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皇威廉二世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文名称: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霍亨索伦

外文名称: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

出生地:柏林

毕业院:校波恩大学

子女:威廉皇储、维多莉亚·路易斯

逝世日期:1941年6月4日

父母:腓特烈三世、腓特烈皇后

别名:威廉二世

配偶:奥古斯塔·维多莉亚

祖父:威廉一世

国籍:德意志帝国

出生日期:1859年1月27日

职业:皇帝

民族:日尔曼

主要成就:使德国经济发展居于欧洲第一位,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改变整个世界命运的暴君:一战发起者威廉二世

  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 (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 ,德意志帝国皇帝(1888-1918),他继承了一个欧洲最强大的帝国,有着旺盛的精力和聪明的头脑,当其盛时,一言一行都足以震动寰球,在声势显赫日丽中天的统治三十年后,却被总参谋部架空,被人民抛弃,最后凄凄惨惨的躲到外国苟延残喘的渡过余生。

  早年生活

  他在1859年出生于柏林,是腓特烈三世和维多利亚皇后的长子。维多利亚皇后是亚历山德拉皇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的姨妈,英国爱德华七世的姐姐。由于出生时发生臀位生产,令他患上了Erb's Palsy (暂译作:尔勃氏麻痹),以至左臂萎缩。在上面的相片中,他就用健全的右手掩着了左手。在很多相片中,威廉经常用左手拿着一对手套,让左手看起来长一点。他也喜欢用左手倚在剑或拐杖,做到比较体面的效果。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后,他父亲被加冕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不久死于咽喉癌,同年六月威廉二世继位成为皇帝。

  最近,有关宫廷对他出生之记录指出,威廉的脑部可能患过病,以致引致脑部损害。他如此的健康问题,可能令他培养了具有野心、冲动鲁莽的性格,以及在对待问题或别人时显出傲慢的态度。这样的德性有否影响他在个人及政治上的生活,历史学家还未有定论。如果此论调属实,那威廉的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革退俾斯麦的事件。他的母亲对儿子态度冷淡。基于对儿子的缺陷有罪咎感,母亲尝试迫儿子加紧运动,尝试治理好那种缺陷。故此,威廉与其母亲的关系不太好。另外,由于维多利亚皇后出生为英国贵族,她常常向儿子灌输英国地位至上的概念。她坚持只称呼儿子的英语名字:威廉在德语作“Wilhelm”,但她称之为”William“;她的次子之名字是“Heinrich”,就被称为“Henry”。未来皇帝威廉从小开始就对英国与英国人有复杂的感觉,可能影响了他后来对英国的态度。

  战前统治

  社经政策

  虽然威廉在未当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麦,但他登位后,就马上与这位铁血宰相发生冲突。其实,这位少年皇帝是不甘受制于人,想掌握统治帝国的最高权力。于是,他在1890年迫使俾斯麦去职。后来,他先后任命卡普里维伯爵、霍亨洛厄和伯恩哈特霍尔维格的意见,并肯定他对内政事务的远大目光,例如他的普鲁士选举法改革。在战争进行三年后,威廉才在1917年勉强地与他分道扬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首相都是高级公务员,而不是如俾斯麦一般的政坛老手。 其实,威廉想避免第二个俾斯麦出现,因为他认为俾斯麦过于专横—所有官员只能在他陪同下,才可会见皇帝。另一方面,在被逼退休后,俾斯麦一直猛烈批评威廉的政策。

  在社会政策上,帝相二人的意见同样充满分歧。最少,在统治初期,威廉对社会主义组织的容忍,赢得公众的正面评价。

  帝国主义的道路

  威廉二世实行帝国主义,以显示德国蒸蒸日上的国力。他积极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德语:Weltpolitik),具有强烈军国主义的色彩。 他欲借殖民地扩张,为德国寻找“一个太阳下的位置”(a place in the sun),一改以往俾斯麦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中心主义。

  在帝国议会的讲演中, 威廉二世以无比的热情说: “ 俾斯麦推行的欧洲大陆政策十分狭隘, 而今我奉行的是世界政策, 柏林应当是‘ 世界都市柏林’, 德国贸易应当是‘ 德国世界贸易’, 德国与世界的含义是一致的, 因为世界各地都应体现德国政策”帝国议会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光是瓦德西、梯尔皮茨、霍尔斯泰因等人狂热捧场, 以斯土姆为代表的一大批资产阶级工业巨头们更是欣喜若狂, 他们垂涎欲滴地注视着海外市场。

  在庆祝德意志帝国成立25 周年的集会上, 柏林的德意志帝国电台播发了威廉二世慷慨激昂的贺词: “ 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 到处都应当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商品, 德国的知识, 德国人的勤奋要漂洋过海”全世界, 尤其是欧洲的英国、法国、俄国, 惊悸地听着这称霸世界的宣言, 感觉到一个庞大的火药桶就在身旁, 随时可能爆炸而祸及自身。

  1914 年, 欧洲国家关系出现了原三个同盟国和兴起的三个协约国的对抗格局。美国和日本虽然是世界第一、第八号强国, 但无法横越大西洋和逾越欧亚大陆插手欧洲事务。作为欧洲第一强国德意志, 直接面临的是世界头号殖民大国英国的阻挠。要想扩张, 德国的对手就在欧洲。

  “世界政策” 的核心是称霸世界, 德国开始和英国首先争雄。英国竭力想利用武力吞并南非, 从布尔人手里夺得奥兰治和德兰士瓦两个共和国, 因为这里的钻石和黄金对英国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德国也早就垂涎这个地区, 威廉二世一面鼓动德国向这一地区输入商品, 向德兰士瓦进行经济渗透, 一面用金钱和军火支持布尔人对抗英国。

  在英国自诩为世界第一大海军强国的问题上, 德国也决不等闲视之。德国阿尔弗雷德面对这种威逼, 英国迅速寻找盟友抗德。1902 年,英国与日本结盟, 接着又向法国靠拢。法国是德国的“世仇”, 法国一心想收复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同时在摩洛哥同德国彼此争夺。1903 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 1904 年4 月8 日两国订立《英法协定》, 宣告两国为抗德联合起来了。德国勾结奥匈帝国, 不但在巴尔干地区和黑海海峡一带修铁路, 而且挑起战争, 掠夺该地区国家, 这一切严重损害俄国利益。一旦黑海海峡落入德国、奥匈帝国之手, 俄国南下的大门就将被全部封锁, 同时, 俄国在财政上一直依赖英国和法国。

  1907 年8 月31 日, 英、俄两国缔结《英俄协定》, 调整彼此利益后联手反德, 法、俄两国早在1892 年就签有《军事协定草案》, 内容规定无论何方遭到德国攻击, 另一方即全国动员进攻德国无形中, 以英、法、俄为代表的三国协约形成军事集团, 共同抗衡原有的德、奥匈、意大利三国同盟军事集团。

  威廉二世向外扩张的手一直伸到东亚的中国: 1897年他派兵占领青岛, 强行“ 租借” 胶州湾, 为期99 年,1900 年6 月20 日, 德国安排一个“ 驻华公使在北京被杀” 的阴谋, 为德国直接派军队入侵中国制造借口。为了使自己设计的“ 世界政策” 得到国内支持, 威廉二世十分重视毒化德国人民的工作。为此, 威廉二世在国内大造战争扩张舆论, 他带头号召成立“ 泛德意志同盟”。“ 泛德意志同盟” 广泛地吸收知名作家、学者、工业资本家和全国地方有影响的议员参加。为了使“ 泛德意志同盟” 富有活力, 威廉二世亲自到该会发表演说,指使大垄断资本家斯丁纳斯和克虏伯之流直接参加该组织, 并为该组织提供了大量经费。正是由于威廉二世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的大力支持, 德国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 以浓郁的政治色彩纷纷成立: 殖民协会、海军协会、陆军协会、德意志青年协会以及由农场主成立的农场主联盟, 由工业资本家成立的工业家联盟、汉撒同盟, 中产阶层联合会等等, 这些民间政治组织为追随威廉二世的“ 世界政策” 服务。威廉二世公开宣扬: “ 世界只有依靠德意志才能得救”,“ 我们是地球上的盐”, 以“ 泛德意志同盟” 为首的组织立即在全国各地大造战争舆论:“ 如果德国不去统治世界, 那将从地球上消失, 两者必居其一”,“ 我们必须扩张, 对于我们来说获取新的领土是迫切需要, 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利益要求我们作出这种选择! ”

  1904 年, 柏林的一家报刊登载了一篇题为《泛德意志德国》的文章, 该文章以最露骨和最无羞耻的论调说:

  “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德意志帝国, 一个置于德国霸权之下的日耳曼民族的世界帝国! ”一些德国显贵要人也利用各种场合宣扬“ 世界是属于德国的合理性”,“ 日耳曼民族领导世界的总体进步是德国政府的责任”。就连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将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还振振有词地说: “ 战争会开发和显露人类最优秀的光辉”

 

  外交风格与步向战争

  威廉二世生性冲动鲁莽,故此未能在德国的对外政策上采取理性的方案。其中一个好例子,是他对统治英国的表弟及英国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对他而言,与英国发生武装冲突是“最难以想象的事”;然而,随着他大量扩建海军的计划开始后,德国的崛起令英国甚为忧心。在1914年,战争爆发时,他认为自己是因为其舅父所设的外交陷阱而被卷入战争。其实,威廉未曾领悟到,自己的鲁莽行为已令自己帝王的形象受损。1896年,德兰士瓦的总统克鲁格成功镇压詹森远征,德皇竟然用电报向他祝贺。当时布尔人与英国关系紧张,所以英国对这克鲁格电报感到愤怒。而在八国联军事件中,他发表演说,勉励参与战役的德军,要他们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国。这令德军在后来的战争中被冠以“匈奴人”的绰号。

  不幸地,他想出于好意为自己的外交政策辩护,但屡次犯上严重的错误,令对外关系更恶劣。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在1908年接受英国报章Daily Telegraph的访问。他借此宣扬德英的友好关系。可是,他一时意气用事,竟然冒犯英国、法国、俄国和日本。他指出,德国人不喜欢英国人(而他不是)、法俄两国曾煽动德国干预第二次布尔战争,以及德国的海军扩张是针对日本,而非英国。(他其中一句著名的话是:“你们这些英国人都是疯的,疯的。”) 因为他这番激烈的言论,连他的部下也噤若寒蝉。而他自己就在此事以后几个月,都保持低调。伯恩哈德比洛首相由于没有适当编辑当天访问的纪录,被威廉革退。 虽然如此,德英两国的皇室仍然保持良好关系。在爱德华七世葬礼的出席名单上,威廉排名第一。 不过,报章的事件已令威廉受到严重的心理打击。其实,在最后十年的统治期间,他减少参与政府事务,是当时一般评论所未预料到的。

  在战争前,威廉再次不跟随俾斯麦孤立法国的政策。纵然他欠缺诚意,他尝试与法国修好—但基于法国坚定不移的复仇主义(普法战争之失败)和对德国的愤恨,这些尝试的效果很有限。

  威廉尝试缓和法国的复仇情绪,但与对英政策雷同,他还是不光彩地失败了,始终是因为他不懂随机应变。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发生—他访问丹吉尔时,不经意地提出支持摩洛哥独立的言论,因此触怒了想在该地扩展势力范围的法国。全凭他的外交官员表现出色,成功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上避免德国与法国及两者同盟正面交锋。

  革退俾斯麦以后,德皇任由在登位前签订的再保险条约在1890年失效。这令德国失去俄国的支持,从此不能保证她在德法两国有冲突时会保持中立。威廉的性格和主张,使德国对英法俄三国的政策摇摆不定。一方面,他忠于支持与奥匈帝国的联盟—他甚至在1889年向奥皇表示,只要奥国以任何理由出兵,德军也会鼎力支持;而另一方面,德国又愿意与英国合作,甚至想过与法俄两国组成强大的欧陆联盟—威廉认为在1905年与沙皇尼古拉二世会面后,已经得到俄国的支持。他是成功的使尼古拉二世签订了同盟条约,但惊恐万状的俄国外交部和陆军部马上迫使尼古拉二世自食其言,否定了这个条约。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德皇的朋友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人刺杀身亡。得知好友的死讯后,威廉感到大为震惊。于是,他向奥匈帝国提供协助,支持后者镇压策划刺杀行动的秘密组织,甚至容许奥国以武力对付怀疑是该组织的幕后黑手—塞尔维亚。威廉想在事件平息前留在柏林,但他的部下建议他按每年习惯在7月6日到北海出航。这样的建议,可能是出于德国政府中有人认为皇帝会干预事件,希望借此分散皇帝的注意,利用事件提升国家威望,甚至不惜一战。威廉虽然性格高傲,但对此甚为敏感。

  德皇以奇异的方式对事件以电报作回应。奥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后,塞尔维亚于7月26日表示接受所有条款,除了第六条: “在奥国政府之有关部门的协助与指示下,塞尔维亚必须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6月28日之刺杀事件,而现在于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

  塞尔维亚认为以上第六条条款违反了她的宪法规定,而且会损害她的主权独立,所以拒绝接受此条款。威廉于7月28日赶回柏林。阅读过塞国的回应后,他的回应是: “非常好的方案。而且在48小时之内!这比理想更好。奥地利赢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但既然赢了,就再没有任何开战理由了。[奥地利外交大使] Giesl 其实应该安心留在贝尔格莱德。在这份文件上,我实在不应该下达总动员的命令。” [Emil Ludwig, "Wilhelm Hohenzollern: The last of the Kaisers," G.P. Putnam's Sons, New York, 1927 (trans. by Ethel Colburn Mayne), p. 444]

  威廉在开战前的最后一刻,其实想劝谕奥地利和平解决事件。然而,在奥国政府还未得知德皇的意见时,政府内的部长与将军已经说服了八十四岁高龄的奥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战争

  虽然威廉二世满怀扩张野心,但他有否发动战争,则难以有定论。他的确希望德国变得强大,但他从未想过以如此大规模的冲突来实现这目标。由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到德国向俄国宣战期间,德皇明白大战即将爆发,于是竭力争取和平。威廉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4年7月29日沟通,尝试避免战争。他乐观地解读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认为奥军只会将战争限于该地。然而,威廉的努力为时已晚。在部下的劝谕之下,德皇下令总动员并开始进行施里芬计划。

  当时,英国普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皇的战争” (也正如断言二战是希特勒的战争) 。此看法现在被视为不公平,这是基于它断言威廉二世要为此负上个人责任。但其实,威廉大力鼓吹军国主义,支持德国军扩张,又支持军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克虏伯公司),已经令他的国家陷入军事竞赛。当这竞赛变得难以驾驭的时候,战争就在所难免。

  在签署总动员之命令时,威廉被认为曾经对部下说过“你们会后悔的”。但那边厢,他又鼓励奥地利对塞尔维亚采取强硬政策。在战争期间,威廉更自任德军大元帅。 作为战时国务的最终决策者,威廉要承受的负担实在太沉重。当战事持续,他越来越依赖部下的意见,以至1916年后的帝国变成一个军事独裁政权,由兴登堡与鲁登道夫操控。战争期间,受到挫败感与胜利的幻想影响,威廉的策略摇摆不定。虽然如此,这位德国皇帝仍然是国家的重要象征。他依然能监督军事生产、颁发奖章与发表演说鼓励士兵。

  另外,德皇依然有自由任命官员的权利,能掌握重要的军事指令。1915年,他撤换总参谋长小毛奇,改用埃里希法金汉。同样地,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后,威廉下令海军减少与英军正面冲突。

  1918年,德军的最后攻势宣告失败,四面楚歌。明显地,结束战争将会是明智之举。而那时,威廉早已失去所有权力。由于他不满被部下架空权力,他尝试在战争末期的危机中争取主导权。得知德军大势已去后,他支持德军向盟军投降,以免德国为继续打仗而遭受灭顶之灾。

一战的罪魁祸首德皇威廉二世的下场如何

德皇威廉二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他为了让德国成为世界霸主,不惜以军事侵略的形式破坏国家和平。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得知,德国和英法美等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合约,以此德国以失败而告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8年11月,德国社会主义者强烈要求德皇威廉二世下台,并在11月9日,成立了共和国。德国首相马克斯·冯·巴登为了谋求政治的统一,便废除了德皇威廉二世的称号。德皇威廉二世得知自己皇帝愿望破灭时,便写了一封退位诏告书以示退位。

一战的祸首德皇威廉二世的下场比较凄惨。根据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德皇威廉二世被定为一战战犯,因为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条约的内容。德皇威廉二世曾无视条约让德国军队侵入了保持中立状态的比利时。所以,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立马成为了战犯,在他退位之后,不得已流亡荷兰。荷兰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立国,荷兰女王威廉明娜接受了威廉二世,并不理会协约国的上诉,一直让德皇威廉二世在荷兰境内生活。

虽然,德皇威廉二世被国民所抛弃,但是从一战的祸首德皇威廉二世的下场来看,他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凄惨潦倒。德皇威廉二世凭借和威廉明娜女王的亲戚关系,在多伦获得了多伦庄园。此后,德皇威廉二世一直在荷兰生活,直到1941年因病去世。

德皇威廉二世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关系

德皇威廉二世是德意志末代皇帝,而沙皇尼古拉二世是俄罗斯帝国末代沙皇。纵观德皇威廉二世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生平经历之后不难发现,俩人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点。从时间来看,德皇威廉二世与沙皇尼古拉二世都在20世纪中上期活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并且从身份上来说,德皇威廉二世是德意志帝国的皇帝,而沙皇尼古拉二世是俄罗斯帝国的皇帝。其实,抛开俩人的身份关系来说,德皇威廉二世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具有亲戚关系。从沙皇保罗一世的世系来看,德皇威廉二世是沙皇保罗一世外孙女的孙子,而沙皇尼古拉二世是保罗一世孙子的孙子,由此可见,德皇威廉二世与沙皇尼古拉二世是表兄弟的关系。

由相关资料得知,德皇威廉二世生于1859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生于1868年。所以从年龄来看,德皇威廉二世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哥。从德皇威廉二世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为政上的交流来看,俩人的互动还是比较频繁的。

威廉二世时期,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和俄罗斯签订了协议,在俄罗斯的帮助下,柏林一跃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其次,德皇威廉二世为了避免战争,在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后,威廉二世为了国家的安定,便积极地和沙皇尼古拉二世进行沟通以争取和平的解决方法。

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的关系

威廉二世和希特勒都在20世纪中上期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说起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的生平经历,俩人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从身份上来说,威廉二世是德意志末代皇帝,而希特勒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从为政思想来看,威廉二世和希特勒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威廉二世在德意志积极推行帝国主义,从威廉二世推行的政策来看,他是一位极具军国主义色彩的人。为了扩大统治阶级的需求,威廉二世以殖民扩张来扩大德意志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威廉二世在1897年和1900年制定了新海军方案,并谋划了提尔皮茨计划。

德意志实行这一计划的话,就能加快德意志的海上扩张,并且能赶上英国的海军实力。1900年,威廉二世得知克林德被杀后,他一心想要报复中国。随后,威廉二世派遣了一支两万多人的军队前往中国,不过这支部队抵达中国之前,战争便已经结束了。

从威廉二世的举措来看,他一心想让德意志成为世界的霸主。以此来看,威廉二世的初衷和希特勒是一样的。相关资料记载,威廉二世十分欣赏希特勒的做法。威廉二世将王朝复辟的希望寄托在希特勒身上,但是他的愿望终究落空了。

威廉二世为了支持希特勒,曾为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资金援助。而当希特勒在二战初期赢得胜利后,威廉二世立马向希特勒发去电报以示祝贺。从威廉二世和希特勒轨迹来看,俩人因政见思想一致,所以交往比较密切。

威廉二世上台导致德国20年积攒的5年内功亏一篑

在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位时期,德国的外交政策简直成了艺术,至今仍是外交家们的楷模。但是在其孙威廉二世即位以后,德国的外交水平严重下降,德国开始与欧洲各个大国树敌。就在20世纪末,威廉二世已经将威廉一世和俾斯麦辛辛苦苦建立的格局拆的支离破碎。明明手里有一把好牌,但竟然输的一塌糊涂。这里就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就是威廉二世的愤青心理,标准的愤青误国。

一、俾斯麦时期。五个大国都有矛盾但又都有联合

在俾斯麦担任首相期间,德国的外交水平之高让人叹而观之。当时的欧洲共有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俄国五个大国,根据俾斯麦的原则,德国必须待在三大强国组成的同盟中。在这样的外交战略下,德国分别与奥匈帝国和俄国结盟。由于俄国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存在着无法化解的矛盾,所以只能与两国分别结盟。德国在两国发生矛盾之后,一直充当和事老的角色。虽然三国之间也存在矛盾,但达成了最基本的一致意见。由于英国一直奉行着孤立主义政策,并没有与法国联盟的意思,所以当时的法国被三国彻底孤立。在当时德国可以说拥有着最佳的战略态势,一旦德法开战,德国完全有能力暴打法国。

但德国并没有把事情做太绝,德国与法国之间保留了最基本的外交关系。法国同意大利之间存在着领土争端,在这个问题上,德国竟然站在了法国人的一边。德国的这一举动让法国人很欣慰,法国内部开始准备从新考虑两国问题。至于最强大的英国,它也需要德国的帮忙。英国与俄国存在着争端,而德国与俄国又是同盟。虽然德国和英国更是存在矛盾,但德国愿意调解英国与俄国的关系。这就是威廉一世时期,俾斯麦为德国打造的外交战略。绝不说出自己的朋友是谁、敌人是谁,外交需要灵活的策略,而不是把自己陷入那些无意的条条框框。在那20年的时间内,其余四个大国都与德国有矛盾,但是又都用与德国联合的地方,这才是外交的最高境界。

二、愤青皇帝上台,一手的好牌被彻底打瞎

但是在威廉一世之孙威廉二世上台之后,德国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位皇帝与中国的光绪皇帝一样也是愤青,他的信条是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必须分清楚。首先奥匈帝国是自己的铁杆盟友,那德国和俄国的关系就很难处理了,因为奥匈帝国与俄国水火不容。既然奥匈帝国是朋友,那俄国就是敌人。在威廉二世手里,本来好的穿一条裤子的德俄关系开始出现分歧。由于德国与奥匈帝国联合对付俄国,致使俄国在欧洲十分孤立,俄国为了自己的安全,最终与法国达成了同盟。两面夹击是俾斯麦最为忌惮的,而威廉二世活生生的把法国和俄国拉在了一起,从战略上德国就已经输了。

然后是法国,由于德法两国存在世仇,那么法国自然就是德国的生死大敌。德法两国最后的那么一点友谊完全丧失,法国开始了扩军备战。德国与英国的关系不得不提,本来两国没有什么实际矛盾。但是在由于德皇一心要做世界老大的心理,致使英国也十分不安。问题是你想做老大不要到处乱说,德国却在公共场合一再表示对英国的不满。这回好了,英国把德国当成了自己的头号敌人,20世纪初,英国还加入了俄法两国的协约国阵营。德国开始同时与英法两国进行军备竞赛,其中与法国对拼陆军,与英国竞争海军。事已至此,德国已经完全陷入了不打不行的怪圈。德军总参谋长制定了施里芬计划,主张先打垮法国,然后在掉头进攻俄国。

三、在外交上失败之后,在军事战略上也严重失败

在各国关系无法调节之后,德国制定了先法国后俄国的反感。德国的计划是利用自己军队战力强悍的优势,在英国、俄国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一举击败法国。但是后来的德军将领修改了这一计划,修改之后的进攻计划严重畸形,德军的优势荡然无存。在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向德国下发了最后通牒:“如果德国不进攻法国,那英国就不会参战。”此时德国的文官们主张可以进行谈判,而德军将领们却认为“已经准备了10多年,不能不打。”就这样,欧洲各国开始了一连串的宣战。交战初期,虽然德军的势头很猛,但是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德军被迫与对手展开了阵地战,到了拼消耗的地步,德国的败势已定。即使没有美国的参战,协约国也将获得胜利,最多战争多进行两年而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