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名称:Charles Martel
本名:查理·马特
别称:铁锤查理、Charles Martel
所处时代:中世纪早期
民族族群:法兰克人
出生地:埃斯塔勒
出生时间:688年8月23日
去世时间:741年10月23日
主要成就:实行采邑改革
查理·马特的生平简介:为什么他叫铁锤查理?
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Charles "the Hammer"铁锤查理,德语:Karl Martell)(688年8月23日-741年10月23日),法兰克王国宫相,任职时也是法兰克王国实权的掌握者。他出生于埃斯塔勒(位于现在比利时的列日附近),是丕平二世的私生子,丕平三世的父亲。是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功绩包括奠定卡洛林王朝的基础,确立了采邑制,巩固与发扬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737年法兰克国王死后,他成为帝国的唯一统治者,但像他父亲一样,没有国王的称号。
查理·马特715年继任宫相后,模仿罗马军团建立起一支由自由农民组成的强大步兵,先后击败各地的割据势力和地方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法兰克王国,并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732年,阿拉伯人越过比利牛斯山大举入侵,查理·马特先避其锋芒,任其取得大批战利品,丧失其骑兵的机动性,从而赢得集中兵力的时间。在普瓦提埃战役中,查理·马特布置其重装步兵在两条河流的交差底部背水列阵,使正面进攻的阿拉伯骑兵陷入包围,全军溃败,主帅阿布杜勒·拉赫曼阵亡。查理·马特因此获得马特(铁锤)的称号。此战法兰克仅损失1500人。普瓦提埃战役是改变欧洲命运的决定性战役,查理·马特在此战中的排兵布阵令人惊叹,展示了其天才的军事才能。按日耳曼人的传统,马特在死前将帝国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丕平三世和卡洛曼。
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688-741)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末期的宫相。他抚平内乱,抗击外敌,实行采邑改革,为后来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出生于法兰克王国贵族家庭,他是法兰克王国宫相赫斯塔尔·丕平的私生子。他出生在法兰克王国四分五裂、干戈扰攘的年代。当时法兰克王国境内存在两个小王国,南部的奥斯特拉西亚和中部的纽斯特里亚,以及一些独立的领地(比如勃艮第)。奥斯特拉西亚和纽斯特里亚分别由墨洛温王室的后裔担任国王。按照一位法兰克历史学家的记载,王室"久已失去了一切权力,除了国王的空洞称号以外,什么都没有了,因为国家的财富和权力都入于宫廷长官--宫相之手,他们操纵全权"。
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一职,原是国王宫廷总管,起初只掌管宫廷财务和王室地产,后来权力日重,代替国王主持王室法庭,统率军队,经管官员任免和土地封赏等事务。居此职位的人在七世纪已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到八世纪则更成为实际的王国统治者了。
奥斯特拉西亚宫相与纽斯特里亚宫相为争夺全法兰克的领导权,不断进行战争。赫里斯塔尔·丕平于687年击败纽斯特里亚宫相的军队,集两宫相的大权于一身。他任命两个儿子分别为两国的宫相。714年,赫里斯塔尔死,其妻普莱克特鲁德把持大权,将查理投进监狱。不久,纽斯特里亚发生叛乱,查理逃出监狱,召集一些奥斯特拉西亚的军队,镇压了纽斯特里亚的叛乱,将宫相大权集于己身。
铁锤查理
当时的法兰克王国,除了内部贵族叛乱之外,还有外族入侵的威胁;萨克森人攻入莱茵地区的法兰克尼亚;阿瓦尔人进入巴伐利亚;阿拉伯人征服北非之后渡海来到西班牙,成为法兰克王国最危险的敌人。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查理·马特依靠奥斯特拉西亚自由农民组成的军队,平定了各地的叛乱,重新统一了纽斯特里亚、勃艮第和阿奎丹等地。在此期间,查理·马特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 阿拉伯人在711年征服西班牙后,720年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夺取纳尔榜地区,继续北进,攻入法兰克王国的阿奎丹。阿拉伯名将阿布德拉赫曼统率的骑兵,粉碎了当地贵族的抵抗,长驱直入,直抵波亚迭。查理闻讯,率领一支由奥斯特拉西亚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组成的军队来到都尔。732年10月,两军在今法国境内罗亚尔河之南、都尔与波亚迭之间的原野上发生激战。阿拉伯人虽然是一支久经战斗的军队,但因沿途劫掠财物甚多,士卒无心恋战,结果被法兰克人击退,悄然退走。查理打算趁胜攻取纳尔榜也未成功。都尔之役(或称普瓦提埃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它不仅捍卫了法兰克王国的独立,也阻止了阿拉伯人向西欧的继续深入。查理由于这一战功,名声大振,获得了"马特尔"(意为锤子)的称号。
查理·马特尔在这次战争之后,继续镇压了法兰克王国南部的叛乱,在北方又屡次打败萨克森人和弗里斯人的进攻。他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把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东起威塞尔河,西抵大西洋,西南接比利牛斯山,北至北海,使法兰克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实际上他已经把法兰克王国的最高统治权操在自己手中了。
法兰克王国的“懒王时期”:宫相掌权, 实行采邑改革
在一个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法兰克,由克洛维建立的墨洛温王朝,到了公元6世纪后期开始衰落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小编今天给大家来说说。原来,按照法兰克人的传统,国王死后,要把国土平分给儿子们,这样一来,国家表面上统一,实际上已经是四分五裂了。公元7世纪中期,国家实际上分成了三大势力,西北部是奥斯特拉西亚,西部是纽斯特里亚,东南部是勃艮第。这三个势力的大贵族掌握了实权,都推举自己的宫相,各自管理政务,视法兰克国王为傀儡。
宫相是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特有的官职,起初宫相的权力比较有限,只是王室的总管,只掌管宫廷的财务和王室地产上的收入,后来宫相的权力日益增大,不但主持内政,而且还主管外交和指挥军队,成为国家的实际统治者,类似中国古代的“丞相”“宰相”。国王大权旁落,无所事事,整天闲逛。于是,在公元639年至公元751年这一个多世纪中,法兰克王国就出现了一段“懒王时期”。当时,相继即位的法兰克国王一个个都是不学无术、懒散无能的家伙,被人称为“懒王”。这些“懒王”的职业就是顶着一个国王的称号,披着长长的头发,留着长长的胡须端坐在宝座上,装作很认真的样子倾听各方使节的报告,但是他自己没有权力决定什么,只能很无助地看向身边的宫相,然后宫相会教给他回答些什么,怎么回答。
一个国王失去他的权力已经很可怜了,更可怜的是这些“懒王”连日常生活也要看着宫相的脸色,遇到宫相心情好的时候就给他一些生活费,碰到不高兴的时候可能就什么也没有了。平时,国王只能靠自己庄园上那点儿可怜的收入生活。在他自己的庄园里,除了住宅,还有少得可怜的仆役用来装点国王的威仪。大概最让国王舒心的事就是遇到风和日丽的日子懒洋洋地坐在牛车上出去巡游,看着太阳的笑脸,闻着草木鲜花的香气,可怜的国王心情也会好点儿的。
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和纽斯特里亚的宫相为了争夺权力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争斗的结果是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赫里斯塔尔丕平取得胜利,成为法兰克国家唯一的宫相。不平有一个私生子叫查理,虽然出身低微,但是从小志向远大,立志要干一番大的事业,很快在身边聚集了大批拥护者。赫里斯塔尔丕平死后,他的妻子掌管了国家政权,她害怕查理威胁她的统治,就下令把他关进监牢。不久,正赶上纽斯特里亚地区发生叛乱,查理趁机逃出监狱。他召集了一支军队,一举夺取政权,在公元715年登上宫相的宝座。这时候,正是法兰克王国内忧外患最严重的时期。
在南方,法兰克正遭受阿拉伯人的入侵。阿拉伯人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后,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有一支阿拉伯军队在公元711年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并于公元720年翻过比利牛斯山,大举向法兰克王国进攻,企图将法兰克国家消灭。查理在大敌压境时,临危不惧,精心组织训练了一支以自由农民为主的骑兵。公元732年,他亲自率领这支精锐的军队与剽悍的阿拉伯军队在普瓦提埃平原展开了激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骑兵,在战场上进行你死我活的厮杀。阿拉伯军队在法兰克人的勇猛攻击下,逐渐招架不住,无心恋战,他们害怕自己沿途抢到的战利品得而复失,只得退兵。
法兰克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统帅查理也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获得了人们的称赞,被誉为“马特”。马特是“锤子”的意思,代表了雷霆万钩之力。从此以后,人们就称查理为查理马特,以表示对他的尊重。普瓦提埃战役使得法兰克免遭外敌的入侵,捍卫了国家的独立,阿拉伯人进攻西欧的势头也被遏制了。在法兰克国内,贵族不断发动叛乱,叛军来自王国的南部和北部,他们妄图推翻查理马特,取而代之。查理马特利用手中权力,以远雷不及掩耳之势镇压了这些叛乱,牢牢地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是深入思考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经过深思熟虑,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出台了,这就是对西欧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采邑改革。采邑原来是国王赏赐给法兰克军队在激战功臣、亲信或贵族的土地。国王在分封采邑时,把原来土地上的农民一起赏赐给受封人。在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早期,国王是无条件地将采邑赏赐出去,接受采邑的人不向国王尽任何义务。久而久之,王室的地产因为赏赐过多,几乎消耗尽了。因为手中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国王的经济实力也大为削弱。一些大贵族趁机发动叛乱,夺权占地,国家处于动乱之中。
与此同时,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力量也在一天天地衰弱下去,这与当时的征兵制度有很大关系。原来,法兰克国家没有常备军,遇到战争爆发时就临时从自由农民中征兵,这些农民不但要服兵役,而且还要自备武器、马匹和粮食,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许多农民因此而破产,继而逃亡,国家兵源日渐枯竭。国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就没有了抵御外族入侵的能力。查理马特意识到这一点,感到为了富国强兵,必须进行采邑改革。查理马特改变了过去无条件赏赐采邑的做法,规定接受采邑的达官显贵必须服骑兵兵役,而且还要自备战马和武器。
这样,君臣之间就结成了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封君就是赏赐采邑的人,封臣就是接受采邑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靠采邑来维系。如果封臣不忠于封君,封君就会没收封臣的采邑。同时还规定受封者只能一代占有采邑,如果封臣死了,要重新履行分封仪式。同样,如果封君死亡,受封者必须将采邑归还给新的君主。后来,国王下面的大封建主也效仿国王的样子,将自己的土地当作采邑分封给手下的中等封建主,而这些中等封建主又把自己的土地当作采邑再分封给小封建主,这样层层分封,逐渐形成了西欧封建贵族的等级制度。
在结成封君封臣关系时,还要履行一种叫作“誓忠礼”的中世纪的庄园仪式。在履行这种仪式时,封臣跪在封君的面前,双手放在封君的手掌中间,宣誓效忠自己的主人。这时,封君将一捆树枝或者一把泥土送给封臣,作为封土的象征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曾一度加强了法兰克国家的实力,军事力量空前强大起来,并且通过这次改革确立了西欧骑士制度。法兰克国家依靠强大的骑兵镇压了内乱,抵御了外敌入侵,而且疆土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张。
但是,从长远来看,查理马特的改革潜伏着离心作用,那些获得采邑的大封建主在自己的世袭领地上不断加强自己的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最终形成了封建割据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封臣在他的采邑上的势力越来越大,死后就把采邑传给了自己的后代,到了公元9世纪后期,采邑就变成了世袭领地。
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查理·马特的功绩
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Charles "the Hammer"铁锤查理,德语:Karl Martell)(688年8月23日-741年10月23日),法兰克王国宫相,任职时也是法兰克王国实权的掌握者。他出生于埃斯塔勒(位于现在比利时的列日附近),是丕平二世的私生子,丕平三世的父亲。是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功绩包括奠定卡洛林王朝的基础,确立了采邑制,巩固与发扬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737年法兰克国王死后,他成为帝国的唯一统治者,但像他父亲一样,没有国王的称号。
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卓越的政治家,为了改变法兰克国的面貌,他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过去,由于墨洛温王朝诸王实行将土地无条件赏赐的作法,耗尽了王室的全部地产,从经济上削弱了中央。那些"由于牺牲王室而创造出来的豪绅显贵阶级,千方百计地促进了王权的毁灭"。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化过程的发展,战争的连绵不断,自由马尔克成员纷纷破产,国家的兵源成为严重问题。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土地占有制度,使豪绅显贵、军政官员和王室中央密切联系起来。查理·马特尔创立的采邑制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在土地占有关系方面实行的一种变革。
采邑制是一种有条件的土地占有制,接受采邑的豪绅显贵,必须提供自备马匹武器的骑兵,上下之间结成封主与附庸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要宣誓为封主效忠,随时应召为封主作战。如果附庸不履行臣属职责(如拒服骑兵役、滥用权力、窝藏盗贼、不敬敕谕、拒纳贡税等)就要收回采邑。起初,采邑制的分封是及身而止,如果封主或受封者有一方死亡,封主和附庸关系即告中止。封主或其继承人如果愿意继续从前的关系,或者受封者之子要继承采邑,都必须重新履行受封仪式,结成新的主从关系。这些规定后来逐渐废弛,到九世纪时,采邑变为世袭领地,但仍以服骑兵役为条件。这次改革,对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和西欧历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确立了以土地和服役为基本条件的臣属关系,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采邑制推行之后,中小封建主都要服兵役,他们自备马匹,装备精良,构成了新型的骑兵,奠定了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基础;法兰克王国以后正是依靠这支骑兵,建立起强大的查理曼帝国。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改革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欧洲中世纪那种国王、大封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间层层分封的模式,就是采邑制确定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法兰克王国的实力大增,查理·马特的权势也增加了,他实际上已经超越国王,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实际统治者。事实上,他也为正式接管法兰克王国在作准备。
查理·马特尔用来封赐臣属的采邑,首先来自没收谋叛者的土地,等到用完这些土地时,则开始征用教会的土地。法兰克人皈依罗马天主教会以后,从国王到臣民,都大量地向教会捐献土地、金钱和财宝,以求赎罪。教会也采用勒索、欺骗、诈骗、假造证据等各种勾当巧取豪夺。因此,教会获得了大量地产,成为最大的土地所有者,直接威胁和损害王室的权益。查理·马特除征用部分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封赠臣属外,还任命了一批听命于他的世俗人士担任主教和修道院长。这些人从不穿着教士服装,依旧束带佩剑,实际上还是他的附庸。史料记载:查理·马特尔曾把兰斯和特里尔两个大主教区封赐给一个名叫米乐尔的封臣;把巴黎、卢昂等地的大主教区和一些修道院封赐给他的侄子休。
由查理·马特尔开始并由其子孙完成的土地关系的变革--采邑制的广泛实行,对法兰克王国正在发展的封建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它加速了封建化过程。采邑是连同土地上的居民一起封赐的,这就使大批的自由农民成为受封者的依附农民。其次,采邑制的实行巩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骑士制度的产生和扩大,加强了封建主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的军事力量。查理·马特尔以及他的后代,正是依靠中小封建主的军事力量,扩展了法兰克国家的版图,为后来的加罗林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三,采邑制的实行,形成了封建贵族的等级制度。后来,大大小小的封建主们也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逐次封赐给自己的下属,形成了以国王为首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采邑制成了查理·马特尔加强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有效工具,然而,采邑制本身潜伏着一种和中央离心的力量。恩格斯在分析采邑制这一变革的特点时指出:"选择这一手段,是为了统一帝国,将豪绅显贵跟王室永久联系起来,从而加强王室,而结果却导致王室的彻底削弱、豪绅显贵的独立和帝国的瓦解。"然而这一点却是查理·马特始料不及的。
建国准备
737年,法兰克国王去世,查理·马特没有设立新的国王,自己直接以宫相的名义管理国家。在此期间,他为了缓和与罗马教会的关系,积极支持传教活动,取得了教会的支持。740年,格雷戈里三世封他罗马贵族称号,还把尊贵的圣彼得坟墓的钥匙送给他。查理还答应帮助教皇反对伦巴德人,不幸741年逝世,没能实现。
查理·马特享年53岁。他虽然至死也没有登上法兰克王国王位,但他已经为他的家族统治法兰克王国奠定了基础。他死后按照传统,把国土平分给两个儿子,卡洛曼和丕平三世。751年,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终于登上法兰克王国国王的宝座,建立了加洛林王朝。
8世纪后半期,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曼统治法兰克王国时,把法兰克王国的势力推向顶峰,通过近半个世纪的连年征战,到8世纪末,法兰克王国的版图空前广阔,东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濒北海、南临地中海,几乎占有了整个西欧大陆,同古代西罗马帝国的范围差不多。800年圣诞节时,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的圣彼罗大教堂亲自为查理加冕并涂圣油,称其为查理大帝,也就是承认他是古代罗马皇帝的继承人,即"伟大的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正式成为帝国。由于查理大帝也译成查理曼,这个帝国便也称为查理曼帝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