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

本 名:董厥

字 号:字龚袭

所处时代:三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义阳(今河南桐柏)

主要成就:与姜维等人抵御魏军入侵

官 职:尚书令、辅国大将军、相国参军

董厥人物生平简介,蜀魏晋三朝大臣

董厥,字龚袭,义阳(今河南桐柏)人。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董厥先后任丞相令史、丞相主簿。在董厥担任丞相府令史时,诸葛亮曾赞美董厥说:“董令史是有才能的人。我每次和他说谈论,他都思考周密、恰当。”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董厥在此后逐渐被提拔为尚书仆射。

景耀二年(259年),尚书令陈祗去世,南乡侯董厥代替陈祗担任尚书令。

景耀四年(261年),董厥迁任辅国大将军,与时任都护、卫将军的诸葛瞻同为平尚书事。自从诸葛瞻、董厥、樊建统领国家事务,大将军姜维常年征伐,驻军北境。宦官黄皓玩弄权柄,深受后主刘禅的信任。诸葛瞻、董厥都将就庇护黄皓,没能够纠正刘禅的错误,阻止黄皓的行为。

景耀五年(262年),董厥和诸葛瞻等人认为姜维连年战争,并无成效,国内的百姓困苦穷乏,应当上表后主,命令姜维归还,并任命他为益州刺史,收回他的兵权。

国亡军附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钟会率军进攻骆谷,邓艾率军进攻沓中。刘禅派遣董厥和左车骑将军张翼率军前往阳安关口,以此为前线各围守的外援,将军廖化则率领蜀军前往沓中支援姜维。张翼、董厥行军到阴平郡,听说魏将诸葛绪将要进攻建威,所以停留在阴平一个多月,观察形势。后来董厥与张翼刚刚率军抵达汉寿,而阳安关口已被钟会派遣别将攻下。

姜维也退至阴平郡,整顿军队后又率军去支援关城守军,中途折返,与董厥、廖化、张翼等人相遇于白水县,只好舍弃阴平与董厥、张翼等共同退守剑阁。魏将邓艾率军从阴平郡入,于绵竹县大败蜀军,刘禅降魏,赦令前线抵抗的将士投降。董厥也与廖化、张翼等从东道投降钟会。

诣京使蜀

咸熙元年(264年)春,董厥与樊建共同前往魏都洛阳,两人被司马昭任命为相国参军。同年秋天,董厥又兼任散骑常侍,返回蜀地,去慰问犒劳刚刚投降的当地官民。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曹魏灭亡,董厥为西晋大臣。

人物评价

诸葛亮: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

陈寿: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

黎东方:董厥开始做“平尚书事”,为时太晚,不过两年蜀汉就亡。在这最后的两年,在董厥下面当‘侍中,守尚书令’的是他的小同乡、平氏县义阳乡人樊建。他们二人有能力处理庶政,同时支援在前方作战的姜维,却没有办法控制宦官黄皓。

易中天: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在这次战争中壮烈牺牲;董厥被诸葛亮称作“良士”,显然也不是什么“小人”。但他们都主张撤销姜维的大将军职务,也都迁就黄皓。

蜀汉最后能臣董厥为何救不了国家?

董厥,这个三国人物,网友们对他印象并不会很深,但却是蜀汉后期的一个能臣,他支援姜维作战,实施:“为诸围外助”的作战计划。他也曾受过诸葛亮的夸奖——

董厥是在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开始做蜀汉尚书令的,是(河南省桐柏县之东的)平氏县义阳乡人。他做过诸葛亮丞相府的“令史”。令史的官职,似乎比“长史”小,而县令则比县长大(大县的长官叫做县令小县的长官叫做县长)。

诸葛亮曾经向别人夸奖董厥,说:“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这“思慎宜适”四个字,是“诸葛体”,费解。意思是:“董厥这个人很小心,想得很仔细,说出话来,很恰当,可行。”

董厥不仅在景耀元年做了尚书令,而且在景耀四年,以“辅国大将军”的官职,“平尚书事”。“平尚书事”,在名义上比“录尚书事”的权力较小,其实权力是一样的(平字的意思,是“秤”,是“权衡轻重,决定如何处理”。其后的几个朝代,“真宰相”的官衔有的是“平章事”、“平章军国重事”、“与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因此这“平章”两个字成了真宰相的简称。这里面的“章”字,是名词,似乎指“文章”、“文件”。“三品”两个字,不是说真宰相的官阶只有“三品”,而是指“三品以上的官”。那时候,当真宰相的人,要会同中书与门下两个省(院)的三品以上的官,一起研究重要的文件与政务,所以他的官衔才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

董厥开始做“平尚书事”,可是已经为时太晚,不过两年蜀汉就亡。在这最后的两年,在董厥下面当“侍中,守尚书令”的是他的小同乡、平氏县义阳乡人樊建。他们二人有能力处理庶政,同时支援在前方作战的姜维,却没有办法控制宦官黄皓。

蜀汉后主刘禅亡国之后 才对秘书令郄正相见恨晚

从小就接受的政治学理论告诉我们,国破后必然是家亡,是为国破家亡。

但这个理论并不总是成立,对一些人而言,对一些家而语,国破之后并不一定就是家亡。

比如蜀汉的最高统治者刘禅和他的家族,在蜀汉国破之后就活得很是滋润嘛!安置蜀汉皇族的安乐公国,熬死了曹魏,熬死了西晋,直到王羲之写出《兰亭序》的前六年,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才亡国。

蜀国亡了,可刘禅安乐如常,并不影响其喝花酒看大戏。该吃吃该喝喝,操那份闲心干什么!

刘禅不需操心,但有人要为他费心。作为亡国之君,刘禅需搬到洛阳去住。司马昭不会让他舒舒服服的呆在成都,毕竟刘禅在蜀地为君四十二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影响力还在。倘若有人以他的名义举兵,还是可以忽悠一干人等的。

尽管是亡国之君,还是要有排场的。要有人伺候,有人陪着一起去洛阳,为他安排一切,教他如何交际,如何接人,如何待物,如何说话(当然,刘禅有时候也很会说话,比如降服夏侯霸那次,详见【大鹏说《通鉴》】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竟然三言两语就降服了曹操的侄子夏侯霸)。否则,堂堂前任一国之君,闹出笑话怎么办!

当时的蜀汉,正值倾覆扰攘之际,朝中的重臣辅弼,姜维已经战死,张翼、廖化、董厥等也都死于乱兵之中,为国尽忠。而谯周、黄皓这些刘禅平素信赖的宠臣宦官,危急关头是不会露头的。谁陪刘禅去洛阳,一时之间竟成了个大问题。普通领导出门,还要有下属陪同前呼后应,何况是蜀汉后主。

这时,秘书令郄正出场了。他告别妻子家人,收拾行囊,孤身一人陪刘禅去洛阳。

郄正是谁?

“乐不思蜀”的典故大家都知道,里面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刘禅,另一个就是郄正。

司马昭问刘禅有没有记得住蜀国的乡愁,想不想念成都老家?刘禅回答,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洛阳外头,先人在岷蜀里头,天天做梦都梦见成都。“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刘禅的这句经典答案,正是拜郄正所教。

“乐不思蜀”中的应对,只是陪刘禅到洛阳后,郄正出彩的忠贞护主表现之一。正是在郄正等人的引导帮助下,刘禅在洛阳谈吐应对颇为恰当,一举一动都合乎身份,既有亡国之君的低调谦逊,又有昔日帝王的最后尊严。

刘禅这时才恍然大悟,慨然叹息,原来郄正才是我身边真正的忠臣,朕,哦不,是本公与爱卿相见恨晚啊!

郄正的忠心难道只是在洛阳才突然爆发吗,当然不是,只是刘禅以前没看到罢了!

当郄正在蜀汉朝堂耿介自守,与黄皓阉宦划清界限,势不两立时,刘禅没看到郄正的忠心。

当郄正劝被黄皓逼得走投无路,惧怕祸事上身整天惶惶不可终日的姜维,前往沓中屯田保存实力避开黄皓锋芒时,刘禅没有看到郄正的忠心。

当郄正建议被邓艾奇兵吓得束手无策的刘禅,征召诸葛亮独子诸葛瞻共商退敌之策时,刘禅没有看到郄正的忠心。

当刘禅最终决定投降邓艾,要找人写下降表时,无人肯应,就是那个力主迎降的谯周也避而不见。毕竟此表一出,万世骂名就背上了。还是郄正挺身而出,臣来写。这时,刘禅还是没有看到郄正的忠心。

那时还是蜀汉后主的刘禅,看到的只是黄皓陪他游乐的忠心,看到的只是谯周劝他投降以保全富贵的忠心。郄正,虽然常在身边晃悠,但还是熟悉的陌生人一枚。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其实,忠臣就是忠臣,并不一定非得在乱世破国之时才显出忠贞本色。只是在太平日子,帝王们看不到忠臣的忠诚而已。

忠臣的忠心很可贵,能够发现忠臣忠心的帝王慧眼,更是难得。如果上天能够借给刘禅这样一双慧眼,蜀汉也不会亡得那么窝囊。(原文来自大鹏说书的头条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