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印度创造之神

中文名:梵天

外文名:Brahma

别 名: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

代表意义:创造之神

地 位: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

梵天: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

梵天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印度佛教中的大梵天王诸神众,特指色界初禅天之主,又称大梵天王),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

他的坐骑为孔雀(或天鹅),配偶为智慧女神妙音天女,故梵天也常被认为是智慧之神。在印度几万座印度教寺庙中供奉梵天的寺庙却极为少见,现存最有名的专门供奉梵天的地方位在拉贾斯坦邦城镇普须卡,在印度大多数是把梵天和毗湿奴、湿婆合画在一起供奉。

随着印度佛教的兴起,后被佛教吸纳为护法神之一,在南传佛教的东南亚,尤其泰国,得到很大的发挥,华人称之为四面佛,据说有保佑人间富贵吉祥的功能,在东南亚有非常多信众。

“大梵天”是个仁慈无比“有求必应”的神灵,关于他有求必应的传说在泰国已经有很多不一一累述,这里主要是介绍印度方面关于他有求必应的神话传说,在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只要向他许愿无论是“神、魔、人”,他都会应允他们的愿望。

如,(1)神方面,被印度教湿婆派尊为宇宙主宰的湿婆,曾向大梵天请求协助寻找格涅沙的头颅下落,大梵天乃告诉湿婆,在他一路寻找的路上所遇到第一个且头朝北方的生物,就将它的头拿来代替格涅沙的首级,湿婆便派遣他的天将四处寻找,最后发现一只正好头朝北方的垂死大象,于是等那大象死后取下象头装到男孩身上,格涅沙便因此复活成为象头神,并且成为天将的头目。

(2)大梵天应阎罗王的请求创造出冥界之神契特拉古波塔

关于魔方面,魔王“黑冉亚卡西普”(Hiranyakasipu)向梵天祈祷许愿,梵天应允了他的愿望后,从此整个世界都被魔王所统治,最后要由“毗湿奴”化身为“人狮那罗辛哈”击败魔王,把世界拯救回来。

在宇宙创造之时,梵天创造了十一位生主,据信是人类的祖先。

《摩奴法典》说他们分别是Marici、Atri、Angiras、Pulastya、Pulaha、Kratuj、Vashishta、Pracetas、Daksha、Bhrgu以及Narada。他也创造了七位圣哲(Saptarishi),共同协助宇宙之创造。但由于他所创造的生主和圣哲都是从他的精神而非肉体生出来的,因此他们被称为“心灵之子”。

在《吠陀经》和《往世书》里,梵天并不常常介入诸神的事务,而且也更少涉入生死大事。不过他曾经逼使苏摩神(Soma)将所劫持的陀罗迦送还其夫布瑞哈斯帕提。另外梵天又被视为法的创造者。

梵天在西方世界里是个什么地位?比如来还高吗

在《西游记》中有一个观音菩萨答应孙悟空叫天天应,叫地地灵的情节。在取经路上,孙悟空确实有多次呼唤土地,巡查妖怪情形以及上天宫找玉皇大帝求助的情节。

不过,在早期的西游版本中,这叫天天应,呼唤的不是玉帝,更不是如来,而是北方大梵天王。并且不是孙悟空飞上天求助,而就是唐僧、猴行者在人间开口大叫,上天就予以回应。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第三回提到猴行者大展神通,直接带着凡人唐僧飞到了天宫——在古代神话中,神仙大都可以带着凡人飞行,不像西游记中老是说,唐僧是肉体凡胎,重如泰山什么的。

到了天宫,见了北方大梵天王,那大梵天王很看重唐僧,不仅请唐僧高坐,宣扬佛法,并且赐给唐僧三件奇宝——隐身帽、金环锡杖、钵盂,还许诺唐僧但凡有危难时,对着天宫高叫一声“天王”,那大梵天王就能感应,就会出手相助。

在《诗话》中一共写了三处唐僧一行向上天(大梵天王)求助的情节。

在第六回中,唐僧一行遇到一处大坑,原文说:“四门陡黑,雷声喊喊,进步不得。”这个大坑,估计是一个超大、超长的大裂谷,因为周围有高山遮蔽,于是四处阳光难照,显得很黑。因峡谷空旷,于是,一开声就雷声隆隆,回音极大。

若是唐僧一行沿着谷底摸黑走,那要走很远。于是,唐僧将金环锡杖遥指北方,大叫:“天王救难!”但见那金环锡杖之上忽然腾起五里长的毫光,直接射破了长坑。即在峡谷底部直接洞穿了一个隧道。唐僧一行就从隧道中穿过。

这情节,好像魔戒中的白袍法师挥舞魔杖的感觉!

后来,“忽遇一道野火连天,大生烟焰,行去不得”。历史上,唐僧取经曾路过新疆地区。当时那地方地下煤资源丰富,又极为干燥炎热,许多地方平地就会起野火。《西游记》中就衍化为火焰山的故事。

遇上这样的地方,唐僧自然难以通过。于是,唐僧高举钵盂,对着天空大叫:“天王!”于是,大火被钵盂一罩,就熄灭了。唐僧一行得以通过。

在《西游记》中,唐僧也有钵盂,不过却变成了唐太宗李世民赐给的紫金钵盂。那钵盂除了贵重一点,什么神通都没有。不过,如来佛祖那罩住六耳猕猴的钵盂,倒是和诗话中能罩火焰的钵盂相似。

在《西游记》中,在观音禅院时,孙悟空向四大天王讨取的避火罩,也与《诗话》中唐僧钵盂功能有些相似。

一晃,又走了很远。这时候唐僧一行遇上了一条大河。恰巧当时洪水暴涨,河水太宽,又没有渡船,唐僧很是烦恼。于是猴行者安慰唐僧,他自有方法。等大家来到河边,猴行者也开口大叫“天王!”奇迹出现了,这一叫之下,那大河竟然从中断开,河底凭空出现一条大路。唐僧一行就此穿过。

这个桥段,在《西游记》改定时,吴承恩把他改成了黑水河河神大展神威,切断合流,助唐僧师徒经过。

为何在唐宋时期的西游故事中,唐僧一行人向上天求助,不是向玉皇大帝或者向如来佛祖求助,偏要向什么大梵天王求助呢?

原来,在《诗话》刊印时期,即中晚唐时期,国人还一直把昊天上帝当成是至高神。玉皇大帝成为三界之主,是宋真宗册封,然后才慢慢被世人广泛接受。

另外,唐僧取经时走过的地方,许多都不是中国的地盘。在那里流行的也不是道教,根本就不归昊天上帝或玉皇大帝管辖,自然,人家唐僧有难,也就不会求助玉帝。

唐僧取经时,沿途许多国家都不信佛。在《诗话》中,更没有提到如来佛祖。是谁给了唐僧真经呢?是上天!换言之,是大梵天王。

简单一点说,大梵天王本是婆罗门教的创世神,后来成为佛教密宗的大神。在《诗话》流行的那短时期,他才是西方最大的神。

梵文是梵天创造的吗?梵文有什么特点

根据历史传说,梵天创造了梵字字母Brāhmī,中国文献中也找到相同的记载:

一、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

二、“唐代西明寺道世法师(?~683)在其名作《法苑珠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

梵文字母成为印度半岛最早的书写符号,一般学者认为在公元前三世纪。从公元四世纪开始,梵字转化为笈多字体Gupta,六世纪出现悉檀字体Siddham,至十一、二世纪时,天城字体Devanagarī取代了悉檀字体,使用至今。十九世纪,欧洲人开始用拉丁字母转写梵文,但跟天城字体是并行不悖的。

以最流行的天城体字母为例,天城体字母因为有悠久拼写梵文的历史且在当今印度其使用范围有持续扩张之势,所以被当代世界人民称为梵文字母。天城体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国际公认书写梵文的标准字母。天城体,梵文是Devanāgarī,直译是天上的城市。为什么叫天上的城市呢?因为根据文献记载,梵文字母是由创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创。梵天,即中国人俗称的“四面佛”,佛学名称“大梵天王”。因为是“梵天”所创,所以称为“梵文”。梵文字母是天上的神灵所用的文字,所以又称“天城体”。梵文字母中的每个字母代表了一种力量源泉,在印度,人们修炼“瑜珈”的时候常常冥想着梵文字母。念佛教“真言”的时候要求发音正确,因为梵文单词拼写和读音绝对规则,用梵文字母拼写的真言,既能做到即说即所写,又能保持真言的纯正的梵文语音,所以用梵文字母拼写真言是念真言人士的最佳选择。印度文字历史,梵天制定的书写格式是,自左向右,横向书写,词与词之间不留空格,一句话从头到尾连续不断地拼写。所以古代书写梵文及抄写印度神圣的《吠陀》等文献的时候,词与词之间是没有空格隔开的,直到近代,正统的“梵文”和“印地文”词与词之间也也是没有空格隔开的,自从现代西方书写格式传入印度后,印度开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词与词之间才用空格隔开,这破坏了梵天所制定的书写格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梵文字母的法力。

注意:无论是悉昙体梵文,还是天城体梵文,正统的写法都是词与词之间没有空格隔开,现今有人把梵文人为地词与词之间用空格隔开写,这是不正规和不正统的做法。如上图所示,19世纪印度手抄版梵文《梨俱吠陀》,正统的梵文写法在词与词之间是没有空格隔开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