展开激烈的巷战,逐屋争夺。拉纳遂决定用地雷炸毁每一座有西班牙人坚守的房屋,但全体守城军民坚守阵地,寸步不退。1月24日,元帅派出特使,告诉西班牙守军只要他们投降,那么就可以得到最荣誉的条件。守将帕拉福斯严词拒绝。此时,拉纳接到拿破仑一世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萨拉戈萨的命令,遂于1月27日下令总攻,于2月20日迫使该城投降。法军共伤亡万余人,守城军民死亡60000余人(3/4为平民),被俘万余人。拉纳对皇帝坦言道:"这场战争是可怕的,胜利来之不易。"并惊叹道:"这是场什么样的战争!为了夺取一顶王冠,需要消灭如此勇敢的一个民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