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姬负刍
别称:曹成公、公子负刍
所处时代:春秋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陶丘
去世时间:前555年
主要成就:曹国君主
曹成公:春秋时期曹国第十九任君主
曹成公,姬姓,曹氏,名负刍。春秋时期曹国第十九任君主,曹宣公之子,杀太子而立,在位二十三年(前578年-前555年)。在位期间,晋楚争霸,成公亲近晋国,屡次跟随晋国会盟征战。
曹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78年),夏天,晋厉公、齐灵公、宋共公、卫定公、曹成公、郑成公、曹宣公、邾定公、滕文公会盟,讨伐秦国。五月,曹宣公在军中逝世。曹国公子负刍留守,公子欣时去迎接曹宣公尸体。
秋季,公子负刍杀了曹宣公的太子,而自立为君,诸侯请求讨伐他。晋国认为公子负刍在和秦国作战中有功劳,请求等到以后再讨伐。
冬季,安葬曹宣公。安葬以后,子臧准备逃亡,曹国人都打算跟随他逃亡。曹成公才感到恐惧,承认罪过,并请求子臧留下。子臧回到都城,把自己的封邑还给曹成公。
曹宣公二年(公元前576年),春季,晋厉公、卫献公、郑成公、曹成公、鲁成公、宋国世子成、齐国国佐、邾大夫在戚地相会,讨伐曹成公。将曹成公抓住送到京师。《春秋》记载"晋侯执曹伯",这是由于曹成公对百姓有罪过。凡是国君对百姓无道,诸侯讨伐并且抓住他,就说"某人执某侯",否则就不这样记载。
诸侯想让子臧进见周王,进而立他为国君。子臧辞谢说:"古书上说:'圣人通达节义,其次保守节义,最下失去节义'。做国君,不合于我的节义。我虽然比不上圣人,又怎么能失去节义呢?"于是逃往宋国。
曹成公三年(公元前575年),秋天,六月,国人向晋国请求说:"自从我先君宣公去世,国内的人说:'怎么办呢?忧患还没有消除。'而贵国又讨伐我寡君,使得主持曹国国政的重要人物子臧逃亡,这是在大举削弱我们曹国。大概是先君有罪吧?可如果有罪,那君王又让他参加盟会了。君王正因为不丢弃德行和刑罚,所以领袖诸侯,难道唯独对敝邑丢弃?谨在此私下向君王表达真情。"
七月,国人再次向晋国请求。晋厉公对子臧说:"你返回曹国,我便送回你们国君。"子臧回去,曹成公回到国内,子臧把他全部的封邑、卿的职位交出去而不再出仕。
曹成公四年(公元前574年),夏季,五月,晋厉公、齐灵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鲁成公、尹子、单子、邾大夫联合攻打郑国,从戏童打到曲洧。六月,诸侯在柯陵结盟,重温戚地的盟约。冬季,诸侯进攻郑国。十月,将郑国围住。楚国公子申救援郑国,军队驻扎在汝水边上。十一月,诸侯退兵。
曹成公六年(公元前572年),春季,正月,晋国、宋国、卫国、鲁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的军队包围宋国彭城。彭城已经不属于宋国的地方了,《春秋》所以这样记载,这是追记以前的情况。当时为宋国讨伐鱼石,所以仍称宋国,而且反对叛变者,这是宋国人的意志。彭城投降晋国,晋国带回在彭城的五个宋国大夫,安置在瓠丘。齐国没有在彭城会合,晋国因此讨伐齐国。二月,齐太子光到晋国做人质。 夏五月,晋韩厥、荀偃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郑国,进入郑都外城,在洧水边打败了郑国的步兵。这时候东方诸侯的军队驻扎在鄫地,等待晋军。晋军从郑国带领驻扎在鄫地的军队侵袭楚国的焦地、夷地及陈国,晋悼公、卫献公驻扎在戚地,作为后援。九月,周简王逝世,其子姬泄心即位,是为周灵王。
曹成公七年(公元前771年),秋季,晋国荀罃、宋国华元、卫国孙林父、鲁国仲孙蔑、曹国大夫、邾国大夫在戚地会见,商讨如何征服郑国。冬季,诸侯再次在戚地会见,齐国崔武子和滕国、薛国、小邾国的大夫都参加会见。
曹成公十年(公元前568年),九月,晋悼公、宋平公、陈哀公、卫献公、郑僖公、鲁襄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成公、薛伯、齐世子光、吴国大夫、鄫国大夫在戚地结盟,会见吴国大夫,同时晋悼公又命令诸侯出兵戍守陈国。冬季,诸侯派兵戍守陈国。子囊进攻陈国。十一月,鲁襄公和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郑僖公、曹成公、齐世子光在城棣会合,救援陈国。
曹成公十二年(公元前566年),冬季,楚国的子襄包围陈国,晋悼公、宋平公、陈哀公、卫献公、鲁襄公、曹成公、莒子、邾子在鄬地会见,救援陈国。
曹成公十四年(公元前564年),冬季,十月,晋悼公、宋平公、鲁襄公、卫献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进攻郑国。十一日,鲁国季武子、齐国崔杼、宋国皇郧与晋国荀罃、士匄进攻鄟门;卫国北宫括、曹国大夫、邾国大夫和晋国荀偃、韩起进攻梁门;滕国、薛国和晋国栾黡、士鲂进攻北门;杞国、郳国和晋国赵武、魏绛砍伐路边的栗树。十五日,军队驻扎在汜水边上,于是传令诸侯说:"修理作战工具,备好干粮,送回老人和小孩,让病人住在虎牢,赦免错误,包围郑国。"十一月,郑国顺服,诸侯在戏地结盟。
曹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63年),春季,晋悼公、宋平公、鲁襄公、卫献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太子光在柤地会见吴王寿梦。三月癸丑,齐高厚作为太子光的相礼与诸侯先在钟离相会。夏四月戊午,在柤地相会。秋季,晋悼公、宋平公、鲁襄公、卫献公、曹成公、莒子、邾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发兵攻郑国。诸侯的军队修筑虎牢城墙并戌守虎牢。十一月,诸侯的军队绕过郑都向南开进,到达阳陵。乙未,诸侯的军队回兵,侵袭了郑国北部边境后回国。
曹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62年),四月,晋悼公、宋平公、鲁襄公、卫献公、曹成公、齐世子、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联军进攻郑国。六月,诸侯在北林会见,军队驻扎在向地。又转向西北,驻扎在琐地。包围郑国,在南门外显示军力。又有军队从西边渡过济隧。郑国人畏惧,就向诸侯求和。秋季,七月,各诸侯和郑国在亳地结盟。九月,诸侯用全部兵力再次进攻郑国。联军在东门外示威,郑国人派王子伯骈求和。
曹成公十九年(公元前559年),春季,晋悼公、宋平公、鲁襄公、卫献公、曹成公、郑国公、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国在向地和吴国相会,是替吴国策划如何对付楚国。
吴王诸樊这时已经服丧期满,打算立季扎为国君。季扎推辞说:"曹宣公死的时候,诸侯及曹国人不支持曹成公,打算立子臧为国君。子臧离开了曹国,因此原计划没有实施,以成全了曹成公。君子说子臧'能够保持节操'。您是合法的继承人,有谁胆敢冒犯你?做国君,不合乎我的节操。我虽然没有才能但愿意追随子臧,以不失节操。"诸樊坚持要立他为国君,他离开了家室而去种田,诸樊才不勉强他。
夏季,四月,鲁叔孙豹、晋荀偃、齐国大夫、宋国大夫、卫北宫括、郑公孙虿、曹国大夫、莒国大夫、邾国大夫、滕国大夫、薛国大夫、杞国大夫、小邾国大夫攻打秦国,报复栎地之战。
曹成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7年),晋平公、鲁襄公、宋平公、卫献公、郑简公、曹成公、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湨梁会见。晋平公命令诸侯退回互相侵占土地。
曹成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6年),春季,卫国孙蒯在曹国的曹隧(今山东菏泽北)打猎,在重丘(今山东茌平西)上让马喝水,并且打破重丘人汲水的瓶子。重丘人关起门来骂他,说:"亲自赶走你的国君,你的父亲做了坏事。你不为这个担忧,为什么来打猎?"夏季,卫国的石买、孙蒯率兵进攻曹国,占取了重丘。曹国人向晋国提出控诉。
曹成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5年),夏季,晋国人在长子拘捕了卫国的行人石买,在纯留拘捕了孙蒯,这是因为他侵略曹国的缘故。冬季,十月,鲁襄公和晋平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鲁国济水上会见,重温湨梁的盟誓,一起进攻齐国。鲁成公在军队里逝世,公子胜继位,是为曹武公。
曹武公元年(公元前554年),春季,安葬成公。
揭秘:子藏为什么辞谢曹国国君之位?
1.子藏谢绝君位:曹宣公去世后,曹国就由公子负刍留守国内,公子欣时迎接曹宣公的灵柩。结果公子负刍杀了太子自立为君,就是曹成公。诸侯们知道后就要讨伐公子负刍,晋国认为负刍在与秦国的战争中有功,就要求以后再攻打他。曹成公第二年,晋,卫,郑,鲁,宋,齐等国共同攻打曹成公。把曹成公抓住送往京师。然后诸侯们想立子藏为曹国国君。子藏却谢绝了,认为做国君不合他的节义,就逃到了宋国。
曹成公第三年,曹国向晋国请求说:“曹国现在没有国君了,怎么办?你们晋国是要削弱我们曹国。你们晋国能领袖诸侯,就是因为有德行,难道就对我们曹国没有了德行?”不久,曹国再次向晋国请求。晋厉公就对子藏说:“你回曹国,我送曹国国君回国。”子藏就回曹国了,曹成公也回到了曹国,子藏就把一切官职和待遇全都交出不再为官了。
2.曹成公的南征北战:曹成公第四年到第二十一年,曹成公跟着晋国到处南征北战,先后攻打郑国,宋国。之后,楚国攻打陈国,曹国又去救陈国,攻打楚国。曹成公完全没有自主权,都听晋国的号令。第二十二年,卫国的孙蒯在曹国打猎,饮马时不小心打破了重丘人的瓶子,重丘人就骂他,说他赶走卫国的国君,是个叛臣。结果激怒了孙蒯,他就和石买率卫军攻打曹国,占领了重丘。曹国就向晋国控诉。第二十三年,晋国就抓住了石买和孙蒯。不久曹成公又参加了由晋平公为首的诸侯联军,进攻齐国。结果曹成公和曹宣公一样在行军中去世了,其子胜继位,就是曹武公。
曹成公是怎么上位的?当时竟遭到了有识之士的谴责
公元前578年的麻隧之战,以晋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虽然取胜,但是损失也不小,协助晋军作战的曹宣公阵亡,导致曹国出现了内乱。曹宣公立的太子被杀,一个庶子自立为君,是为曹成公。曹成公非法取得君位,在国内国外都遭到了有识之士的谴责。诸侯们纷纷请求晋国出兵,惩罚曹成公。
晋国因为刚刚打了一场大仗,所以表示要休养一段时间再兴兵。到了公元前576年,晋景公在卫国的戚地(今河南濮阳北)组织诸侯会盟,鲁、卫、郑、曹、宋、齐、邾等国都来参加。在会上,晋厉公就宣布了曹成公的罪名,把他逮捕了。这件事办得挺利索,没有大动干戈惊扰百姓,又依足了当时的礼法道义,所以得到了诸侯的一致赞许。
晋国隐约又恢复了中原霸主的威望,更有战略意义的一次会盟也发生在这一年。公元前576年冬天,吴国准备同中原列国建立友好关系,于是晋国挑头,召集了齐、鲁、宋、卫、郑、邾等国的卿士,一起在钟离(吴、楚两国交界,在今安徽凤阳东)和吴国使者开了一次会。这次会盟是吴国和中原列国进行友好交往的开始,也是晋国“联吴制楚”战略的一大进展。楚国对此虽然不满,但是也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
毕竟有和平条约在那摆着,背弃盟约这样的事情,还是尽量不做为好。楚国对于晋国的结盟行动表示出了相当的克制,晋国当然也没有理由和楚国翻脸,脆弱的和平局面仍然令人欢欣鼓舞地维持着。仿佛是不甘心这种寂寞似的,捣乱的马上就出现了。要说郑国这个诸侯国吧,也算是那种“曾经阔过”的。
春秋初年郑庄公几乎造成了一个“小霸”的局面,诸侯无不佩服。可是好汉不提当年勇,到了如今这年月,郑国早已沦落为墙头草了,还以为自己能像郑庄公时候那样呼风唤雨,那就是脑子出了毛病。郑国现任国君郑成公还就不信那个邪,其实晋、楚都讲和了,你个小小的郑国还不趁机消停消停。可是郑成公偏要挑起点事来,大国不打了,我来打!以墙头草的思维,自然是要选择弱势的一方动手。
眼看着晋国这些年有回升的迹象,收拾了秦国,楚国连个屁都不放一声,看来这风向又倒向北边了,于是郑国就拿楚国的附庸许国开刀。公元前577年,郑成公派出公子喜率军进攻许国。和“曾经阔过的郑国比起来,许国“曾经”也只是个小国。可是偏偏公子喜不争居然还被许国军队打败了,郑成公觉得太栽面儿了,盛怒之下御驾亲征。
这一次终于把许国败,迫使许国求和,这一下楚国可不干了。和平是很好,但是前提是谁也不能欺负人。现在连郑国这样的货色都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楚国岂能容忍?楚共王打算兴师北上教训郑国,如果情况顺利的话还可以再往北打点。楚共王的弟弟公子贞觉得这样做有点悬:“咱们这么做是背叛了与晋国的盟约,这样不太好吧?”楚国的司马子反则说:“你以为盟约真的管用?情况有利咱们就进兵,管什么盟约。”
这话很对楚共王的胃口,本来晋国咄咄逼人的架势已经让楚共王颇有危机感了,现在居然小小的郑国都敢撒野,这还了得?于是公元前576年,楚军出兵伐郑,击败郑军之后又挥师北上,入侵了卫国。郑国遭到楚国的打击,可是郑成公并没有因此而反思,反而派兵进攻楚国。楚共王也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一定要把郑国拉到自己这边才肯罢休。为了拉拢郑国,楚国甚至放弃了一味武力打击的办法,而是派人讲和,赠送郑国土地。
有了这样的便宜,郑成公当然要占,所以就索性和楚国结盟了。这一下楚共王可开心了:看到没有,我们楚国依然有足够的实力别看你们晋国能组织几次诸侯会盟,其实风头还没倒向你们那边呢。对于郑国的背叛,晋国君臣还是保持了一种容忍的态度。晋国现在还没有做好战略决战的准备,如果因为郑国背叛这一突发事件和楚国动武,恐怕没有必胜的把握。
晋国的容忍使得国际和平的大局面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楚国已经得到了郑国的归服,当然不会蹬着鼻子上脸去挑衅晋国。如果只看这两个大国的表现,人们倒是可以对和平有着更高的期待。不过郑成公似乎是打定主意不想让天下安宁,你说你投靠楚国就罢了,投靠完了你就老老实实待几年吧。可是郑成公才不让人省心,仗着自己又靠上了楚国这棵大树,居然掉头攻打宋国去了。
郑国和宋国也算是老对头了,从郑庄公那时候起,这两个诸侯就八字儿不合,总是过不到一块去。像这种成天对掐的对头组合,春秋时期也很有那么几对,除了晋楚之外,典型的还有齐鲁、吴越。这些冤家组合往往是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对方支持的一般都是自己反对的,和平时期还要闹点小摩擦,一旦有了风吹草动就会打得不可开交。不过晋、楚打仗那是为了争夺对中原的控制权,齐、鲁对掐是因为齐国的大国情结以及扩张地盘的需要,吴、越之争则是因为地区、种族矛盾,当然以后还有争当霸主的矛盾。可是郑、宋这两个朝不保夕的诸侯居然也会打得不可开交,实在是有些让人费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