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顾宪成
别名:泾阳先生,东林先生
国籍:明朝
职业:官员,思想家,东林党领袖
主要成就:创办东林书院,发起东林大会
代表作品:《顾端文遗书》等
明朝人称“东林先生”的顾宪成都有哪些成就?
人称“东林先生”,是无锡泾阳人,字叔时,号泾阳。顾宪成生于嘉靖二十九年,卒于万历四十年,共享年62岁。顾宪成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著有《顾端文遗书》等著作。顾宪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研究王明阳和陆九渊的“心学”,另一方面就是一手创建了东林学院。除此之外,顾宪成是一名爱国人士,从小便立志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为明朝朝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后来勤学苦读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如愿进入官场。此时的明朝廷有魏忠贤当道,官宦勾结,明代的政府腐败不已。顾宪成满腔热血投身到国家建设之中,他的谏言收到了权贵派的反对。1594年,因为选皇子一事,提出了和权臣相反的意见,引来明神宗的不满,终被革官。顾宪成一生仕途坎坷,但是他的爱国信念一直没有更换过。
顾宪成在家乡开创了东林学院,希望和友人们为明朝政府培养出可塑之材。顾宪成也是位著名的思想家。他赞同王阳明和陆九渊提出的“陆王心学”这一理论。赞同知行合一、和身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一说法,而他的一生也致力于心学的研究。顾宪成也是东林学院创始人之一,在东林学院的门上,有这样爱国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成为顾宪成的爱国宣言,也是他的教学理念。时至今日,顾宪成的爱国之心被后人称颂,而他的名言也成为了千古名句。
顾宪成是知名的爱国人物代表,他生于嘉靖二十九年,卒于万历四十年,享年62岁。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研究王明阳和陆九渊的“心学”,另一方面就是一手创建了东林学院,为明朝廷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1594年,因为选皇子一事,提出了和权臣相反的意见,引来宋神宗的不满。于是遭遇革官,最后被变为庶民。顾宪成当时看清了朝廷的形势,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扭转明政府的软弱无能。于是,顾宪成便回到无锡,创建了东林学院,和高攀龙、钱一本等文人致力于东林学院的教学活动。
而顾宪成的名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写于东林学院的院门之上。这也是顾宪成和友人开办东林学院,致力于东林学院讲学的意义和宗旨。这句对联,体现了以顾宪成为首的爱国人士对国家的忠义之心。而这句话也成了爱国名言,至今仍在广泛应用。顾宪成在他30岁的时候,走入明朝廷。此时的明朝廷有魏忠贤当道,官宦勾结,明代的政府腐败不已。顾宪成满腔热血投身到国家建设之中,他的谏言收到了权贵派的反对。最后救国无路,便回乡开办了东林学院。希望自己能为明朝政府培养忠义之材,顾宪成的良苦用心得到友人们的支持。而这句对联写于东林学院门上,以此来激励求学的莘莘学子。
东林党党首顾宪成:贬官让其萌生回乡讲学的想法
万历十五年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就是当年的“京察”,加剧了因国本之争引发的君臣关系紧张,以及文臣之间的门户争斗。后来兴办东林书院、成为士人意见领袖的顾宪成这一年浮出水面。
所谓京察,是明朝对在京官员的一种考核制度。京官六年一考察,逢巳、亥年进行,京外官员三年一考察,万历十五年的京察史称“丁亥大计”。考察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主持。五品以下由有司考察,不称职的降罚有差;四品以上的自己述职,去留由圣意决定。这当然是项好制度,至今对干部的考察仍然如此,但好的制度在帝制时代的人治环境下,很容易变味,最后演变成各派系互相攻击互相揭短、有权者报复政敌的把戏。
顾宪成是无锡人,在一个亦商亦农的小康之家长大,兄弟中行三。万历四年二十七岁时中应天乡试第一名,也就是俗称的“解元”,万历八年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授户部主事。不久,他请了三年家回乡奉养老母,直到十四年下半年才假满回朝,升任吏部稽勋司员外郎,做到了副司长,这个司分管的是官员的勋级,人事档案以及因丧守制等事务,虽不如文选司权力大,但也很重要。尽管当时顾宪成文名已满天下,但在政坛上还没多大的动静。
这年二月,京察开始,都察院左都御史将工部尚书何起鸣列入“拾遗”的名单中,京察“拾遗”指的是原来的考核有遗漏,不准确,让专司监察的科道官再议。显然,这是不给何尚书的面子。大凡工部尚书,必须要搞好和内宫太监的关系,因为工部主管工程建设,而宫内的建设项目是最多了,往往是工部官员和宫内管工程的太监一起勾结分肥。何尚书和大太监张诚很铁,张诚替何尚书运作,给事中陈与郊在授意下,上书将何起鸣和主持京察的辛自修放在一起评论,实际上是攻击辛而替何开脱,辛自修被攻击后托病辞官。御史高维嵩等人气不过,上疏弹劾何起鸣。正好万历帝听信了张诚的话,相信何起鸣怀疑辛自修,便责备高维嵩,说“朝廷每用一人,言官辄纷纷排击。”将高等人调出京外,一些官员又立刻上疏为高御史抱不平,遭到处罚。
顾宪成的上疏应当说是立场比较公允的,他主张这场风波的当事人“各务自反”,即每个人都反省,大家来找找自己的毛病。可万历帝看完大为生气,要求内阁拟票重重处理顾宪成和一起上疏为高维嵩鸣冤的王德新。首辅申时行开始还想和稀泥,票拟为罚俸——扣发薪水。万历帝认为处罚太轻,亲自起草处理意见,顾宪成被连降三级,贬为桂阳判官。
顾宪成曾经碰到同乡、内阁学士王锡爵,王锡爵对他说出自己的疑惑:“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反之。”顾的回答是:“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两人都看到了朝廷和民间意见的尖锐对立,但顾宪成认为责任在上面,是朝廷罔顾民意,和民间满拧。
这次贬官只是顾的一次挫折,几年后他又回到吏部担任要职。七年后他彻底得罪了皇帝,削职回家,完全淡出了政坛,一心一意讲学,成为东林士人的领袖,用舆论的力量影响朝政。此乃后话。
揭秘东林党的开山鼻祖顾宪成:顾宪成与东林党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在1580年(万历八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
牛逼之处:忤逆皇上,更换首辅,削职为民后居然能操纵朝廷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
如果说一个从五品官员忤逆皇帝的意愿,跟内阁首辅(权力仅次于皇帝的最大官员)对着干,竟然决定自己顶头上司的人选(正二品),而且竟然取得胜利,这在皇权决定一切的明朝恐怕是天方夜谈吧?然而顾宪成这个牛人竟然做到了。
事情要想说清楚,先得说说“争国本”事件。所谓争国本,就是立太子,决定以后谁当皇帝这个国家的根本问题。一人命运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可惜太长的时间都是这种体制。如果太子是个低智商的人,国家怎么可能富强?可惜的是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低智商的皇帝,尤其明朝一些皇帝的智商,那是相当的低!
当时万历同志有三个龙种,长子朱常洛当太子是正统。朱常洛9岁时,大臣们为了江山巩固,上书要求册立他为太子,但是万历同志不愿意。万历喜欢郑贵妃,架不住枕边风常吹,就有想立郑贵妃生的三皇子朱常洵为太子的念头,却找不到废长子的理由,于是就采取“拖”的战术。万历心里怎么想,大臣们岂能猜不出?让一个女人操纵国事,坏了规矩,我们这些读了几十年书好不容易才熬到现在位置的大臣岂不都是吃干饭的?于是大臣们冒着降级、罚款、撤职的风险一封接一封地上疏,要求早立太子,为此被撤职的官员不可胜数,但耿直的大臣们仍然前赴后继地上疏力谏,真可用视死如归来形容,最后连仅次于皇上的首辅申时行也被牵连削职为民(撤掉能力最强的申时行,证明万历是自毁长城,如火如荼的党争由此展开,明帝国开始走向衰败)。
接任申时行首辅位置的便是王家屏,因为刚直,经常跟万历老兄对着干,把万历折腾的直骂娘,很快被万历拿下(可见并非只有东林党人才耿直、有气节),换上老油条王锡爵,响应万历同志的密谋,搞了个“三王并封”事件,无非就是为三皇子日后当太子做铺垫,最后事败,导致自己下台,东林党开始崛起。
说王锡爵是老油条,是因为他老了,开始知道和万历妥协。其实他自打进入朝廷,就一向以硬骨头闻名。张居正在位时,他跑到人家大闹,差点逼的张居正自杀;张居正病逝后,大臣们开始反攻倒算,都去踩他一脚,他却站出来说张居正是国家功臣;他的学生李植搞倒申时行,扶他上台,他却痛斥李植,自请辞职;他儿子乡试第一,有人怀疑他作弊,他就让儿子回家,直到十三年后他下台,才让儿子应试,结果会试第二,殿试第二。可见王锡爵的气节一点不输于东林党人,但他当上首辅后却和万历搞了个三王并封。我的理解是人老了,确实变得有些圆滑,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没当上首辅,不知首辅的艰难。不在其位,不知其肩上的担子重。仗义执言容易,妥协维持大局却更难啊!大义凛然,很多正义的书生都能做到,忍辱负重维持大局却非优秀的政治家才能做到,这让我想起可亲可敬的周恩来总理。有理有节地妥协,实现共赢,才是政治家们应该下足功夫研究的功课。
用史实讲,在争国本事件中,前赴后继上书皇帝的是朝中大部分官员,他们并不分派别,更不是东林党人单独行为,因为那时东林党还没形成,但东林党人在拥立朱常洛为太子这件事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而且为之奋斗了二十多年,在朱常洛及他的儿子当上皇帝后,东林党人的权力达到顶峰。
争国本事件是个长期的斗争,尽管以后一直在顾宪成的掌控中,此时却还没出现顾宪成的影子。顾宪成出现在历史舞台始于京察事件。京察类似于现在中央组织部考核干部,六年一次。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开始京察,负责这次京察的是吏部尚书孙鑨和考功司朗中赵南星,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正副部长。这两人看样子是想利用京察弄点事儿出来,他们上来就免了两人的官,一个是赵南星的亲家都给事中王三余,一个是孙鑨的外甥文选司员外郎吕胤昌。拿自己的亲戚开刀,意思很明显:各路官员,今年考核,你们谁也别想靠送俩红包、请俩顿饭轻易过关。于是朝廷和地方一大批官员纷纷落马,连内阁首辅王锡爵的铁杆轻信也未能幸免。这下王锡爵不干了,终于开始反击,结果是:吏部尚书孙鑨罚一年工资,赵南星官降三级。
表面上看王锡爵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取得胜利,但他却没想到斗争才刚刚开始,因为赵南星等人的背后有一人在操纵一切,这个人就是顾宪成。
前台赵南星等人刚刚下课,顾宪成就出手了,左都御史李世达、礼部郎中于孔兼等人纷纷上疏,矛头直指王锡爵王大人。关键时刻,万历同志再次证明对为他卖命的王锡爵是讲义气的,于是吏部尚书孙鑨免职,赵南星削职为民。
取得皇帝的信任,王锡爵好像完胜这场战争,其实不然,他很快发现被贬为民的赵南星因为硬顶首辅王锡爵而名满天下,被誉为反抗强权的代表人物,一时间到府上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争先效仿他的官员也层出不穷。当时盛传:宁可丢官,不可丢人。每年都有上百人给皇帝上疏,要求重新让赵南星回来做官。二十年后,这位仁兄果然不负重望,官拜工部右侍郎,天启三年,再次主持京察,铲除奸佞,任用贤才。这当然都是东林党人在幕后运作,这是后话,暂切不提。
这次京察,赵南星等人铲除了大批违法乱纪的官员,但凭良心讲,京察也授对手铲除异己的口实,是名副其实的党派之争。党争残酷,致使明朝衰败。排除异己,不能笼络人心,是东林党人日后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的对手王锡爵等人也是严于律已,公正廉洁的官员,除了跟他们不是一个派系之外,可以说跟他们一样是当时杰出的士大夫。东林党最终被一个无德无才、卑鄙无耻的太监魏忠贤打翻在地,赶尽杀绝,是因为党争已使东林党头破血流,树敌无数。
此次党争,孙鑨免职,赵南星削职为民,而幕后指使者顾宪成却升官了,由考功司员外郎(从五品)当上吏部第一肥差文选司郎中。以顾宪成耿直的性情,这实在是件不思议的事儿,然而更让人诧异的事儿是:因为吏部尚书孙鑨被免职,王锡爵打算趁机推荐自己的亲信罗万化接班,并且得到皇帝万历的支持,但顾宪成反对,推荐了右都御史陈有年。结果让人瞠目结舌:陈有年任吏部尚书。再补充一点,吏部尚书是顾宪成的顶头上司,也就是说这个上级是由下级推荐的。
一个文选郎中和皇帝做后盾的内阁首辅较量,就好比一个司长和国务院总理较量,而且居然赢了,决定了自己所在部的部长由谁来当,这不得不让我们对顾宪成其人好好研究研究。
顾宪成,江苏无锡人,张居正当首辅时,他处处和张居正做对,可见此人相当地刺头。(私自认为,张居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罕见的有政治远见的改革家,东林党领袖如此对张居正,可见其政治主张也一般)也正是因为抗上,他始终没有升迁,但也没降级,在朝廷混了十多年,默默无闻,史书上找不到这段时间关于他太多的事迹,但以他日后的作为,有一点是可以推测的:此人这十几年必广交同道,周围团了一大批人,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不见形的小团体。在这十几年中,顾宪成虽然官职不高,但一直从事管理干部的工作,所有干部的升迁都经过他的手,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门。他虽无决定权,却有知情权,为他广交同道奠定基础。当万历皇帝下令推荐入阁人选时,顾宪成第一个推荐的就是把摆皇帝折腾得七荤八素的王家屏。这下万历忍无可忍了,终于将顾宪成削职为民了。
一般来说,无论多高的职位,多大的能耐,一旦被削职,慢慢就会淡出历史舞台。但顾宪成例外,被打发回家,是他从幕后走向前台的开始,属于他的舞台才刚刚拉开帷幕。
顾宪成被赶回家,不仅没淡出人们视野,相反名声暴涨,成了反抗皇权的代表,大家纷纷推举他再次出山。可见万历时期,对大臣还是相对客气的,这一点比起朱元璋来了,真是进步百倍。若是朱重八老顽固再世,十个顾宪成也斩了,一点儿动静也别想闹腾出来。
顾宪成回家后,他弟弟顾允成和同乡高攀龙也辞官回家。官不当了,但胸中的政治抱负却不能不实现。三个关心国事,有着一大批同道的三个在野士大夫一核计:办个学院讲学吧!以他们的威望,办个学院实非难事,东林书院很快成立,东林党也正式形成。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东林党汇聚了当时最优秀、最有抱负的士大夫,焕发出不可思议的魔力。它宣传的反对独裁的政治观点和宁为玉碎的高风亮节,成为一种信仰,很多士大夫争先攀附,成为其忠实信徒,终于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大到可以掌控大明帝国的时局。
顾宪成开办书院后,直到病死,再也没做过官,但朝廷的一切大事,他都了然于胸,而且能改变很多事的走向。我们来看他文章中的二句话:
“木偶兰溪、四明,婴儿山阴、新建而已,乃在遏娄江之出耳。”
“人亦知福清之得以晏然安于其位者,全赖娄江之不果出……密揭传自漕抚也,岂非社稷第一功哉?”
第一句话什么意思?新建、兰溪、四明、山阴及娄江是五个地名,暗指张位、赵志皋、沈一贯、朱赓和王锡爵。这五人中,除张位外,都当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官居极品。
在别人眼里,这五人权倾天下,可在顾宪成眼里,赵志皋和沈一贯不过是木偶,张位和朱赓不过是婴儿。
一介平民,远离京城,把朝廷大员看作木偶婴儿,此人不是吹牛便是确有实力。很明显,顾宪成属于后者,这从第二句话可以看出。
第二句话的福清是指叶向高,与东林党关系密切,当时的首辅;漕抚指李三才,东林党人,为了东林党人的利益,私拆老师王锡爵给万历的书信,并涂改信件,出卖老师,终使王锡爵彻底身败名裂,叶林高坐稳了首辅的位置。
从这件事看,东林党人为了争夺权力也是不择手段。我在这里并不想指责东林党人的品行,因为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常因一念妇人之仁而导致满盘皆输的惨剧。纵观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曹操、李世民,无不是手段毒辣之人。
我的观点是:品德高尚和政治才华是二回事儿。你能因武则天的私生活腐化而否认她是个合格皇帝吗?我们中国人选官往往苛求德才兼备,但像诸葛亮、周恩来这样完美的人真是百年难求。如果德才二者必须选其一,我倾向于选才。这让我想起法国总统萨科齐。朋友请已婚的他当主婚人,没想到他却被新娘塞西莉亚的美貌所吸引,并当场向新娘眉目传情,展开了十二年孜孜不倦的爱情攻势,最后两人双双离婚走到一齐。朋友妻,不可欺,这事儿要放在中国,萨科齐得让口水淹死,根本不可能有政治前途。还有一事儿,这位老兄在其前任希拉克谋求连任时,曾是希拉克竞选班子的最得力助手,没想到在最关键时刻,萨科齐投向了希拉克竞争对手的阵营。这在中国是典型的卖主求荣,希拉克连任后,萨科齐又回到希拉克阵营。这要是在中国,萨科齐将永无翻身之日。这位老兄脾气火爆,当上总统后,还在公共场合与普通市民大吵大闹。就是这样一个品行不端,不注重身份的萨科齐,法国人却对他投了信任票。他当上总统后,迅速改善同美、俄、中等国的关系;提高了法国在欧盟中的地位;在利比亚的战争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法国经济开始好转……
话扯远了,还是说说东林党人。对于他们的人格品质,我顶礼膜拜,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们为官清廉,不畏强权,胸怀国家,同恶势力斗争不屈不挠,很多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一切都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永远值得我们继承。但他们不畏强权如果走向极端,为反权威而反权威,则暴露了他们政治上的肤浅。如果说他们跟平庸的王锡爵、沈一贯之流斗斗也就算了,他们却跟卓有政治才华的张居正过不去,便是一种偏执和短见,这是旧知识分子特有的孤芳自赏导致的。对同自己不是一个派系的浙党、楚党、齐党等官员,不管对方是否清廉、有才华,都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点,一律进行打击排挤,暴露了中国人好内斗的劣性。党争,把跟他们一样清廉有气节的士大夫逼到阉党阵营,这是东林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啊!内斗的劣根,到今天也没消亡,相反,在大大小小的单位中,尤其是知识分子聚堆儿的地方,这株劣根还有肥沃的土壤,开的枝繁叶茂。
再说顾宪成其人,因为始终是幕后策划者,所以得以善终。但他一手创立的东林党及其信徒大都没那么好运,很多人不仅死的极惨,而且被阉党诛连九族,惨不堪言。这在杨涟、汪言慎等人的记述中会有详细记述。
顾宪成,一手创办了反抗独裁、廉洁清正的东林党,在历史上写下浓浓的一笔。在那样的时代,我们无法苛求他能创办如英法等国的议会体制,其反对独裁的思想已经难能可贵。
每当我看到顾宪成的名字,我都会看到一大帮胸怀国事的读书人为了国运在血雨腥风中奔走呼号;看到一大帮看似文弱的读书人为了信仰在刀光剑影中从容赴死。是顾宪成,使我联想到《马关条约》签订后一千多名举人联名上书的事件;还是顾宪成,使我联想到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北京大学爱国学子举行的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这些读书人的爱国举动,是否有东林党人的影子呢?
顾宪成,让我知道传统知识分子的傲骨从哪儿来。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在我脑中逐步清晰起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