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关龙逄
别名:豢龙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河南省长垣县恼里镇
职业:夏朝宰相
主要成就:引黄图直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为进谏被杀的大臣
史上第一位忠臣关龙逄被夏桀以炮烙之刑处死?
关龙逄(前1713年~前1620年),生于廑19年,卒于桀3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享年93岁,做了发,桀两代夏王的相。故里在今恼里镇龙相村。据档案馆文献史料记载关龙逢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
网络配图
夏王朝从公元前21世纪建国,到了公元前16世纪,最后一个君王夏桀。夏桀生活奢侈,荒淫无道。他竭尽民力,修筑王宫,又常常强迫人民打仗。据史书记载,当时有施族部落败,有施氏向桀王献一美女,名叫妹喜(又叫未喜或妹嬉)。夏桀很是宠爱,昼夜与其饮乐,对妹喜言听计从,常常为此不理朝政。
夏桀的暴虐无道,百姓十分怨眼。夏桀却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百姓咒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为“你这个太阳还不快点完蛋!我们愿意和你同归于尽!”
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逢实在看不下去。
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逄实在看不去。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逄决定以献黄图进谏。所谓黄图就是一种地图,关龙逄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关龙逄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关龙逄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逄怒目而视。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逄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不久就杀了。
网络配图
《史记·殷本纪》写“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另有《玉函山房辑佚书·符子》称桀观炮烙于瑶台,谓龙逢曰“乐乎?”龙逢曰“乐!”桀曰“观刑曰乐,何无恻怛之心焉?”逢曰“天下苦之,而君为乐,臣为君股肱,孰有心悦而股肱不悦乎?”桀曰“听子谏,谏得,我功之不得,我刑之。”龙逢曰“臣观君冕,非冕也,冕危石也;臣观君履,亦非履也,履春冰也。未有冠危石而不压,踏春冰而不陷。”桀叹曰“子知我之亡而不自知亡,子就炮烙之刑,吾观子亡,子不知我亡。”龙逢行歌曰“造化劳我以生,休我以炮烙。”乃赴火而死。
意思是夏王桀让关龙逄陪他在瑶台观看炮烙之刑。夏桀问“观看这种刑罚快乐吗?”关龙逄答“快乐!”桀反问“观看酷刑为何不悲伤?”关龙逄答“天下人认为最苦的恰恰是君认为最乐的,我是君的臣,为何不高兴呢?”桀说“现在我听你说,说得对我就改正,说得不对我就对你施加酷刑”。关龙逄说“我看君头上悬着危石,脚下踏着春冰,头顶危石无不被石覆压,脚踏春冰无不下陷。”桀笑道“你是说国家灭亡,我要同国家一起灭亡。你只知我要灭亡,却不知你现在就要灭亡吗?”桀对关龙逄施以炮烙之刑,关龙逄赴火而死,葬在今灵宝市孟村村西
网络配图
夏桀杀了关龙逢,更加肆无忌惮。而商民族日益兴盛起来,一举灭了夏朝,夏桀和妹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于亭山。
关龙逄最终死于夏桀残暴的统治下吗?
夏桀在位时,关龙逄是朝廷中的大夫,对于夏桀的暴行,关龙逄实在无法直视,屡次向夏桀谏言。一次,关龙逄拿着地图前去给夏桀看,夏桀接过地图问关龙逄所指何意。关龙逢指着地图说,夏朝局势危急,身为君主应该及时重视起来,不要再沉迷于酒色之中。
夏桀听后十分生气,当着关龙逄的面烧掉了地图,并让左右将关龙逄关入牢中,几天之后,处死了关龙逄。朝中正直大臣,看见关龙逄遇害,都不敢谏言。
在《韩诗外传》记载说,夏桀下令让将士建造了一个十分宏大的酒池,酒池大到可以行船。关龙逄看见夏桀这一奢靡无意义的举动,便对夏桀说:大王如此挥霍无度,如果再不收敛一些,天祸就会降临,只有珍爱百姓,为百姓谋福,国家才能长久地存亡。关龙逢说完,不肯离开,站在原地等待夏桀的答复。夏桀听完关龙逄的话,十分震怒,让侍卫将关龙逢拉入狱中斩首。
另一说法是,夏桀让关龙逄和他一起观看炮烙刑罚。夏桀问关龙逄看到罪犯掉入火坑被烧死,是否感到快乐。关龙逄说,快乐。夏桀接着问,为何不觉得悲伤。关龙逄说,天下最悲伤的事情恰好是大王最快乐的事情,我是大王的臣子,大王快乐臣子就快乐。随后,关龙逄说了夏桀面临的危机,惹怒了夏桀,夏桀对关龙逄施行了炮烙之刑。关龙逄最终死于夏桀残暴的统治下。
关龙逄怎么读
关龙逄的拼音是guanlongpang,关读一声,龙读二声,逄读二声。关龙逄又读作关龙逢,关龙逄是夏朝的忠臣,因劝谏夏桀的暴行而遭到杀害。夏桀的暴行,让百姓们十分憎恨夏桀。关龙逄身为夏朝官员,他知道夏桀惨无人道的行事作风。
但是,夏桀为人暴躁,不肯听大臣忠言,只知道沉醉于妺喜的温柔乡。夏桀不仅好色,还大兴土木,残酷的吏治压的百姓喘不过起来,关龙逄知道夏朝时日不多,身为臣子他不能任由夏桀残暴下去。关龙逄决定向夏桀谏言,出发之前,他拿着黄图,黄图在当时指代的是地图。关龙逄到了王宫之后,夏桀正和美女们打闹,关龙逄给夏桀献上了黄图,并且给夏桀指出如今的形势。旨在告诫夏桀,夏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身为统治者应该赶紧重视起来,要不然夏朝灭亡时迟早的事情。关龙逄说完话之后,便站在原地,丝毫没有退下之意。
夏桀看着关龙逄不愿意走的样子,更加不耐烦,夏桀指责关龙逄是妖言惑众,并说关龙逄为人啰啰嗦嗦,十分讨厌。夏桀当着关龙逄的面将黄图烧掉,并命令将士将关龙逄关入大牢之中。几天之后,关龙逄就被处死了。朝中的大臣一看关龙逄已经被杀害了,他们就更加不敢谏言。关龙逄被杀后,夏桀更加暴戾嗜杀。夏朝灭亡之后,后人将关龙逄的尸体运回了龙城下葬。说起这位忠义之士,后人都钦佩不已。
关龙逄进谏忠言被杀却当上了历史上第一位忠臣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儿都要讲究一个第一。看过《三傻大闹宝莱坞》的都知道里面有一个段子,教授“病毒”问新学生们,谁知道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谁啊?大家都举手说是阿姆斯特朗。教授又问那第二个登上月球的是谁啊?结果肯定是谁都不知道了。
今天就来掰扯掰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忠臣到底是谁。有些同学说了会不会是比干?那肯定不会,比干只是因为那是《封神榜》里有,被拍成电影电视才那么多人知道的。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忠臣,他的名字叫关龙逄。注意了,最后一个字念“pang”,第二声,别念错了哦。与此同时,这位关龙逄也是中国所有姓关的人的始祖,这么说来,关公关老爷也是他的后代。
关龙逄,生于廑19年(公元前1713年),卒于桀32年(公元前16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相,也是第一位因为进谏忠言被杀的忠臣,享年93岁,曾经做过做了发、桀两代夏王的相。
当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夏桀执政。说夏桀可能大家不知道,但知道妺喜(第一个字念mo,第四声,不是“你妹”的妹哦)的应该不少吧?夏桀就是和妺喜一起瞎折腾的那位,折腾出了红颜祸水、祸国殃民、酒池肉林、裸身嬉戏等污得不要不要的成语。当然了,妺喜比商纣王的妲己的名气还是要差一些,还有周幽王的褒姒,据说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大IP,那些道学家们有屎盘子都要往她们三个美女脑袋上扣,看得我都不忍心,一点也不懂得怜香惜玉。
后来还有人加上春秋时的骊姬,与妺喜、妲己、褒姒一起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妖姬。
夏桀自从和妺喜厮混之后就开始不理朝纲了,天天和她啪啪啪鬼混。传说妺喜“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长得应该比现在的网红应该要漂亮不少吧。
后宫里养着美女,自然环境不能太差,夏桀竭力民财修琼宫饰瑶台,将肉砌于糟堤,将脯悬于林间。酒池可以行船,糟堤可望十里。将宫女千人,尽去其衣(好污),一会击鼓,头倒池上饮酒,一会又击鼓,就林中一足踏树上食脯,如此往来,纷纷忙乱。桀与妺喜边喝酒边观看,大笑取乐,有谏者皆杀之。又张灯夜饮,使男女裸体杂处,观之交接之势(好污),夏桀与妺喜大以为乐,从此更加不理朝政。
夏桀的所作所为,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夏桀却很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老百姓看到他如此厚颜无耻,就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还不快点完蛋!我们愿意和你同归于尽(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俺们隔壁的三胖儿怎么就没这觉悟呢?
当时关龙逄居相位,据说是个大大的忠臣,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看到夏桀和妺喜搞得实在不像个样子,就多次直言进谏,希望夏桀能做个好皇帝,但夏桀根本就听不过去,然后关龙逄就想了一招,“献黄图”。
注意了,这儿说的“黄图”可不是你脑子里想的“黄图”,那样要被和谐的。所谓“黄图”,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说黄图就是地图,关龙逄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让夏桀应多关心朝政。
第二种说法说黄图是绘制有祖先功绩的图,应该是要警醒夏桀多看看祖宗的丰功伟绩,反思自己的所做所为,能效仿祖宗成法治理国家,不要只想着自己寻欢作乐。
无论是什么 样子的黄图了,总之就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了。
关龙逄画好黄图之后就到了夏桀的后宫,夏桀正和妺喜啪啪啪,关龙逄就这么站在边上,夏桀要多别扭有多别扭,就想赶紧把关龙逄打发走。
没想到关龙逄不仅不走,看到夏桀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就把夏桀给痛骂了一通,大意就是说大禹如何英明神武,怎么后世出了你这个不肖子孙,再这么闹下去就要亡国灭种了,等等。
夏桀当然很不爽了,一生气就把黄图烧了,将关龙逄打入大牢,不久之后把他给杀掉了。
所以说关龙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死谏的忠臣,魏征之类的都是跟他学的。
杀忠臣这玩意儿厉害,夏桀身边人都再也不敢说他了,于是夏桀更加肆无忌惮。这时居住在东方的商部落日益兴盛起来,其首领汤在谋臣伊尹的辅佐下,率师讨伐夏桀。夏桀的军队不堪一击,鸣条一战彻底溃败。夏桀逃奔安徽南巢,死于亭山,夏朝灭亡了,商汤建立。
后人十分怀念有史以来第一位因进谏而遭杀戮的忠臣,把他和被商纣王剖心而死的比干一同纪念,在河南的长垣县修建了“双忠祠”,一直到清朝的时候还有。(原文来自今日头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