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崔湜
字 号:字澄澜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定州安喜
出生时间:671年
去世时间:713年
主要成就:数次拜相
官 职:中书令
崔湜人物生平简介,轶事趣闻
崔湜年轻时便以文辞著称,后考中进士,累迁至左补阙,又参与编撰《三教珠英》,改任殿中侍御史。神龙元年(705年),崔湜改任考功员外郎。当时,桓彦范执掌朝政,害怕武三思向皇帝进谗,便将崔湜派到武三思身边,让他暗中探听消息。崔湜见唐中宗猜忌功臣,武三思日渐受宠,便出卖桓彦范,依附武三思,升任中书舍人。神龙二年(706年),桓彦范、敬晖等人被流放岭南。崔湜劝武三思道:“敬晖等人日后肯定会回来,到时必成后患,不如矫诏将他们杀死。”并推荐表兄周利贞。周利贞将桓彦范、敬晖等人残害致死,被擢升为御史中丞。
景龙二年(708年),崔湜改任兵部侍郎,与担任礼部侍郎的父亲崔挹同时担任尚书省副职,开唐朝之先例。当时,昭容上官婉儿专秉内政,崔湜便依附于她,因此深受唐中宗的宠信,改任吏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龙三年(709年),崔湜与郑愔一同执掌典选。他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大肆破坏选官制度,遭到御史李尚隐的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来,上官婉儿与安乐公主多次在皇帝面前进言,崔湜得以改授襄州刺史,不久又任尚书左丞。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驾崩。韦皇后立李重茂为帝,临朝听制,再次任命崔湜为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李重茂禅位于相王李旦,是为唐睿宗。崔湜则被贬为华州刺史,后又担任太子詹事。起初,崔湜曾建议开通南山新路,以连接商州水陆交通。他役使数万役丁,开出一条新道,并严禁旧道通行。景云二年(711年),崔湜被追论开辟山路之功,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不久又在太平公主的引荐下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登基,任命崔湜为中书令。他诬陷刘幽求,致使刘幽求被贬岭南,又命周利贞将其杀死,却没有成功。当时,崔挹年老致仕,因受人请托,多次干涉崔湜公务。崔湜大都加以拒绝,因此父子失和,受到舆论的鄙薄。
此前,唐玄宗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多次到崔湜家中做客,将他视为心腹,但是崔湜却依附于太平公主。门客陈振鹭进献《海鸥赋》,以此劝谏崔湜,崔湜虽然称善但心中很不高兴。713年(开元元年),太平公主与宰相崔湜、窦怀贞、岑羲、萧至忠以及太子少保薛稷等人密谋,欲废除唐玄宗,另立皇帝。崔湜还与宫人元氏密谋,要在玄宗使用的赤箭粉中下毒。同年七月,唐玄宗欲诛杀萧至忠等人,还将崔湜召去,托以腹心。弟弟崔涤对崔湜道:“皇帝不管问你什么,你都不要隐瞒。”崔湜没有采纳。萧至忠等人被杀后,崔湜也被流放岭南。当时,新兴王李晋也获罪伏诛,临死前叹道:“本来谋划这件事的是崔湜,现在我被斩首崔湜却只被流放,多么冤枉啊!”不久,崔湜密谋进毒之事被查出,被唐玄宗追命赐死,时年四十三岁。
轶事趣闻
自比王谢
崔湜与兄弟崔液、崔涤、崔莅都因才学而担任要职。每次兄弟们饮宴之时,崔湜都自比东晋时的王谢贵族,常道:“我们崔家出身高贵,官职显要,都属一流。大丈夫应该掌权治人,岂能默默地受制于人。”
诗服张说
崔湜担任宰相时,年仅三十八岁。他曾在傍晚出端午门,下天津桥,赋诗道:“春还上林苑,花满洛阳城。”张说叹道:“这般文采地位,我还可以追得上他,可是像他这般年纪便有如此成就,我就比不上了。”
杖则遭忧
崔湜的父亲崔挹曾接受他人的贿赂,为他谋取官职。崔湜不知此事,没有录用这个人。这人便对崔湜道:“您的亲人收了我的钱,为什么没有给我官职?”崔湜大怒:“我哪个亲人收了你的钱?我要将他杖毙。”不料,这个行贿人竟然道:“您可千万不能将他杖毙,不然您就要丁忧了。”崔湜这才知道是自己的父亲受贿,不禁大惭。
死前梦兆
崔湜被流放岭南时,途经荆州,他梦到自己坐在地上一边听法一边照镜子,便问善于占梦的张猷。张猷道:“这是大凶之兆啊。坐在地上听法,法是从上而来的。镜字是金旁加个竟子,难道要终于今日?”不久,御史传来敕命,令崔湜自尽。
关于唐朝崔湜的诗词作品赏析你知道哪些?
唐朝崔湜
崔湜,生于公元671年,死于公元713年,今河北定县人,唐朝宰相。唐中宗时期进士,他的祖父曾是中书侍郎,父亲也曾官至户部尚书,可谓是出身名门。崔湜,年少有才,为人英俊潇洒,文辞享誉长安城。
崔湜剧照
年轻时候的崔湜以文辞被众人所熟知,后来在中宗时期考取进士,逐步被升到左补阙,这是一个主管群臣进谏的官职,虽然只有七品,但一般都是皇帝比较信任的人担任。随后又因为参与编撰诗集《三教珠英》被升为殿中侍御史,这是一个监督朝臣礼仪的官职。
后来,崔湜被人派去监视武三思,崔湜看到武三思在朝中的权势越来越大,唐中宗也对指派自己的大臣有所猜忌,所以他就背叛了指派他去监视武三思的那个大臣,转投武三思。投靠武三思的崔湜,开始了平步青云的官场生涯,一路升至中书舍人。
后来,崔湜背叛的那个大臣被唐中宗流放,崔湜劝说武三思斩草除根,并推荐自己的表兄去执行任务。他的表兄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崔湜又因此升为御史中丞。
公元708年,崔湜被升为兵部侍郎,当时他的父亲担任的是礼部侍郎,父子两人同时担任尚书省副职,开唐朝历史先河。后来,上官婉儿专权,崔湜又依附上官婉儿,一路飞黄腾达,最终当上宰相一职。
唐玄宗即位后,也非常的信任崔湜,但是由于崔湜是上官婉儿的忠实拥护者。后来,在上官婉儿发动政变失败后,崔湜被唐玄宗流放,死于流放途中,时年43岁。
崔湜怎么读
崔湜,唐中宗和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崔湜的名字读音主要纠结的是“湜”这个字的读音,崔湜名字的正确读法应该是“cuīshí”,“湜”与“时光”的“时”字读音相同。
“湜”字
“湜”字读音“shí”,形容水清见底,《诗经》中就有一句“湜湜其沚”,这里就是指水清澈,又比喻为官清廉的意思。康熙子字典对其解释是这样的,“湜”原意是形容水清澈见底,后又被喻为官清廉和君子正气凛然。很多人会将“湜”字和“堤”字混为一谈,常常将崔湜读作“崔堤(dí)”,这是一种错误的读法。
崔湜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的文人,也都在唐朝时期做到了高官,崔湜可以说是出身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了。崔湜的祖父是唐太宗时期的中书侍郎,名叫崔仁师。崔仁师曾担任过太宗时期的史官,参与了《周书》的修编工作,为人宽厚善良。贞观末年,被升为中书侍郎,连当时的褚遂良都对他有所忌惮,后来让褚遂良抓住了一个小错误,被太宗发配到连州,但是没过多久,就被重新召回录用。
崔湜的父亲名叫崔挹,唐中宗时期的户部尚书,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和次子都曾当过侍郎一职,再加上崔挹那时也是礼部侍郎,所以崔家还曾出现过一门三侍郎的情况。崔挹为人贪婪,喜爱财富和权力。
崔湜是崔挹的长子,他的名字是其祖父所取,他的祖父希望他为人能做那谦谦君子,为官能做清廉好官。但是,崔湜没有对得起他的名字,做人做官都没有像祖父期望的那样。
边愁崔湜
《边愁》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宰相崔湜,他有三十二首诗被收录到《全唐诗》这一唐朝诗歌集锦之中,这首《边愁》就是其中之一。
《边愁》配图
唐朝是中国诗歌最兴盛的时期,几百年的时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出色的诗人和大量的好的诗歌。《全唐诗》是至今比较完全的唐朝诗歌集锦,里面的诗歌大都是大唐时期的诗歌精品,崔湜的《边愁》能够被收录其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文学价值是非常之高的。
《边愁》是一篇描写边塞愁苦的诗歌,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有四联,通过对边塞风景、塞外大战、送家书的驿卒和家中守望的妻子这些场景人物的描写,突出了戍边将士内心的愁苦。
首联“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边塞九月,草木都已经枯萎断折,连根茎都已经枯死了,遥望边城四周,到处都是草木枯黄的景象。首联描写的是边塞草木的枯萎,向人们展现了一副生机尽无的凄凉景象。
颔联“风尘马变色,霜寒生铁衣”,大风起兮,尘土飞扬,连那些长期生活在边塞的马匹都为之变色,霜雪时节,身上就像穿了一套用剑做的衣服,冰冷刺骨。颔联描写的是边塞九月之后,不是风尘交加,就是霜雪齐下,渲染边塞苦寒的氛围。
颈联“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客居边塞的人们每到阴天或傍晚的时候,都会为了将要到来的苦寒所忧愁,但是想到那从边塞寄出的家书,快要到达自己的家乡了吧,心中的愁苦也就少了很多。颈联是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表现了边关之人的忧愁。
尾联“殷勤风楼上,还袂及春晖”,家中守望的亲人一定在想着我,期待着我在明年春回大地之时归来。尾联是一种虚写,借客居边关之人的想象,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边愁》顾名思义,就是一首描写边塞悲苦的诗歌,崔湜在这首诗中,从客居边塞之人的角度,来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
大漠行崔湜
《全唐诗》收录了崔湜三十二首诗歌,虽然都写得比较不错,但后世比较出名的也就只有《边愁》和《大漠行》了。《大漠行》这是一首描写大漠边境战争的诗歌,通过对边境战事的描写,突出大漠环境的恶劣,以及戍边将士的凄苦,最后表达了朝廷良将缺失的无奈。
《大漠行》配图
《大漠行》全文共两百多字,是一首长诗。诗歌以胡人犯境为开头,胡人在头领的带领下,轻骑劫掠边境。戍边的兵卒也并不惧怕,集结三军,准备胡人进行决战,铁马踏破冰河,双方在大漠之中展开了激烈的搏杀。
经过激烈的厮杀,戍边的将士终于赶走了前来劫掠的胡人。坐在马上的士兵,看着四周这些苍凉萧瑟的场景,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家乡,那些绿树红花,那些灯红酒绿。但是,这些可能以后再也看不到了,现在的大漠边境不像大汉时期,有着霍去病和卫青的沿途肃清,那时的大漠边境很难看到成群结队的胡人出没。现在,大漠边境变成了胡人的粮仓,以前的平静已经彻底不在了。只要有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哪里还需要天子花费巨大的财力去修筑长城来抵御那进犯的异族之人。
这首诗最出名是最后一句“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崔湜时期的大唐内忧外患不断,远没有“贞观之治”的那种盛况了。特别是漠北的少数名族对于大唐国境的骚扰就没有停过,而大唐苦于没有能够征战漠北的大将,只好去修筑长城来抵御胡人的入侵。这最后一句,表现出了崔湜对大唐国力衰弱的无奈和感叹。
崔湜与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崔湜,生于公元671年,死于公元713年,今河北定县人,唐朝宰相。唐中宗时期进士,他的祖父曾是中书侍郎,父亲也曾官至户部尚书,可谓是出身名门。崔湜,年少有才,为人英俊潇洒,文辞享誉长安城。
年轻时候的崔湜以文辞被众人所熟知,后来在中宗时期考取进士,逐步被升到左补阙,这是一个主管群臣进谏的官职,虽然只有七品,但一般都是皇帝比较信任的人担任。随后又因为参与编撰诗集《三教珠英》被升为殿中侍御史,这是一个监督朝臣礼仪的官职。
后来,崔湜被人派去监视武三思,崔湜看到武三思在朝中的权势越来越大,唐中宗也对指派自己的大臣有所猜忌,所以他就背叛了指派他去监视武三思的那个大臣,转投武三思。投靠武三思的崔湜,开始了平步青云的官场生涯,一路升至中书舍人。
后来,崔湜背叛的那个大臣被唐中宗流放,崔湜劝说武三思斩草除根,并推荐自己的表兄去执行任务。他的表兄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崔湜又因此升为御史中丞。
公元708年,崔湜被升为兵部侍郎,当时他的父亲担任的是礼部侍郎,父子两人同时担任尚书省副职,开唐朝历史先河。后来,上官婉儿专权,崔湜又依附上官婉儿,一路飞黄腾达,最终当上宰相一职。
唐玄宗即位后,也非常的信任崔湜,但是由于崔湜是上官婉儿的忠实拥护者。后来,在上官婉儿发动政变失败后,崔湜被唐玄宗流放,死于流放途中,时年43岁。
太平公主,武则天唯一存于后世的女儿,和其母最相似的地方是对权势的狂热。唐中宗时期的太平公主权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连当时后宫的上官婉儿都要不敢明面上违抗她。
太平公主看上崔湜完全是一个意外,话说有一天崔湜和上官婉儿厮混在一起,太平公主突然造访。上官婉儿知道太平公主一旦看到崔湜,肯定会将其收为枕边之人,于是她让崔湜躲藏起来,但是不满足现在权势的崔湜,故意弄出了一点动静,被太平公主抓了出来。太平公主一下子就看上了长相清秀的崔湜,和上官婉儿商量了一番之后,太平公主就带走了崔湜。至此,崔湜正式成为太平公主的面首之一,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关系也因为崔湜开始恶化。
太平公主看上崔湜,除了崔湜长相帅气之外,还有着对于自己权力的巩固的意思。当时,崔湜是唐中宗时期的宰相,虽然这个宰相是靠自己的外貌换来的,但是崔湜本人也是非常有才能的,朝中虽然有很多人都不耻他的为人,但是迫于上官婉儿的威势,也会给这个宰相足够的尊重的。太平公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也经常和那些朝廷权臣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看上崔湜也是必然的。
崔湜投靠太平公主之后,他之前的另一个女人上官婉儿就非常的不开心了,她不能找太平公主的麻烦,就开始找崔湜的麻烦,这也导致崔湜后来的仕途一直都非常的坎坷。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崔湜和太平公主密谋造反,事情败露,太平公主自缢身亡,崔湜被流放,后死于流放途中。
上官婉儿和崔湜的相识,武三思功不可没。崔湜投靠武三思之后,开始作为武三思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经常出入武三思的府邸,上官婉儿由于和武三思早有私情,也会经常光顾武三思的府邸,帅气有文采的崔湜很快就吸引了上官婉儿的注意。
起初,两人只是单纯的文学交流,后来由于武三思被韦皇后牵制,上官婉儿感到寂寞,于是两人就开始厮混在一起。当时的上官婉儿虽然被唐中宗封为昭容,和唐中宗有着夫妻之名,但是并没有夫妻之实。唐中宗是为了感谢上官婉儿帮他夺得皇位,才封她为昭容。当时的上官婉儿在朝中的权势是最大的,唐中宗都要看她的脸色行事。崔湜看中了上官婉儿的权势,而上官婉儿看中了崔湜的外貌和才华,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厮混在一起。
上官婉儿和崔湜相好之后,很快就忘记了武三思,两人虽然经常厮混在一起,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个在宫内,一个在宫外,不能随意见面。上官婉儿对中宗说,想要一个地方和大臣一起研究诗词歌赋,唐中宗就命人在上官婉儿的宫院之中建起了一个楼阁,专门供上官婉儿和大臣研究诗词。后来,上官婉儿以研究诗词为理由,基本上每天都要召见崔湜,两人在楼阁之中鸳鸯戏水,好不快活。崔湜也将自己三个俊秀的兄弟介绍给了上官婉儿,于是,上官婉儿终日和着四个少年厮混在一起。
最终,崔湜在上官婉儿的帮助下,当上了宰相的职位。
上官婉儿对崔湜厌倦后 崔湜竟引荐了崔家三兄弟
上官婉儿陕州陕人,她的祖籍是陇西上邽,原本家道殷实,但只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年幼的她只好随母郑氏配入内廷为奴婢,上官婉儿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一代女皇武则天所赏识,被武皇调入大明宫掌管宫中制诰多年,素有“巾帼宰相”之名。
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张昌宗经太平公主推荐入宫侍奉武则天,即使是做羞羞的事儿也毫不避忌在旁侍奉的上官婉儿,久而久之上官婉儿开始心如鹿撞。根据《控鹤监秘记》的记载,有一日上官婉儿竟放开胆子与张昌宗私相调谑,恰好被武则天看见,武则天怎能容忍自己的小鲜肉被她人酣睡,她盛怒之下拔取唐刀插入上官婉儿前髻,伤及左额。
辛亏张昌宗百般求情才让武则天赦免了上官婉儿,从此之后上官婉儿的额头便有了一道伤疤。为了遮丑,她在自己的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以掩饰,没想到因祸得福,此举却让自己显得愈加娇媚,宫女们皆偷偷以胭脂在前额点红效仿,大明宫渐渐流行起了这种红梅妆。
本该知错收敛的她此时非但没有半点自责之心,反而更加放荡不羁,依靠着姣好的面容,她很快勾引了太子李显,跟李显天天黏在一起。
后来李显被废,远戍钧州,上官婉儿又赶紧去深抱武三思的大腿,武三思被这位女神迷得神魂颠倒,上官婉儿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就差没把她当妈了。
对上官婉儿来说,这些上钩的鲜肉不过是她的政治筹码,不管是皇太子还是武三思,此二人中必有一人最终能掌握朝局,自己的投资一定稳赚不赔。
果然,公元705年,李显从衰老的武则天手里接过皇权登基成为了大唐新皇,是为唐中宗。刚上台的唐中宗随即册封老情人上官婉儿为昭容,使上官婉儿的权势更加鼎盛。得势后的上官婉儿秘密购买私宅背着老公在宫外和一些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们勾勾搭搭。
根据《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四》的记载,上官婉儿经常以在外游赏的名义和兵部侍郎崔湜在外面巫山云雨,别看上官婉儿是个女流之辈,可是其胃口却极为吓人,堪比母夜叉。
她不久就厌倦了崔湜,为了把住上官婉儿的心,崔湜只好寻求外援帮助。于是他的弟兄崔莅。崔液和崔涤在这时闪亮登场,话说这三兄弟都生得眉清目秀,面如冠玉。崔湜把他们一个一个地引进宫来和上官婉儿见面,上官婉儿见了这些美貌少年早已心花怒放,垂涎欲滴。
她一时间对崔家四兄弟怎么爱都爱不过来,从此上官婉儿行走坐卧无时无刻都有崔家弟兄四人追随陪伴在一旁。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唐中宗驾崩,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然而临淄王李隆基却在这年七月发动唐隆政变,他率领禁军官兵攻入大明宫将反对自己的政敌悉数杀害并拥立其父李旦为皇帝。
上官婉儿被李隆基视为政敌,很快被唐军拉去斩首,估计在屠刀挥下的那一瞬间上官婉儿心中一定百般懊悔,怎么就没看中李隆基这块小鲜肉呢!早知道这货才是未来的真命天子,当初何必那么操劳奔波,死抱李隆基的大腿岂不是更省心吗?
上官婉儿带着难以言说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而李唐皇室的男男女女却没有因此停止了他们的脚步,依旧每日继续她们的风月韵事,浮华生活。
然而正所谓穷奢极欲,湛湎荒淫,在之后的岁月中,历史再一次教育人们什么是兴衰荣辱,什么又是繁华假象。(原文来自人间有味清欢的头条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