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师道北宋末年名将

中文名:种师道 

别 名:彝叔 

国 籍:宋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西安 

出生日期:1051年 

逝世日期:1126年 

职 业:将领 

主要成就:御夏抗金 

加 赠:少保 

谥 号:忠宪

名将种世衡之孙 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生平简介

种(Chóng)师道(公元1051年—公元1126年),字彝叔,汉族,京兆府人。原名建中,因为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徽宗御赐名为师道。北宋末年名将。大儒种放从曾孙、名将种世衡之孙。

种师道初任文职,因有谋略,后改武职,抵御西夏有功,成为名将,被尊称为“老种”。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诏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拥戴,京师解围即被解除兵权。不久种师道病逝,时年七十六岁,钦宗亲临祭奠,下诏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种师道死后次年,京师失守。建炎中,加赠少保,谥曰忠宪。

仕途初期

种师道幼年,拜思想家、哲学家张载为师。因为祖上功勋得以补三班奉职,经考试后改为文官,担任熙州推官、主管同谷县。有县吏打田产官司,历经两年而不决。种师道翻阅冗长的案卷,从早看到晚都没看完。种师道没有纠缠于这团理不清的乱麻,而是发现县吏告的只不过是母亲和哥哥,这在讲孝道的古代不能立案,县吏为了隐瞒这一点故意设置文字迷宫。于是种师道把那个小吏叫来,诘问道:“你起讼你母亲和兄长,这没问题,但也不能长期骚扰乡里呀!”于是那小吏叩头服罪。

种师道升任原州通判、提举秦凤常平。他因为议论役法忤了蔡京旨意,改任庄宅使、知德顺军。随即蔡京一伙奸邪又诬告他“诋毁先烈”,将他罢官,并且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将他列入“党籍”。种师道被屏废十年后,才以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身份知怀德军。西夏要求划分边界,西夏使者焦彦坚一定要得到“故地”,种师道说:“如果说故地,当以汉、唐为正,那贵国疆土更少了。”焦彦坚无言以对。

童贯掌握兵权后西征,一路作威作福,官员们见到他一齐跪拜,种师道作长揖而已。宋徽宗召种师道入京咨询边境情况,种师道说:“先挑起战争不可胜,敌人来侵则针锋相对,妄动生事不是好主意。”童贯打算迁徙内地弓箭手充实边防,却说成是新边疆招募的。宋徽宗又咨询种师道,种师道说:“臣恐怕弓箭手还没有边疆在立功,内地已经受到了骚扰。”宋徽宗赞许他的意见,赐给他袭衣、金带,任命他为提举秦凤弓箭手。当时五路都设置此官,宋徽宗说:“你是我亲自提拔的。”童贯不悦。种师道因此不敢接受任命,经过请求得以提举崇福宫。很久以后改任西安知州。

抗击西夏

夏人侵犯定边,筑佛口城,种师道率宋军前往夷平。宋军刚到时非常口渴,种师道指山的西麓说:“这里应该有水”,命令工兵挖掘,果然泉水流溢满谷。

种师道屡次升迁至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渭州知州。当时他统率诸道宋军修筑席苇城,还没有竣工,敌人已经赶到,在葫芦河筑垒。种师道在河边布阵,似乎要和敌军决战,暗地里派偏将曲克径出横岭,扬言是援军赶来了。敌人正震惊注视,杨可世已经率军悄悄绕到敌人后方,姚平仲以精甲部队攻击,敌人大溃。宋军俘获骆驼、牛马数以万计,敌人酋长只身逃脱,宋军最终完成筑城任务。

朝廷又命令种师道统帅陕西、河东七路兵攻打臧底城,规定十天必须攻克。宋军兵临城下后发现敌人守备非常坚固,几天后官兵开始倦怠。有个列校偷懒,自己坐在胡床上休息,种师道立即将其斩首于军门示众,下令说:“今日不攻下此城,你们都和他一样!”众人震动,鼓噪登城,城防于是崩溃,宋军八天就攻下了臧底城。宋徽宗得到捷报后欣喜不已,升种师道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出征辽国

种师道又随从童贯担任都统制,被拜为保静军节度使。童贯联金伐辽,让种师道掩护诸将。种师道进谏说:“今日之举,譬如强盗入邻家,我们不能救,反而又趁火打劫,与强盗分赃,怎么可以呢?”童贯不听。宋军抵达白沟后,辽人鼓噪向前,宋军多有伤亡,幸亏种师道先令每人持一巨棍自防,辽兵盔甲挡不住钝器打击,宋军才不至于大败。辽国使者前来恳求:“女真背叛本朝的行为,南朝也非常憎恶(指西夏叛宋)。如今贵国为获一时之利,不惜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酿他日之祸,这可谓明智吗?救灾恤邻,是古今通义,希望大国思量!”童贯无言以对。种师道又进谏说应该答应辽使退兵,童贯又不听,秘密弹劾种师道助贼。王黼愤怒,责令种师道以右卫将军身份致仕退休,而用刘延庆代替他。刘延庆在卢沟战败后,宋徽宗又想起种师道,起用他为宪州刺史、环州知州。他不久归任保静军节度使,又致仕退休。

抗击金兵

金人南下,宋徽宗急忙召种师道进京,加封他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有权自行征兵征粮。种师道正隐居南山豹林谷,得到命令后立刻东行赶到姚平仲处,带上姚平仲的步骑七千人一齐北行。种师道抵达洛阳后,得知斡离不已经屯兵京城下,有人劝他不要去,说:“贼势正锐,愿您驻军汜水稍微停留,以谋万全之策。”种师道说:“我军兵少,如果迟疑不进,暴露实情,只不过自取其辱。如今我军大张旗鼓前进,金人怎能测我虚实?京城军民得知我军前来,士气自然振奋,还用怕金贼吗?”种师道在沿路遍贴告示,宣称种少保率领西兵百万前来。宋军进抵城西汴水南岸,直逼敌营。金人畏惧,拔营迁往稍北处,限制游骑活动,一心一意在牟驼冈增筑堡垒自卫。

当时种师道已经高寿,天下称之为“老种”。继位的宋钦宗听说种师道来了,非常欣喜,开安上门,命尚书右丞李纲迎接慰劳。种师道入见,宋钦宗问:“今日之事,爱卿意下如何?”种师道回答说:“女真不懂兵法,岂有孤军深入别人境内而能顺利撤退的道理?”宋钦宗说:“已经讲和了。”种师道于是说:“臣以军旅之事服务陛下,其它事不是臣敢明白的。”宋钦宗拜他为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诸道兵马全部由他统帅,以姚平仲为都统制。种师道当时患病,宋钦宗叫他不用朝拜,准他乘轿子入朝。金国使者王汭在宋廷非常强硬,见种师道来了,才拜跪稍稍合乎礼仪。宋钦宗笑着对种师道说:“他因为你才这样。”

京城自从受围后,诸门尽闭,百姓无柴无菜可买,种师道请求开启西、南门,让百姓如同平常一样出入。有金兵擅过偏将马忠军,马忠将其六人斩首,金人前来投诉,种师道发给金人界旗,让金人仿照自制,从此金人画地为牢,无人敢越界。种师道又请求拖延交纳赔款,等金人懈怠思归时,扼阻金人归路,在黄河予以歼灭。宰相李邦彦主和,自然不同意,主战派从实际行动看是准备麻痹金人突然袭击,当时也不一定赞成。

种氏、姚氏都是山西大族,姚平仲父亲姚古这时率熙河兵入援,宋军实力增强。姚平仲担心功名都被种氏占去,就报告说将士们都摩拳擦掌,种师道却不准打仗。李纲于是命令城下兵马听姚平仲指挥,宋钦宗也不提讲和了,天天派使者催促种师道出战。种师道准备等弟弟种师中率军赶到,认为过了春分才能袭击金人。宋朝君臣约期举事,当时离春分只有八天。可当初等不及要和的宋钦宗又等不及要战,与姚平仲秘密决定半夜劫营,想生擒斡离不,抢回康王。半夜,太监紧急传旨李纲说:“姚平仲已经举事,你马上去支援。”姚平仲劫营失利后一走了之,西兵溃散。史书未提李纲的夜间行动,只提李纲早晨率军出城击退金兵,不过金人和主和派认为李纲也应对劫营负责。

宋钦宗把责任推到李纲、姚平仲身上,李邦彦重新得势,又主张割地赔款,种师道力争无济于事。主和派罢免李纲讨好金人,太学生们与京城百姓数十万人担心主战派安危,到皇宫前请愿,请求见种师道、李纲一面。宋钦宗一方面将李纲复职,一方面诏书催促军队镇压。种师道乘车赶来,群众掀开车帘看见了,说:“果然是我的种大人。”一齐致敬后散去。

金人见李纲复职,也不敢孤军持久深入,得到宋朝正式割地承诺并得到肃王做人质后,退兵而去。种师道再申前议,劝宋钦宗乘金兵渡黄河时袭击,宋钦宗不从,种师道说:“他日必为国患。”宋钦宗随即将种师道罢免为中太一宫使,可能是幽禁起来。然而士民对屈辱和约感到愤怒,李纲叫宋军以护送名义追击,大臣扣押前来索要金币的金国使者,甚至用蜡丸信联络辽国旧臣耶律余睹,要他叛金复辽。金兵于是围攻太原,宋钦宗见战事又起,也感到和约不可靠,于是又倾向主战。主战派御史中丞许翰拜见宋钦宗,认为不宜解除种师道兵权,宋钦宗说:“种师道老了,难用,我让你见见他吧。”让许翰与种师道在殿门外相见。种师道沉默不语,许翰说:“国家有急,皇上下诏允许我咨询您,您不要因为我是书生的缘故就不肯谈。”种师道才说:“我众敌寡,只要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敌粮道不通,坐以持久,敌人可破。”许翰感叹其言,上奏说种师道智虑未衰,尚可用。宋钦宗于是加封种师道检校少师,进封太尉,换节镇洮军,担任河北、河东宣抚使,屯兵滑州。其实宋钦宗并没给种师道一兵一卒。

种师道请求集中关、河兵力在沧州、卫州、孟州、滑州修筑防线,以防金兵再至。然而主战派先主张穷追东路撤退金兵,又主张反击西路围困太原的金兵,主和派更是不问军事,朝廷议论认为大敌刚退,不宜兴师动众修防御来示弱。朝廷听信假情报逼宋军速战,援救太原的种师中战死、姚古战败,朝廷震悚,召回种师道,派李纲前去。李纲声称不懂军事,请求退休不愿去,但宋钦宗一定要李纲去,否则就是抗命。李纲和士民都认为这是借刀杀人的手段,因为主和派极力推荐李纲去。

援救太原的宋军照样受朝廷遥控,屡屡失利后,宋钦宗换掉李纲,由种师道接任。种师道在河阳遇到金国使者王汭,察言观色判断金兵一定会大举南下,立即上疏请求皇帝临幸长安躲避敌锋。大臣认为这是怕,宋钦宗又召回种师道。因为战事屡败,宋钦宗又用起主和派。太原最终沦陷,两路金兵大举南下,宋钦宗决心议和,主和派命令地方宋军不许勤王,专心专意罢战讲和,李纲被贬出京城。种师道可能是悲愤交加,到京后已经病得无法入见,于十月份去世,终年七十六岁。宋钦宗亲临祭奠,为之恸哭,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种师道和岳飞之间有着怎样相同的地方?

种师道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是十分著名的,但是有些人却并不知道种师道是谁,那么到底种师道是谁呢? 

  种师道图片

其实种师道这个人原本名为钟建中,可是当时宋徽宗的年号中包含着两个字,为了避免忌讳,所以他才改了名字为师极,后来宋徽宗又赐下师道这个名字。在种师道小的时候曾经跟随张载学习过,后来担任官职的时候因为私下讨论过役法而触犯了蔡京,所以降了官职成为德顺军。不久之后蔡京手下的官员又状告他曾经诋毁过先烈,因此革除了他的官职,还将他列为了党籍之中。直到十年之后种师道才重新成为朝廷官员。

种师道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将领,开始的时候本来是一位文官的,但是他素来有智谋,因此放弃了文官的道路成为一名武将。在抵抗西夏军的时候建立了很多的功劳。在敌人突然出现的情况下他在河边布阵对抗,私底下却派出属下装作是即将赶到的援军,然后趁机攻打到敌人的后方,不仅打败了敌军还获得了很多的物资,因此而成为著名将领。后来又在金兵进犯的时候抗击金兵,那个时候本来他在豹林谷中隐居的,得到朝廷的任命之后即刻带领兵将出发。种师道的计谋非常出众,敌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在抵抗金兵的战争中获得了百姓的拥护和尊敬。但是在救援太原地区的时候因为和其他大臣意见不同,因此而受到了皇帝的质疑,最终导致战争失败。种师道在无比悲愤的情况下得了重病,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种师道和岳飞

种师道在宋朝时期十分的有名气,他本来是一名文官,但是因为向来足智多谋,为了不让他的才华被埋没,从此后便成为一名武将。在抗击西夏和金兵的战争中,种师道有着十分出色的表现,而在他之后还有一位将领在打击金兵方面也有着十分重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岳飞。种师道和岳飞在时间上分出了先后,可是在战功上却是同样伟大的,那么种师道和岳飞之间有着怎样相同的地方呢? 

  岳飞图片

种师道和岳飞从智谋上来说是不分强弱的,他们都比较擅长作战和谋略,在战场上表现的十分英勇善战,每次都会想到破敌的办法,并且有能力获得最后的胜利。不仅获得了将士们的敬佩和喜爱,就连敌军听闻他们的名声都会恐惧不已。另外两个人的结局也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种师道曾经得罪过蔡京,因此受到他属下的诬告。在救援太原地区的时候因为计策和其他大臣不同受到皇帝的质疑,在战争失败之后悲愤的去世了。而岳飞一生在战场杀敌立下卓越的功绩,可是在朝中秦桧等人却一直陷害于他,最终导致他被害身亡,而宋朝也沦落到被金兵攻打的地步。

但是种师道和岳飞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例如在性格上岳飞虽然对待敌人毫不留情,可是面对属下和百姓却是十分亲切随和的,他为人厚道、忠肝义胆,所以让人们敬佩不已。而种师道在这方面就比不上岳飞了,他这个人十分的狠辣狡猾,有时候属下没有听从他的命令或者是冒犯了他,他会立即让人将属下处死。

  种师道的故事

种师道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位非常出众的将军,他总是会在战场上想出各种破敌的计谋,并且大多数的战役都会因为他的计谋而获得胜利,因此在军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也受到了人们的敬佩和尊重。然而在一个关于种师道的故事中这样伟大的人物却曾经被其他人当做替罪羊对待,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种师道的故事是怎样讲述的呢?  

  种师道图片

这个关于种师道的故事还要从收燕云之役开始说起,在这场战争中负责指挥的是童贯,其实这个人相比于种师道来说能力相差的非常远,根据历史的相关记载可以知道他在这场战争汇总几乎是盲目的胡乱指挥,其他将领的劝告和意见他统统不放在欣赏,就连一直在战场上十分出色的种师道的说法他也毫不理睬,而且还对各位将领加以威胁,众人不得不保持了沉默,于是军队继续向北部地区进发。种师道带领着将士到白沟的时候,只能按照童贯的命令安排其他将领作战。

后来辽军大举进攻,根本没有办法让他们投降归顺,在辽军的攻打之下种师道的军队只能失败撤退。其实说起来这次战争的失败完全是童贯指挥上的失误造成的,他的才能根本不足以战胜其他军队,可是却威胁众位将领不得不听从于他。可是童贯却害怕承担失败的责任,为了逃避责罚他率先向皇帝状告种师道,并且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了他的身上,种师道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暂时离开了朝堂。在这个关于种师道的故事中他完全被当做了替罪羊,如果当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或许后来北宋也不至于出现种种的危机。

北宋本可以用种师道而不被金人所灭 可惜啊

种师道,字彝叔,洛阳人,后迁居到京兆府长安县豹林谷,原名建中,因避讳赵佶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又被赵佶御赐名为师道,为人善察形势,沉毅有谋。

种师道的家世显赫,祖父种世衡是仁宗朝的西北名将,威名震慑西夏。种世衡共生八子,分别为种古、种诊、种谘、种咏、种谔、种所、种记、种谊,皆在种家军中担任各级军官,真正的七狼八虎,英雄辈出。种诂、种诊、种谔、种谊均有大战功,种记是种师道之父,到种师道这一代,种家子弟已是三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功勋盖世无双。

种师道少从思想家、哲学家张载学习,初任文职,因事冒犯了奸相蔡京,被强加“诋毁先烈”之罪没入党籍,屏废十年。后复起用为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泾原(今宁夏泾源)都铃辖、统领怀德军,抵御西夏屡立战功,为时人传颂。

童贯总揽西北边事,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很多人逢迎巴结,只有种师道保持丈夫本色,不卑不亢,长揖而已。赵佶为人好大喜功,对开疆拓土十分热衷,童贯便投其所好,不断想着法子寻衅开边。种师道对此很不以为然,一次,借回京述职之机,当赵佶向他询问起对西夏的策略。他回答说:“西夏如果入侵,我们反击有余;但我们要讨伐西夏,并无胜算。轻举妄动,惹事生非决非上策。”

这样的话,好大喜功的赵佶、童贯之流肯定是听不进去的。童贯还准备将内郡的弓箭手充实到新拓的边塞上去。针对这些动作,种师道叹道:“臣恐勤远之功未立,而近扰先及矣。”

不久,夏人侵定边,筑佛口城,种师道率师前往抵挡,大胜,升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渭州知州,奉诏统帅陕西、河东七路兵其十万余人征臧底城,朝廷命令必须在旬日内攻克。连攻了几日,敌城守备坚固,一些将领开始懈怠了,竟然有一员战将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种师道立斩此人,陈尸于军门。厉声说道:“今日城不下,视此。”众将股栗不已,奋力登城,当日城破,离开战之日不过八日。种师道也因此升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童贯收复燕京,种师道曾叹道:“今日之举,譬如盗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无乃不可乎!”

靖康元年这一年,种师道七十五岁,春秋已高,天下人已改称他为“老种”,退休赋闲在家,却接到了朝廷的勤王诏书。

得到诏书,这位古稀老人二话不说,马上点兵东来。

种师道所带兵马只有一千多人,他着人促令尚在统兵的弟弟种师中带兵火速跟上,路过时任武安军承宣使的姚平仲的防区,又招呼上姚平仲带上其七千兵马,合兵赶往京师。两人一路风餐露宿,马不停蹄,好不容易到达了西京洛阳,而这时金兵一路过关斩将,已顿兵于汴州城下。

姚平仲有些担心地对种师道说:“金兵来势凶猛,我们只有几千兵力,去和他们硬干,无异以卵击石,不如先暂驻汜水关,等其他勤王兵马来了,再继续前进。”种师道:“我们兵少,若驻扎汜水关,敌人就知我虚实,当下之势,有进无退,京城知援兵将至,士气自振,我们绝不能在敌人面前稍露怯色,鼓而前行,大造舆论,敌人胆落!”

高!这一招实在高!

将士们沿道揭榜,大发讨贼檄文,河北大地到处流传着“种少保率百万西北大军入京救驾”的消息,完颜宗望的兵将听了,惶恐不安。种师道等人一路疾行,到了汴京,径往城西,在汴水之南扎下营寨,剑指汴水之北的敌营。种师道此举不但谋略过人,而且一身是胆。平生嚣张的完颜宗望被镇住了, “徙砦稍北,敛游骑,但守牟驼冈,增垒自卫”,不敢轻举妄动。

赵桓听说种师道来了,心里象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赶紧命人去接他入城。不过,这时赵构和张邦昌已经去议和了,见到了这位名震西北的老将军,赵桓搓着手问:“今日之事,卿意如何?”

种师道道:“女真人根本不识用兵,从来哪有孤军深入而能全身而退的?现在他们顿兵于坚城之下,日久其粮草必不济,而我王师大集,姚平仲的叔父姚古和种师中不日就到,金人粮尽退兵,我便可尾袭,他们必定过不了真定、中山两镇,那时腹背受敌,我们一定胜利;金人若不退,我军数倍于敌,也可一鼓而歼之。”

赵桓说:“但我们已经和他们议和了。”

这……种师道只好答道:“臣只知以军旅之事侍奉陛下,其他事非我所敢知也。”

种师道带病在身,赵桓免其跪拜之礼,他转身出来,正好遇上了金国使者王汭。这个王汭平素在宋人面前极其倨傲无礼,听说了种师道的大名,不由得膝盖骨一软,跪倒在地。赵桓笑了,向种师道赞道:“彼为卿故也。”

眼中看着种师道离去的背影,耳中回响着种师道刚才的话,赵桓觉得很不是滋味。

是啊,金人顿兵于坚城之下,粮草肯定供应不上,现在各路勤王的军队源源不断地赶来,优劣之势已经发生了逆转,我为什么还要和他们去签订那样一份难看的和议书?他们粮草一尽,自然退兵,我军尾袭,尽可一鼓而歼之啊。

现在,威震天下的种师道已经到了,听说敌人为了躲避他的锋锐,还转移了营盘……

赵桓一个劲儿地责怪自己之前没看清形势。

改日,李纲、李邦彦、吴敏、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来福宁殿见驾,李纲上奏说:“金军张大其势,实际上其兵不过六万,大部分是奚、契丹、渤海部落的人组成。我们集结在城下的勤王之师已经达到了二十馀万,是他们的三倍多。而且他们孤军深入重地,犹如虎豹自投槛阱,我们不必和他们角一时之力,尽可从容与之周旋。为今之计,不如扼守关津,断绝粮道,禁止抄掠,分兵收复京城周围的郡邑,猎杀他们的游骑,用重兵迫近他们的大营,坚壁不战,就象周亚夫当年困七国一样,等他们粮尽力疲了,檄取誓书,收复三镇,纵其北归,中渡而后击,必定大胜。”

应该说,李纲这番话是非常有见地的,跟之前种师道所说实在是英雄所见略见。赵桓听了连连点头。李纲接着又提出:“勤王之师渐集,兵家忌分,非节制归一不能济,愿敕师道、平仲两将听臣节制。”

从李纲的角度来说,这个请求应该不过份,他现在的职位是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所谓“亲征行营使”就相当于皇帝在战争中的替身,并且赵桓早就明言由他总揽守城事宜,“许便宜从事”。而在同一场战役中,不同的军队要纳入在统一的管理体系之内,这个最高指挥者无疑是由他本人来担任最为合适。

但在赵桓心目中,种师道的份量可比李纲重得大了,人家种师道的官职是靠在边庭一刀一枪拼下来的,你李纲也就这几天工夫就从一个从四品的太常寺少卿跃进到正二品的尚书右丞了,还不知足,现在明知对金人的战略拥有了绝对优势,一量你领导战争胜利了,还不得功高震主?太祖皇帝创建了枢密院制度,就是为了不让宰相掌兵,你现在都已经是副宰相,让你任亲征行营使已经有违了祖制,还掌握全部军队,那还得了?!

他推托说:“种师道年纪比你大得多,而且既熟读兵书,又有实战经验,职位与你相同,由你来节制他恐怕不合适吧?”于是在行营司之外,另建了一个宣抚司,任种师道任命为宣抚使,以姚平仲为都统制。这还不够,他还升种师道为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由他统领四方勤王之师。

第二日,赵构觉得勤王的军队还不多,这么做,种师道的军权还没有李纲高,于是又把行营司的前后军拨给宣抚司。这样,李纲行营司原本的前后左中中五军已去其二,李纲的指挥权大大降低了。这还不算,赵桓还屡屡重申“两司不得侵紊”。从此节制既分,不相统一,宣抚司要干什么,往往托以机密之名,互不通气。

(李纲画像)

因为赵桓的猜疑,战争中最可怕的危险也由此构成。

军队中的指挥权一旦分解,作战中就会出现号令不一的现象,士兵也就无所适从,混乱不堪了。更可怕的是,赵桓对当前形势变化的分析总是比实际变化慢上好几拍。因为种师道的到来,因为敌我双方兵力上的简单比较,他对待金人的态度开始从之前的盲目悲观转变为盲目乐观了。他有理由相信,自己的二十多万人在百战名将种师道的带领下,完全可以将金军的六七万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

伟人说过,我们绝不能犯盲动主义,盲动主义是必然要失败的。

可惜,乐观的赵桓开始犯盲动主义了……

宣抚司的成立,已经分散了原先行营司的一部分兵力,而宣抚司作为一个新成立的部门,由各路勤王兵马组成,内部更是派系丛生,很不统一。甚至有些人并不甘心受种师道的节制。跟随种师道一起东来的姚平仲就是其中之一。

姚平仲,字希晏,世代为西陲大将。父亲早死,由叔父姚古抚养成人,年十八,与西夏人激战臧底河,斩获甚众,战功第一,关中豪杰对他推崇备至,称他为“小太尉”,足见英雄了得。几十年后,有人见到年逾八旬的他“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更令人稀奇的是,他“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

据说,大诗人陆游感其事,曾青城山上清宫题诗,云:

天方覆中原,殆非一木支。

脱身五十年,世人识公谁?

但惊山泽间,有此熊豹姿。

作为西北的武将世家,种家和姚家在西北战场上一直明争暗斗,互争名望高低,以前朝廷安排出征,总是尽量避免将这两个家族的人安排在一起,避免因为矛盾产生内耗。这次种师道来得急,没等到种师中的军队,手下并没有多少军马,一路上的声势都是姚平仲的七千姚家军撑起来的。可进京后,种师道的官职一升再升,姚平仲心里不平衡了。他憋了一口气,想在这场勤王战争中将种师道的风头压下去。

借一次面见赵桓的机会,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这个计划把种师道之前的战略构想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就是三国史中用的最多的策略:劫营。他请求提本部兵马去“夜叩金营,生擒宗望,奉康王以归”!

他说,其实金军并不足畏,种师道年老多虑,战略上未免保守。现在王师新集,士气正盛,急着和敌人决一胜负,要象种师道那样,等那么长时间,士气一鼓而作,再而衰,三而竭!现在只要趁着敌人惶恐不安进行深夜偷袭,就能将他们一次性搞定。

连续几天里,主战的呼声越来越高,赵桓就越来越鄙视自己之前的议和之举,恨不痛击金军一番,一舒之前的窝囊气。他同意了姚平仲的请求,说,这个计划一旦成功就授以节度使之职。他根本不知道,正是他之前的主动和议,将金币、牛羊、粮草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入金营劳军,金军士气复振,不但没有半点他想象中的惶恐不安,反而对宋军愈加轻视,每日对宋朝政府需求不已,日肆暑掠。

不过,既然是偷袭劫营,目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现在一方面正在和金人议和,突如其来地来这么一下子,正符合兵法上的虚实之间,鬼神莫测之道,一旦得手,成效明显比种师道的计划来得快多了。所以,这个提议也得到了李纲赞成,为了支持姚平仲,他下令“城下兵缓急听平仲节度”。

种师道却不同意,理由是这种做法太冒险,现在两国大军对峙,稍有差衄,直接影响到成败的走向,他力争至少也要等到自己的弟弟秦凤经略使种师中的西北精兵到了才可开战,而种师中有望春分可到。春分离现在不过八九天时间,赵桓“以为缓”,不耐烦,表示等不了了。赵桓对这次袭营行动高度重视,他亲自策划了每一个细节。

其实,赵桓根本就是一个军事盲,由他策划军事行动就显得很可笑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行动前,他找来了一个名叫楚天觉的术士,让他观天象、占卜、推算,选择去劫营的黄道吉日。天文学家楚天觉念念有词,推算出二月初一是该年度的最适合劫营的日子。赵桓大喜,命人在开宝寺前树起三杆大旗,上书“御前报捷”四个大字,又在封邱门上张御幄、备车驾,准备亲临受俘。这么一来,就连城外的百姓都知道二月初一这天在汴京附近将有大战发生。姚平仲叫苦不迭,但大导演赵桓已经入戏了,他是没有罢演权利的,现在,他只能豁出去了。

二月初一这天晚上,月黑风高。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果然是劫营上佳日子。姚平仲领着本部七千多人,马摘铃、人含枚,趁着夜色,冒着寒气,蹑手蹑脚地出发了。行动还算顺利。所谓的顺利,是指沿路没有遇到任何金兵,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也就没有任何阻碍。不过越是这样,姚平仲心里就越是没底。还是老天保佑吧,保佑金兵不会料到我今夜会来劫营。姚平仲摸近了金营,发出了攻击的号令,可是连闯两寨都空无一人!姚平仲不由得寒毛倒竖。所有的将士也都跟着一凉。

天文学家楚天觉推算得没错,但他忘了一点,这个夜里除了适合劫营外,还适合埋伏和隐藏。当姚平仲他们到第三座营寨时,伏兵四起。乌漆麻黑中,宋军乱作一团,被杀得全军覆没。姚平仲拼死力战,仅以身免。他异常清楚,此战关系重大,直接影响到宋金两国战与和的走向,现在既已落败,罪责深重,于是不敢回营,一昼夜急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入武关、至长安,后来亡命天涯,不知所踪。

劫营失败的消息传回宫中,满怀希冀的宋钦宗赵桓犹如五雷轰顶,当场震呆,象个木雕泥塑,久久说不出话来。在赵桓看来,这太可怕了。不是早就提醒了自己,不要招惹女真人,不要招惹女真人,怎么就鬼迷了心窍呢?明明就说好了签订和议书,这以后又怎么取信于金人呢?完了,捅了马蜂窝了,这可怎么收场呢?

……

其实,姚平仲虽然失败,但毕竟二十多万的勤王兵马还在,天还没塌得下来,根本用不着这么紧张。种师道镇定自若地说道:“劫寨失败诚为可惜,但兵家贵在出奇制胜。今晚再遣兵分道劫寨,必在金人意料之外。就算是仍不能取胜也不要紧,只要以后每晚都派数千骑兵去劫营,不出十日,敌军必定遁去。”

精彩!真精彩!什么叫名将?这就叫名将!什么叫兵家之奇?这就叫兵家之奇!

如果这个建议能实施,根本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一连串人间惨剧了。太宰李邦彦却顿足反驳道:“劫一次营就要损失几万兵马,有再多兵马也经不起你的折腾!”他极陈姚平仲的败状,危言耸听地说整个宣抚司的兵马已经覆灭,金军乘势攻城,李纲的亲征行营司也被打散,京城的防务已经完蛋,当下之计,只有去向金人认错,追究这次行动的责任人,主动补漏。

出使过金营的郑望之也附和道:“陛下之前要与金人议和,本意并没有错误,就像家里突然来了强盗,而家里壮丁都不在,不议和怎么应付得了?大臣们筹措用兵本来也没有错误,可他们只看到金军有可击之理,却不知朝廷现在并无可用之人啊!”把这次失败的责任推给主战的李纲和种师道。

宋钦宗日有所思的点点头。

李纲和种师道由此失势,北宋灭亡的日子就开始走进了倒计时……

宋朝种家军是谁创建的?被历史淹没的种家军

北宋将领种世衡,儿子种谔,孙子种师道所率领的军队,人称“种家军”。

北宋初年,西北边疆频频受到西夏国王元昊的军队的掠抢。西夏与与宋多次发生战争。百姓万分恐慌,不少人竞想迁居南山(秦岭)躲避。为抵御西夏,北宋王朝应种世衡要求在故宽州旧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200里处建起新城。种世衡就挑选精壮青年数千人,训练射骑本领,于是武功人善骑射出了名。夏人闻风不敢进犯,全县人民安居乐业。在种世衡的率领下,在较短的时间内西北边疆建起了一座抗击西夏的新屏障。为了表彰种世衡的功绩,朝廷命名这座新城叫青涧城。种世衡在任一改过去弊端,凡政令施行之前,必先慎重考虑,初步商讨确定后,再布告征求意见,度其完全可行后,才贯彻执行。由于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威望甚高,后被调任环庆、麟延一带负责边防,屡建奇功,后提升为东染院使兼环庆路兵马钤辖。世衡善抚士卒,赏罚严明,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极得人心。 种世衡的军事指挥才干为当时总领西北军务的范仲淹所赏识。北宋边疆名将种世衡祖孙三代皆有将才,时号“种家军”。

在《宋史》中,长安人种世衡创建的种家军,比杨家将的名气大,比杨家将的作用大,只不过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种家军却走进了线装书,被文字湮没了。北宋统治的168年间,种家军英雄辈出: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皆为将才。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

铁马金戈、碧血黄沙,杨家将、种家军……时光倒流千年,北宋王朝战事连连,西北烟尘里,塞上马嘶中,15万种家军正与敌人交战。他们的最高将领都是长安人,血脉中澎湃着渭河激情,气质中显露出关中风骨。他们有的率孤军深入荒漠,中箭死在马背上,由战马负尸而还;有的皓首白须,60多岁仍在战场上拼杀。有宋一朝,种家军无数将士血染黄沙,可歌可泣。

种家军的创建者种世衡死后,他的8个儿子皆在军中服役。人都说杨家将满门忠烈,七狼八虎出幽州,殊不知种家军更勇猛,种家一家数代保大宋。种世衡的第八子种谊,曾率种家军一部,自兰州渡河抗击西夏军,仗打得最漂亮,一举斩敌首六百,利利索索得胜回朝,后转任西京洛阳使。后来,敌兵又犯边关,朝廷再次调种谊部迎战,他立即从洛阳起兵奔赴前线。当他来到洮州(今甘肃临潭县)敌军阵前时,天色微明,漫天大雾。其部将建议雾气散尽后再进攻,种谊却说:“晨雾蔽野,数步不可辨物。吾军远来,敌军不知虚实,正可乘此一鼓而下也!”于是他走到阵前亲自击鼓,号令进攻,敌军果然撤退。

后来,西夏军一部又转袭延州(今陕西延安),朝廷急命种谊驰援。结果,他的部队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敌军听说是种家军前来迎战,不战而溃,呼啦啦后退了三十里。延州百姓纷纷夸赞种谊:“得谊,胜精兵二十万!”史书记载:种谊倜傥有气节,喜读兵书,治军有方,一旦遇到敌军,只要他的命令一下,将士便冒死前进,每战必胜。种谊部在甘肃、陕北一带名气很大,战功卓著,为人称颂。

种世衡第五子种谔,就是《水浒》中提到的那个“老种经略相公”,更是了不得,他与大哥种诂、二哥种诊各统一支劲旅,号称“三种”。种谔刚入仕途时,担任陕西清涧县知县。当时边陲诸县实行军政合一,他手中有兵马,就采取分化和诱抚相结合的策略,与西夏军周旋。当时绥州(今陕西绥德县)有西夏部落首领嵬名山,经常带人骚扰清涧县地界。可是,嵬名山的弟弟嵬夷山,却暗中请降于种谔。种谔答应了,他随即以嵬夷山的名义诱降嵬名山。他说:我愿意与你修好,已经为你准备了一只金盆,请你笑纳。也不管嵬名山愿不愿意,种谔就率军包围了嵬名山的大营。嵬名山不得已,带领1万多军民归顺宋朝。种谔未伤一兵一卒,仅用一只金盆作诱饵,就收复了陕北重镇绥州。时为公元1067年秋,种谔41岁。

公元1081年秋,宋王朝集中五路兵马进攻西夏。这时种谔已为宋军大将。农历九月廿九日,他率兵出绥州进攻米脂,但初战不利,三日未下。西夏军又调动8万兵马前来驰援。敌众我寡,怎么办?种谔就在米脂城外无定河边埋下伏兵。敌至,四下里伏兵齐出,把西夏军截为两段,使之首尾不能相顾。结果,8万西夏军大败,米脂守将令介讹遇被俘。捷报传出,朝野震动,种谔之威名迅速传遍全国。《水浒》中描写:青面兽杨志当时正在种谔手下当差,后来他闯荡江湖,还每每以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干过而自豪,标榜“洒家”原本也是个军人,乃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令侯之孙,枪法是祖传云云。还有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和九纹龙史进,也是千里万里来投奔“老种经略相公”,足见种谔之威名。

这次胜利,就是北宋有名的“米脂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北宋军民的斗志。“米脂大捷”后,种谔奉命留守延州,从此固守陕北、抗击西夏,保边境安宁。延州百姓说:只要有“老种经略相公”在,我等无忧也!

公元1083年,种谔病死在军中,时年56岁。指挥权由他的副手曲贵接掌后,宋军士气很低落,西夏军闻讯,又鼓噪前来,西北及西南的泸州形势顿时吃紧。不要紧,种谔儿侄辈的种师道、种师中、种朴等人已经成长起来,号称“小三种”,率领种家军浴血奋战。

在种谔指挥的“米脂大捷”战斗中,种师道立下了战功,先当了几年地方官。公元1094年宋哲宗亲政,加强了军事进攻,对西夏的态度强硬起来,更加重用种家军了。种师道在这一年被朝廷调回前线。公元1098年冬,种师道率部与西夏军激战,俘虏敌军3000人并牛、羊10万多只,喜气洋洋返回京师汴梁,献俘于宣德门,并向哲宗汇报战况。

此次胜利,是宋军作战中少见的进攻性胜利,夺取了战略要冲,军事形势发生变化,宋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西夏则被迫求和。

此后,种师道累迁至朝散郎,被擢升为朝奉大夫。哲宗死,徽宗继位。徽宗对开疆拓土十分热衷,但种师道并不主张妄战。可是宦官童贯想讨好皇上,命令内地各路弓箭手备战。徽宗虽然好大喜功,但对童贯不太放心,于是向种师道咨询。种师道还是主张稳妥行事。徽宗觉得种师道说话实在,于是特赐金带将军服。童贯见了很不高兴。

皇帝却很高兴,认为种师道是国之栋梁,有他在就不怕无人领兵,于是频频提拔他。公元1115年夏,种师道奉命统帅陕西、河东等七路兵马共10万大军奔赴东线战场,朝廷命令其10日内必须获胜。北宋大军对西夏军发起猛攻。可宋军一些将领懈怠,一裨将竟坐在胡床上督战,种师道立斩此人,陈尸于军帐前,诸将受到震慑,奋力拼杀,仅8天就击溃西夏军。徽宗得捷报后大喜,晋升种师道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并赏赐了不少钱物。

公元1118年,师道奉命重修被西夏毁坏的靖夏城。正当宋军进行修筑时,西夏大军突然来犯,并占据了葫芦河岸边的有利地形。种师道不慌不忙列阵于河滩,作出一副正面决战的架势,暗中派几支人马出横岭,绕到西夏军的背后,前后夹击,夏军大溃,宋军斩敌首五千,缴获骆驼、牛、马以万计。

种师道和他的种家军,忠于宋廷,保家卫国,不但和西夏军作战,还与后来入侵的金兵作战。公元1126年初春,金兵不宣而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京师汴梁。宋徽宗见兵临城下,慌了手脚,在童贯等人的簇拥下急忙逃命。继承皇位的宋钦宗改元靖康,在一片人喊马嘶中,等待着各路勤王部队的到来。

种师道率西路军日夜兼程往东赶来,当行至西京洛阳时,他得知金兵已临汴梁城下。他的幕僚建议:“金兵来势凶猛,我部可暂驻汜水(今巩义东),以保万全。”种师道说:“若我军驻扎汜水,正暴露我军兵寡,此时只有勇往直前,让金兵难料虚实。再者,京城得知援兵将至,将会士气大振,我部岂能忧敌?!现在不但要继续进军,还要大造舆论,让敌人闻之丧胆!”于是将士们沿途散发揭榜(传单),百姓纷纷相告:“种师道率兵百万而来!”大军直抵汴梁城西。

金兵见西路大军由种师道率领,如潮水一般涌来,赶紧北撤,不敢妄动。

这时,宋钦宗得见种家军,如见了救星一般,赶紧犒劳将士,并问计于种师道。种师道回答:“金人孤军深入,并不可怕,可缓图之。”钦宗胆怯,小声对种师道说:“朕看还是向金人妥协为好。”种师道很吃惊,他知道皇上说的“妥协”,其实就是投降。在这一危急关头,钦宗还是委任种师道做了保卫京城的总指挥。

此时,北宋各路大军陆续抵达京师,一共集结了20万名士兵,只有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由于在山西率部作战而未到达。面对有利形势,头脑发热的宋钦宗又来了劲儿,作出了“夜袭金营、生擒敌酋”的草率决定。可笑的是,这样的军事机密居然在实施前就被泄漏。结果,由姚平仲率领的宋军星夜前去突袭时,被严阵以待的金军击溃,败得很惨。无奈,钦宗被迫答应把太原割让给金。

割地诏书递至太原城,太原军民拒绝了这份屈辱的圣旨,与金兵展开血战。太原保卫战打响后,种家军的另一支劲旅由种师中带领,从外围北上来解太原之围,并很快到达离太原二十里的石桥。就在此时,重臣许翰误听谍报,作出了金兵将要全线撤退的判断,多次催促种师中进军,甚至责备他手握重兵却逗留观望。种师中被迫留下辎重粮草,轻装进发。由于一路上没有遇到金军抵抗,这员久经沙场的大将真以为金兵全线撤退了,岂料迎来的却是金军主力。宋军仓猝应战,只能苦苦支撑。当种师中部被迫撤退到熊岭时,再次遭到金兵重兵合围,军粮短缺,全军溃散。可怜这位种家军的将领,身上伤痕累累,身边仅剩百余将士,但他仍然顽强拼杀,最终在今山西榆次被敌斩杀.

种师道听到弟弟战死和太原沦陷的消息,悲愤交加。可大敌当前,宋廷还在为“战”还是“和”争论不休。本来此时京师已经解围,主战派的李纲、种师道认为可以扭转战局,就对钦宗和宰相李邦彦说:“此前袭击金营虽败,还可再袭,这次出其不意,金兵定然难防。”可钦宗心事重重,默默不语。李邦彦坚决反战,主张议和,并撺掇钦宗解除了李纲的职权。

宋钦宗和李邦彦的投降之举让京师军民无比愤怒,大家云集齐呼:“我们要李纲,要种大人,不要李邦彦!”钦宗被迫恢复了李纲的职务。一文一武两位大臣,看到京师军民如此信任自己,都感动得掉了泪。

金兵北撤,种师道建议朝廷乘胜追击,趁着金兵慌乱渡黄河时给予聚歼。可钦宗担心再惹战事,不但不听他的意见,反而再次收缴了他的帅印。钦宗认为,种师中已战败被杀,种家军已经不行了,竟说:“师道年迈,将以何用?”由于大臣们的激烈反对,钦宗才没有彻底罢免种师道,又把他派往前线抵御金兵。

种师道以社稷安危为重,不顾年迈体弱走马上任。行前,他上书钦宗,请朝廷调遣关中、河北、河东各路兵马,集结优势兵力沿着沧(今河北沧州)、卫(今河南濮阳)、孟(今河南孟州)、滑(今河南偃师)一线设防,以防金兵。可是,满朝大臣也和钦宗的想法一样,都以为金兵已退,何必再兴师动众,所以,钦宗又未采纳这条建议。他哪里知道,金兵佯装撤退,正是为了大举进攻!可怜种师道又被钦宗召回东京。他一路风尘,心情沉重,受了风寒,身染重病,回京不久便去世了,享年76岁。时为公元1126年10月29日。

长安英雄泪,滴落汴梁城!

种师道去世后一个月,金人再渡黄河南下。当年11月末,京师沦陷,西京洛阳也陷落了。北宋朝廷乱作一团。当了俘虏的钦宗非常后悔,说:“不听种将军的话,才落得如此可悲下场。”

史载:汴梁城破之后,金兵将领入城,很想拜见一下种师道,惜乎种师道已死,便找到种师道的侄子种洌,对种洌说:“我们过去曾在阵前见过你伯父,真是一位好将军啊!如能采纳他的意见,宋朝不会败得这样惨。现在宋朝应该知道种将军是个忠义之人了吧。”宋朝的被俘官员听了,皆仰天长叹。

后来,种洌护送伯父的灵柩西归,在路上遇到了强盗。强盗得知是种师道的灵柩,连忙跪拜,不但没有打劫,反而送给种洌银两,要他好好安葬老将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