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方维仪
别 名:字仲贤
国 籍:中国
出生地:安徽桐城(今桐城市区凤仪里)
职 业:诗人
主要成就:白描
作品:《观音大士图》许多人争相收藏
代表作品:《清芬阁集》、《宫闺诗史》、《观音大士图》
方维仪是什么人?明代著名女诗人方维仪生平简介
方维仪(1585~1668)字仲贤,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女诗人、书画家,方大镇次女,方以智二姑母。方维仪姐方孟式,亦工于诗书画,嫁给山东布政张秉文为妻,后清兵南侵,张秉文守济南城,战死,孟式投池而死。有《纫兰阁集》和《纫兰阁诗集》传世。方维仪堂妹方维则,也年轻守寡,著有《抚松阁集》。因方氏三姐妹都为国为家守节,后人称为“方氏三节”,而其中以方维仪成就最高。明代著名学者。方维仪是大理卿方大镇之女,十七岁时与姚孙棨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就死去。于是回家寡居,同弟妇吴令仪一起,“以文史代织经”,共同教养侄儿方以智,俨如诲人不倦的家庭教师,方以智(字密之)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方维仪幼承家学,博学多才,工于诗画。尝取古今女子之作,编为《宫闺诗史》,分正、邪二集。此外著有《静志居诗话》,对诗歌理论的阐述也颇精辟。而且她“酷精禅藻,文史宏赡,兼工诗、画。白描大士,不亚李公麟。”著有《楚江吟》、《归来叹》等,汇为《清芬阁集》七卷。其诗作一洗铅华,归于质直。《龙眠风雅》录诗八十首,《明诗综》录诗六首,《桐旧集》录诗二十二首,《明诗别裁》录诗三首,《御选明诗》录诗十首,《正始集》录一首。出生官宦世家,祖父方学渐,明代著名学者。父亲方大镇,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维仪幼承家学,“文史宏瞻,兼工诗画”。年十七嫁同乡姚孙棨为妻,夫患绝症,不久病逝,丈夫死后,维仪生下遗腹女,不足一岁,又遭殇殂。关于她的凄凉身世,她有一篇《未亡人微生述》,写得呼天抢地、如诉如泣:“余年十七归夫子,夫子善病已六年……明年五月,夫子疾发……至九月大渐,伤痛呼天……遗腹存身,未敢殉死;不意生女,抚九月而又殂。天乎!天乎!一脉不留,形单何倚?”维仪年纪轻轻丧夫丧女,遂回娘家,守志“清芬阁”,孤身伴影,潜心研究诗画。堂妹方维则十六孀居,两人过往甚密,切磋诗画艺法;胞弟方孔炤妻吴令仪及其姐吴令则,与维仪大姐方孟式皆好诗画,五姐妹常聚“清芬阁”,吟诗作画,推敲唱和。维仪的诗风细腻缠绵,平俗易懂,维则、令仪敬佩而推为师。吴令仪早逝后,孔炤官任湖广,教养侄儿方以智的重任落在维仪身上,她日日细心指点,督促课读,并以气节来鼓励以智。方以智后成文化宗师、科学名流,是与姑母维仪苦心教育分不开的。《桐城方氏诗辑》中载:方维仪“教其侄以智,俨如人师。”方以智自己则这样描述:“智十二丧母,为姑所托。《礼记》、《离骚》,皆姑授也。”维仪精心研读文史,辑录古今女子诗作,编著《宫闱诗史》一部,另著《清芬阁诗集》七卷,均为珍贵的名媛史料和佳咏。方以智为其《清芬阁集》题跋时感叹:“嗟夫!女子能著书若吾姑母者,岂非大丈夫哉!”维仪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特别是白描《观音大士图》形神兼备,时人争相收藏。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称为“妙品”。吴询《题清芬阁白描大士图》诗有句赞云:“墨花寒卷秋潮空,毫端轻染春云笑。”方维仪17岁守寡,至84岁寿终,死后专祠奉祀,祠中匾曰:“今之大家”。
身世
方维仪的身世是凄苦的。她结婚时,姚孙棨已经患病六年。在丈夫病中,她亲自“扶起居,倍汤药,挥蚊蝇,据痰唾,左右周旋”,头不安枕。丈夫不幸早逝;生下一个遗腹女,才抚养了九个月便天折了。她在《未亡人微生述》中磋叹说:“万物有托,余独无依,哀郁交集,涕泗沾帷;自今已往,槁容日益朽,气力日益微。”这种身世之感,在她的一些诗中也有反映。《死别离》即是有代表性的一篇,诗中写道:“昔阅生别离,不言死别离。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悲戚的氛围,感伤的色彩,浓重地笼罩其上,读来使人不禁心酸。据方孟式说,方维仪的“离忧怨痛之词,草成多焚弃之”。表现伤痛心情的作品,大多随成随弃,留存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她又像许多借助画笔或针绣的女画家(如明代仇珠、邢慈静,清代赵昭等人)一样,以虔诚之心绘制带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教义的观音、罗汉像,以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在绘画技法方面,她推崇唐代吴道子、宋代李公麟的白描作品。绘画作品除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观音图》、《蕉行罗汉图》外,还有安徽省博物馆藏的《罗汉图》、《大力像图》,辽宁抚顺博物馆藏的《罗汉图》等,总共不过十余件。出身官宦世家方维仪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方大镇,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姐姐孟式、弟弟孔馏,都博学有文才。方维仪生长在这样—个文化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里,自幼耳濡目染,诗文书画多有涉猎,加上她本人的天资与学力,后来便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婚后守寡仍勤奋撰著成就一生方维仪17岁时与同里青年姚孙棨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就不幸病逝了。次年,她生下一个遗腹女,相继夭折。于是,她只好独自回归娘家寡居,守志“清芬阁”。方维仪寡居娘家后,生活境况已不复能与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相比。在复杂的大家庭中,她敬老抚育,善待同辈和仆从,以和谐各方面的关系。尽管所为极难,但在操持家计之暇,她总是坚持诵读经史,苦钻学问,吟诗作文,并以此影响家人。坎坷的人生遭遇,并没有将维仪绊倒。较高层次的文化素养,决定了维仪对生活理想有着更高的追求。她守志于清芬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博览群书,勤奋撰著,走了一条与一般女子不同的生活道路。
学识
由于方维仪学识高深又和蔼可亲,因而深受人们敬重。同辈兄弟姊妹及侄辈们都对她心悦诚服,以师礼相待。清芬阁简直成了一所学堂,方维仪便俨然成为清芬阁的女师。她的弟媳吴令仪受学于消芬阁,书法诗文都大有长进。吴令仪30而逝,方维仪为她手订《秋佩居遗稿》,使之传世。方维仪还亲自抚育侄儿侄女,谆谆教诲,关怀备至。后来,侄女方子耀成了书画俱佳的才女,其书画作品深得方维仪技法。侄儿方以智能够成为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相提并论的大学问家,更与方维仪对他的早期教育及影响分不开。
时代气质
方维仪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清交替之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清兵入关后的野蛮烧杀,更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文学艺术家特有的锐敏与丰富情感,使方维仪对现实生活有着更强烈的感受。她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深切同情民生的疾苦。惨酷的社会现实,时时激起她对乱世的怨恨和对故国的怀念。她将忧国忧民的种种情感,曲折淋漓地反映在作品之中。她品行端正,才艺超群,但并不以此自显,诗文从不轻易示人,“离忧怨痛之词,草成多焚弃之”(方孟式《清芬阁集序》)。传世的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要算她晚期所作《旅秋闻寇》。方维仪博学才高,不仅学贯经史,而且工诗文,善书画。据《明史·艺文志》及清人王士禄《然脂集》著录,维仪所著曾有《清芬阁集》8卷、《楚江吟》1卷、《宫闺诗评》1卷、《尼说七惑》1卷以及《官闺诗史》、《官闺文史》、《归来叹》、《闺范》等集行世。这些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札记、论文等多种文体,内容涉及到文学创作、文学史研究、文学评论以及女性哲学等多方面。可惜的是,她的作品今大多已散,我们只能从幸存的少量作品中窥见其诗文风貌之一斑。方维仪一生执着追求文学、艺术,70余岁高龄时,仍坚持提笔写字作画。她的书法深得卫夫人笔风,绘画则最擅长白描。清人冯金伯《国朝画识》中,把维仪的白描大士列为妙品,认为“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维仪在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她不愧为女界“名士”。
方氏三节之方维仪:精通各种文体的全才女文学家
纵观历史,中国的文学大家数不尽,方维仪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著名画家。最著名的画有《观音大士图》,在她的笔下,观音大士形神兼备,很多人都争相收藏这幅白描,那么方维仪是哪个朝代的呢?
方维仪画像
虽然方维仪的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但她并非宋朝人。她和方孟式、方维则被后人称为方氏三节,因为她们三姐妹都为国为民守节。方维仪的父亲是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由此,对于方维仪是哪个朝代,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方维仪是明代人,出生官宦世家,她博学多才,绘画吟诗作文样样精通,她所画的白描更是形神兼备,所绘的观音大士图更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竞相收藏。虽然方维仪在文学上成就颇高,但是她的一生却也遭受了许多打击,其中最令她悲痛的莫过于丈夫姚孙栗的早逝和遗腹女的夭折了。这两件噩耗让方维仪伤心欲绝,她回到了娘家,把精神寄托在文学的钻研上,并且亲自教养方以智等侄子侄女,对他们关怀备至。更难得的是,处于明清朝代交替之际的她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感在作品中表现尤其明显。
因此在研究方维仪的文学作品时,对于方维仪是哪个朝代的问题,读者需要深入了解,毕竟她的后期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
方维仪的姐姐
在明末的安徽桐城有着三个姐妹,因为气节高尚并且擅长词令、字画而流芳百世。其中方维仪的成就最大。方维仪的姐姐品行端庄、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着极高的天赋。只是,因为追随丈夫而死,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只留给世界一道清丽的背影。
方维仪画像
方维仪的姐姐叫方孟式,她的丈夫是山东布政张秉文,张秉文品德高尚,是个有名的清官。方维仪的姐姐方孟式在结婚几年后因为和丈夫没有生子,于是主动给丈夫纳妾陈氏,并且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陈氏的孩子。方维仪的姐姐非常擅长画观音图像,她所画的观音画像仿佛真人一般,异常美丽,而且有着很好的文字功底,从留存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其清雅的气节。方维仪的姐姐方孟式和自己的丈夫以及陈氏的感情非常地好,她尽职尽责地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
后来,清兵入关,开始攻打济南,很多人劝她赶紧逃离济南,她却义正言辞地拒绝。她觉得如果她离开了,老百姓们会认为张秉文没有信心守住城池,到时候民心就会动摇,那么城内将会造成不必要地混乱。所以,她一直坚守在家里,立下誓言与丈夫和济南城共存亡。当丈夫的死讯传到她来的时候,人们都让她赶紧离开,然而她选择了和丈夫一起就义,而陈氏也选择和她一起为丈夫守节英勇就义,一起跳入湖中。朝廷非常敬佩方孟式的德行,在听到她的事迹后,授予她“一品夫人”的荣誉。
方维仪诗词风格
方维仪生活境遇坎坷,少女时代曾在家庭的护佑下快乐生活,特别是她的父亲是进士出身,对儿女的家庭教育十分看重,努力在家中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方维仪结婚后不久丈夫便因病去世,只留下肚中尚未出世的孩子,然而孩子出生后也没有顺利长大成人,在孩子夭折之后她搬回了娘家。方维仪诗词风格与她的生活际遇紧密相关。
方维仪画像
方维仪前半段的诗歌创作多以季节风景作为素材,将关注点放在对大自然的变化上。她对大自然的热情体现出她对生活的态度,是真实的心理写照。方维仪诗词风格形成于她的后半生,在她寡居娘家的时候,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她的身份也非常尴尬。方维仪将生活当中的不如意和心中的苦闷统统借助创作来宣泄,体现了她的个人情怀,但是这种情怀中并没有包含消极思想,而是充满着正能量。通过她的诗歌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一个女人在丧夫丧女后的生活境遇,凄苦当中饱含思念,但是并没有对生活产生抱怨,而是一心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
方维仪对国家政局和社会生活也十分关注,《出塞》、《旅夜闻寇》、《从军行》等诗歌都反映出方维仪忧国忧民的思想。方维仪诗词风格在细腻当中充满着激昂悲愤,将一个忧国忧民的女诗人形象完整的呈现出来。
方维仪的成就
方维仪是明朝著名诗人和画家,虽身为女人,但是方维仪的成就却不容小觑。她出身高贵,生活环境优越,家庭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她的父亲曾经官至大理寺少卿,又是进士出身,家庭教育比较严格,她的姐姐和弟弟也都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
方维仪画像
方维仪自幼聪慧,颇具灵性,从小爱好诗歌文学,特别是绘画上无师自通。父亲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可是老师只教了她半年便决定辞馆,直言方维仪的造诣已经在自己之上,身为老师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授方维仪的了。索性,方维仪的父亲对她进行开放式教育,将藏书阁的钥匙交予方维仪,让她自己按照个人兴趣爱好来选择读书。这为方维仪的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方维仪婚后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她搬回了娘家。此时家中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方维仪努力平衡各方面关系,并努力提高整个家族的文化气质,使家人的生活理想得到升华。方维仪拥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对待族中人们态度和蔼,她将清芬阁改造成为一所学堂,以老师的身份为族中小辈答疑解惑。在家庭领域,方维仪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方维仪对于文学和艺术有着执着追求,擅长诗歌、散文、札记、论文等多种文体的创作,书法上也独具个人风格,绘画上擅长白描。她学问精通各个艺术领域,对待艺术追求有着个人的独到的见解。传世的多个作品都证明了方维仪的成就是巨大的,是当之无愧的女中名家。
方维仪诗词风格与她的生活的什么际遇分不开?
纵观历史,中国的文学大家数不尽,方维仪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著名画家。最著名的画有《观音大士图》,在她的笔下,观音大士形神兼备,很多人都争相收藏这幅白描,那么方维仪是哪个朝代的呢?
方维仪画像
虽然方维仪的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但她并非宋朝人。她和方孟式、方维则被后人称为方氏三节,因为她们三姐妹都为国为民守节。方维仪的父亲是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由此,对于方维仪是哪个朝代,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方维仪是明代人,出生官宦世家,她博学多才,绘画吟诗作文样样精通,她所画的白描更是形神兼备,所绘的观音大士图更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和竞相收藏。虽然方维仪在文学上成就颇高,但是她的一生却也遭受了许多打击,其中最令她悲痛的莫过于丈夫姚孙栗的早逝和遗腹女的夭折了。这两件噩耗让方维仪伤心欲绝,她回到了娘家,把精神寄托在文学的钻研上,并且亲自教养方以智等侄子侄女,对他们关怀备至。更难得的是,处于明清朝代交替之际的她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感在作品中表现尤其明显。
因此在研究方维仪的文学作品时,对于方维仪是哪个朝代的问题,读者需要深入了解,毕竟她的后期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
方维仪诗词风格
方维仪生活境遇坎坷,少女时代曾在家庭的护佑下快乐生活,特别是她的父亲是进士出身,对儿女的家庭教育十分看重,努力在家中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方维仪结婚后不久丈夫便因病去世,只留下肚中尚未出世的孩子,然而孩子出生后也没有顺利长大成人,在孩子夭折之后她搬回了娘家。方维仪诗词风格与她的生活际遇紧密相关。
方维仪画像
方维仪前半段的诗歌创作多以季节风景作为素材,将关注点放在对大自然的变化上。她对大自然的热情体现出她对生活的态度,是真实的心理写照。方维仪诗词风格形成于她的后半生,在她寡居娘家的时候,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她的身份也非常尴尬。方维仪将生活当中的不如意和心中的苦闷统统借助创作来宣泄,体现了她的个人情怀,但是这种情怀中并没有包含消极思想,而是充满着正能量。通过她的诗歌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一个女人在丧夫丧女后的生活境遇,凄苦当中饱含思念,但是并没有对生活产生抱怨,而是一心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
方维仪对国家政局和社会生活也十分关注,《出塞》、《旅夜闻寇》、《从军行》等诗歌都反映出方维仪忧国忧民的思想。方维仪诗词风格在细腻当中充满着激昂悲愤,将一个忧国忧民的女诗人形象完整的呈现出来。
方维仪的成就
方维仪是明朝著名诗人和画家,虽身为女人,但是方维仪的成就却不容小觑。她出身高贵,生活环境优越,家庭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她的父亲曾经官至大理寺少卿,又是进士出身,家庭教育比较严格,她的姐姐和弟弟也都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
方维仪画像
方维仪自幼聪慧,颇具灵性,从小爱好诗歌文学,特别是绘画上无师自通。父亲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可是老师只教了她半年便决定辞馆,直言方维仪的造诣已经在自己之上,身为老师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授方维仪的了。索性,方维仪的父亲对她进行开放式教育,将藏书阁的钥匙交予方维仪,让她自己按照个人兴趣爱好来选择读书。这为方维仪的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方维仪婚后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她搬回了娘家。此时家中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方维仪努力平衡各方面关系,并努力提高整个家族的文化气质,使家人的生活理想得到升华。方维仪拥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对待族中人们态度和蔼,她将清芬阁改造成为一所学堂,以老师的身份为族中小辈答疑解惑。在家庭领域,方维仪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方维仪对于文学和艺术有着执着追求,擅长诗歌、散文、札记、论文等多种文体的创作,书法上也独具个人风格,绘画上擅长白描。她学问精通各个艺术领域,对待艺术追求有着个人的独到的见解。传世的多个作品都证明了方维仪的成就是巨大的,是当之无愧的女中名家。
女中名家方维仪为何心甘情愿嫁一个病秧子?
方维仪姚孙栗是一对夫妻,方维仪是明代著名诗人和书画家。出生官宦世家,年纪轻轻就文史宏瞻,兼工诗画,与姚孙栗是同乡,在十七岁时与姚孙栗成亲,其凄苦的命运因此成为注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并非是因为方维仪姚孙栗夫妻不和,而是方维仪结婚时,姚孙栗已经患病六年。不过方维仪没有嫌弃姚孙栗病怏怏的状态,努力做到妻子的本分,亲自照料丈夫,早上扶起丈夫,耐心地喂食,带他出去散步透气,担心丈夫病情加重的她总是围绕着姚孙栗嘘寒问暖,生怕他再受什么病痛。
在姚孙栗休憩的时候,方维仪亲自熬煮汤药,因为药膳的香味,姚孙栗周围总是出现一群苍蝇,方维仪便时不时地拿着拍子来驱赶苍蝇和蚊子,以免妨碍丈夫的休养。因此方维仪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耗在照料姚孙栗上面,她几乎走不开,甚至还因为过度担心而睡不安稳,半夜不时惊醒过来,为丈夫倒了痰后才继续睡。可惜对于姚孙栗的病,大夫无能为力,病入膏肓的姚孙栗在方维仪的精心照料下还是英年早逝了。尽管方维仪伤心不已,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因为此时的她不是一个人,她的怀里还有一个女儿,然而上天又给了方维仪一个打击。方维仪姚孙栗的女儿才九个月大就夭折了,方维仪顿时感到无依无靠,涕泗横流,哀伤忧郁至极。
方维仪孤身一人回到娘家,伤心的她在文学中找到精神寄托。她坚持诵读经史,吟诗作文。在清芬阁里,她还把自己高深的学识授予同辈的兄弟姐妹以及侄辈,谆谆教诲下,侄女方子耀成了书画惧佳的才女。
方维仪的姐姐
在明末的安徽桐城有着三个姐妹,因为气节高尚并且擅长词令、字画而流芳百世。其中方维仪的成就最大。方维仪的姐姐品行端庄、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着极高的天赋。只是,因为追随丈夫而死,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只留给世界一道清丽的背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方维仪的姐姐叫方孟式,她的丈夫是山东布政张秉文,张秉文品德高尚,是个有名的清官。方维仪的姐姐方孟式在结婚几年后因为和丈夫没有生子,于是主动给丈夫纳妾陈氏,并且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陈氏的孩子。方维仪的姐姐非常擅长画观音图像,她所画的观音画像仿佛真人一般,异常美丽,而且有着很好的文字功底,从留存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其清雅的气节。方维仪的姐姐方孟式和自己的丈夫以及陈氏的感情非常地好,她尽职尽责地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
后来,清兵入关,开始攻打济南,很多人劝她赶紧逃离济南,她却义正言辞地拒绝。她觉得如果她离开了,老百姓们会认为张秉文没有信心守住城池,到时候民心就会动摇,那么城内将会造成不必要地混乱。所以,她一直坚守在家里,立下誓言与丈夫和济南城共存亡。当丈夫的死讯传到她来的时候,人们都让她赶紧离开,然而她选择了和丈夫一起就义,而陈氏也选择和她一起为丈夫守节英勇就义,一起跳入湖中。朝廷非常敬佩方孟式的德行,在听到她的事迹后,授予她“一品夫人”的荣誉。
方维仪诗词风格
方维仪生活境遇坎坷,少女时代曾在家庭的护佑下快乐生活,特别是她的父亲是进士出身,对儿女的家庭教育十分看重,努力在家中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方维仪结婚后不久丈夫便因病去世,只留下肚中尚未出世的孩子,然而孩子出生后也没有顺利长大成人,在孩子夭折之后她搬回了娘家。方维仪诗词风格与她的生活际遇紧密相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方维仪前半段的诗歌创作多以季节风景作为素材,将关注点放在对大自然的变化上。她对大自然的热情体现出她对生活的态度,是真实的心理写照。方维仪诗词风格形成于她的后半生,在她寡居娘家的时候,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她的身份也非常尴尬。方维仪将生活当中的不如意和心中的苦闷统统借助创作来宣泄,体现了她的个人情怀,但是这种情怀中并没有包含消极思想,而是充满着正能量。通过她的诗歌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一个女人在丧夫丧女后的生活境遇,凄苦当中饱含思念,但是并没有对生活产生抱怨,而是一心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
方维仪对国家政局和社会生活也十分关注,《出塞》、《旅夜闻寇》、《从军行》等诗歌都反映出方维仪忧国忧民的思想。方维仪诗词风格在细腻当中充满着激昂悲愤,将一个忧国忧民的女诗人形象完整的呈现出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