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约翰内斯·古登堡
外文名:Johannes Gutenberg
别 名:约翰内斯·谷登堡
国 籍:德国
民 族:德意志人
出生地:美因茨
职 业:发明家
信 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发明铅字印刷术
代表作品:《谷登堡圣经》
谷登堡铅活字版的发明者生平简介
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1400~1468),德国人,研制了适合西文特点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他在印刷术上的贡献在于,形成了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印刷工艺。用这种方法,人们可以进行快捷、大批量的生产。
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各国学者公认,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是德国的谷登堡。
人物经历
任何一项发明的出现和完善,都不可能源于个人的头脑,印刷术也如此。在谷登堡以前的几个世纪,中国已经有了雕版印刷使得印制多册图书成为可能,但致命的缺点在于,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木板和石版,所以每印制一本新书,就要重新刻字。因此,这种方法不适于批量印刷多种品的图书。
有人说,谷登堡的贡献在于发明了活字。但是,早在11世纪中叶,中国人毕昇就已经发明了活字。毕昇的活字是由胶泥制成,极容易破碎。后来,中国人和朝鲜人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进。在谷登堡出生之前,朝鲜已经有了金属活字。15世纪,朝鲜宫廷支持金属活字制造。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错误的认为毕昇在活字印刷方面是独具有影响力的人。因为首先,欧洲的活字印刷术并不是从中国学来的,而是独立发明出来的;其次,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活字印刷在中国并没有广泛的使用,中国的现代印刷技术来自欧洲。
现代印刷过程有四大要素,即活字、排版、印刷机本身所需的油墨,以及印刷材料,如纸张。在许多年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如何造纸,而在谷登堡之前,造纸术已在欧洲广泛传播,这为谷登堡的发明奠定了基础。所以有些工作在谷登堡之前已经完成,但是他对流入欧洲的此项发明进行了重大的改进。例如:他发明了铸字盒铸造活字的合金、冲压字模,以及油脂型印刷油墨。
他是一位伟大的印刷术发明者。
15世纪,德国不同的阶层开始发出渴求知识的呼声,要求打破知识被天主教会垄断的局面。城市市民和村镇农民要求学习更多的知识,要求了解上帝和世界,而不仅仅局限于天主教会给予他们的东西。在庄严塔顶下的市政大厅里,以及肃穆的大学课堂里,民主的幻想弥漫着每一角落。在此之前,所有的书籍均由僧侣手工制造,数量极为有限。改革的时间成熟了。开始时有人把1400幅画刻在木料和金属上,然后用它们来印刷。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如果能把这些木料和金属做成活字,该是多好。
15世纪中叶,谷登堡开始致力于活字印刷的发明研究。
现代印刷术有四个主体成份。第一是活字及其定位法;第二是印刷机本身;第三是适宜的墨水;第四是适宜的材料,如印刷的纸张。中国的蔡伦所发明的纸早在谷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前就传入了西方。纸对谷登堡来说是印刷术中伸手可得的成份,其它三种成份虽说前人已经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仍需要他做出许多重要的改进。
鉴于制小号的木活字有困难,遂选用金属材料,主要是含锑的铅锡合金。铅、锡、锑合金可以提高活字的硬度。并确定了三种金属含量的配比。他还发明了铸字盒、冲压字模、铸造活字的铅合金、木制印刷机、印刷油墨和一整套印刷工艺 。
他生前排印的最为著名的作品是1454年前后在美因茨印制的《四十二行圣经》,后人称之为《谷登堡圣经》。约翰·谷登堡熟知制造硬币的钢模、印制扑克牌木刻版和铸造钟铃的字模方式来制成印刷版子,但很快就察觉到每个字母必须要分开,且能移动,为能耐压则决不可用柔软的木材,而是坚硬的金属。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使用溶化的金属铸造个别的铅字,为此谷登堡选用手写字体作为蓝本,为了能模拟手写格式,使一般人不易分辨手写书籍和铅字印刷品的差别,他特地选用"textura"字体 (哥德体的一种)作为范本。约翰·谷登堡为每个字母与每个符号制作一个钢模,压在软铜块上形成一个铜模,如此即可铸造大量的铅字。为此目的,约翰·谷登堡发明一种手铸工具,将铜模放置其中,只要倾入溶化的合金,字母与符号即可产生,这种合金包含铅、锑、锡与少许比例的铋金属,并于1450年开办了自己的印刷厂。但仅是如此仍然不够,印墨也必须自行生产,为此他又发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然而这一切准备之首要工作,仍是要制造一部印刷机,为此,他又发明了木制印刷机。经过三年的辛劳工作,四十二行拉丁文圣经终在1455年印刷完成,约装订成200册,每册有1282页,每本都是一样完好而美观。从此,他的发明品很快地传遍全球各个角落,使全世界均能用这种印刷方式印刷有形的读物,从古而今,由远而近,世界各地均有目共睹。
改变历史的“谷登堡革命”,书籍的历史才正式开始
从很多方面来说,纸的发明都可以与钢铁和纺织的发明相提并论,人们甚至以纸的消耗量来衡量文化的发达程度。就纸文化而言,中国先拔头筹,最早实现了文字载体的轻质化和低成本化。可以这样说,没有纸也就不存在真正的“书”,只有当纸取代甲骨、石头、青铜、竹木、丝帛、兽皮、泥土和纸草,而成为文字新载体后,书籍的历史才正式开始。
在中世纪的欧洲,抄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和15个月时间,仅羊皮就占去书的一半成本。因为羊皮珍贵,很多书才得以保存和流传,廉价的草纸书大多湮灭佚失。在现代人眼中一字万金的《大宪章》,当时便是一卷羊皮纸。即使早期的中国纸也很昂贵,但纸的成本也只有羊皮纸的1/10,而且纸是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同时纸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可印刷性。
金匠谷登堡
同中国一样,欧洲最早的印刷也是雕版印刷,后来才发展到活字印刷。与中国汉字不同,字母文字以其极为有限的数量使活字印刷迅速取代雕版,成为主流印刷技术。
早在古罗马时期,西塞罗就想到活字印刷,“为什么不能设想通过把大量用黄金或其他物质铸造的字母随意地组合起来,当场就可以用这些字母印刷恩尼乌斯的《编年纪》呢?”实际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基于一系列技术进步——造纸、文字、冶金、油墨等。很多发明都不是某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正如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一样,在活字印刷的发明过程中,谷登堡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因为晚于毕昇时代,谷登堡或许对中国活字印刷术有所借鉴,但他的印刷技术从根本上已经有很大不同。与中国的雕版印刷甚至活字印刷相比,谷登堡的印刷装置更像是一台“机器”。中国传统雕版印刷属于纯手工业,即手工雕版,手工印制,手工装订。中国木活字或金属活字均为手工雕刻,谷登堡采用的是机械冲压,成本要大大低于前者,而且可以大批量生产。
对身为金匠和机械师的谷登堡来说,与其说他发明了印刷机,不如说他发明了铸字机和生产活字的冶金技术。活字印刷术依赖于中世纪时期冶金学上的进步。谷登堡所创活字是由锡、锌和铅组成的合金制成的,而字模是由铁和铜制造,这只有具备深厚冶金学背景,并在机械方面有一定素养的人才能发明出来。活字印刷的核心在于大量字模,如果说字模的价值大于印刷机,那铸字机就更显珍贵。“当一台印刷机价值15块至20块银币的时候,铸造活字的设备价值高达60块至70块银币”。
谷登堡成功地发明了由铅、锌、锡三种金属按比例铸成的合金铅字,并借鉴油画颜料,制造出了理想的印刷油墨。就谷登堡印刷机本身来说,它其实是从螺旋式葡萄酒压榨机改装而来的。葡萄榨汁机是欧洲很古老的发明,在公元70年就已经有记录。在英语中,印刷机和压床都是“press”。
从原理上来说,谷登堡实现了活字的机械化大量生产,而中国仍属于原始的手工雕刻,换言之,谷登堡实现了双重复制:以冲压铸造复制活字,以活字复制文本。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是一种通用技术,人们不必再为每一份印刷文件单独雕刻一个模板;一套通用的字模只需变换不同组合(排版),就可以应付所有的印刷任务,印刷成本大大降低。
谷登堡印刷机问世不久,就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手抄书时代,这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印刷机的效率比手工抄写高得多,印刷书的成本只有手抄书的几百分之一。一个熟练而且勤奋的抄写者一年才能抄写出两本大型书,而印刷时代的一个小印刷作坊就能印出数万册书。1470年,一位意大利主教观察到,三个人使用一部印刷机工作三个月,可以印出300册书,这么多书要是用手工抄录,需要三个抄写人一辈子的时间。一本印刷版的《圣经》价格再贵,也只有手抄《圣经》的1/5。虽然谷登堡以大大低于手抄本的价格出售这些圣经,但他仍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相当于今天的几百万美元。
手写时代的羊皮书因其珍贵,都极尽包装之能事,甚至以黄金镶边。印刷即使没有创造书,它也对书做了重新界定。随着大众阅读的兴起,小开本、非精装的小册子逐渐成为印刷书的主流。印刷机的发明,一下子将复制信息的成本减小到只有原来的1/300,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储存成本,这使得当时几乎所有的手抄本,全部都被机器复制成了印刷书。标准化大量生产的印刷书不仅在数量上,使书籍从少数人的禁脔变成大众的盛筵,更从质量上以其规范统一而成为权威的典范。
这场由谷登堡在美因兹地区创造的机器印刷所带来的书籍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后人称之为印刷革命、书籍革命、媒介革命、传播革命。历史学家艾森斯坦干脆将其命名为“谷登堡革命”。她在《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一书中,详细解析了谷登堡印刷机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巨大历史变革的推动机理。历史学家高尔指出:“谷登堡使排版印刷臻于完善所花费的20年,标志了现代时期的开端;要不是由于印刷的使用及其带来的影响,根本不可能出现随后的科学、政治、基督教会、社会学、经济与哲学等方面的进展。”
谷登堡模式
“尽管在蒸汽机普遍使用之前的几个世纪,水磨和风磨在中世纪的革新使18世纪的巨大进步成为可能,但是任何一方面都依赖的主要发明却在16世纪之前的欧洲全部完成了;这些发明深入地变更了文明世界的空间、时间构架,并且改变了外在环境和人的内在特征。”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所说的“主要发明”就是指钟表和印刷机。
与钟表所引发的“时间革命”相比,“印刷革命”提供了另一种关于制造的范本。可以说,印刷机为未来所有的复制技术奠定了基础。纸张是最早实现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商品,金属活字是第一种完全标准化和互换性生产的机器零部件。印刷机是利用标准化、互换和可替代的部件,实现机械化大量生产的第一个工业案例。相对而言,中国的雕版印刷者不同于谷登堡,不需要铸造厂来铸造活字,不需要昂贵而复杂的机器来进行印刷和装订,甚至不需要厂房来放置设备。中国雕版印刷中,除过一些简单的雕刻工具外,刻工们只需一张桌子和一只凳子,出版所需的资金也小得多。
“谷登堡对印刷业的贡献远远超过他的任何一项具体发明或革新。他把所有这些印刷领域的技术革新结合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系统,而印刷的优越性就在于大规模生产。他创造的不是一种小配件、小仪器,甚至不是一系列革新,而是一种完整的生产工艺。”谷登堡印刷机所示范的大量生产模式后来很快就被应用到各行各业。用麦克卢汉的话说,“活字印刷是一切装配线的祖先”,甚至说印刷术引起工业革命。“印刷术是古典时代手工艺中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的,并轻易地带动了所有工艺走向机械化。”
在媒介学家看来,语音文字将线性序列作为社会和心理组织的手段,产生了应用型知识;印刷术推行标准化劳动方式,保证了高效率的工业生产。这些媒介技术使西方社会不仅有征服者的愿望,而且具备征服者的能力,能够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社会之上。印刷术把语词变成了商品,促进并造成了知识数量的大规模增长。因其“公共性”,书籍显然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消费品,“每一本书都是一件商品,印制它们的人首要目的是营利”。印刷取代了手工书写,成为机器工业大生产的先行者,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印刷工人罢工事件,并发布斗争宣言。
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创新,印刷技术迈出了人类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第一步。在现代历史上,书籍成为第一种再生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的工业产品,但绝不是最后一个。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机器,印刷机的意义远远超出其机械本身,它直接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将现代社会到来的时间大大前移。
通过对书本廉价而快速的生产,传统社会的知识垄断迅速瓦解,更多的穷人和业余人士也得以分享科学常识,知识民主化又为科学进步和社会进步提速。用比尔•盖茨的话说,活字印刷术给西方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快速复制书籍的方法,而是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段,加快了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并打开了西方人的眼界,从而“彻底改变了西方文明”。
谷登堡确实点燃了印刷之火,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机器印刷就如星火燎原传遍了整个欧洲。从1454年谷登堡用他的印刷机印制出180本精装的“42行本《圣经》”,到1500年,至少已经有2000万本书,被1000多个印刷所“生产”出来,涵盖4万种不同的主题。在手抄本时代,整个欧洲也不过只有几万册书。这标志着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大量生产的书籍和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特别是廉价简装书和小册子的出现,一下子让书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文字进入大众生活的视野。到1600年,机器印刷书的总量已经超过2亿本。这在人类历史上,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大传播。正如培根所言,印刷“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印刷术对西方文明和现代世界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升级,印刷通过普及书籍而扩大了阅读群体,知识分子兴起,文盲率下降,人力资本提高;其次是经济升级,印刷推动了人文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播及技术扩散;最后是政治升级,印刷瓦解了专制权力,催生了降低交易成本的知识产权制度,这是民主制度的预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里,曾30多次提到谷登堡印刷机对现代文明的巨大推动。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认为,“知识分子”能够形成气候,一个关键技术条件就是印刷术的发明。
人们对印刷术的最早定义是“书写的机械手段”。与传统的手抄书相比,印刷文本实现了文字彻底的机械化,去除了一切人为(手写)的痕迹,即使没有让文字变成机器,起码也使其成为机器产品,文字的视觉特性因此而得到最大的提升。麦克卢汉在《谷登堡星汉》中总结道,拼音文字的发明打破了西方世界原有的部落化状态,印刷术的发明则彻底改变了西方的心理状态,导致西方人对知识视像化的倚重,从而使得西方人后来逐渐创造出了理性主义、近代科学、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等人们所熟悉的思想文化成果、经济社会组织方式。
谷登堡发明了活动铅字和印刷机,能够印出各种文字
现在常常把约翰·谷登堡称为印刷术的发明家。实际上他只是第一个发明了利用活动铅字和印刷机的方法,使这种方法能迅速准确地印出各种书写材料。
没有哪种发明是仅仅在一个人头脑中成熟的,印刷术当然也是这样。印章和图章戒指跟刻版印刷用的是相同原理,从古代起已有人使用。刻版印刷在谷登堡之前许多世纪中国已在采用,事实上大约早在868年中国已有刻印本。在西方,在谷登堡之前也有过活字印刷。刻版印刷使书能大量印造。但这个方法有一个重要缺陷:即每部新书都必须做一套全新的印版,书就不能大批生产。
有人说谷登堡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活版。但是活版是11世纪中期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毕昇最初的活版字用陶土制成,所以不碱用。别的中国人和朝鲜人也做了一系列改进,早在谷登堡之前,朝鲜人已使用金属字。事实上,朝鲜政府在15世纪初已开始资助铸造印刷字版。尽管如此,认为毕昇是具有特殊影响的人还是错误的。首先,欧洲并不是从中国学;会活版印刷,而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其二,在中国,活版印刷到比较晚近才大规模使用,它的现代印刷方法也是从西方学来的。
现代印刷方法有四个基本要素。首先是活字,连同一些排版和固定方法。第二是印刷机。第三是适用的油墨,最后是合适的材料,如印刷用的纸张。纸是许多年前在中由蔡伦发明的,并在谷登堡之前已传到西方。那是谷登堡唯一已有的活版印刷要素。其他三个要素在谷登堡之前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他做了大量重要的改进。比如说,他开发了适于作活字的合金、精细准确的活字铸版模、印刷油墨、以及适于印刷的机器。但是谷登堡的总贡献大大高于他的任何一项单个的发明或革新。他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他把各种印刷要素组合成一个有效的生产系统。因为印刷术与以前的所有发明不同,它主要是能大规模生产。一支步枪比一副弓箭有效得多。然而一本印刷书的功效与一本手抄书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印刷术的长处在于它能大量生产。谷登堡所开发的不是简单的小装置器械,甚至也不是一系列革新,而是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
有关谷登堡的传记资料不多。我们知道他于1400年生于德意志的美因茨市。他对印刷术的贡献是在十五世纪中期完成的,他最著名作品——所谓“谷登堡圣经”是1454年前后在美因茨印刷的。他似乎不善于经商,当然也没有想过从自己发明中赚钱。他被卷入几起法律纠纷之中,其中一起看来导致了他的设备被判罚给他的合伙人约翰·富斯特。谷登堡1468年在美因茨去世。通过比较中国和欧洲后来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谷登堡对世界历史影响的某些见解。谷登堡出生时,这两个地方在技术上的发展大致相当。但在谷登堡发明了现代印刷术后,欧洲进步非常快,而中国的进步则比较慢。如果说印刷术的发明是导致这种差别的唯一因素,可能是夸大其辞,然而印刷术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
本书中的人物只有3个人生在谷登堡之前的5个世纪,而有67个人生在谷登堡死后的5个世纪,这一点也值得注意。这表明,谷登堡的发明对现代的革命性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甚至也许是决定性的因素。假如没有亚历山大贝尔,电话也会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发明出来,这一点是相当肯定的。对许多其他发明也可以说这样的话。但是如果没有谷登堡,现代印刷术的发明就会推迟几代人。鉴于印刷术对其后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谷登堡在本书中的排列位置是当之无愧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