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的人物介绍

本 名:顾恺之

别 称:虎头

字 号:字长康

所处时代:东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晋陵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

主要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斫琴图》《魏晋胜流画赞》《论画》

主要成就:六朝四大家之一;水墨画鼻祖之一;“才绝、画绝、痴绝”三绝

艺术风格:画人物重传神,衣纹如春蚕吐丝。

尊 称:中国画祖、山水画祖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生平简介,顾恺之的人物介绍

个人介绍

顾恺之顾恺之(约348-409)东晋画家,出身士族家庭,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顾恺之。曾为醒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南朝宋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顾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所作。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1]

2人物故事

“痴绝”顾恺之二三事

顾恺之顾恺之的生平经历,我们知道很少,只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长江上流的将军桓温和殷仲堪的幕下任过官职,他和桓温的儿子桓玄颇有来往。很受桓温和谢安的赏识。晚年任散骑常侍,六十二岁去世。关于他的生平,保留下来一些小故事。他对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的生活态度,就曾经在若干传说故事中被形容为“痴”。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聪明的,所以曾有人说他身上“痴黠各半”。他不只是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也是一个擅长文学的人。他遗留下来的残章断句中,保存着形容浙东会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的名句。

相传,有一年春天,他要出远门,于是就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集中起来,放在一个柜子里,又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大司马桓玄代为保管。桓玄收到柜子后,竟偷偷地把柜子打开,一看里边都是精彩的画作,就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柜子封好。两个月后,恺之回来了,桓玄把柜子还给恺之,并说,柜子还给你,我可未动。等把柜子拿回家,打开一看,一张画也没有了。恺之惊叹道:妙画有灵,变化而去,犹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太妙了《晋书·列传第六十二·文苑·顾恺之》

又有一次,还是他的那位“好”朋友桓玄,非常郑重地对他说:你看,我手中拿的这片树叶,是一片神叶,是蝉用来藏身的,人拿了它,贴在自己的额上,别人就立刻看不见你了。恺之听了特别高兴,而且特别相信。随即把那片叶拿过来,贴在自己额头上。略过了一会儿,桓玄竟然在他面前撒起尿来,恺之不以为怪,反而相信桓玄看不见他了,所以才有如此动作。

义熙三年(407),恺之做了散骑常侍,心里很高兴。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里,看着明月当空,诗兴大发,于是便高声吟起诗来,他的邻居谢瞻,与他同朝为官,听到他的吟咏,就隔着墙称赞了他几句。好,这一称赞不要紧,恺之一时兴奋,忘了疲倦,一首接一首,一句接一句,没完没了地吟起来。谢瞻隔着墙陪着折腾了一会儿感到累了,就想回屋睡觉,于是就找了一个下人代替他和隔墙的那一位继续折腾。人换了,调变了,恺之不知有变,就这样,一直吟咏到天亮才罢休。


揭秘东晋"三绝"画家顾恺之的人生

东晋大画家和文学家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这三绝之中尤以“痴绝”最甚。

史载顾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别人戏弄他,完全是因为顾恺之本人是个“嘻哈派”。

网络配图

义熙三年(407年),顾恺之做了散骑常侍,心里很高兴。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里,看着明月当空,诗兴大发,于是便高声吟起诗来,他的邻居谢瞻,与他同朝为官,听到他的吟咏,就隔着墙称赞了他几句。好,这一称赞不要紧,顾恺之一时兴奋,忘了疲倦,一首接一首,一句接一句,没完没了地吟起来。谢瞻隔着墙陪着折腾了一会儿感到累了,就想回屋睡觉,于是就找了一个下人代替他和隔墙的那一位继续折腾。人换了,调变了,顾恺之不知有变,就这样,一直吟咏到天亮才罢休。

相比谢瞻,桓玄对顾恺之就很缺德了,今天看来,有些玩笑开得有点过了,完全是把他当弱智。

顾恺之十分迷信“蝉翳叶”。民间流传蝉躲藏的地方,有一片叶子盖着,因此鸟雀都看不见它,而这片树叶就叫“蝉翳叶”,如果人以“蝉翳叶”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一天桓玄送给顾恺之一片柳树叶子,说是“蝉翳叶”,他深信不疑,像小孩子一样非常高兴地用柳叶挡住自己,桓玄故意对他撒尿,而他竟以为这是桓玄没看见他,才将小便撒在他身上的,就将这片柳叶珍藏起来。

网络配图

有一年春天,顾恺之要出远门,于是就把自己最珍爱的画集中起来,放在一个柜子里,在上面贴了封条,交给桓玄代为保管。桓玄收到柜子后,竟偷偷地把柜子打开,一看里边都是精彩的画作,就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柜子封好。两个月后,顾恺之回来了,桓玄把柜子还给顾恺之,并说,柜子还给你,我可未动。等把柜子拿回家,打开一看,一张画也没有了。顾恺之惊叹道:妙画有灵,变化而去,犹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太妙了!

有高僧评价顾恺之:“此真大智若愚,堪称痴绝!”但我辈凡俗之人,看不出里面的“大智”,只觉得他是鬼迷心窍了,颇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

顾恺之的天真还表现在他对女性的态度上,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子,“挑之弗从”,于是将她的像画于壁上,用针去钉意中人的心。说来也怪,这女子不久就患了心痛病。顾恺之就把对女子的爱意以及实情全盘托出,女子顺从了他,他将针从女子画像中拿出,女子的心痛病马上痊愈了。

网络配图

这种针扎纸人的做法,算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想象,记得《红楼梦》中就有一个情节,是写赵姨娘买通马道婆剪纸人和做木偶人陷害凤姐与贾宝玉的。这个传说有点离奇,属于唯心的范畴,大概是想突出顾恺之的绘画天才吧。

顾恺之的痴,是一种不知人世艰险的乐观天真,对于心无旁骛的艺术家,心灵的天真素朴也是创作源泉的一种。好在当时的艺术创作环境非常宽松,顾恺之所任的职务,与艺术完全不搭界,他曾先后在荆州刺史桓温、殷仲堪手下做参军。所谓“参军”,就是参谋军务。顾恺之在军事上哪有什么兴趣和才能?他喜欢的是画画和“清谈”。有一次,桓温让下属们赞美他修筑的江陵城,顾恺之吟出一句“遥望层城,丹楼如霞”,桓温一高兴,当即就赏给他两个婢女。外表粗豪的桓温还是颇爱才的,他曾这样评价顾恺之:“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这种辩证看人的领导,值得称道。

顾恺之为何在画人物的时候特别主张要求人物传神的效果?

  顾恺之是哪个朝代的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绘画大家,绘画理论家,诗人。曾经担任过参军、散骑常侍等职位,出生在一个士族的家庭,多才多艺,擅长写诗作赋,很深厚的书法功底,尤其擅长与绘画,主要擅长画人物的肖像、山水和飞禽走兽等相关的题材。

顾恺之的在画人物的时候特别主张要求人物传神的效果,重视眼睛在传神的体现,认为传神的写照正是在眼睛那部分中。他非常注意描绘人物的神情细节,从而来表现人物的状态,在画斐肖像的时候,在他的脸颊上添上了三笔,顿时人物肖像的神采焕发。

顾恺之擅长用周围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等,比如在画谢鲲画像的时候,通过岩石和沟壑来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兴趣。他在画人物服装的时候运用游丝的描写手法,使得线条连绵不绝,就像是春蚕在吐丝,流水行地,非常自然跟流畅。

顾恺之的作品并没有真迹流传在世上。流传到现在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都是唐宋时期的摹本。顾恺之在绘画的理论上也有很大的成就,如今仍存在的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三篇画论。在画论中,他提出了“传神论”、“以形传神”等相关的论点,主张在绘画上要极力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主张通过多绘画对象的观察、体验,通过联想的方式来把握人物内在的本质,从而使得人物在形态和神态上处于同一种状态。

  顾恺之的故事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绘画大家,他擅长画人物画和山水画,在人物画的方面他尤其擅长画女人像和女神像之类的画像。在人物的绘画中,他的“画睛”功夫非常了得。说起这个画睛的功夫,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传说故事。

传说顾恺之一生下来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从小是被奶妈抚养长大。顾恺之因为非常聪明,又很活跃,大家都叫他为小虎子。小虎子跟其他孩子一样,经常跟小伙伴一起玩耍。有一天,小虎子听到别人在叫妈妈,他突然想到自己怎么从来都没有看见过妈妈,于是就跑到家中问父亲。父亲先是骗他说妈妈回外婆家了几个月之后回来,但是小虎在盼了好久都没有回来。父亲只能告诉小虎子,你的母亲死了回不来了。小虎子让父亲给他讲母亲的容貌形态,之后他便把父亲说的话记在了心中。

在等到小虎子长大了点,他想要给母亲画像,父亲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事,因为小虎子都没看见过自己的母亲。小虎子照着父亲说的开始画起了母亲的画像,刚开始父亲认为画哪哪不像,但是慢慢的手足像了,脸像了,身材像了,后来全身都像了,唯独眼睛不像。小虎子并不灰心,天天画眼睛,连续经过一年的时间,眼睛终于也像了。从此,顾恺之最拿手的画眼睛的功夫也就这样出名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会坚持,顾恺之画眼睛花了一年的时间,他用自己的经历来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持之以恒”。

  顾恺之吃甘蔗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人,有很大的才艺,不仅能作诗写赋,而且他的字也写的特别漂亮,尤其很擅长绘画,精通于画山水画和人物画,是当时有名的画家。他的为人豪爽大方,又极其幽默,同时又有点痴呆,因此人们称他为“痴绝”。这里要讲一个关于他吃甘蔗的故事。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进行视察,当地的官员来拜见桓温,另外还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开心,说:“这里的甘蔗是非常有名的阿,大家有幸能够尝一尝。”于是,大家听了都开始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很好吃。

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心思去拿甘蔗。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顾恺之也没注意,就开始啃了起来。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嘲笑自己。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家看他这么认真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为什么顾恺之一开始吃甘蔗,众人就开始嘻嘻笑起来?

顾恺之除了在绘画上有极高的成就之外,对诗书和书法也都颇有研究。作为画家的顾恺之不但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也留给了后世许多精品的绘画作品和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其中顾恺之最负盛名的作品就应该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创作的画作《洛神赋图》,而顾恺之倒吃甘蔗的态度也被后世广为流传。那么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画的究竟如何,顾恺之吃甘蔗的故事又是怎么样的?

  顾恺之洛神赋图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洛神赋图》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花之一,原本是由顾恺之根据曹植所著的《洛神赋》所绘制的,现在流传于世的是宋人临摹的摹本,并不是顾恺之的原作。《洛神赋图》不论从人物的形态,还是内容结构,都是中国古典绘画作品中登峰造极的作品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艺术瑰宝。

顾恺之《洛神赋》局部图

曹植的《洛神赋》写的凄美婉转,对于神仙之间爱恋描写的缠绵悱恻,令人动容,顾恺之读了之后大为所动,就画下了这幅传世的名作。宋人临摹的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也保留了一些顾恺之的一些特点,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用笔细劲古朴,为后人所称道。

  顾恺之吃甘蔗的故事

顾恺之曾经在桓温手下为官,有一次顾恺之跟着桓温去视察,当地的官员就送了许多时新的当地特产甘蔗给大家尝尝鲜,正当所有人都在吃甘蔗的时候只有顾恺之一个人看着美景发呆,这个时候桓温就想整一整顾恺之,故意将一根小小长长的甘蔗塞到顾恺之的手里,顾恺之这才反应过来,就拿甘蔗过来吃。

顾恺之塑像

顾恺之一开始吃甘蔗,众人就开始嘻嘻笑起来,因为顾恺之吃甘蔗的方法和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都是从甘蔗甜处开始吃,而顾恺之是从甘蔗尖最不甜的地方开始吃,所以众人才笑话他。但是顾恺之不以为然,慢慢地说到,你们吃甘蔗的方法都不是正确的办法,吃甘蔗就是应该从甘蔗尖开始吃起来,因为你们从嘴甜的地方开始吃,吃到后面就越来越不甜,所以胃口也就没了,而我从最不甜的地方开始吃,吃到后面越吃越甜,这样也越有滋味,这种吃法叫做“进入佳境”。后来也用“倒吃甘蔗”来比喻事情渐渐进入美好的状态。

顾恺之精于绘画,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作,但是后世没有能看到真迹,现在流传于世的也都是后人临摹顾恺之画作的摹本,但是顾恺之的“倒吃甘蔗”的精神却是流传了下来,这种先苦后甜,渐入佳境的人生态度实在难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