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道茂王献之原配妻子

中文名:郗道茂

外文名:无

别 名:无

国 籍:中国(东晋)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会稽(绍兴)

出生日期:公元343

逝世日期:公元379

职 业:郗昙之女,王献之前妻

信 仰:佛教

主要成就:贤内助,识大体。(性格)

代表作品:无

丈 夫:王献之

女 儿:王玉润 (夭折)

王献之与郗道茂:一对鸳鸯隔两岸

郗道茂,东晋著名大臣郗鉴第二个儿子郗昙的女儿,亦是王献之的妻子兼表姐。

王献之出身琅琊王氏,是书圣王羲之最小的儿子,不仅家族显赫,而且才华横溢。郗道茂则是东晋名臣郗鉴次子郗昙之女,是王献之的表姐,二人从小一起玩耍。(王献之母亲郗璇,为郗鉴之女、郗道茂之姑母)。

王、郗二人,门当户对、青梅竹马、互为表亲,看上去十分完美。可是,他们的婚姻并不长久,分离的原因,竟是一位公主的插足。

这位公主就是司马道福,是晋简文帝的第三女、晋孝武帝之姊(姐姐),初封余姚公主,后封新安公主。这个人,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新安公主并非初婚,她早年嫁给恒温的儿子恒济。恒温死后,恒济欲篡夺兵权失败被贬至长沙,新安公主就与恒基离婚,央求皇帝将自己改嫁给王献之。

王献之虽然已经与表姐郗道茂成亲,但他并不知道,新安公主已经暗恋他很久了。早年新安公主不得不嫁给兵家子弟恒济,但她早就听说了王献之:又有风度,又有名节,又有才华。当年想嫁却没有机会。如今她从婚姻里解脱了,而且还很年轻。而郗家女,虽然已明媒正娶,但是目前没有儿子(只生了个女儿叫玉润,不过夭折了)。妇女无子,就可以当做黜妻的理由——此时对新安公主,正是下脚的机会。于是,她反复向皇太后央求,又去求皇帝下诏。

皇帝一纸诏书,令王献之休妻再娶。

这对郗家女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她与王献之结婚后不到一年,父亲郗昙就去世了。这时要把她赶出王家,让她往哪里去呢?

王献之也不愿另娶新安公主。虽正史无载,但传说王献之竟不惜自残,用艾草烧伤双脚,称行动不便,不能娶公主。这招显然不够狠——当年,司马懿曾为躲避曹操的征召,假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而公主说,他就是瘸了我也要嫁!

可怜的郗家女,只有打点起自己的小包裹,离开了王家。她表示终身守节, 誓不再嫁。

王献之《思恋帖》

释文: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王献之对前妻的思恋之情无有尽处,内心的悲哀充塞天地。但何日能再会呢?纸短情长,唯道珍重!

《思恋帖》之外,又有《奉对帖》。

释文: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献之本欲与郗氏“偕老”,却又不得不“乖别”,每念及此“俯仰悲咽”,这种痛苦“惟当绝气”才能“已已”。

《晋书》

“绝气”之前,王献之曾有过一番忏悔。在《晋书》《世说新语》中都有记载。

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对曰:“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献之前妻,郗昙女也。俄而卒于官。

——《晋书·王献之传》

史载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笃信五斗米道,“道家”即信奉五斗米道的人,类似于后世的“道士”。“上章”是道家去病消灾之法,在此过程中,病人必须“首过”,也就是忏悔一生所犯的过失。而王献之临死前所愧之事没有其它的,唯有“与郗家离婚”。

王献之行书《鸭头丸帖》

愿岁月无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王献之离世时,只有43岁。与心爱的人共度岁月,白头偕老,简单幸福,才是他一生所愿。但是这一切都太晚了。他们的故事,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与唏嘘。

王献之为什么休掉郗道茂?背后有什么难言之隐?

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西北的渡口,原名南浦渡,后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桃叶渡。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常常在渡口迎送爱妾桃叶,并为之作了《桃叶歌》,可以想见对她的绵绵情意。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王献之所衷情的最爱并非桃叶,而是其原配夫人郗道茂。可叹的是,这对夫妻之间的爱情最终留下的却是一曲“悲歌”。

郗道茂是王献之的初恋情人,两人是表兄妹。王献之对美丽娴静的表姐倾心已久,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就赶紧央求父亲去郗家求婚。王家是豪门大族,郗家是当时冉冉升起的新贵,两家联姻,亲上加亲,且符合家族的政治利益。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一段好姻缘就成了。

王献之和郗道茂婚后志趣相投、情真意重。王献之宦情淡泊,狂傲不羁,热衷于书画艺术,钟情碧水秀山之间,郗道茂一直相伴左右,共济患难。遗憾的是,爱女夭折,后无所出。

没想到的是,因为王献之长相帅气,举止潇洒,又极富才情,可谓是当时的“超级男神”,虽是已婚,仍是许多女性心仪的偶像,其中一位竟是新安公主司马道福。这位公主的前夫桓济因为参与篡夺兵权事发被贬,公主坚决地与他离了婚,又自作主张看中了王献之。然而公主是绝不可能做小妾的,于是皇帝亲自出面,要王献之休掉原配再娶公主。

王献之深爱郗道茂,为了拒婚甚至用艾草烧伤了自己双脚,以致后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动不便。不料,新安公主竟然也是铁定了心,当即表态,哪怕王献之两条腿都瘸了,自己也非嫁他不可。在皇权的压力下,王献之只能休了郗道茂,然后娶了公主。

王献之天性淳厚,娶了公主之后,虽然从此宦途顺利,日子过得还可以,但总觉得愧对前妻,他曾在给前妻的《奉对帖》里表白,道出“真是怀念和你在一起的那些日子”的心境。而被横刀夺爱的郗道茂此后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

得知前妻去世的消息后,王献之很长时间情绪低落。桃叶的出现无疑给王献之的老年生活带来了一丝涟漪,但这远远不足以抵消他心中的愧疚。后来他重病在身时,家中请来道士祈求神灵除病消灾。道士问:“你一生中有什么过失?”王献之回答:“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女离婚!”在吐露了后悔与郗道茂分开的心声后不久,他也结束了郁郁的后半生。

王献之抛弃了第一任妻子郗道茂,娶了公主,他是真的那么爱权贵吗?

王献之家里出自琅琊王氏,虽然此时的琅琊王已经不复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但是王献之的家族依然是一等一的高门士族。所谓逼婚,伴君如伴虎,在其他朝代或许讲得通,但具体到东晋,却是讲不通的,东晋的政治,接近于一种贵族的松散联盟,皇权并不是说一不二的,尤其对于琅琊王家这种士族来说。

王献之之所以接受这个赐婚,是有其必然性的。事情的一切都与晋孝武帝宁康元年一个人的死有关,这个人就是那个“不求流芳百世,但求遗臭万年”的桓温。他死前一直在要求朝廷加九锡,预谋篡位。桓温死前,想把自己的势力让弟弟桓冲接手,但是他的儿子桓济不满这样的安排,联合长兄和叔叔图谋杀掉桓冲,结果事败,被桓冲流放长沙,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桓济的妻子就是这个故事的女配角新安公主,这时候顺理成章地离了婚。所谓政治联姻,以政治始,也以政治终,新安公主离婚是肯定的,因为桓济已经在政治上被宣判死刑了。桓温之死还带来一个影响,郗家的式微。郗家原本是不亚于王谢的高门,此时的郗家情况是这样的,郗道茂的父亲郗昊死得早,而她的弟弟郗恢重新得到器重还要等此时只有12岁的晋孝武帝成年以后,那时的他才以文学显。郗家的主要政治地位来自于其伯父郗愔一家,确切地说,来自于其堂兄郗超。郗超是桓温的谋主。桓温最信任的谋士就是郗超,他行废立之事,郗超都有参与。

桓温的死导致了一个结果,郗家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郗家已经流露了衰败的迹象。看到了没有,郗道茂已经没有联姻价值了。这样的变化,作为高门士族的王家当然感知到了,所以开始逐渐疏远郗家,靠拢当时炙手可热的谢家。琅琊王氏到了王献之这一代出了点小问题,王羲之的儿子们个个都很优秀,只不过都是在书法上优秀,在做官上都随他,个个放荡不羁,只有王献之还靠点谱。比较出名的王凝之,也就是著名才女谢道韫的老公,对五斗米道有点沉迷,没少受鄙视,甚至说出了“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天下还有王凝之这种人。王徽之喜欢隐居,生性放诞。王献之的名声还不错,为人也是风流蕴籍,一时之选,王家要不想衰落,他只有站出来。而在这时候,摆脱失势的郗家,划清界限,而选择尚公主,应该说只是政治婚姻中的常态了。既然评论区问了,我在多说两句。王献之烧足这件事,正史里是没有的,中国的史书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传主的本传会记录美事,照说烧足这件事,应该是美事,但是没有记录。就连号称《魏晋八卦指南》的《世说新语》里也没有,至于新安公主敢反复哭闹请求皇帝让她嫁给王献之,这事更不靠谱。

首先,我前面说了,此时皇帝才12岁,法海他不懂爱啊,再说此时执政的是太后褚蒜子(说是太后其实是晋孝武帝的堂嫂)。其次,虽说公主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儿,可那好歹是公主啊,又不是李唐的公主,离异回娘家,天天磨着嫂子和弟弟要求嫁人,这也太骚情了些,公主请你体面些。最重要的是,新安公主不吃香,确切地说是连晋孝武帝这个皇帝都不吃香。这里还要说回桓温,新安公主和晋孝武帝的父亲简文帝当初上位,是桓温擅自废立,把简文帝推上皇位的,也就是说孝武帝这皇统,也不怎么正。而此时的褚太后地位却牢固得多,这个女人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垂帘听政的女人,共经历五代,四度称制,可谓政坛的不倒翁,她还有一个身份是谢安的外甥女,新安公主要去找她哭闹这个事,晋孝武帝估计脸都会给吓白了:小浪蹄子,你公主不想当,老子这皇帝还想做呢。至于王献之思念妻子烧足一事,值得一说的是,王羲之也有脚痛,他曾经写过“仆脚中不堪沉阴,重痛不可言,不知何以治之,忧深,力不一一。王羲之顿首。”跟王献之的症状很相似,怕凉,都是重痛,而巧合的是,父子二人都有服用五石散的癖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