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公孙越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辽西令支
去世时间:191年
蜀汉三国南郑候魏延:沉寂千年的沉默
梁爽;一个农民的儿子,坚持朴实踏实地走路。无论是军旅生活还是今天的商海沉浮,坚持用笔记下生活的点滴。先后有四千余首诗歌散文在省以上报刊杂志刊出,出版发行了个人诗集《乡愁》等三部曲,现为四川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次与洪与老师闲茶论三国,第一次听说我的家乡有一座魏延祠,作为梓潼人却不知梓潼建在的历史奇迹,羞愧之余,亦甚惑、甚惊。魏延在当时是以通敌罪被诛灭三族的罪人,无论古今还是未来,以反革命罪处死的罪犯绝不可能建祠堂,立碑。那么,梓潼为何有一座在中国唯一存在久远的魏延祠呢?我决定前往探寻千年前魏延的故事。
网络配图
梓潼的冬天,总是姗姗来迟。汽车延着水泥路欢歌前行,车窗外的麦苗不停地点头致意,远处的山峦渐行渐远,像欢迎又像是疏远,脑中出现魏延当年那悲悯的目光。
魏延:出生日期暂时没有考证,被杀害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人。身高八尺,面如重枣,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属于那种典型的对士兵好,看不起同僚的人。也就是他这一致命弱点,族诛连的千古冤案。历史上又有小关羽一说。
回望三国,多少魏延的故事在传说?
除开小说《三国演义》或者电影电视略有章节外,基本没有魏延更多的传说。
那么,魏延到底是个什么人?
走回战乱不断的三国世界,目睹魏延驰骋疆场,你就会明白。
公元211年,刘备入川帮助刘璋抵抗张鲁,魏延带着部曲(魏延家族的家兵)随刘备入川作战。俗话说牙齿和舌尖如此相依相伴都还会咬伤,何况在战乱不断的三国时期。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与刘璋彻底闹翻,起兵攻打刘璋。由于魏延英勇善战,率立战功被升为牙门将军。
作为战士,有战争就必须去战斗,这就是军人的本色。公元219年,刘备在整个四川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便在沔阳自封汉中王,并定府于成都。当时群臣都认为唯有张飞能守住汉中,当然张飞也是志在必得,谁知道刘备意外提拔魏延做了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升任为镇远大将军。当时魏延很感动,在就职演说中他讲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灭了他。”听听有此心者必是豪雄,又怎么会叛国呢?
网络配图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同时魏延被提升为镇北将军。
俗话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阳缺。公元223年4月,刘备去世。五月,太子刘禅登基,魏延被封为都亭候。
有人说升职那是好事啊,的确是好事。但是,好事之后的悲哀那是绝对无法弥补的。古话不是常说乐极生悲吗?
应该说刘备去世后,魏延的官运是亨通的。
到了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定北伐,同时进驻汉中,并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公元230年,曹魏率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我相信“两军交锋勇者胜”的说法。魏延靠其出神入化的战术和谋略大胜曹魏的军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进封南郑候。
据《汉晋春秋》记载,魏延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大败司马懿后更是集万千功名于一身。
树大招风一点不假。
(梓潼魏延祠)
据《三国志》补注《魏略》记载,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总是喜欢献计献策,但是每一次诸葛亮都没有同意。魏延本身性格高傲,性情极恶,身边的人都逼而远之。唯独杨仪不卖他的丈,所以常此磕碰,为他遭受灭族之灾埋下了祸根。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封为前锋。此次出征,魏延便没有再度回还并升官封爵。当年秋天,诸葛亮病危,便与杨仪、费祎、姜维等密议退兵,让魏延断后。谁知魏延不同意退兵,并说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想想魏延本身就与杨仪不合,他这样一说杨仪不怀恨在心才怪。所以在诸葛亮去世后,大军基本上都随杨仪撤退,魏延发怒了,就赶在杨仪大军前将走过的地方烧绝阁道。这下惹祸上身了,双方都向刘禅上表对方想造反。刘禅一时拿不准便问侍中董允和留府蒋琬,到底谁想造反,这董蒋二人保了杨仪。这杨仪派马岱(马超的弟弟)统领部分无当飞军(就是射杀一带名将张郃的蜀中精锐)追杀魏延,并诛灭三族。
网络配图
其实,诸葛亮在去世前将兵权交给了魏延,杨仪害怕魏延趁机相害,才四处造谣说魏延北上是要投敌,魏延又害怕与杨仪厮杀毁了自己的清白,所以只逃不战,导致了最终被杀害。
想想,作为当时在军队任职多年,且位高权重的魏延真要谋反,区区一个杨仪的兵力能杀得了他?不知道刘禅当时怎么想的,魏延要投敌,何须上表于他说杨仪有谋反之嫌呢?
小编注:《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三国志》 与《魏略》大为不同。
有人要问,魏延生在河南,死在汉中,可能只是路过梓潼而已,为何梓潼有其死后的祠堂呢?
的确是这样。在梓潼魏姓人很少很少。魏延只是率兵路过在此驻扎过。传说当时魏延祠所在的地方森林茂盛,但是就是缺水。正在大家发愁的时候,鸟神引路,水到解围。同时也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吃水问题。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好将军,在他遇害后特为他在山林中建造了魏延祠以此缅怀他。
而今位于四川省梓潼县三泉乡白雀村一个密林之中的魏延祠依旧是那么孤单、落魄、凄凉,看不见游人的脚印,闻不到清香的味道。但对于冤枉受害灭族的魏延来说,要是真的有知,看见遥远的梓潼人为其建祠立碑,也是一种含恨九泉之下的安慰。
三国有勇有谋大将:魏延跟姜维谁更厉害?
一直以来认为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魏延生有反骨,留之必反。但是最近看到有些说魏延其实很无辜,只是想继承诸葛亮的事业而已。
魏延的个人性格上有很多缺陷,与同僚,尤其是文官、名士存在矛盾,最为突出的就是杨仪,也因此而死。但是所有黑锅都抛给他就不合适了。杨仪也是心胸狭隘的人,他在魏延死后的表现如下。当然,从三国志原文来看,二人争执的起因主要在于魏延,后者得负主要责任。
网络配图
魏延在刘备集团中,前期仅为杂号将军,到镇守汉中时登上人生第一个巅峰,在诸葛亮帐下时登上第二个巅峰,爵封列侯。他的军事能力和功绩,在刘备集团中,仅次于关张马黄诸葛。
=魏延的军事生涯是从入蜀战役开始,蜀书记载他:“数有战功”。相比被描述为:“先登陷陈、勇冠三军”的黄忠,魏延的战功估计也就和赵云等诸将相当,没啥好吹的。(黄忠的功劳,入川诸将亲眼所见,因此他封后将军时,只有没亲见的关羽提出了异议,其他人都觉得没问题,足见黄忠功劳之大。而魏延封汉中太守,军中的反应是:“一军皆惊”。说明入川时魏延的确随军立下了功劳,但并不大,先主派他镇守汉中,对诸将来说是提拔基层将领。)
可以说魏延在蜀汉建国初期,诸将具在时,他的能力不如关张、资历不如赵云、家世不如马超、末了战功还不如黄忠。等到关张马黄去世后,他才显名发迹。
姜维历史上褒贬不一,特别是在西晋初年的那段时间中,舆论都是批评声不绝于耳.只有三国志里陈寿引用欲正的一段话,才使大家对其有所了解. 欲正作为和姜维的同僚是很了解他的.话里的意思是,不管外界怎么评论姜维,但是他家里清贫,好学不倦,在那个时代里的确是非常难得,有诸葛亮的遗风. 陈寿对其的评价比较客观:姜维的为人是不错的,但是他考虑问题不够周密,虽然大胆冒险,但总是屡屡遭受挫折.这也是他事业上不够成功的原因.而作为政治上又不如诸葛亮那样有才能,但也确实算的上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之一。
网络配图
论才具,邓艾都承认姜维是一时雄杰,钟会认为他足以和夏侯玄、诸葛诞相比——后两位,尤其是诸葛诞,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至于其他人的评价,不用多说。
论为人,姜维属于心比天高之流。他家无余财,倒未必是完美的清廉,只是他并无物欲,而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无论好坏,说他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应该大差不差。
作为一名军事家要顾及不仅是如何在战场上调兵遣将,必须要知道国力强弱,粮食与经济生产,以及政局是否平稳,从诸多方面去考虑自己的对策。姜维若作为一战将,在战场以虚实之道对付敌人或许是不错,而且姜维麾下的部队战斗力非常强,他多次进攻魏国,郭淮、陈泰、邓艾等人少有跟他正面硬抗,也只有邓艾在段谷之战和强川口之战给过姜维重创。可你让姜维担当起蜀汉整个国家的军事,这实在太为难他了。姜维也不是诸葛亮钦点的军事接班人,诸葛亮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二基友,诸葛亮当初写信给蒋琬,让蒋琬重用并培养姜维,是认为姜维将来可以作为蒋琬的左右手,诸葛亮可没想到蒋琬、费祎挂的这么快。
网络配图
至于魏延嘛,大家伙也别评论他了,他都没有独立作为主将打过什么战役,就算真有才华也没机会发挥。最精彩的一战莫过于以偏师的身份大破费瑶和郭淮,不久跟吴班、高翔逆战击退了司马懿,这还都是在诸葛亮光环之下立的战功。至于子午谷奇谋,随你们怎么分析吧,一名成功的军事家可以将理论和实践化为胜利,没有实例的战略终究只是理论,你硬忽略拿下长安后如何抵抗魏军反攻、如何支撑粮草补给、下一步战略如何、失败又如何等等因素来跟我说这个战略很牛逼,没有实例可是不能加分的啊。就好像有人总说邓艾运气成分很大,但我给你分析一下,邓艾推算蜀汉无防备,这个推算是一半的运气,可邓艾还推算蜀国有内斗,军心不稳,这又多加了一成把握,邓艾面对诸葛瞻军反击,下令死战,没有因为部队处于死地就放弃,这又加了两分成功的因素,这么算来邓艾实际上也不过只有两分运气而已。不过有一点也需要反驳,就是魏延有勇无谋的论点,魏延的身为可是前军师,与诸葛亮共商军事战略,也就是诸葛亮的前军参谋,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军事行动魏延均有参与部署,绝非无谋之辈,因此刘备当初任命他为汉中太守布下防线,魏延不过是个人性格有问题罢了。
三国史上最快斩杀 关羽杀颜良的现场还原
两三个月之后,关羽报效曹操然后离开曹操的机会来了。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 袁绍派颜良、郭图、淳于琼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还没把偏将军大印捂热的关羽,被曹操派上了前线,与关羽同为前锋的是张辽,徐晃也在出征白马的行列。曹营的人捂着嘴笑了:去送死吧,谁让你们是新来的呢!遇见颜良,不是送死就是送命。官渡之战之前,孔融认为曹操与袁绍对抗,绝无胜算,理由之一就是袁绍手下有颜良、文丑两员勇冠三军的大将。
颜良头顶麾盖(仪仗用的大伞),大摇大摆地来了,散步一样。他似乎不是来打仗的,是来黄河滩遛弯的。
网络配图
出击!
关羽飞身上马,策马前驱,直奔那显眼的麾盖而去,“如入无人之境”(《三国演义》),颜良眼前寒光一闪,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就被刺倒在马下。落地的刹那,颜良瞥见了一绺美髯在刀枪舞起来的风里飘拂,关羽的美髯,也便成了他最后一眼的记忆。
关羽下马,在颜良的千军万马的注视下,从容地斩下颜良的头颅,挂在马首,然后从容地上马,拍马往回赶。袁绍多年经营,军中也有不少猛将,但是颜良的头颅上,滴滴答答地流血,他们触目惊心,感到生命就这样一滴滴地消耗殆尽。他们无力也无心抵挡关羽,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关羽离开。关羽离开的姿势很潇洒,就像运动员拿了金牌后绕场奔跑一样。
万军之阵,怔怔而立,刚才还在厮杀的战场,此刻阒然无声,天和地,都被关羽的神勇击中。
曹营沸腾了!曹操令旗一挥,三军将士乘胜追击,袁军败如山倒。这次出战,既有精彩镜头,又有完美结构,“遂解白马围”。
看看颜良的头颅,又看看关羽,曹操满意地点头:果然是把利刃,郭嘉所言不虚也!
网络配图
冷兵器时代,能让人滴血而自己不滴血,这就是硬道理。白马战役过后,关羽成了曹营里的偶像。关羽千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传奇,随着黄河水流遍中华大地,一直流到今天。
明星们总是新闻人物,那时,关羽一天照几次镜子,大约有多少根美髯,一天读多少页《春秋》,都是曹营的焦点新闻。最后,“关羽为何天天皱眉?”成了最热门话题。
曹操为关羽举行高规格庆功会,上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刚被擒来,一仗未打,就被拜将;打了一仗,杀了一个人,就被封侯。曹操不按牌理出牌,有着自己的道理,他想借此留住关羽。除了封侯,曹操还给关羽发了很多奖品,有房有车(马)是少不了的。
曹操暗想:出生入死,都是为了拜将封侯,我帮你实现了人生目标,你还去找那个卖草鞋的地摊主吗?
活着,是要讲结果的,但是过程的感觉也很重要。拜将封侯之后,关羽的感觉并不好。他想起了是刘备把他逃亡犯的行列里拉了出来,想起了最初是刘备那么依赖他,让他找回了做人的感觉;他想起了在那张床上,刘备和张飞,还有他,一起畅谈前程,相约未来……曹操让关羽看到了未来,关羽却留恋在与刘曾经一起打拼的过去。
网络配图
深夜的许昌,在这个乱世,显得分外平静。星光,烛影,那个拈须读书的身影雕塑般让人顿生朝拜之心。
黎明到来,风无声,影无尘,关羽踏上了寻找刘备的路途。踩着金色的朝晖,关羽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晨鸟飞尽处,刘备和张飞在等着兄弟回来。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是最富有心机之人
如果要问《三国演义》中谁的心机最重,很多人答案都是奸诈的曹操。要么就是司马懿。很少会有人想到贤明的刘备。刘备可谓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角色,他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实,贤明。那有没有想过刘备是一个非常有心机的人呢?
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公元161年六月初六-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网络配图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都说刘备仁慈、讲信义,但在赤壁之战前,老刘“五易其主,四失妻子”,整个给人不靠谱的感觉,弄得原本欣赏他的曹操也不敢带他玩。诸葛亮劝他取荆州时,刘备假模假样地说刘表和我同宗,“吾不忍也”。可到了成都,他不再跟“刘氏宗亲”刘璋客气,上去就抢。(假仁义,假道德这种事,刘备是常干的。)比如赵子龙冒死救回阿斗的时候,刘备要摔孩子。其实这事不用说就能看出来是刘备为了收买人心。要是换一个幽默的解释就是,备摔孩子就是意思一下,刘备手长,说是摔孩子,其实就是把孩子瞬间放到地上。
网络配图
说到孙刘联盟,与其说刘备像个不知好歹的骄横小子,不如说他压根就没拿孙权当盘菜:赤壁之战时是人家孙权顶着压力和曹操面对面PK,刘备才趁乱取了南郡等地,还赖着不还,孙权要了几次没要到,也就忍了。
小孙还把漂亮妹子嫁给了老鳏夫刘备,可皇叔得了便宜卖乖,和人家妹妹处不好
最能体现刘备心思诡异的,还得说他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当初屡战屡败、被人追得到处跑的刘备,遇上诸葛亮,听完一通美好蓝图,喜出望外曰:“善!”与诸葛亮“情好日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是典型的蜜月期表现。因为刘备看到的是诸葛同学描绘的美好蓝图,但实现这一蓝图的艰辛过程,他不感兴趣,也不完全赞同这一方案。甫一出山,诸葛亮建议刘备的第一步――趁刘表新死,拿下荆州,刘备就没有批准,白白在当阳被曹操打得七零八落。不能说刘备对孔明不信任,至少在具体战术上,刘备还是觉得自己的经验比26岁的诸葛小同学要多。
网络配图
随后征西川,刘备带的是庞统,把诸葛亮留在荆州。直到老庞死在落凤坡,出师不利了,才赶紧把孔明抽到前线。取汉中时,刘备身边的军师却是人品不好的法正。至于举国伐吴之事,诸葛亮连劝阻的心都没了:“法正要是活着的话,就能说服主上了;即便不能说服,也不至于全军覆没。”无奈之意溢于言表。诸葛亮早已被边缘化了。这就是刘备的心机所在,说实话能隐藏这么深,也真是难为他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