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保罗·提贝兹
外文名:Paul Tibbets
出生地:美国伊利诺伊州昆西
出生时间:1915年2月23日
逝世时间:2007年11月1日
职业:美国空军准将
主要成就:二战时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小男孩”
性别:男
原子弹为何不炸东京,而是选择了广岛跟长崎呢
东京城作为日本天皇居住地,实际履行首都职能的日本第一大城市,理论上它若毁灭将给予日本民众最大的心灵震撼,然后在1945年,美国人并没有把原子弹投放在它头上。
而是将其扔到了城市规模远不及东京的广岛、长崎,至于美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无非2个点,首先客观上东京城已经没东西可炸了。
东京作为日本最大的城市群,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开始就是美国轰炸的主要目标。1941年珍珠港事变之后,美国的第一反应就是派遣16架B-25轰炸机炸东京。
且战争期间只要有机会,美国战机也会时不时的东京转一圈,尤其是在战争最后阶段的1945年。当时美国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柯蒂斯·李梅被要求摧毁日本所有战争潜力。
但由于日本工业生产是以小作坊为单位散布在居民区,点对点的集中轰炸对其作用很有限,因而李梅决定使用燃烧弹对东京进行无差别轰炸。
1945年2月23日174架B-29轰炸机飞临东京上空狠狠的扔下数百吨凝固汽油弹,拉开了美军火烧东京的序幕,其中3月10日凌晨的东京大轰炸最为惨、
事后统计仅一个晚上东京63%的商业区和20%的工业区就被烧了个精光,10万居民丧生火海。在如此高强度的火攻之下,时间跨越到投放原子弹的8月,东京除了皇宫、东京大学已无完整之建筑,一眼望去光秃秃的全是废墟。
再而说天皇不能死,天皇是当时日本国内唯一能够制衡军国主义势力的存在,假如他被炸死了,日本军国主义可能就会彻底暴走了。
要知道当时这群疯狂之人已经敲打出了所谓一亿人玉碎的本土决战计划,对于该计划盟军方面有过较详细的评估,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估计若登陆日本本土阵亡约40-80万人,丘吉尔则说要100万。
如此巨大伤亡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来说是真的无法接受,因而在包围日本本土的作战中,美国的第一要义就是保住天皇,留住一个可以领导日本人投降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8月投放原子弹之前的东京大轰炸,就算把全城烧了也没有动皇宫丝毫,且战后不将天皇处置成战犯也同理。而原子弹的威力是为不可控存在,扔在东京天皇根本活不了。
他一死美国、苏联就只能硬着头皮撞一亿人玉碎,将百万阵亡烈士带回家。
美国曾部署核战:爆炸量相当4000颗广岛原子弹
尽管东西方在冷战年代剑拔弩张的一幕幕已走进历史,但美国新近解密的一份作战计划仍然警示着今天的人们:整整60年前,世界曾距离全面核战争仅有咫尺之遥。
2015年12月下旬,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安全档案馆首次披露一份文件,称美苏一旦在上世纪50年代开战,美方将使用核武器打击莫斯科、柏林以及北京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城市。即便被封存了60年,这份曾经的绝密文件所包含的诸多细节仍令人战栗。《纽约时报》指出,这份文件也是迄今为止,美方解密的最详细、最全面的核战争计划。
根据国家安全档案馆网站“nsarchive”刊出的资料显示,美军的作战清单不但清晰地罗列了从东德到中国、遍布欧亚大陆的1200个轰炸目标,甚至详细指明了对每座城市投放核武器的具体地点。其中,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被列为头号及二号攻击目标,美军对这两个城市分别预设了多达179个和145个核弹投射点。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认为,若战争真的按照这一剧本爆发,很多城市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大规模毁灭”的剧本
这份题为《1959年原子武器研究要求》的文件,是美国战略司令部(SAC)于1956年6月制订的。长达800多页的文档封面注明“最高机密”,内里的文字则是非常模糊的铅灰色。密件对“三年后(1959年)极有可能发生的核战争”进行评估,并给出详尽的作战方案。2006年,乔治·华盛顿大学申请政府公开这些档案,十年后终于迎来了它的解密。
核武器由二战催生,东西方冷战则是其发展壮大的土壤。1945年7月,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开启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大规模毁灭”时代;苏联不甘落后,也于1949年完成原子弹试爆。此后近半个世纪,双方大搞军备竞赛,在核武器研发领域难分高下。
朝鲜半岛的战火熄灭后,两大阵营的关系并未缓和,从东欧、东南亚到中东,随时有擦枪走火的风险。因此,美国战略司令部拟定这份核战计划,以备不时之需。
总体来看,美军当时确定了两大核攻击目标,首当其冲的是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空军力量。
在SAC看来,苏联的空军力量对美国本土和西欧构成直接威胁,“虽然核爆可能带来严重的核辐射,但赢得天空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SAC还建议将己方投放的核弹设定为在地面引爆。与空中引爆相比,这样做破坏力更大,“核打击越猛烈,战斗结束得就越早”。
打击对方空中力量的目的很明确——阻止苏联及其盟友抢先使用核武器。根据计划,美军会锁定苏联的1100个机场,SAC依据“重要性”确定了先后轰炸顺序,其中,苏联设在白俄罗斯的两个基地居首。CNN指出,这两个基地停放有当年被美国视为头号威胁的苏联TU-16轰炸机,这些轰炸机上装载了大当量核弹,威慑范围覆盖欧洲乃至美国本土。
“如果空战结束后战争还未停止”,那么在第二阶段,SAC将对苏联及其盟友的基础工业设施施加决胜一击,“务必造成系统性破坏”。计划指出,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东柏林各有179、145和91个被指定的轰炸目标,包括原油提炼厂、大坝、电网以及铁路等,一家青霉素制造厂也上了榜。据英国《每日邮报》透露,克里姆林宫很可能也在攻击名单上。
北京是第13号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SAC不仅给出了作战指导,对打击每个目标所需的核武器种类和数量也做了详细说明。比如,美军会在莫斯科及列宁格勒空投170万至9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
根据该机构的分析,为预防苏联先发制人,美方有必要准备好总威力相当于6000万吨高爆炸药的核武器。在CNN看来,100万吨炸药的威力已然能摧毁一座城市,“而6000万吨炸药,相当于4000颗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当量,后果不敢想象”。
针对东欧国家,SAC在文件中特别提到,应使用较低爆炸当量的核弹,“不同于苏联,对这些国家的打击主要以政治威逼和心理震慑为主”。由于被视为苏联的盟友,中国在这份作战清单上同样赫然在列——北京被视为“重要性”排名第13的城市,共设23个目标点,包括两个空军指挥中心、两个空军仓库,以及设在市内及郊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军事设施。
由于该计划制定时,洲际导弹和潜射导弹尚未出现,派遣轰炸机投放核弹是唯一的选择。根据当时的部署,美国计划动用总数超过四位数的B-52、B-47战略轰炸机,以及RB-47E战略侦察机,外加执行护航任务的F-101战斗机,以确保对苏联的攻击成功实施。
次年(1957年)8月,苏联研发的全世界首枚R-7型洲际弹道导弹试验成功。紧接着,美国也在1958年推出其第一款洲际弹道导弹SM-65。《时代》杂志指出,洲际导弹的诞生,表明只靠驾驶轰炸机空投核武器的时代正式结束,美苏间的军事较量也越发赤裸、紧张。
《时代》的报道还特别提到,即便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计,美国在1959年的核武器存量也已达到2亿吨TNT。同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开始推动核裁军。著名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评论称,“他可能觉得,这(无限扩军)将导致人类灭绝”。
平民也被列入攻击目标
解密文件中透露的作战规模让人深感不安。更具震撼力的是,美军在进行核打击时,明确地将平民列入攻击目标。国家安全档案馆的高级分析师威廉·布尔(William Burr)表示,看到人口聚集中心成为核打击目标时,他“感到分外恐惧”。
分析认为, 美军对莫斯科及其他重要城市进行“系统性破坏”而产生的大量放射性物质,必定会让周边平民暴露在致命的辐射下;而在此之前,国际社会已经目睹了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后的惨烈状况。《每日邮报》指出,在你死我活的背景下,美军的轰炸显然是不计平民安危的,这种做法直接违背了“国际间争战不得伤害平民”的原则。
美媒指出,早在一战前,各主要国家就已达成不以平民为首要攻击目标的默契,但在现实中,战争一方经常利用打击平民来达到压制对方士气的目的,迫使后者投降,大幅缩短作战时间。就对平民的系统性保护来说,直到1977年各国在日内瓦签署《禁止为军事或任何其他敌对目的使用改变环境的技术的公约》,国际社会才最终达成书面上的一致。
此外,美国明知其核攻击必然对盟国造成影响,仍坚持原有作战方案,不顾后者可能遭到波及。“今日俄罗斯”新闻网站指出,东柏林是这份计划指明的第三号目标,因为那里集结了苏联的重兵;问题在于,一旦美国对东柏林发动核打击,近在咫尺的西柏林显然难逃一劫,这与美国做出的在战争期间尽力保护盟友的承诺全然相悖。
核战阴云从未远去
美苏在上世纪50年代的紧张关系,一直到1959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才有所缓和,但此后3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又一次将两国送上针锋相对的擂台。当时,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等地部署中程弹道导弹,莫斯科眼看形势不利,决定在古巴部署核武器,扳回战略劣势。幸好,这场危机有个不错的结局:双方达成决议,苏联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则宣布不再对古巴进行军事入侵。在史学界看来,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最激烈的一次摩擦,差点儿如美国战略司令部在1956年预测的那样,点燃核战争的导火索。
《每日邮报》提到,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数以千计的核弹头从未放弃瞄准苏联。此外,美联社和《华盛顿邮报》去年10月的报道也指出,美方在更早时候曾公开一份曾被视为最高机密的情报检讨报告,其中提到“1983年,美苏核战很可能一触即发”。
全长109页的报告提到,当年9月,苏联防空部队在远东地区击落一架韩国客机;紧接着,11月,北约在欧洲展开涉及核武器的军事演习,参演部队从土耳其部署到英国,场面异常庞大。苏联决策层十分担心这次演习只是虚晃一枪,西方准备借机对苏联发动真正的突袭。忧心忡忡的克里姆林宫随即开展了一连串前所未见的备战动作。
这份题名为《苏联的战争恐慌》的文件指出,当年,苏联领导人甚至要求民众做好最坏打算,到处张贴通知,指明防空洞位置,广播和电视也数次宣称美国可能率先挑起核战争。
《华盛顿邮报》写道,这份检讨报告总结说,“1983年,我们(美国和北约)的举动可能在无意之间把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置于战争一触即发的险境之中”。
在军事专家斯蒂芬·施瓦兹(Stephen Schwartz)看来,2015年年末曝光的这份美军核打击清单更加冷酷无情,让人毛骨悚然。他告诉美国“wmdjunction.com”网站,最新曝光的核战争计划已化作仅供公众瞻仰的故纸,但不幸的是,核武器至今仍未淡出历史舞台。
老照片:美国原子弹将广岛化为废墟的历史瞬间
老照片:美国原子弹将广岛化为废墟的历史瞬间
·美军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蘑菇云翻腾着冲向天空。
今天(2015年8月6日)是二战期间美军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70周年纪念日。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掷了第一颗原子弹;三日后,也就是8月9日,美军又在日本长崎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史称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事件。1945年夏天,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政府想尽快迫使日本投降,也想以此抑制苏联,选定日本东京、京都、广岛、长崎、小仓、新潟等城市作为投掷原子弹的备选目标。此前,中、美、英三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6日和8月9日,美军连续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3月10日,火烧东京后,日本平民被烧成黑炭的尸体。当夜,300架美军B-29轰炸机向这座日本最大的城市投下了1700吨燃烧弹,导致10万人死亡,这是二战中造成死亡最惨重的空袭。
·1945年6月13日,日本冲绳县那霸市,通过琉球首府一座剧院墙上的大洞,一名海军陆战队士兵看着美军轰炸的结果。这座战前拥有44.3万人口的城市只剩下支离破碎的建筑结构。
·1945年8月6日,星期一,一架美军B-29轰炸机“埃诺拉-盖伊”投下原子弹,在日本广岛上空起爆,投弹约一小时后,蘑菇云翻腾着冲向天空。10万人当场死亡,到1950年,约有另外6万幸存者死于受伤和辐射。
·1945年8月7日,原子弹爆炸一天后,日本广岛,烟雾笼罩着破坏的场面。据悉,10万人当场死亡,到1950年约有另外6万名幸存者死于受伤和辐射。
·日本广岛,美国向这座城市投下第一枚用于战争的原子弹一个月后,一名同盟国记者站在曾是展览馆的建筑残骸前面的放射性瓦砾中。原子弹几乎就在这座建筑屋顶正上方爆炸。
·日本广岛,美国投下第一枚用于战争的原子弹后,这座城市顷刻之间便成为废墟。
·1945年8月6日,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据悉,10万人当场死亡,到1950年约有另外6万名幸存者死于受伤和辐射。
·1945年9月,一名日军士兵穿过广岛一处被彻底炸成平地的区域。
·美国原子弹摧毁日本长崎城区大部后不久,人们走过烧焦的废墟。据说,这次爆炸造成了3900摄氏度的高温。
韩称奥巴马访广岛体现无核世界信念 悼念牺牲者
据韩联社5月11日报道,韩国外交部官员就美国总统奥巴马将访问日本广岛表示,这彰显奥巴马“美国不靠核武器追求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信念。
该官员指出,美方提及在“二战”使用原子弹方面的立场没有发生变化,而奥巴马此访旨在悼念韩国籍核爆受害者等所有无辜牺牲者。
奥巴马将在赴日出席26-27日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后,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陪同下访问广岛。美国在“二战”时期向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已有71年,奥巴马将成为首位访问广岛的美国在职总统。
有舆论担心奥巴马广岛之行可能给人以二战胜利国向战败国道歉的印象,或在日本没有就侵略战争彻底反省道歉的情况下,给侵略国开出“免罪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