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高适
别 称:高常侍
字 号:达夫、仲武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渤海
出生时间:约704年
去世时间:约765年
主要作品:《高常侍集》
主要成就: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官 职:散骑常侍、礼部尚书(赠)
爵 位:渤海县候
不解!李白 杜甫 高适因什么原因而没有了联系?
中唐时期文人范传正,他非常崇拜李白,给李白重新整修墓碑,撰写《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碑文中提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
网络配图
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魏颢的《李翰林集》序里提到李白是“凉武昭王暠九世孙”。如此说来,李白与当朝唐玄宗是有家族关系的,李白时常自诩是皇上的亲宗,但是,没有明显的历史记录唐玄宗确认了李白亲属关系。李白在长安的时候,认识负责皇亲认定的主要负责人,为什么不把李白列为“皇亲”呢?一直是个谜。但是,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李白自诩是皇亲,却没有人揭发检举他的这个“冒牌”皇亲,为什么呢?冒充皇亲是要犯死罪的,政敌当朝驸马张垍、国舅杨国忠、高力士为什么不利用这一点击败李白呢?杜甫称自己是李渊的后裔,李白既然也是李渊的后代,那么李白是第九代,皇上唐玄宗是第十七代,李白还是长辈呢?杜甫与李渊的关系是道王元庆——询——微——炼——李义;李渊的家族女系是舒王元名——女——崔——女——杜甫。也就是说杜甫是舒王的外孙女的外孙。那么,这样一来李白和杜甫就是亲属关系了。
网络配图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大诗人,两人与高适关系非常不错,杜甫写有大量的诗篇赞美李白。李白称子美(杜甫)是兄弟,那么按照亲属关系又乱了套。高适也曾经写有李白大量诗篇,因为李白浔阳入狱,高适未曾解救李白,两人关系断裂,高适没有留存李白的诗篇。杜甫后因为李白罹难于永王东征十歌上附逆罪,可能产生误解。李白知道高适在剑南大力帮助杜甫,建有草堂帮助杜甫一家。高适已经是剑南节度使,掌管着很大的区域,直接负责李白的案件,一句话也是高适手下抓了李白。昔日三人梁园狩猎,晚上睡一张床,盖一条被子的好友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高适奉诏皇上命令抓了李白,杜甫做了什么呢?诗歌记载,杜甫写给李白多篇同情的诗篇,高适没有,反而销毁了以前与李白的诗篇。高适可能是怕沾了李白的晦气,牵连自己,似乎有情可原?但是,关系很好的杜甫写完《梦李十二》给李白,李白为什么没有回信呢?从此断了联系,是因为高适作祟还是杜甫也白高适劝说,认为李白狂妄不羁不值得做朋友呢?
网络配图
李白第三任妻子宗煜曾经登门拜访高适,高适不见躲开,李白记恨高适此举吗?那么,杜甫呢?李白流放夜郎回来后一直收到杜甫的书信,而李白因什么没有给杜甫联系?是因为六十一岁高龄的李白从军半路患病(腐肋疾)回到当涂养病,病重?通过李白病重期间游历南陵、宣称来看,似乎写一封信的能力还是有的,那么李白为什么就没有给杜甫写信呢?李白会不会嫉恨高适帮助穷困潦倒的杜甫,而没有帮助狱中和流放的自己而怀恨在心?千古之谜不可解密?
盛唐诗人高适的代表作是什么 高适作除夕夜的故事
高适,字达夫或仲武,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的诗一向是以边塞风光而闻名于世,曾经和岑参、王昌龄和王之涣并称为边塞四诗人。
高适像
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历史上许多有才的诗人,尽管写的一手好诗,然而仕途却大多坎坷多磨。而高适虽不至于如何坎坷,却也并是那么不顺利。在高适二十八岁之前,他并没有进入仕途;先后曾居住过长安,后游梁宋。在之后高适开始北游,先后想要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只不过并不顺利。之后再高适三十二岁时,赶赴长安城进行科举,而后遗憾落第。终于在他四十六岁时,被当时的睢阳太守张九皋所推举,最后后受封为丘尉。
随后在第二年秋时,高适以封丘尉的身份送兵前往青夷军,而在返回途中作出了《使青夷军入居庸》之后的高适又先后担任淮南节度使、太子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等官职。从这上面看,高适的为官之路倒是颇为丰富,来来去去变换了不少的官职,然而若是仔细一看的话,尤其是在前期,又大多并不是什么拥有实权的职位。
不过,这也与高适本人的性格有关;才高,但是骨硬。这对于为官者,并不是什么优点。不过也正因为这点,高适才会写出那么多流传于后世的诗词。一首首描写着大漠壮丽的风景,使人沉醉的诗。
高适代表作
高适写的最多的是就是和边塞有关的景物和场景,成就最大的也是边塞诗。比如《燕歌行》,这首诗是高适看到一个从塞外归来的人写的《燕歌行》,一时有感,想起自己在边塞守城的情况,于是就写了一首《燕歌行》来应和。
高适图片
诗歌很短,却浓缩了战争的全过程,最开始写的是战况,后来写战败的原因,最后写将士被敌方包围,双方战斗的结局。这不仅代表高适创造的最高峰,也是整个唐朝边塞诗的最高峰。
高适偏爱边塞诗,其他类型的诗歌也很有代表性。比如《别董大》,这首诗是中学时代必学的诗歌,前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描写眼前之景,大雪纷纷,黄云漫天,景色很悲凉。任谁在那样的景色面前,心里都会很落寞,是高适却话锋一转,告慰友人,前去的路上一定会遇到知己,你的大名谁人不知啊,肯定有欣赏你的人,不要觉得孤单。
高适还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国家效力,能为百姓做实事,对百姓的困苦生活表示深深的同情,如《东平路中遇大水》;高适想为国家做事,但是不愿受官场的潜规则所束缚,痛恨统治者和为官者的不为百姓着想,如《古歌行》等;还有为数不多的咏怀诗,如《别韦参军》等,表达心中的理想难以实现,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总的说来,高适的题材很广,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是一个很有思想和很有抱负的诗人。
除夜高适
除夜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除夕,除夕是每年一家人团圆的日子,那天家里会做很多好吃的东西,一起吃着晚餐,聊着天,辞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除夜配图
高适写除夜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但是他却没有和家人在一起,而是独自离家在外,没有亲人在身边,想到往年这一天和家人团聚的欢乐时光心里不免感慨万千。
《除夜》这首诗写的是高适一个人在外,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小旅馆,旅馆的条件很简陋,连亮着的灯光都冒着寒气,晚上的时光很漫长,他很早就躺在床上睡觉,可是睡了很久都没有睡着,这里不是他的家乡,他只是客居在此,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是怎样的呢?家人都团聚,唯独少我一人,家人应该都在思念我吧。今天一过又是新的一年,人又老了一岁,双鬓的白头发又添了不少。
这首诗刚开始读上去给人的感觉平淡无奇,读完这后会被诗人的情感带进市里面,这种很强的代入感就是诗人最厉害之处。
旅馆是个很平常的地方,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住过旅馆,旅馆这个景,一下就让人想起住旅馆的经历。高适第一句的后半段一个问句,就如同一个互动,是和读者的互动,读者也跟着诗人在心里问无眠的原因。第二句就是答案,原来今天是除夕夜,诗人不说自己想家人,反而说家人在想他,家人舍不得自己,其实是自己舍不得家人,想念家人。第二句的后半段是诗人的感叹,又是一年了,又老了一年。《除夜》看似简单,其实很有感染力。
燕歌行 高适朗诵
《燕歌行》诗朗诵伴有凄凉悲壮的调子,朗诵者是黎明曙光,此人的真实姓名不为人们熟悉,博客的名称是黎明曙光H,是中国黑龙江哈尔滨电力科技研究院一位搞科研的男士,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可见当时学习优异。
燕歌行
他学习的是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是属于理工科类,只喜欢和同道中人交流,在其他人眼中看来,是属于不合群的一类人。黎明曙光很有才能,他的才能不一定被周围人欣赏,造就了他孤芳自赏的性格,他不喜欢妄自菲薄,因为他相信自己是优秀的,自己非常喜欢现在的自己。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品,写的不是诗人在边塞作战的情景,而是诗人看见他人所写的《燕歌行》,有所感悟,于是自己也写了一首同名的诗。
高适写诗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喜欢用白描的手法来写情景和故事,全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战争在即,皇帝给出行的汉军将领丰厚赏赐,以示皇恩浩荡。汉家军队高调地前往战场,而敌人那边却在积极地准备,找机会攻击汉军。第二部分写的是敌军杀来,汉军陷入危机,敌军来势很猛,汉军士兵败得很惨,将领些却在欣赏歌舞。敌我双方的对比说明败局已经成定局。第三部分写的是士兵的悲苦,士兵的家人们再也见不到亲人。第四部分是兵败后的惨不忍睹,士兵拼劲最后的力气,还是战死沙场。
别董大 高适
高适的《别董大》这首诗是用来赠别友人的。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大家多次在送别会上,以表达对友人美好的祝福。
《别董大》配图
《别董大》其实一共有两首,除了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另一首是“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这两首诗是高适用来送别自己的朋友董庭兰的,董庭兰是一名琴师,但是他擅长的七弦琴却并不被人们接纳,属于不入流的乐器,当时的主流音乐是胡乐,所以无法在长安立足的董庭兰只能离开另谋生计,两人在睢阳相遇,有了短暂的相聚,因为董庭兰只是路过这里,之后还要离开继续赶路,所以高适做了这一首诗赠他。
从第二首诗可以看得出来,高适当时的情况也不是很好,诗中写道自己已经离开京师十年多了,现在就简单的一顿酒钱都付不起了。但是第一首诗却给人一种天下之大任君闯的豪迈感。
高适将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福蕴含在第一首之中,前两句借眼前之景尽书离别之不舍,感情真挚,内心阔达;后两句则是对朋友的安慰,不要担心此行遇不见知己,天下怎么会没有人不认识你董庭兰的!这句话说得多么的慷慨激昂,让离行的朋友内心瞬间充满了希望。激励朋友用于奋斗,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这两句诗作为临别赠言的原因。
解密:边塞诗人高适缘何从愤青诗人蜕变成官僚?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一流传千年的名句就是出自高适的《别董大》一诗。高适,字达夫、仲武,唐朝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他被后人誉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为“高岑”。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今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就是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建。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被后世推崇的大诗人,曾经是一个满腹牢骚的“愤青”,到了晚年却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官僚。那么,高适究竟缘何会从一个“愤青”诗人,蜕变成为一个明哲保身的官僚的呢?
高适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王朝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但他本人也许没有感觉到。因为他出生时,他的家族已经走向衰落,从祖上做大官,沦落到他这一辈要靠躬耕田垄过活的地步,可高适却不愿意从事自力更生的活计。史书记载:高适“少落魄,不治生事。”却爱交友游历,总以建功立业自期。他曾自负地写道:“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二十岁时,他带着无限期望来到长安求取功名。谁知梦想很快就破灭了,他发现自己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于是,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高适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立功,以求仕进,但仍然没有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饱一餐饥一餐,甚至四处乞食的贫困流浪生活。就在这一时期中的天宝三、四年间,高适遇到了名满天下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诗仙李白以及正与李白同游的杜甫,他们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又曾到汴州漫游。这几个男人感情至深,甚至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程度,亲密关系若同今日之男基友。
与朋友同饮同游尽管很惬意。但是,长期不如意的下层生活经历,让高适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有情绪,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愤青”。和李白、杜甫一样,他写了大量抨击时弊的诗歌。哀民生之艰难,叹权贵之淫逸,感慨自己之怀才不遇,痛骂政要之有眼无珠……在李白的影响下,高适那些充满牢骚的作品很快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他的很多诗篇被广为传诵。《旧唐书》记载:“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高适的名气大了起来。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密无间好朋友终于要分道扬镖了。李白继续他的浪迹天涯,杜甫继续他的家庭生活,高适则重又开始了他的仕途奔波。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年近五十的高适,诗才被睢阳太守张九皋看中,经举荐,中“有道科”,不久被朝廷委任为封丘县尉。这个县尉相当于如今的县公安局长,官职虽小,也算跻身于官僚行列了。在这个位置上,高适彻底显露出了他的“愤青”本色。他无法忍受迎来送往的日子。做了将近三年县尉后,高适于天宝十一年挂冠而去了。临走时他留下一首著名的诗:“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这首诗让高适的“老愤青”形象跃然纸上。后人都认为他是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的。这也是高适作为“愤青”形象的最后一次表演。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五十四的高适毅然西行,投奔当时名气如日中天的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有一首诗是这样称赞哥舒翰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哥舒翰就是大唐王朝拱卫西北边陲的长城。这一次选择没错,高适被哥舒翰任命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这是一个重要幕僚的职位,这也是高适生活的转折点。从此,他的仕途遂顺,而创作则渐稀。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时,高适辅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陷后,高适抓住时机,抄小路昼夜兼程追赶正在向西逃难的唐玄宗,并在河池当面向唐玄宗陈述败亡的前因后果。在朝野一片混乱的非常时期,高适的勇敢与冷静得到唐玄宗的关注和赏识。将他突击提拔为侍御史,随即又升为谏议大夫。当唐玄宗准备分兵,以诸王分镇的形式改变战局时,高适看出了这一策略存在内乱的隐患,他直言极谏,认为不可行。谏言虽然没有改变唐玄宗的旨意,却吸引了太子李享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的目光。不久,分镇江淮的永王李璘果然起兵,准备割据。唐肃宗立召高适问策,他奏对称旨,断言永王必败。随即,他被擢升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高适又一次抓住了时机,不仅升了官,还赢得了“义而知变”的声誉。
与此同时,李白受到永王李璘的邀请,进入幕府,正在高谈阔论,自诩东晋谢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至此,从前在一起浪游的亲密兄弟,终于成了两个敌对阵营的冤家对头。
李璘是典型的银样蜡枪头,在唐肃宗部队的凌厉攻势下,永王李璘的队伍迅速土崩瓦解。在平定永王的战斗中,高适表现神勇,终因有功而官运亨通;但从前的好兄弟、好老师、好朋友李白却因“从逆”而锒铛入狱,成为“世人皆欲杀”(杜甫语)的人物。
关键时刻,李白曾写诗给当高官的老朋友,想请求高适相救出狱。天真的李白认为高适曾是自己的密友,一定会施以援手。殊不料明哲保身的高适对李白的请求,不置一词,不予援手,他此时考虑的是如何与政敌划清界限。因为,此时的高适已由一个“愤青”诗人蜕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油滑官僚了。
好在左仆射兼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曾受过李白的帮助),不忘旧情,以解职相胁,为李白赎罪。一个无知的罪犯、天才的诗人因此得以解救,李白终于被“长流夜郎”了。
之后,“政治正确”的高适成了新贵,他曾任淮南节度使。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后又升任剑南节度使等职。回京后,官至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此时,早年的“愤青”已没有了愤怒,只剩下一副明哲保身的官僚躯壳了。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高适卒,终年六十五岁。
《旧唐书·高适列传》记载:“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因此,高适格外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飞黄腾达,而对落难的老朋友李白不理不睬也就不足为奇了。文人一旦富贵,便无足观。这几乎成了一个定律。
未解之谜:李白 杜甫 高适因为什么而绝交?
中唐时期文人范传正,他非常崇拜李白,给李白重新整修墓碑,撰写《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碑文中提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
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魏颢的《李翰林集》序里提到李白是“凉武昭王暠九世孙”。如此说来,李白与当朝唐玄宗是有家族关系的,李白时常自诩是皇上的亲宗,但是,没有明显的历史记录唐玄宗确认了李白亲属关系。李白在长安的时候,认识负责皇亲认定的主要负责人,为什么不把李白列为“皇亲”呢?一直是个谜。但是,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李白自诩是皇亲,却没有人揭发检举他的这个“冒牌”皇亲,为什么呢?冒充皇亲是要犯死罪的,政敌当朝驸马张垍、国舅杨国忠、高力士为什么不利用这一点击败李白呢? 杜甫称自己是李渊的后裔,李白既然也是李渊的后代,那么李白是第九代,皇上唐玄宗是第十七代,李白还是长辈呢?杜甫与李渊的关系是道王元庆——询——微——炼——李义;李渊的家族女系是舒王元名——女——崔——女——杜甫。也就是说杜甫是舒王的外孙女的外孙。那么,这样一来李白和杜甫就是亲属关系了。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大诗人,两人与高适关系非常不错,杜甫写有大量的诗篇赞美李白。李白称子美(杜甫)是兄弟,那么按照亲属关系又乱了套。高适也曾经写有李白大量诗篇,因为李白浔阳入狱,高适未曾解救李白,两人关系断裂,高适没有留存李白的诗篇。杜甫后因为李白罹难于永王东征十歌上附逆罪,可能产生误解。李白知道高适在剑南大力帮助杜甫,建有草堂帮助杜甫一家。高适已经是剑南节度使,掌管着很大的区域,直接负责李白的案件,一句话也是高适手下抓了李白。昔日三人梁园狩猎,晚上睡一张床,盖一条被子的好友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高适奉诏皇上命令抓了李白,杜甫做了什么呢?诗歌记载,杜甫写给李白多篇同情的诗篇,高适没有,反而销毁了以前与李白的诗篇。高适可能是怕沾了李白的晦气,牵连自己,似乎有情可原?但是,关系很好的杜甫写完《梦李十二》给李白,李白为什么没有回信呢?从此断了联系,是因为高适作祟还是杜甫也白高适劝说,认为李白狂妄不羁不值得做朋友呢?李白第三任妻子宗煜曾经登门拜访高适,高适不见躲开,李白记恨高适此举吗?那么,杜甫呢?李白流放夜郎回来后一直收到杜甫的书信,而李白因什么没有给杜甫联系?是因为六十一岁高龄的李白从军半路患病(腐肋疾)回到当涂养病,病重?通过李白病重期间游历南陵、宣称来看,似乎写一封信的能力还是有的,那么李白为什么就没有给杜甫写信呢?李白会不会嫉恨高适帮助穷困潦倒的杜甫,而没有帮助狱中和流放的自己而怀恨在心?千古之谜不可解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