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高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

中文名称:保罗·高更

外文名称:Paul Gauguin

国籍:法国

出生地:巴黎

出生日期:公元1848年6月7日

逝世日期:公元1903年5月8日

职业:画家、雕塑家

主要成就:后印象派三杰

代表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黄色的基督》《游魂》《敬神节》等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高更的生平简介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高更生于法国巴黎,他把绘画的本质看作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创造,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那种通过反复写生而直接获得的知觉经验中的东西。和大多数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他的探索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南太平洋热带岛屿的风土人情极为痴迷,这似乎要从他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经历中追根溯源了。

英国作家毛姆曾以高更的经历为蓝本写过一部著名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其中虽对高更的生平与人格不尽真实,但也正是这部小说让高更出众的才华与过人的勇气得到世人关注,而高更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画作所体现出的对于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非常具有典型性的。

保罗·高更,1873 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画家作品。他拥有毕沙罗(Pissarro)、马奈(Manet)、雷诺阿(Renoir)、莫奈(Monet)、希斯里(Sisley)及塞尚(Cezanne)等人的作品。1876 年,高更有一幅作品入选巴黎沙龙;次年他作了第一件雕塑作品。渐渐地,高更越来越专注于艺术创作,他参加了最后四届印象派画展。[1]

1883年成为职业画家。曾团结一批未成熟的青年画家组成蓬塔旺画派。1895年以后,因健康原因和经济支持中断,精神受到刺激,自杀未遂。他的艺术观点受象征主义观念驱使,不满足印象主义绘画。

1897年创作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用梦幻的形式把读者引入似真非真的时空延续之中,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之作。另一幅作品《两个塔希提妇女》追求表现的原始性,含有精致的趣味和艺术魅力。

高更的早期绘画,带有实验性,也很拘谨,令人联想起在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影响下毕沙罗的作品。色彩略见后来发展的迹象,但仍很拘谨。他把颜色做块面处理,自由地加重色泽的明亮感:例如以鲜亮的蓝色画阴影,以红色画屋顶,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

高更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讲道以后的幻景》就是这种艺术处理的代表作。他的绘画风格与印象主义迥然不同,强烈的轮廓线以及用主观化色彩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体,都服从于几何形图案,从而取得音乐性、节奏感和装饰效果。其理论和实践影响了一大批画家,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

生活经历

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义的天地。

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响开始作画,还受到象征主义,日本版画以及而听文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愿意过野人的生活,这使他在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后来因事不得不离开这个热带的天堂返回法国,这时正好40岁,精力充沛而有主见,保留着尊贵高傲之气。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艺术之路

1887年,他在布列塔尼、巴拿马和马提尼克找到了天堂一般的环境。明晰的线条、硕大的体积感、生硬的对比色彩,从此他与印象派决裂。当他回到法国时就谴责莫奈和毕沙罗特有的自然主义幻觉,提出艺术表现的"综合"。

简化了的巨大形状,均匀单一的色彩,分割主义,无阴影的光,素描与颜色的抽象化,超脱自然,这就是高更所发现和创立的艺术。但是他的这种幻想和艺术在自己的国家处处走投无路,于是在1891年2月23日他拍卖了30幅作品得到一笔收入,于4月4日乘船前往塔希提岛,历经幸福与磨难,画了不少画后又回到法国。

在1893年11月举办了他的《塔希提人》(Tahiti)画展,结果是彻底失败,在物质上收入是零。而他那新颖、神秘、野蛮的绘画,赢得了一些崇拜者。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岛。这样,便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传说。病魔和家庭丧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杀,得救后画了一幅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尔后又移居马克萨斯群岛法都--伊瓦。

于1903年5月1日辞世。

高更与梵高什么关系?梵高与高更在法国小镇度过的62天

自1888年10月24日开始,

梵高与高更在法国一个叫阿尔的小镇一起度过了62天。

作为纯粹的艺术家,两人希望抛弃一切,

给世界留下“一份新艺术的遗嘱”。

梵高和高更,生于同一个年代,相差五岁,历史有时是以极端冲撞的方式激射出创造与美的灿烂火花。

他们的生命中一瞬间曾经有过交集,不过很快就分开了。

在那之后,梵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同样的“自画像”主题,一位化身为日本僧侣,一位自喻为悲惨者;

同样的“夜色咖啡厅”,他画下了令人窒息的寂寞,他涂抹了深沉的冷静;

一束向日葵,绽放于热烈的等待,凋零于无尽的思念……

他们之间,是触目的色彩,是个性的笔端,是一段又一段满溢着,期待与失落、对立与心痛的故事……

他们在一个时代相遇,也在一个城市相遇,他们相遇在文明的高峰。梵高一八八七年在巴黎与高更相遇,很短的相遇,然后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梵高去了阿尔,高更去了布列塔尼。他们对那一次短短的相遇似乎都有一点错愕──怎么感觉忽然遇到了前世的自己。

高更认识梵高的那年,正是两个人都陷于生活最低潮的时刻。高更无法照顾远方的妻儿,常常自责绝望到要结束生命;梵高与妓女西恩刚刚分开,所有宗教的狂热与爱的梦想全盘幻灭,孤独到巴黎投靠弟弟。

两个完全相似的绝望生命,却共同燃烧着艺术创作不可遏止的热情,他们似乎在对方的绝望中看到了自己的绝望,他们也似乎在对方燃烧着热情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的热情。高更与梵高的相遇像不可思议宿命中的时刻,相互激荡出惊人的火花。一八八八年十月,他们重聚在阿尔,要一起共同生活两个月,更巨大的撞击将在一年后发生,他们历史的宿命纠缠在一起。

意气风发、自由奔放且充满自信的高更是梵高向往的对象,而和高更共同生活的梦想则与日俱增。此时梵高三十五岁,高更四十岁。梵高对高更的感情是对前辈的尊敬与敬畏、对伟大艺术家的向往与嫉妒以及对朋友的热爱与不安等,复杂交错。在高更决定前往南方画室时,梵高兴高采烈,欣喜若狂。长久煎熬的孤独感得到缓和,因为只要有了高更,今后再不用别人指明方向了。准备迎接高更的那个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梵高最幸福的时刻。

为了高更要来阿尔,梵高刻意布置了他的房间。

这张《房间》像是梵高布置的新房,用来庆祝一种新生活的开始,用来准备迎接一个全新的温暖的生活,明亮的暖色调占据了画面大部分空间。

这是一个梵高梦想的“家”。他是为高更的到来而布置这个“家”的,那么,他是以多么强烈的欢欣与兴奋在经营这个家。

为了迎接高更到阿尔,梵高处在一种高亢的情绪中。他读了一些有关日本的文学描述,他一知半解地向往着遥远的东方,东方的僧侣,用一生的苦修,把自己献给信仰;用一生的时间,把自己修行成永恒不灭之佛。梵高的《自画像》中这一件最强烈,又最平静,极其素朴,又极其庄严。梵高自己很看重这件《自画像》,他把自己送给高更,并且比喻为日本僧侣,献给永生之佛。

遥远的距离或许产生了最美的友谊的幻想,梵高创作了一张杰出的自画像,送给高更;高更也画了自画像,送给梵高。他们相互激荡出了创作上的火花,两人的风格都逐渐达于巅峰。梵高狂热渴望高更到阿尔,两人共同生活,一起画画。他为高更准备房间、家具,甚至特别为高更的房间手绘了墙壁上的装饰。梵高为高更画了《向日葵》,他要把这南方阳光下的盛艳之花送给高更作为迎接他到来的礼物。

向日葵像在阳光中燃烧自己的花朵,冶艳、顽强、热烈、剽悍,使人感觉到旺盛而炽烈的生命力。梵高寻找着阳光,从郁暗的荷兰到巴黎,又从巴黎一路南下到阳光亮烈的阿尔,梵高自己就像是追逐阳光的人。当时高更在布列塔尼贫病交迫,梵高呼唤高更前来,他觉得可以照顾这个落魄潦倒的朋友。

葵花插在陶罐里久了,花瓣很干,像乱草飞张,葵花的中央是一粒一粒的葵花籽,赭褐色密密的小点,使花蒂显得更顽强。这是炽烈强悍的生命,但被截断了,插在陶罐中,好像有一种顽强的对抗,好像生命在最后死亡的时刻依然如此热烈地燃烧。这样灿烂的花,这样的明亮、热情,用全部生命来燃烧的花,梵高指名是要送给高更的。

他希望把这些向日葵挂在高更的房中,他为高更准备了最好的房间,他一再跟朋友描写他如何为高更布置一个优雅的住处,他把自己画的向日葵挂在墙上,等待高更到来。“向日葵”是梵高最纯粹的热情与爱,那些明度非常高的黄色,事实上是大量的白色里调进一点点黄,像日光太亮,亮到泛白,亮到使人睁不开眼睛。梵高也许不知道他画的正是他自己的生命,这么热烈,无论是友谊或爱情,都使人害怕。

梵高在长久巨大的寂寞中渴望着一种温暖,他也许分不清楚那是友谊的温暖,或是爱情的温暖。但他确实在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很具体的对温暖——家的温暖、人的温暖的渴求。床与椅子,都像是一种等待,等待某一个生命里特定的对象。梵高显然在渴望一种平凡的幸福,一种爱与被爱的幸福。画完《房间》,十月二十八日,高更来了。

高更在一八八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到了阿尔,一下火车,连车站咖啡馆的老板吉尔努斯先生都认出了他,因为梵高早已拿着高更的画像四处宣传了。高更走进梵高为他精心准备的房间,看到墙上为他画的《向日葵》,高更是什么感觉?一八八八年十一月,高更曾经为梵高画一张像,画像中梵高正在画《向日葵》。

在一八八八年十二月,梵高画了《高更的椅子》。“椅子”不再是空的等待,“椅子”有了专属的主人,椅子上有着主人不同的物件。墙壁上有一盏亮着的灯,一圈晕黄的光,这是深夜,高更似乎正在椅子上看书,但是离开了,椅子空着,灯光、烛光兀自燃烧。

《梵高的椅子》,非常单纯,地面上是褐色方砖,一把木椅,在《房间》中出现过。这把椅子是欧洲民间最粗朴的家具,但是简单、顽强、有力,像是在对抗什么,牢固不肯妥协,四个脚的木腿像柱桩一样顽强,没有一点退缩与让步。这两张“椅子”只是他们偶然误解的位置,他们偶尔一坐,又各奔前途,“椅子”像是短暂梦想的记忆。

梵高精神亢奋的狂热并没有感染高更,他们日日夜夜在一起作画,常常画同一个主题,同一片风景,但是观看的方式却完全不同。梵高画过阿尔的《夜间咖啡屋》,是彩度极端对比的红色的墙、绿色的弹子台、黄色的灯光,有一种陷入精神高度亢奋的错乱。这是梵高走向梦想的巅峰,也是梵高走向毁灭的开始。他已经开始用燃烧自己来取暖,用燃烧自己来发亮。

高更同样画了《夜间咖啡屋》,他以咖啡屋老板娘“吉诺夫人”为主题前景,也用到墙壁的红、弹子台的绿,但是色彩被一种黑色压暗,和梵高画中强烈的对比不同,高更的画面有一种深沉的冷静,他好像要刻意过滤掉梵高画中过度高昂的情绪。

但他们的相处并不和谐,生活如此紧密的关系,太多冲突,太多摩擦,太多琐细的现实细节会使两个敏感纤细的心灵发疯,会使两个自我个性强烈的心灵发疯。高更事后描述梵高要发疯了,他常常半夜忽然惊醒,看到梵高向他走来,凝视着他,又无言地走回自己的床上睡倒,好像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两个人共同生活的梦想在现实中变得荒谬、扭曲、琐碎而难堪。

就是在阿尔这段时期,高更在十二月写了一封信给画家贝纳,谈到自己与梵高的巨大冲突:我在阿尔完全失去了秩序。我发现一切事物都这么渺小,没有意义,风景和人都一样。

高更的代表作有哪些?对后世有何影响

保罗·高更,1873 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画家作品。他拥有毕沙罗(Pissarro)、马奈(Manet)、雷诺阿(Renoir)、莫奈(Monet)、希斯里(Sisley)及塞尚(Cezanne)等人的作品。1876 年,高更有一幅作品入选巴黎沙龙;次年他作了第一件雕塑作品。渐渐地,高更越来越专注于艺术创作,他参加了最后四届印象派画展。

代表作品

  《裸体习作》

高更在1881年的"独立派"画家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幅完全独创一格的画"裸体习作"。一位评论家在评论这次展览会的文章里写道:"这幅画代所有画过裸体的画家中间,还没有一个能够如此有力地表现生活的……栩栩如生……这整个身体,这耷拉在腿股部的略微隆起的腹部,多么真实。"

今天来看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形象的结构是符合毕沙罗的印象主义明暗观念的。但它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的腔调(譬如人体的皱纹、背部的变形),带有更剧烈的明暗调子的对比;还可看到不甚高明的素描,带有不合比例之处。这些不合常规的表现,一方面说明了高更的现实主义倾向,但另一方面也妨碍了整体的统一。裸体是玫瑰红和绿色,有深蓝色的阴影;内衣是粉红色和天蓝色;人体右边的衬布是绿色和蓝色;头发是蓝黑色;墙是紫色;墙上挂着的吉它是黑色和黄色;壁毯是黄白色及蓝色和红色的条纹。吉它和壁毯的质感表现得很完美;其余的东西则表现得不甚确切。色彩很大胆,也很强烈,但在细节上比在整体上成功。总之,这件作品的作者是一位不大考虑到调子的大胆的色彩家,一位对自己的纲领缺乏信心的素描家,一位没有很大活力的、争辩多于灵感的艺术家。

《布列塔尼的猪倌》

1888年"布列塔尼的猪倌"这幅画里用的是勾黑边的色彩平涂。这些平涂面是彼此对立的,为的是不依靠中间调子而表现出空间感。有些色彩画得很随便,不能反映现实:林子是紫色、橙黄和红色,山是紫褐色,石头是粉蓝色,房子是白色和蓝色,猪是黄色,放猪的孩子穿的是蓝色和紫色的衣服。总之,这幅画的整体在形和色上是统一的。它的独立自主性已经达到这种程度,即为了创造一个具有独立生命--艺术生命的客体,艺术家的视觉就会不符合现实的视觉,就要从后者中抽象出来。某些次要的细节还很像印象派,不过画面总的风格已是另外一种,即建立在新理论的基础上;高更将把这种风格发展下去,并且至死不渝。

他称这种风格为"釉彩派"和"综合法"。确实,这里一片片颜色是像景泰蓝(Cloisons)那样平面分布的。这是走向平铺形象而不要像塞尚那样表现空间与体积的相互关系,避免写实的刻画而集中注意力于艺术对象的第一步。

《雅各与天使搏斗》

"雅各与天使搏斗"、"黄色的基督"和"美丽的恩琪拉",充分地、形象地说明了高更的象征主义范围与特点。前两幅画描写的是宗教题材--这在高更这一类人中是罕见的。

《雅各与天使搏斗》看来是一个基督教题材。实际上,画家是以象征主义为特点,描绘布列塔尼半岛上农妇在教区牧师讲解教义时,眼前所产生的幻象。画的是人们脑海里的幻觉,画上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因此画的人物不是基督徒形象。布列塔尼农妇头上戴的古怪帽子,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而宗教传说中的"搏斗"场面,却被处理在不太明显的地方,以象征这些虔诚的布列塔尼农妇头脑里所映现的幻象。

细细鉴赏这幅画:一棵横向拦截的树干隔成两个画面。一个带翅膀的人(显然是天使)在同另一个人(雅各)拼力格斗,这是画面中的一个空间;在近景,三顶特大的白色帽子遮住了另一个空间。三顶白帽子是两个布列塔尼农妇的背影、加一个侧影,都在深色衣裙衬托下显得很强烈,它们构成了一个空间;在她们左边,一排跪着的妇女,按透视关系渐次缩小。在树干的下方有一头嬉戏的牛,尽管也很小,但它远近关系与同雅各搏斗的天使的远近,没有任何比例上的联系,因此它是第三个空间。这样,整体平涂的大面积空间,就有三个层次,即用三种透视体系并存的方法构思在一起的。所以,它是一个既靠色彩,也靠结构的非物质的空间。

这个主题使他的绘画显得神秘化了。这里的红、蓝、黑和白色组成的画面,是一幅图案,弯曲起伏的线条,类似拜占庭镶嵌画。由于内容与形式的复杂性,也使高更的艺术风格复杂化了,故史家称它是一种综合主义(Synthetism)。高更的这种风格后来还影响了法国的纳比派和野兽主义。

《黄色的基督》

油画《黄色的基督》,以其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整个画面被前景的人物、十字架的垂直立柱以及顶端的水平横木所支撑。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道道条状的形,与妇女及树木图像圆转起伏的曲线,产生鲜明对比;那平直延展的形,与圆曲封闭的形,形成强烈的对照。所有物象都统一于一种明快而简约的图形中。色彩虽然华丽,却显示出布列顿景色的天然质朴;妇女的形象虽显得优雅,然而其庄稼人的气质却仍是一目了然。

画中,色彩统一的平面和围绕图象线条,体现出高更对于纯朴、简化意味的刻意追求,这与印象主义画风形成鲜明对比。此画反映出画家对于所绘对象的细致观察:农妇的服饰样式十分精确,画面的光是布列塔尼地方特有的冷光,田野中透出绿色、赫色及黄色的和谐。此外,那个十字架也是参照着阿旺桥附近教堂里的一件着色的基督受难木雕像所绘。然而,画家在这里已超越自然主义的观察,而追求情感的表现。他在其日记中写道: "印象主义者一味地研究色彩,而没有自由可言,……他们只关注眼睛,而对思想的神秘核心,则漠不关心,从而落到了只是科学推理的境地。"而对"思想的神秘核心"的表达,恰是高更的目标所在。虽然他根本不是一个农民,但他却要以他的画,传达他在布列顿的人们身上所发现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及迷信色彩的淳朴与天真"。因而,他以简化的构图,使空间平面化,同时,使轮廊线变得粗重,并加强色彩的浓度,其目的,是要让画面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所作的记录,而是一种对朴实、虔诚的宗教信仰的直接的视觉象征。

《美丽的恩琪拉》

在"美丽的恩琪拉"(图5)一画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情调。这是一个美妇的肖像。画家在这个肖像上完全是按照色彩结构的要求确切地修酌着她的形--脸、手、衣服。玫瑰色、绿色和淡蓝色借助形象本身和背景上的蓝色和红色衬托出来;菩萨偶像上的金黄色和橙黄色使这些色彩显得更加多样。因此,这里的形是服从面的,这就可以使观者更好地欣赏那些纯色的区域。

但是,画家虽然颇感兴趣于这个肖像本身,他却并不仅限于画一个一般的肖像;为了赋予肖像以一种超自然现象的色彩,他把肖像安置在一个虚幻的圆圈里;他在画的左侧,安上一尊模糊不清的佛像,暗示肖像本身所给人的印象也与这个偶像一样,同时也显示了画家对东方神秘主义的尊崇。这一切都没有任何理性的价值,但是,甚至是在许多年过后的今天,艺术家的这一幻想仍然以其色彩的力量,以及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以其对神秘事物的活龙活现的造型表现而使观者迷惑。马拉美说高更的这句话颇可用于这幅画:"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的奥妙竞能容纳在这么鲜明的形式之中。"

《塔希提的年轻姑娘》

1891年,高更创作的肖像画"塔希提的年轻姑娘"是一幅真正的杰作。他喜爱塔希提妇女的那种粗野但却健康而强烈的美,他喜欢她们的天真、直率的性格,他欣赏她们肌肤上的炙热而又丰富的色调。 他太为他的模特儿所陶醉了,以致他无法为了他的综合法而牺牲模特儿。因此,他以综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但决不搞综合。形象上没有丝毫抽象因素,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调子都充满着赞美和喜悦。

高更那种绝望的、悲哀的调子,在这幅画上已全然消失。他在远离文明、远离首府巴比埃城的森林之中,重新获得了平静、人性和快乐。随着欢乐,他重又找到了准确的明暗对比调子和安稳的、而不是像从前那样狂乱的色彩和谐。褐黄色的皮肤、蓝黑色的头发、青紫色的衣服(稍被几块玫瑰色和白色所间隔),展现在上半部为橙黄色,下半部为红色,散布着一些绿树叶的明亮的背景前面。甚至某些结构上、比例上、体积和光的表现上的缺陷,也竟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东西,因为它们反映了表现手法的新鲜和生动,反映了艺术家创作的无拘无束。高更往后也创作了一些像这样美的作品,但比这更好的作品却从此未能再见。

2015年2月8日,高更的一幅油画以3亿美元(1.97亿英镑)成交,创下艺术品最昂贵价格成交纪录。

据悉,这幅题为《你何时结婚?》的油画是高更于1892年所作,画中有两名大溪地女子,原由一位瑞士收藏家所拥有。

此前最高价成交的艺术品是法国画家塞尚(Paul Cezanne)的一幅画,以1.58亿英镑成交,买主是来自于卡塔尔这个蕴含丰富石油的中东小国。

高更这幅画作原本是由瑞士收藏家施特赫林(Rudolf Staechelin)收藏,过去数十年来一直在巴塞尔艺术博物馆借展。

美国媒体报道说,由于施特赫林与博物馆发生意见不同,因此他决定将收藏的这幅画出售。

原始主义画家高更与梵高的同性恋传闻是真的吗

高更是法国最为伟大的画家之一,他被人们称为是印象派的巨匠,对现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人们对于他的名号一直如雷贯耳,其实他还是一位原始主义画家,这和他从前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他总是向往着未来发生的事情,但是对于有不同情调的地方却非常地留恋,而他最希望的还是能够回到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中去,这就是原始主义画家高更的思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始主义画家高更在最初的时候是追求印象派绘画的,但是这种思想在1895年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当时他的身体情况已经十分堪忧,而经济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之中,因此而选择了自杀,但是却被人救了回来,在此之后他便不再喜欢印象派的绘画,而是有了更加高深的追求,在这期间他创作出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幅作品,其中用虚幻的方式将人们引入到了时空的延续之中,希望人们能够找到最原始的自己。

除此之外原始主义画家高更的《两个塔希提妇女》这部作品也让人们看到了他对原始性的追求,具有非常独特的趣味和艺术魅力。和其他艺术大师相比,原始主义画家高更有着许多的不同,他将绘画的本质看成了是独立存在自然之外的一种东西,甚至可以将绘画看做是记忆中的一部分,而他的追求和探索也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被原始艺术深深影响着。

  梵高与高更的故事

梵高与高更都是非常有名气的艺术家,相比来说梵高的名气要更大一些,然而如果说对梵高影响最深的人,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高更,高更对于那段时期的梵高来说仿佛神明一样,决定了梵高的高度,而梵高与高更的故事也让人们无比的惋惜,那么梵高与高更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梵高与高更的故事还要从1886年开始说起,在这一年的秋天,梵高在巴黎第一次认识了高更,高更的领导气质让梵高十分感兴趣,而他们的交流越多梵高就越能注意到高更的态度,在梵高的画作中也可以看到高更的影响力,他当时已经开始向印象派方向发展了,两年之后梵高去了普罗旺斯,在他的心中已经非常期待和高更生活在一起。那时候的梵高对于高更这个人物的感情是充满了尊敬和敬畏以及向往和热爱的,于是在高更决定去往南方的生活,梵高非常地高兴。

到了1888年高更要去阿尔访问,在最开始的生活他们的关系是和谐和美好的,而高更的领导态度让梵高只能老实地听从吩咐,但是这种生活却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他们的性格有着太大的差别,对于梵高来说他无法接受高更的想象力,而资金的短缺以及梵高的杂乱都让喜欢较真的高更不断指责,而梵高一直期待可以让高更有和自己相同的感情,但是高更却并没有回应他,他们之间的生活也越来越冷淡。一次高更逛街回来发现梵高将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了别人,从此之后高更就离开了他,而梵高与高更的故事到了这里也彻底地结束了。

梵高 高更 同性恋

梵高和高更两个人都是法国著名的画家,他们被人们称为是印象派的巨匠,同时也对之后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甚至有人说梵高高更同性恋,那么梵高高更同性恋是真的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梵高高更同性恋这件事其实只是人们的猜测而已,因为当时梵高确实对高更有着很深的感情,从他们认识之后,每一次的交流都可以让梵高有着很大的收获,而高更身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的气质也让梵高十分的欣赏,这种感情夹杂着尊敬和仰慕以及敬爱和迷恋,是非常复杂的,也是让人无法琢磨的。之后他们还曾经在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是历史上对于这件事却并没有过多的记载,有传言说梵高之所以会割掉自己的耳朵,就是因为高更,然而梵高高更同性恋的说法却并没有准确的定论。

高更的感情生活一直非常的神秘,相关资料上也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只知道他曾经有个十分漂亮的老婆,但是在38岁的时候他却和自己的家庭断绝了一切的关系。而梵高曾经有着几段辛酸的感情,但是却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据说在梵高和高更一起生活的时候,两个人有着很多的矛盾无法解决,而最后促使高更离开的原因就是梵高将自己的耳朵送给了他喜欢的一个妓女。总之他们是否是同性恋这个问题并不是十分明朗,但是梵高对高更还是有着一些同性恋的倾向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