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冯氏
别称:冯太后、文明太后
所处时代:北燕→北魏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长安
主要成就:临朝辅政,诛杀乙浑;太和改制
谥号:文成文明皇后
陵墓:永固陵
参考资料:《北史》《文明太后》
冯太后为什么被称为南北朝第一贤后?做了什么事?
电视剧锦绣未央,其故事的时代架构是在北魏。其中女主角李未央的原型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冯太后。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位传奇女性。
封建时期,男权至上,所以即便是如武则天这般优秀的政治家,也被黑化的非常严重,后人关心她的风流韵事,超过了她的历史贡献。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贤后不是武则天,不过呢这位贤后更有意思,她养面首,但是她的面首们不是如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张易之、张宗昌那般祸国殃民,而是各个都堪称贤臣。而且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贡献,这位贤后也是要超过武则天的。
她就是北魏文明冯太后。
为什么说冯太后的历史贡献要超过武则天呢?毕竟武则天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统女皇帝。
武则天是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没错,她的贡献也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说是她继承了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她对西突厥用兵,为民族融合及经营西域都有很大贡献。
可是冯太后的贡献更大,甚至可以说是她挽救了中华文明。
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呢?真的不夸张,大家请听我细细说来。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可是真正昌盛至今的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原始社会后期,逐渐形成了奴隶社会,开始产生了文明,奴隶社会得到一定发展后,落后的奴隶制不符合历史进程,于是演变成了封建社会,世界迎来了更发达的文明。
可是文明发达地区,却要面对北方蛮族的挑战,比如说汉朝的北方有匈奴,罗马帝国北方则有日耳曼等蛮族。最后大家都知道,西晋被匈奴所灭,中华迎来了南北朝的黑暗时期,而罗马帝国也被蛮族所灭。
可是中国在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愿意汉化(当然了也有屠杀),愿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员,所以中华文明在经过了南北朝的黑暗时期后,又因隋帝国的统一而继往开来,迎来了更繁荣先进的大唐盛世。可是西方古文明却因蛮族的入侵,而这么断了。
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朝代接受汉化,纳入中华文明圈,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最重要的原因。
而少数民族汉化改革,最突出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次改革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主导这次改革最大的功臣,除了孝文帝外,就是冯太后。
所以说冯太后为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是有大贡献的,从影响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来说,她的贡献也是要超武则天的。
不管在哪个时代,要想成为权利的最高拥有者,那背后都有无数的腥风血雨和尔虞我诈、波涛汹涌的权利斗争,而一个女的在封建社会能成为帝国的最高权力者,真正的话事人,就更有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
冯太后能成为北魏帝国的真正话事人,就是经历了一次次腥风血雨的权力斗争。
她出身显赫,出身于北燕皇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充为奴婢。后来成为了北魏文成帝的贵人,当时她很受宠,虽然没能给文成帝生儿育女,但是对文成帝的乳母还有太子拓跋弘都照顾有加,得到了朝野的一片认同。
十年后文成帝英年早崩,24岁的冯氏守寡,成为了太后,拓跋弘做了皇帝,也就是献文帝。
献文帝登基后,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觉得冯氏和献文帝孤儿寡母好欺负,预谋叛乱篡位,可是在冯太后的巧妙安排下,诛杀了乙浑的三族,平定了这次的预谋叛乱。而冯太后也因其手段高明,威望十足,也逐渐掌握了朝局。
而为冯太后出谋划策平定乙浑的功臣叫做李弈,同时他也是冯太后的第一个面首。
而献文帝逐渐长大,对冯太后干政及有面首非常不满,于是在外戚的怂恿下,杀了李弈,还重用了诬陷李弈的奸臣,这让冯太后很不满,发动了宫廷斗争,迫使献文帝将皇位传给了他儿子,当时年仅5岁的拓跋宏,也就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
几年后献文帝突然暴毙,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冯太后害死了他。
之后冯太后就真正掌管了北魏的朝政大权,然后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自太和元年以后,她开始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识地进行汉化。太和七年(483年)十二月,她下令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从婚姻上改革鲜卑旧俗,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下诏班制俸禄;九年、十年,她又亲自主持颁行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长制,给北魏社会带来重大的变化。
而且冯太后(这个时候应该成为太皇太后了)也非常注重对孝文帝的培养,及灌输他汉家知识,所以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也延续了冯太后的汉化政策。
上面提到了冯太后第一个面首,也就是李弈,此人曾为冯太后出谋划策剿灭奸臣,足见他是一位能人。
而李弈死后,一个叫王睿的成为了冯太后第二个面首。有一次冯太后和孝文帝观虎时,老虎从笼子里逃了出来,百官及侍卫都被吓跑了,只有王睿一人拿着长矛将猛虎给赶回了笼子里。从这可以看出这个王睿是一个忠诚兼武勇之人。
而王睿当时是有家室的,所以不能经常陪着冯太后,于是就找了个替补,这个替补面首便是李冲。
除了李冲外,当时南朝齐国得知冯太后好男色后,便派了个帅哥大臣刘缵出使北魏,然后刘缵也成为了冯太后的入幕之宾。这个刘缵曾多次出使北魏,为两国和平友好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贤臣。
特别要提到的是李冲,他堪称北魏数一数二的贤臣,孝文帝改革很多都是他在主导的,就如上面所提到的三长制。而且冯太后死后,李冲还能和孝文帝“友好相处”,甚至成为了君臣典范,李冲对孝文帝竭忠奉事,明断慎密,孝文帝也对他“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史称“君臣之间,情义莫二”。
这就是传奇的北魏文明冯太后,一个专权却不乱国、好色但不祸国的贤后。
北魏冯太后的一生,就是想要毁灭鲜卑族以报家族之仇吗?
公元398年六月,重建代国的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珪正式将国号定为“魏”,次月便定都平城,奠定了北魏王朝的帝国基石。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了一系列汉化改革。以中原正统自居,意欲建立大一统的北魏帝国。仅仅在汉化改革四十年后,北魏王朝倾然崩塌,于公元534年分裂为东西魏。分别在公元550年和557年,被北齐和北周取代,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北魏以灭亡宣告结束。
孝文帝系列汉化改革对于北魏王朝的灭亡有一定的因素在内,生产力的发展致使因利益分配不均而造成的矛盾激化。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却与两朝听政的冯太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鲜卑拓跋有着不共戴天亡国家很的冯太后,精心策划毕生所为所推行的汉化,就是为报家族之仇吗?
先来看下冯太后与鲜卑族的国仇家恨。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北方草原游牧部落竞相南下,晋元帝率中原汉族士族“衣冠南渡”。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望族冯和带领冯氏一门避祸迁于上党(今山西东南),并在慕容鲜卑所建立的前燕政权为官。后前燕被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原来归附前秦的前燕皇族慕容永趁机建立西燕,冯和之子冯安为其将军。当西燕被后燕所灭后,冯氏一门举家又迁往和龙(今辽宁朝阳)。冯安的儿子冯跋在后燕为卫中郎将。后冯跋发动政变,自立为天王,建立北燕。冯跋死后,其弟冯弘逼其侄冯翼自杀,自立为君。
与此同时,已经成为北方最强大国家的北魏皇帝太武帝拓跋焘,正以摧枯拉朽之势,率领着鲜卑铁骑进行着北方中国黄河流域最后的统一。冯弘遣使向北魏请罪,并“以季女充宫掖”,这位“季女”便是冯弘的女儿,后来太武帝拓跋焘的冯左昭仪。
仅仅两年后,北魏大军便兵临城下。冯弘被迫逃亡高句丽,两年后迫于北魏的强大压力,冯弘及子孙数十人被杀。
唯一幸免遇难的是冯弘的一个儿子冯朗,投降北魏后没多久便“坐事诛”,其女儿被当做罪家之女充入后宫为奴。这个不幸的女儿便是后来把持北魏鲜卑皇权两朝的冯太后。
身体里流淌着北燕皇族血统的一位尊贵公主,突然成为了罪家之奴,其角色转换跨度之大,荣华富贵与阶下之奴,家仇国恨交织一起,怎能化解?
再来看冯太后的崛起。
冯太后后来能够“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完全取决于亲姑姑太武帝的冯左昭仪“雅有母德,抚养教训”,这也为后来遂推行汉化改革打下了最初的文化教育。
随着以灭佛的浪潮为契机,北魏皇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因“保护之功”的乳母常氏在文成帝登基后发迹,其家族势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为依附于其的冯左昭仪的原因,刚刚当上皇太后的常氏,出于长期控制文成帝的目的,选责年仅十岁的冯氏为文成帝的贵人。
从冯太后罪家之女、亡国之君后裔的身份来看,能当选贵人绝非家庭条件、个人相貌能力,仅仅只是政治上的需求。
在常太后以“子贵母死”制度处死了刚刚生下献文帝的文成帝宠妃李氏,立即立冯氏为皇后,那年她才十四岁。耳濡目染宫廷斗争的冯太后,在常太后于公元460年死后,便开始了长达五年培植于常太后外戚权势土壤里的势力培养。
公元465年,文成帝驾崩。二十三岁已经有了过人才华和深邃谋略的冯太后,开始了精心策划的举措。
首先,在借助焚烧文成帝生前御服器物之机,她投火表示殉情,得到了鲜卑皇族的信赖和认可,借以稳固自己的刚刚得来的皇太后地位。其次,利用常太后生前势力,诛杀了辅政大臣乙浑,获得了第一次临朝听政的机会。
再者,开始利用手里的权力,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范围。比如找回自己的亲哥哥并委以重任,大批量任用汉臣,笼络部分鲜卑贵族以及后宫太监。
紧接着,以抚养监护之名将年幼孝文帝紧紧抓于手中,逼献文帝逊位。在献文帝竭力反击之时痛下杀手,令其“暴崩”。然后顺应呼声达到了自己再度临朝听政的目的。
对于手中握着的孝文帝,依然是不信任和猜忌,曾经还有了废黜的心思。在最终权衡利弊之后,彻底的近乎苛刻地对其开始了培训和驯服,最终达到政治见解一致并能贯彻始终。
然后才开始了所谓的报复。开始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诸如禁同姓通婚、班禄制及后的吏治整顿、均田制和三长制以及定乐章等颁布实施。将鲜卑民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甚至于生活方式也进行了汉化改革。
后世将此均归于孝文帝,实在是贪天之功。岂不知这其实是集体智慧的结果,全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在她二度临朝听政的十五年时间里,皇权旁落的孝文帝仅仅只能“事无巨细,一禀太后”的名义皇帝。在冯太后死后才得以“躬总大政,一日万机”。
如果将改革的动机定为冯太后用毁灭鲜卑而报家仇,实在为偏颇之言。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汉化改革,抑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减轻民众的负担,恢复了长期战乱遭受的农业生产,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冯太后临朝听政时期,是北魏平城时代最辉煌的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繁荣景象。
从一个亡国的罪家之女最终成为超越帝王的太皇太后。她从自身性命的保全和延续,到手握权势的得失,最终所顾虑和忧虑的事情是她能否保证冯氏外戚的久安,她无法保证可以无限制延伸下去。
她处心积虑所要做的,就是培训出一个坚定不移的继承者。孝文帝能够成为一个热衷于汉文化的鲜卑族皇帝,作为中国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和改革家的冯太后做到了。
孝文帝面对献文帝和冯太后的宫闱斗争政治矛盾,在肯定其父政治地位和军事业绩的同时,也肯定了冯太后临朝的合法性。在承认其父鲜卑民族倾向的同时,却权衡再三作出了与冯太后一致的对鲜卑族“叛逆”。做出了摆脱冯太后政治影响的迁都之举,却在新都洛阳将汉化改革更加广泛和深入。
在已经谈不上恩怨的前提下,孝文帝当时的平衡策略以及矛盾在云冈石窟现存的第五六窟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在第六窟内,繁缛的雕刻,豪华的气势以及精湛工艺将内容丰富的佛本生故事详细雕凿,对于雄才大略的冯太后进行了肯定性的褒奖评价,所有的情感及哲理寓意都体现于其中。
北魏皇宫凤凰涅槃:冯太后投火自杀嬴尊重
公元454年的北魏王朝后宫,李贵人给文成帝拓跋濬生下了一个健壮的皇子。少年天子欣喜之余,为儿子取名拓跋弘,专门为他的出生改年号为“太安”。
然而,皇帝渴望太安却似乎意味着不太平安。
常太后等来了时机:魏宫“立子弑母”的老规矩帮她轻松除掉了眼中钉。
李贵人,这位美貌如花的南方美女,怎么也想不到在北魏后宫,生下太子就意味着性命终结。这是一次有计划的谋杀,隐蔽而缜密,她无从找到任何机会向皇帝丈夫求救,认命的她哭泣着写下南方家人的姓名和最后的要求,亲人们将会因为她的死,获得北魏朝廷的恩惠。
网络配图
铲除了异己,常太后如愿地立冯贵人为皇后,这个荣升对于冯家小女孩来说却难说福兮祸兮。
在“姜还是老的辣”的这场宫斗中,年少的皇帝完败,连自己爱恋的女子都不能保全,这个打击是沉重的。
史书中没有笔墨描述帝后之间的感情如何,但文成帝一生生育了若干个儿子,与冯贵人乃至后来升格为皇后的冯氏却没有任何后代。
也许,她的荣登后座就昭示着和谋杀设计者的一脉相承,帝王因爱妃横死而产生的所有嫌隙与怨恨,成为了两人之间不能逾越的鸿沟。
在以后十年的青春岁月里,或许只有冯皇后自己知道,有多少次她从黄昏等到黎明,坐盼帝王身影,星沉月落带来的却只是失望和孤寂。
或许正是这份高高在上的寒冷与挫伤,成就了她日后的坚韧果敢与敏锐心机!在挣扎与困顿的青春中,冯皇后迎来了她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
公元465年6月21日,年仅26岁的拓跋濬因病暴毙。
皇帝是皇后的天生心理支柱,现在突然折断,冯皇后一下变为冯太后,其悲痛之情发于心,形于表。
网络配图
北魏旧俗,死者咽气后的第三天要烧掉他的随身衣物,俗称烧三,这种葬俗至今在中国北方乡村仍有遗存。拓跋濬咽气三日后是6月23日,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一起亲临烧三现场哭泣哀吊。
突然,冯皇后纵身扑入火堆!众人被这种献身举动惊呆了,幸亏身边的几位宫女身手敏捷,冲上去救出了皇后,冯皇后虽死里逃生,但已被烟熏火烤不省人事。
1500年来,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拓跋濬少年夫妻感情深厚,冯太后此举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也有专家认为冯太后这是在作秀,是以性命招揽人心。
平心而论,即便事先做了周密安排,冯太后这种举动也有绝大风险,施救者一旦动作稍慢,“作秀”便会沦为“作死”。
凤凰涅槃得重生,她赢了!皇后的殉节行为一下取得重臣们的信任,就在那奋身一跳之间,皇族亲贵们集体站在了冯皇后——冯太后与小皇帝的背后。
但是,宫墙之内,位高权重之旁,常伴的是杀机四伏的陷阱和一着算错满盘皆输的巨大风险。
后人们能够看到的是:这位汉家女子的登台,开始给武周山云冈开窟造像的浑厚质朴中吹入一股华美清新之风。
网络配图
以下的日子里,冯太后漂亮的表演迅速折服了北魏群臣:23岁年轻的冯氏刚刚出场,就以一记干脆利落短平快,诛杀了当道权臣乙弗浑。
鲜卑民风彪悍,历来崇尚武力,朝堂上重臣们各自掌握的军力,决定各自在朝堂的话语分量。其时,北魏全国军队由皇室五位亲王分别执掌,小皇帝能否名副其实坐稳皇位,要看他们的眼色,得不到皇室亲贵们的支持,眼前可怜的孤儿将会更加可怜,一旦有什么朝局动乱,丢掉的将不仅是皇位,还有性命。
为了这个呕心沥血抚养十余年的小皇帝,也为了自己,冯太后迫切需要百官信任,更需要拓跋皇室家族成为自己的坚实后盾,太后不得不以非常之举来改变孤儿寡母非常危险的处境!
史上真实的北凉公主:竟是怎样成为冯太后的
《锦绣未央》中的北凉公主心儿是否在历史上真实的存在过,今儿个咱们就一一分析。北凉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存在过一段时期,而那段时期被并称为五胡十六国。十六国只是从公元304年刘渊和李雄分别建立了汉赵到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亡北凉这一时期的一个统称。该时期,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其实有二十多个国家。五胡是指匈奴、羯、鲜卑、羌、氐为主的少数民族部落,二十多个国家是指华夏的河西张氏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谯蜀、前凉、西凉、北燕、冉魏和吐谷浑等国家。由此可见,当时的政局动荡,南北分裂,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激化严重。
网络配图
北凉确切地存在的时间大概是公元397年到公元439年。由匈奴支系卢水胡族的首领沮渠蒙逊所建立;另有一种看法认为建立者为段业,此说是以蒙逊堂兄沮渠男成拥立段业称凉州牧,并改元神玺为立国之始也就是397年。401年蒙逊诬男成谋反,段业斩男成,蒙逊以此为借口攻灭段业,仍称凉州牧,改元永安,因此亦有人以此为北凉立国之时。不管史实为何种说法,我们不难发现,沮渠部是匈奴的一支,其先祖世为匈奴左沮渠王。这也就印证了在剧中,唐嫣饰演的北凉公主身着的服装都具有少数民族色彩。
北凉的首都为张掖,所以这蒙逊就自称张掖公,也就是后来的河西王。蒙逊死后,其子牧犍继承王位。这牧犍还是相当有政治头脑,即便北凉最强盛时期的领土扩至今日甘肃西部、新疆、宁夏及青海一部分。但是,时局动荡,牧犍不得不给自己找到一颗大树依靠。适逢蒙逊去世,牧犍将计就计向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提出联姻,并声称是父亲生前遗愿。北魏帝考虑北凉的势力和牧犍的归顺。最终,拓跋焘封其妹兴平公主为北魏的右昭仪。牧犍亦被北魏帝封为河西王,并赐予他在北魏的官职。
网络配图
安抚好北魏帝后,牧犍在继位的第二年,向南朝宋上奏,称其父已故自己继位的消息。宋文帝刘义隆还是相当给牧犍面子,如法炮制同样封其为河西王,并同样的给予了牧犍一些南朝宋的官职称谓。因此,《锦绣未央》中北凉河西王的原型应该就是历史上的牧犍。然,牧犍是否真有一个女儿叫心儿的呢?
为了进一步稳固政治时局,公元437年,北魏太武帝将自己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给牧犍,并陪送了大批的金银珠宝。为了以示亲好,大婚后牧犍派人去北魏朝贡。北魏帝还专门送上了符合牧犍品级的北魏官服。此后,即便北魏帝明面上要求牧犍将自己唯一的儿子送到北魏去侍奉,牧犍依旧表现的淡定顺从并无反对。一边示好北魏,一边派出使节去南朝宋示弱讨好,乱世中谋得生存。
然而,再圆滑世故的人都会有其自己的弱点。也许是内心中对北魏欺压的憋屈,牧犍最终背着了威武公主,和他的嫂子李氏通奸。李氏迫切上位,联合了渠牧犍的姐姐一同谋害北魏帝妹妹。功败垂成,北魏帝要求牧犍交出李氏并处于极刑,牧犍忤逆北魏帝并没同意,还偷偷将李氏放出宫去。就此,牧犍开罪北魏帝。
公元439年,北魏帝攻打北凉,河西王牧犍并无反抗只是带领全部的官员,向北魏投降。也就应正了《锦绣未央》中一开始,河西王为黎民百姓免受战火决以归顺。而史实中,河西王投降后,北魏帝不仅没有赐死于他,依旧把他当妹夫看待。此后,河西王与威武公主育有一女,此女被北魏帝特许沿袭母亲的封号“武威公主”,后来嫁给了司马楚之之子司马金龙。
网络配图
《锦绣未央》中北凉公主心儿最终成为了北魏太后,也就是历史上的冯太后。而史实中冯太后为北燕国皇族,也并非剧中的北凉公主。只是,北燕国被灭后,被充盈太武帝跋焘后宫。一路厮杀最终登上皇后宝座,然而,册封皇后时北凉兴平公主已经死了9年,所以冯太后和北凉公主心儿根本不算一辈人。
剧中拓跋浚登上皇位,却英年早逝。李未央辅助年幼儿子治理朝政。史实中,文成帝26岁驾崩,年幼皇子也就是冯太后儿子献文帝登基,权臣逼位迫使冯太后垂帘听政。不过冯太后在位期间,惩治贪吏,重用汉臣,经济上实行很多利民政策,重视文教,慈育孝文,大大增强了北魏的国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