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亮"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本名:褚亮

字号:字希明

所处时代:唐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杭州钱塘

出生时间:555年

去世时间:647年

主要成就:"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封爵:阳翟县侯

职业:文学家

唐初十八学士之一:褚亮的生平事迹简介

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

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隋炀帝嫉其才,诬赖他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

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大业十四年,秦王李世民灭薛举之子薛仁杲,以褚亮为铠曹参军。

后入秦王府文学馆,任文学馆学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被封为阳翟县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军,出兵突厥。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褚亮是唐代著名大臣,文学家, 少年时机警敏捷,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文工诗,喜交游名士。在陈、隋时已有显名,十八岁仕后陈,陈至德元年(583年),访尚书左仆射徐陵,受到赏识。陈后主闻而召见,命即席赋诗,在座诸人皆频首称许,任为尚书殿中侍郎。

陈亡后入隋,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大业中,炀帝嫉才,诬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割据称王,任亮为黄门侍郎,参与机密。

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消灭薛举,入唐后为秦王府文学(如同教官)。后唐太宗每次征伐,亮常随军参预密谋,侍从征战。唐立国之初,褚亮常对内外大政提出建议,曾劝止唐高祖冬猎,以免扰民。

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馆内轮流值宿,以备咨询军国大事。贞观九年,任员外散骑常侍。后迭有升迁,又改任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亮大力支持李世民扩大疆土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征,出兵突厥。唐统一全国后,他为文学馆招聘贤才,与杜如晦等人以本官兼任学士,共十八人。唐太宗曾命画家阎立本为他们绘像,并让亮为这些像作赞,号称《十八学士写真图》,题上名字爵位,收藏为朝廷档案,是当时极高荣誉。

后辞官归里,晚年病休在家,李世民还不断派人慰问。年九十三卒,著有文集二十卷。

《旧唐书》"褚亮传"记载:"幼聪明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明贤,尤擅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之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问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褚亮初任陈太子春坊,后至上殿中侍郎,陈亡入隋,召为东宫学士,又任太常博士,并奉诏参修《魏书》。

613年,因礼部尚书杨玄感谋逆事受到牵连,左迁西海郡司户。十三年(617年)薛举聚据州起事,号西秦霸王。旋称帝,建元秦兴,拜褚亮为黄门侍郎。褚遂良随父入伍,任通事舍人。翌年薛举病亡,其子仁杲败降于秦王李世民。李世民久闻褚亮贤名,留京为秦王府近臣。后入秦王府文学馆,褚亮任文学馆学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从而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的重要人物。贞观九年(635年)封翟阳县男,拜通直散骑常侍,成为开国资深元老。

唐太宗李世民的“智囊团”:十八学士有哪些人?

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

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后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

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为学士。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后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与门下十八学士弈棋,后人因此画有《十八学士弈棋图》。

唐玄宗开元时,于上阳宫食象亭,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煚、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为十八学士,命董萼画像,并记录所有十八学士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贯等。

五代楚国君王马希范在位时曾仿照唐太宗设天策府文学馆的先例,以幕僚拓跋恒、廖匡图、李弘皋、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资治通鉴》二八二卷载:"楚王希范始开天策府,置护军都尉、领军司马等官,以诸弟及将校为之。又以幕僚拓跋恒、李弘皋、廖匡图、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

唐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夜,秦王李世民带兵入玄武门,诛幼弟李元吉,杀皇储李建成,废长夺嫡,入主东宫。这就是震古慑今的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大手笔并非李世民的个人智慧所能书写,秦府十八学士为此宵衣旰食、匍匐案头,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武德三年,秦王平定王世充归来,高祖一时高兴,"以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设天策府,置官属",李世民抓住了这个机会,开文学馆,延纳当时英俊,秦府十八学士应运而生。十八学士的人员构成很有代表性:心腹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儒士学者,如陆德明、孔颖达;能对李渊产生影响的,如苏世长、颜相时;代表地方宗法势力的,如士族首领李守素。这些人多数是隋朝旧臣,或出于洛阳王世充的旧部,如今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李世民是个舍得投资的人,除了食有鱼、出有车,十八学士一律配享五品俸禄,又命当时的著名画师阎立本为他们画像,"藏诸凌烟阁,留待后人看"。这一段风流闲散的日子并不长久,李世民跟他们谈论了一阵子文史,研讨了几次经籍,很快把"争嗣"的主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面。李世民习惯于"夜办公",常常是闻鸡即起、深夜问计,十八学士只好"更日值宿",以应人主的不时之约。这些人中间,数司勋郎中杜如晦、考功郎中房玄龄最得倚重,房"善建嘉谋",杜"临机能断",王朝马汉,一哼一哈,在李世民篡嗣夺嫡的斗争中数出奇计、力挽危局,立下了盖世功勋。

玄武门兵变不久,李渊逊位,李世民新登大宝,开创了余响千古的贞观之治。新时代来临了,大唐官僚制度开始了新的运作,十八学士的最后出路成为唐太宗心头的一块难解之结:弑兄夺位不是一段光彩的历史,倘若皇帝原是一个偷儿,大臣又是偷儿的帮凶,那么万民之口流蜚成川,岂非洪水滔滔?皇帝有夜间磨牙的习惯,股肱大臣却是曾经睡在床铺对面的兄弟,那么"天颜既凋",天威焉存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贾雨村式的阴暗心理消耗了李世民的大半聪明。

李世民史称"英主",搞平衡术也是别出心裁。至贞观二年,十八学士全数加官封爵,房玄龄、杜如晦位列尚书省左右仆射,其尊荣显贵,极一时人望。非常蹊跷的是,他竟在身边安插了一个李建成的旧臣,特许他参知军机、风闻言事,每有奏议,"辄和颜嘉许"。此人就是历史上享有"直臣"之誉的魏征。李世民的黑哨一吹,十八学士看到了一张醒目的黄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夹紧屁股做人吧,可别让魏征逮住了你的尾巴!秦府文学馆鹄立在初唐的斜阳西风里,阶前碧草,凋尽了昔日的芳华。贞观三年冬,杜如晦抑郁而死。房玄龄兔死狐悲,怀旧伤情,佝曲的背脊从此就没有挺直过。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房玄龄用了毕生的精力参与着、维护着、奉献着,但要论起治国的政绩,竟是"游龙过江,无迹可寻"。房玄龄是聪明的,长期以来混迹政坛,惯看水生风起、云卷云舒,他是懂得一点黄老谦退之术的,宁可做缩头乌龟被人遗忘,也不愿稍露"圭角"使人心生怵惕。无声无臭的日子飞快地过去,房玄龄的国史编修初见成果,他临深履薄的政治生涯也终于走到了尽头。贞观十年,李世民违背祖制强索《太宗实录》御览,战战兢兢的房玄龄只能放弃原则,把武德、贞观两代的"起居注"呈送御前。李世民翻阅细目,一眼就看到了"玄武门之变",不禁雷霆震怒,指着房玄龄的鼻子大发天威:"狂奴故态!何欺吾太甚也!"房玄龄铩羽回乡。自此,十八学士的身价一落千丈。

贞观十二年,太子左庶子于志宁遭太子李承乾刺杀。于志宁侥幸未死,称病不朝。次年,他的母亲去世,解职丁忧。三年期满,他的父亲病故,继续丁忧。贞观后十年,能说会道的于志宁竟没有上疏言事的记录,他的话语功能完全丧失了。十八学士中,李守素是闭口不谈政治的谱牒专家,他在山东世族里有相当的号召力,当初李世民把他请进文学馆多半是出于"统战"的需要,现今江山已定、天下大治,"统战"的事情搁置一边,他就被遗忘在淼如烟海的谱牒文献里。贞观十二年,李守素受命重订《氏族志》,李世民了无意趣地审阅着志稿,发现山东李姓竟列于皇族同姓之前,鼻孔里哼了一声,按下奏表,再无下文。翌年,李守素一连三个月没有领到薪俸,感觉到秋凉渐浓,寒流袭至,旋即交了一份辞呈,灰溜溜地卷起铺盖走人了……十八学士平静地退出了初唐的政治舞台,就像风扫落叶,了无痕迹。

这中间,惯于"面刺君过"的魏征始终保持着沉默,也许魏征的存在,仅仅是初唐政治的一种特殊需要--贞观十七年,魏征刚刚去世,唐太宗就把他的墓碑给掀翻。

褚亮和褚遂良父子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吗?

《旧唐书》是后晋刘昫等人编撰的,记录的是与离后晋不远的唐朝的人物事迹,与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相区别,虽然旧唐书有一些缺陷,但因为时代间隔短,资源比较丰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旧唐书》褚亮的事迹也收藏在其中。  

  褚亮画像

《旧唐书》褚亮的大致意思是,褚亮,是杭州人,他自小就十分聪慧,因为过目不忘,所以博览群书,文章写的也非常好,因为才学结交了不少名人,大家一起探讨,褚亮的言谈也精进不少,有人将他推荐给了陈后主,陈后主每次命他作诗,在场的人没有不称赞的,可惜后来,陈国灭亡了,他又归顺了大隋,任太常博士。

不过隋炀帝昏庸无道,褚亮的建议并没有听从,而且还把他降职为威定县主簿。强盗猖獗,与他同行的人死了,他还作诗悼念,他的诗两天就传遍了京城,才学可见一斑。唐太宗早就听闻了褚亮的才情,对他赞誉有加,唐一统天下后,褚亮随李渊返京,在秦王李世民的旗下出谋献策。

唐太宗的每次征伐,都点名要褚亮跟从,褚亮也能适时的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从容进谏,深受太宗的重视,他与杜如晦、于志宁等十八人被封为了文学馆学士,后因年迈告官回家养老,唐太宗觉得十分惋惜,褚亮去世时八十八岁,唐太宗还难过的一天没有上朝来哀悼他,追赠他为太常卿。

褚亮 褚遂良

褚亮、诸遂良是唐初的名臣,他们是一对父子,为大唐的兴盛提出不少谋略,深得当朝皇帝的欢心。  

 诸遂良作品

褚亮,他自小就十分聪慧,博览群书,文章写的也非常好,因为才学结交了不少名人,大家一起探讨,褚亮的言谈也精进不少,有人将他推荐给了陈后主,陈后主每次命他作诗,在场的人没有不称赞的。后来,陈国灭亡了,他又归顺了大隋,任太常博士。不过隋炀帝妒忌他的才干,因为褚亮与叛臣杨玄十分亲密,便借口把他贬官为西海郡的司户。后来李世民发现了他,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命他随军征战,出谋划策。

褚亮作为弘文馆十八学士之一,为国家的土地扩大,军事扩张出谋划策,褚亮去世时八十八岁,唐太宗还难过的一天没有上朝来哀悼他,追赠他为太常卿。

褚亮的儿子诸遂良受到父亲的熏陶,在政治上也有了一番作为,他被唐太宗重用,多次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多被唐太宗采纳了,在立太子的事情上,他与朝中众臣多次上书,最后立李治为太子,阻止了一场争为之乱。他还曾大力劝阻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仍被立,诸遂良被贬。诸遂良的成就还表现在他的书法上,他的书法变化多姿,被封为了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很多作品现今仍有流传。

褚亮、诸遂良是大唐初期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

褚亮怎么读

褚氏在我国并不是一个大的姓氏,它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我国的姓氏排行榜上位于两百多位。褚亮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家,难得一见的政治人才,褚亮怎么读?  

  褚亮画像

褚,是个多音字,有zhu和chu两个读音,作zhu时,发音三声,用来表示丝绵装的衣服、囊袋之类的,作chu时,发音也是三声,只有一个作用,是用来表示姓氏的,所以褚亮应该读做zhu(三声)liang(四声)。

褚氏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两种说法是大家比较认可的,其中一种就是,源于官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间有一个官位就是褚师,它是由王室设置的,主要负责掌管集市和贸易的各种事物,大家都将官职成为了姓氏。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地名,在西周时期,有个地方就叫褚,在《左传》中明确提到,洛阳有个亭子就叫褚氏亭,在这里居住的人都以地方名字为自己的姓氏,都行褚。

褚亮,曾经辅佐过几任君主。因为会作诗,文章出色,有人将他推荐给了陈后主,陈国灭亡了,他又归顺了大隋,任太常博士。不过隋炀帝妒忌他的才干,因为褚亮与叛臣杨玄十分亲密,便借口把他贬官为西海郡的司户。后来李世民发现了他,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命他随军征战,出谋划策。知道告老还乡,最后病逝,享年八十八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