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高澄
别 名:高子惠
国 籍:东魏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怀朔
出生日期:公元521年
逝世日期:公元549年9月15日
职 业:权臣
信 仰:佛教
主要成就:改革官员选举制度,整顿吏治
平侯景叛乱,吞并两淮,收复颍川
编制麟趾格
谥 号:文襄
庙 号:世宗
陵 墓:峻成陵
封 爵:齐王
官 职:大将军、相国
北齐高澄简介:南北朝时期的“年轻版曹操”
北齐皇帝高澄简介:高澄,和曹操颇有相似之处。寿命比曹操要短很多,仅活到了29岁,不到曹操的一半。但是,曹操做的大事他几乎都做了一遍。
1.和曹操一样,生前未曾做过一天皇帝,却有皇帝之实而无皇帝之名,而名义上的皇帝是他的傀儡。
2.曹操被儿子曹丕追谥为魏太祖武皇帝,高澄被弟弟高洋追谥为北齐世宗文襄皇帝。
3.曹操的女儿是汉献帝的皇后,高澄的妹妹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皇后,两人都兼有外戚身份。
4.曹操是丞相,高澄也差不多,总之都是位极人臣。
5.曹操通过改革官员选举制度,惩治贪贿,整顿吏治,制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确立了权威,高澄也是这样做的。
6.曹操生前消灭了许多割据势力,被称作是“纵横六合,扫清八荒”,但毕竟没有统一天下。高澄在这方面比不上曹操,但是毕竟也有乱梁,拓两淮之地,收复河南之举,对外战争基本上都是胜绩。如果天假以年,成就估计会更大。
7.当时的皇帝都不甘心自己的傀儡地位,都想过除掉他们,但是都失败了,汉献帝有“衣带诏”及伏皇后书信事件,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也和一批人密谋想用挖地道的方式杀掉高澄。结果都是虽然皇帝没被杀但还是被软禁,参与其间的人没有逃脱的都被杀死,高澄还留下了“陛下为何谋反”的名言。
8.都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待遇,都想过要取代皇帝自己称帝,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都因为种种顾虑,没有这样做。略有不同的是,曹操后来说“若天命在孤,吾为周文王”,确实放弃了自己做这件事,而高澄完全是因为被刺的意外才没做成。
9.没在生前当上皇帝,原来的皇帝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曹操是因为自然寿命到了,刺杀高澄的人和孝静帝元善见没有任何关系,纯属私仇。
10.曹操去世,汉献帝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熬出头了,没想到儿子比父亲还厉害(仅对其本人而言);高澄被刺,东魏孝静帝很高兴,觉得自己终于熬出头了,没想到弟弟比哥哥还厉害(还是仅对其本人而言)。因此,这两个人死后,皇帝非但没有因此取得实权,反而连傀儡都做不成了,被逼禅位。
11.曹操爱好美色,有名分的妻妾就有12个,没有名分的还不知道有多少;高澄也差不多,6个儿子是6个母亲所生,其中一个儿子的母亲至今没考证出来是谁,没有给他生儿子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12.曹操的儿子里面相貌最出众的是老四,高澄的儿子里面相貌最出众的也是老四。
北齐高欢长子高澄是怎么死的?高澄是被谁杀死的
高澄(521年―549年),字子惠,小字阿惠。高欢长子,祖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生于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县),东魏权臣。
为东魏权臣高欢正妻娄昭君所生,自幼聪慧过人,严明有大略,具备政治天赋,深得高欢喜爱。十五岁入朝辅政,通过改革官员选举制度,惩治贪贿,整顿吏治,制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确立了权威,在高欢去世后顺利掌控了东魏政权。高澄对高氏地位的巩固,东魏、北齐间政权的过渡贡献颇大。高欢死后,高澄击溃叛将侯景,以反间计乱梁,拓两淮之地,收复河南,在短期内团结东魏统治阶层,开始为北齐建立做准备,受魏禅前夕为膳奴所刺杀,年仅29岁。
北齐时追谥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
遇刺经过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以大将军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作为人臣而言,其权位几乎已臻顶峰,高澄遂与亲信们开始密商正式夺取元氏政权。
武定五年(547年)十二月寒山之战后,高澄俘获了当时南梁徐州刺史兰钦的儿子兰京,作为自己的奴隶,在东柏堂的厨房里干活。起初高澄非常宠爱兰京,兰钦派人来请求给儿子赎身,被高澄回绝。后来兰钦死,侯景祸乱南梁,兰京多次请求回国,被高澄令人杖责,又威胁说,再来诉求就杀了他。
兰京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又想到昔日高澄对他的好处,心理落差太大,怨怼更深,于是和厨房里的六个奴隶合谋,准备刺杀高澄。另外,兰京的弟弟兰改是高洋身边的带刀侍卫,兄弟俩准备一前一后,各自杀掉高澄兄弟。
武定七年(549年)八月辛卯日,从颍川前线凯旋班师后的高澄正与亲信大臣们在北城东柏堂内密谋禅代东魏之事,兰京假装入内送食,趁机察看情况。高澄认为他行动鬼祟,对他产生了怀疑,令他退下,并对在座的人说道:“我昨夜梦见这个奴才用刀砍我,看来我得处死他。”兰京在外面偷听到这句话,更下定了先下手为强的决心。于是藏刀于盘底,再度送食。高澄怒道:“我没有下令,你怎么一再进来?”兰京大喝一声:“我来杀你!”随即朝床上扑来。
杨愔最先逃脱,崔季舒躲进厕所里,陈元康以身体遮挡高澄,被刺成重伤。高澄从床上跃下时崴伤了脚无法逃走,只得钻入大床底下躲避。兰京的六名同党随即赶来,将前来营救高澄的两名侍卫长砍得一死一伤。众人一齐掀开大床,将高澄杀死。兰京和同党虽然旋即被闻迅赶来的高洋斩杀,但高澄却早已身亡,年仅二十九岁,谥号文襄王,葬于义平陵以北。
高澄死后,高洋继承父兄基业。不久,北齐王朝建立。高洋追封高澄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陵墓称为峻成陵。高澄留下了六个儿子,除了小儿子绍信没有什么事迹外,其余都文武双全。尤其四子高长恭更是一代名将,他就是有名的兰陵王。
高澄之死是否是高洋的一场阴谋?高洋为何杀高澄
谋杀高澄的幕后主使人究竟是谁,目前也没有定论。如果兰京的确有人指使的话,我经过多方面分析,认为只有高洋的嫌疑最大。
以前我总愿意把他们兄弟的关系往温情一点的地方想,不过站在高洋的角度来分析,他很有理由杀掉高澄,也很有把握杀掉高澄。既然动机和条件都有了,作为高洋这个既忍且狠,从小就知道“乱者当斩”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动手呢?
下面逐条分析高洋的策谋和心路历程。
一 早期钻营
高洋的童年,是非常憋屈的,痛苦的童年,人人都有目共睹。当然,在这个大家庭里,一个人要想活得好,活得滋润,不被人欺负,那就必须有靠山。高洋的靠山是谁?我想,首先,他的父亲和母亲可以排除。
高欢除了偶尔的赞扬之外,平日里只是习惯性轻视这个儿子,没有寄予任何希望。天平二年,在高澄“偷车”败露,高欢大怒之下想要将高澄废黜的时候,所想到的新一任世子人选不是排行第二的嫡次子高洋,而是非嫡非长的高浟。高洋当时九岁,高浟才几个月大,这么明显的偏心,足以刺激到性情内向,敏感异常的高洋了。多年之后,高洋跑去高浟家里亲手杀掉彭城太妃大尔朱,所说的话也正是在翻旧账,“忆汝辱我母婿时,向何由可耐?”
至于娄妃,所生的其他五个儿子里,有三个美貌的(高澄、高淯、高湛),有一个孝顺的(高演),最小的儿子高济年幼不计,唯独高洋从小丑陋,性情又是最不讨喜的。娄妃也明显很不喜欢这个儿子。不喜欢也就算了,后来干脆在大臣面前数落高洋,先是骂他不如父兄,算个什么东西;后来又对大臣说,高洋既懦弱又没心机,相当皇帝肯定是被高德政这种小人撺掇的。高洋被母亲打击得几乎放弃篡位;而在位后期发狂后,也因为得罪了母亲,激动得想要烧死自己来谢罪。
可见,在父母这样的态度之下,高洋想要找个靠山,有多么困难了。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第三个人,那就是他的亲兄长高澄。俩人年龄相近,共同患难过。也许在富贵之前,高澄对他还是不错的,这份比较温馨的儿时记忆,应该说让高洋自然而然地想要去亲近兄长,而不是其他那些庶出的弟弟,更不是高演等开裆裤还没脱下的小屁孩儿。
高澄自从偷车事件反败为胜之后,又主动出击,谋得在京城另立门户,掌握辅政大权的机会。从这一点看,高澄是个非常有政治眼光和策略的人,他很清楚,即使母亲早已失宠,只要自己在京城这边建立好自己的小班子,羽翼丰满,高欢就算再想废长立幼,也是办不到的事情了。
这一年高澄十五岁,高洋十岁。我认为,此时的高洋应该还没有成熟到为自己将来的仕途铺路的计划,所以,他找靠山的问题,应该往后推迟几年。
是什么促使高洋想要找高澄当自己的靠山呢?我觉得这个原因很简单——高澄是高氏幕府将来的话事人,被众星捧月。人人都向他献殷勤,得到他喜爱的人,都能混得如鱼得水。被高欢怀疑不是自己骨血的老三高浚,正是因为得了高澄的喜欢,才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负比他年长几岁的高洋,而高洋也只有老实爱欺负的份儿。
高洋在找高澄做靠山之前,不是没有努力过。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高洋在别人面前都很老实木讷,在高澄面前傻傻的,胆小怯懦的模样。唯独到了高欢面前,他才会展露自己的真实水平,譬如治乱丝事件,譬如城门口伏兵演习事件。我觉得,这可能有故意成分,他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同时不引起兄弟的警惕和嫉妒。然而他的努力还是失败了,他最后认清,高欢是无论如何,都没有让他当世子的打算。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了,那么他唯一通往成功的道路,就是抱紧高澄的大腿,跟着高澄水涨船高。事实证明,高洋这条路走对了,他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回报。
天平二年(535年),九岁的高洋被封太原公,开府仪同三司,同时还担任了骠骑大将军。注意,这个职位以前是高澄的。
武定元年(543年),“高澄启解侍中,东魏主以其弟并州刺史太原公洋代之”,这一年高洋十七岁。可以判断,正是这一年,高洋随高澄进京,开始被高澄栽培扶植的。并州刺史一职,也是高澄曾经担任过的。
武定二年(544年),“东魏以高澄为大将军、领中书监,元弼为录尚书事,左仆射司马子如为尚书令,侍中高洋为左仆射。”这一年高澄雷厉风行地整顿吏治,惩治贪残,高洋又得了左仆射这个有弹劾百官之权的职位,可见他正式成为高澄的副手。
武定五年(547年),五月,“仆射高洋为尚书令、领中书监”,注意,高洋再一次得到了高澄以前担任过的职位,正式成为可以留在邺城单独辅政的宰相。六月,“高澄将如晋阳,以弟洋为京畿大都督,留守于鄴,使黄门侍郎高德政佐之。”
至此,高洋终于得到了至关重要的职位,京畿大都督,这个职位也是高澄以前担任的。从此,高洋在邺城军政大权一把抓,足可以呼风唤雨了。同时,高洋也实现了自己的初步目标,成为高氏幕府的第二号人物。只要第一号人物高澄出现什么意外,那么非常时期,高洋理应以第二号人物身份递进,继承高澄的位置,成为高氏幕府的话事人。
二 为什么要杀高澄
先分析一下,高澄为什么要任用高洋。
其实高澄这个人的想法和心态,很容易被人看穿,也很容易用人之常情去分析,几乎没有什么秘密。高洋这个弟弟,相貌丑陋,性情木讷,不善言辞,必然不会得到高澄的喜欢。而且,高澄对高洋的轻视,也经常溢于言表,经常嘲笑讽刺这个弟弟,丝毫不留情面。这些足以对内心敏感、睚眦必报的高洋形成非常大的刺激,足以让高洋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为什么在不喜欢高洋的情况下,高澄仍然要栽培扶植这个弟弟当自己的副手呢?
第一,齿序问题。
平时高欢在晋阳,高澄可以在邺城辅政;而高欢长年征战,每次外出,都必然招高澄回晋阳留守坐镇,于是一年到头,高澄都出于两头跑的状态,很累,在邺城没有一个可以彻底信赖的自家人,他不放心。自家人用谁呢?自然是弟弟;而弟弟这么多,该用谁呢?自然是亲弟弟;亲弟弟有好几个,该用哪一个?自然是仅仅比自己小五岁的高洋,而不是比他小了足足十四岁的小毛孩高演。
第二,高洋的自身问题。
高澄需要一个副手,这个副手既要对他绝对听话,绝对服从,又要办事妥当可靠,更不能对他形成威胁。高洋虽然一直装傻,但是高澄不可能相信弟弟真的弱智白痴,他对于高洋的智商是非常有数的,高洋在他不在邺城的时候,当个看家的人,还是绰绰有余的。而且高洋老实木讷,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交际,无法结党营私。也就是说,没野心也没有实现野心的条件,他办事,高澄放心。高欢死后的墓地选择,也是高澄派高洋去的,可见他对弟弟还是颇为信任的。
第三,一点兄弟亲情成分在内。
高洋是和高澄同患难过的弟弟,是高澄看着长大的。高澄的特点向来是对家人非常亲厚,对于那十几个比他小很多的弟弟,他负责管束教育,可以说是起到了“长兄如父”这样的作用。既然对庶出的弟弟和堂弟都很好,高澄没理由对高洋完全冷漠没有感情。虽然讨厌高洋的丑陋傻气,但是高洋对他百依百顺,他自己也觉得愧疚,所以在给弟弟升官和培养弟弟方面,他还是不遗余力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血脉相连,有好处自然也要分给弟弟一些的。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高洋为什么要杀高澄?
高洋这么多年的韬光养晦,辛苦钻营是为了什么?无非是为了出头露脸,掌握权力,实现抱负,再也不用仰人鼻息。当他成为幕府的第二号人物后,需要开始周密审慎地为自己的下一步人生计划做打算了。
第二号人物,这个位置非常敏感,很容易被领导防范,被小人离间,落得个身败名裂,绝对是个非常烫屁股的位置。高澄并非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但是一旦他注意到了谁在谋反,谁想要谋反,那么他的手段绝对是凌厉而毒辣的。被他下狱饿杀的温子升,和元善见合谋的保皇派们,侯景的儿子们,下场都是非常惨烈的,高洋看在眼里,自然是暗暗心惊。
高洋很清楚,高澄并没有打算用他做自己百年之后的继承人,更不会让他当将来的“皇太弟”。高澄将来的继承人,必然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他这个弟弟。他们的叔叔高琛为什么被高欢活活打死,也许并不仅仅是偷了高欢的小妾那么简单。作为胡风浓厚的家族,兄终弟及也是一种合理的继承途径,难保高澄不会在发觉高洋渐渐坐大之后,为了保证儿子将来的安全,提前铲除掉他这个隐患。
高澄用高洋在邺城辅政的前提,是因为他尚未篡位,需要有人在邺城替他看守皇帝和保皇派们。一旦高澄正式登基,高洋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成为了废物。如果这废物继续老实窝囊地缩头度日,高澄自然会让他继续荣华富贵。反之,一旦高澄意识到他有野心,高澄会因为顾念兄弟之情,继续养虎为患嘛?
在高洋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没有野心的,才是高澄的弟弟;有野心的,自然是高澄的敌人。高澄对待敌人,从不心慈手软。
当然,高洋如果为了成全兄弟之情,有始有终,也可以选择一辈子窝囊度日。但是他曾经处在第二号人物的位置上,这始终是个隐藏的火药桶,随时可能会被引爆,他不能保证将来就一定安稳无忧。
还有一条最重要的,他苦心经营这么多年,忍辱负重紧抱高澄大腿,一步步往上爬,所为何来?如果不能锐意进取,实现抱负,让所有看不起他的人都匍匐在他脚下,他以前的努力岂不是付诸东流?
何况,高澄对他多年来的鄙视,嘲笑,欺负,无不是在一次次加重高洋心中的仇恨。高洋是个报复心非常强烈的人,要他窝着这口气忍到高澄死,还要再高澄儿子的统治下继续忍,永远没有报仇雪耻的机会,只怕他早已憋屈到疯掉了。他每每想到这些,恐怕都是无法释怀,又暗暗恐惧的。
于是,动机有了,下面再看看他的“作案条件”和策划步骤。
三 高洋的布局
高澄在高欢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搞定了外敌,搞定了内患,扫清一切篡位障碍。开疆拓土,功勋业绩日臻顶峰,不说是“威加海内”,起码也是叱咤风云了。
想他死的人,肯定很多,西魏、元氏、侯景都想他死。不过他们一个个陆续失败了,有的还败得很惨,连命都丢了。可以说,到了武定七年夏秋之际,高澄已经强大到外力几乎无法摧折的地步了,正因为如此,他才容易放松警惕,骄纵麻痹,认为没有人可以威胁到他,他已经百毒不侵,无所不能了。
越是如此,他越容易忽略“灯影黑”,越是不会去提防他所信任的自家人。高洋这个老实听话的弟弟,他怎么会想到去防备呢?试问,外人想杀高澄,能否做到对高澄的生活起居,作息时间,护卫漏洞了如指掌,掌握到滴水不漏?能否看准时机下手,一举得手,然后用最迅捷也最完美的手段善后,不会殃及到自身,同时又有绝对把握能让自己在事后获得最大利益?
来说说高洋所具备的条件。
首先,他既是宰相,又掌握京畿兵权。高澄在高洋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多数在晋阳坐镇,调兵遣将,邺城这边基本是高洋管理。高澄的府邸戒备森严,自有高澄自己的亲信管理。但是高澄的外宅,也就是他既用来莅政,又用来泡妞的东柏堂,平日自然可以交由高洋负责打理。高洋这样的身份,安插进去几个奸细刺客的,不成问题。
高洋既然有兵权,又是第二号人物,可以保证自己在高澄突发意外死掉之后,能够迅速掌控局面,得到勋贵支持。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本,外人如何能够拥有?
其次,高洋可以清楚地掌握高澄的具体动向,甚至知道大部分高澄的政治谋划,军政大略。知道他身边没有几个侍卫,疏于防范。因为了解,所以他能够选择最恰当的时间,安排恰当的人,对高澄制造致命一击。
这个时机是什么?关键点在于高澄让元善见立太子这一举动。高澄从颍川凯旋归来,位极人臣,已经没有任何上升空间了,只有篡位。他的举动也能让人推测出他的这个打算——他谢绝了元善见给他的所有封赏,同时请元善见册立太子。
知道他和元善见关系的人都清楚,这时候,高澄和元善见的矛盾早已不可调和。高澄想要元善见主动将皇位禅让给他,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他又是个比较汉化的人,注重得位体面,所以不会强行去抢。既然元善见不想让位,他为了保持表面光鲜,只能采取一个迂回手段。这个迂回手段,我分析如下:
先册立元善见和他妹妹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反正是个小孩,任由摆布。然后秘密毒死元善见,立太子长仁为新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一些得到授意的大臣就会上 “劝进表”,一面劝小皇帝禅让,一面劝高澄接受禅让。等到这些把戏玩得差不多了,火候到了,高澄就可以实现他的稳定过渡策略,太太平平地得到外甥的禅让,彻底完成他将晋阳霸府向一国政权过渡的重任了。
高澄的这个打算,高洋自然是知晓的,还包括他的那几个心腹重臣,这个极小范围的人清楚具体步骤,包括具体时间,日程表。
高澄在七月份回到京城,请立太子。八月初八早上,元善见正式下诏大赦,建立东宫。这一天,百官自然会去朝贺,高澄和高洋都会去。高洋很清楚,用不了多久,元善见就会被秘密除掉,高澄就会从外甥手里得到皇位,时间紧迫,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想要成功,他必须抢在高澄篡位之前,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解决掉高澄。刺客既然已经布置好,时机也基本成熟,为了防止夜长梦多,高洋还是作出了决断。
于是,上午元善见册立太子,下午高澄被杀,时间掐的这么精准,如果不是处心积虑的谋算,如何能巧合到这个地步?
更有意思的是,高澄的死亡方式是被一群刺客明目张胆地砍死,而不是被稀里糊涂地投毒,中毒身亡,或者在路上被暗箭射死。如果是外人,无法做到有把握的,极周密的善后,那么哪个敢在高澄的宅子里潜伏七个刺客,在宅子内公然杀人,完全不害怕这些刺客被捕之后,将他们这些幕后主使供出的?
这种血淋淋的,异常骇人的刺杀方式,也很符合高洋的的行事风格。快刀斩乱麻,同时也是快意恩仇。为了保证能砍死兄长,完全既定目标,他下足血本,一口气安排了七个刺客,可见他在事前,应该掌握到高澄身边的人,无法抵挡这七个刺客,这是非常精准妥善的计算。
八月八日这一天上午,也可能是中午。散朝之后,高澄和陈元康、崔季舒、杨愔一起,回东柏堂密商百官名单。很可能,在东止车门口,两兄弟见了最后一面,高澄也许还让高洋和他们一到去东柏堂议事,被高洋以公务为由推托掉。高洋随即从这道门出去,去了东城的双堂,也就是他平时用来办公的地方,作用和高澄在北城的东柏堂相似。
如此,制造了充足的不在场证据。同时,他还给自己留下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和空间,足以秘密拉起那支属于他自己的小分队,整装待发。在得到讯号的第一时间赶到东柏堂,杀人灭口,完美善后。
况且,如果高洋随着高澄去了东柏堂,一来无法分身召集队伍,二来在刺客动手的时候,难道要他像崔季舒一样躲进茅厕,将来传出去,人人都说大将军遇刺的时候,太原公躲在厕所不敢出来?那简直是个天大的笑话,高洋届时如何对娄妃和勋贵们解释?
于是,两兄弟在止车门口的最后一面之后,分别去了北城和东城。几个时辰之后,再见面时,高澄变成了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高洋却成了高氏幕府第一人。
四 生死瞬息
高洋为什么要选择兰京?
兰京是梁国大将,徐州刺史兰钦之子。这样的富贵出身,注定了他不会心甘情愿给高澄当个卑微的奴隶,终此一生的。有意思的是,高澄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起初对他非常宠爱,可能也就是这样,惯出了兰京的脾气,令他恃宠而骄。可得到高澄的恩宠,终究不如回梁国好,所以兰京一门心思想要离开高澄。高澄的执拗劲儿上来,偏不让他走,又是打骂又是威胁的,终于刺激到了兰京,让兰京动了杀机。
兰京有个弟弟叫兰改,应该是在武定五年底,寒山一战后被俘虏到东魏的,和他一起沦为高澄兄弟的奴隶。有趣的地方来了,兰改居然很快混成了高洋身边的带刀侍卫。带刀侍卫想要刺杀主人实在太轻松了,不是死士,不是非常可靠的人,是无法担任此职的。兰改作为一个敌国战俘,高洋那么谨慎小心的人,怎会放心让他当带刀侍卫?此事大不合理。
当然,有个很合理的解释,那就是高洋借着提拔兰改的机会,和兰改混熟,诱导他去鼓动兰京,动手行刺高澄。事成之后高洋做主,秘密放他们回南梁。这点骗术不算多么高明,可最终他们还是做了,说明兰氏兄弟的智商也就是那么回事,足够被高洋骗的。
何况,当时东魏几乎所有人都被高洋骗了,包括高澄,所以兰氏兄弟的受骗,也并不冤枉。
选择兰京的最大好处在于,最方便善后。兰京痛恨高澄,自觉前途无望,杀心早有,高洋派早已安排好的那六个刺客配合兰京,他自然应承,不会推却。兰京是梁国人,此时侯景乱梁,两国差不多是敌对关系。高澄死后追究凶手,凶手的幕后主使是谁,谁也想不明白。高洋作为主事人,只消把兰氏兄弟都杀掉就可以结案了,反正他们的家人都在梁国,没法追究。
兰京因为被高澄痛打,回国无望,愤而杀掉主人,同归于尽。没有任何人指使,纯属个人恩怨。既撇清了高洋的嫌疑,又不会牵扯到元氏和保皇派,鲜卑勋贵,三股势力相安无事,可以保证大局稳定,以便于高洋顺利继承。多么完美的人选,多么完美的解释?
因此,高洋在借口去双堂办事,暗中拉好队伍之后,对兰京下达了动手的命令。
从兰京在高澄和三个大臣密商时,不经传唤,就擅自进去送食看来,他此时已经打算动手,只不过先来探察一下局势,看看高澄身边有什么人,会不会造成什么妨碍。高澄之所以看到他发怒,可能是认为他鬼鬼祟祟想要探听机密,故而对他没有好脸色,将他斥退。
兰京心中有鬼,又碍于室内不是高澄一个人,犹豫不决,所以刻意折返回去偷听。结果,他听到了高澄所说的那句“昨晚我梦见此奴杀我,待会儿我就杀掉他”。
这句话彻底将兰京推向深渊,促使他当机立断,迅速折返厨房,和六个早已准备好的刺客一起,拿走了厨房里所有刀具。由兰京最先进去,假装送食,趁机行刺。另外六个人负责对付高澄留在外面的两个侍卫(当然也可能是三五个,其他没有官职的普通侍卫没有留名罢了),阻断高澄的最后一线生机。
再说高洋。
在等待讯号传来的时间里,注定是高洋一生中最漫长最难熬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他想过了什么?有没有犹豫过,有没有一点点恻隐之心和对兄弟亲情的顾念?这个,就无从知晓了。
不过,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紧张,多么的亢奋,多么的焦躁。像一只蛰伏于草丛中随时准备跃起扑出的豹子,表面沉静,其实极度危险。
如果他没能杀掉高澄,反而暴露自己的话,结局只能是死路一条,高澄不会因为他是亲兄弟而饶过他的。同样身为高欢和娄昭君的儿子,同样生长于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这对兄弟的骨子里都有着残忍和凶悍的基因,高澄可能为铲除祸患杀掉他,他也可以为了攫取权利保全自身而杀掉高澄。兄弟情分,到了帝王之家,实在脆弱得不堪一击。
高洋也可以准备着,一旦败露,就立即逃跑。可是,整个东魏,根本没有他的栖身之地。作为高欢合法继承人的高澄,只需要一道命令,就足以让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在这个国家里,连他的母亲都不会支持他,在两兄弟之间选择他。如果娄妃知道他居然谋害高澄,定然极度失望,极度痛恨他。如此,他还能其他活路吗?
所以,在等待的时间里,生死胜负,不过是瞬息之间的事情。要么高澄死,他笑到最后;要么高澄侥幸躲过,他万劫不复。如此豪赌,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正因为他是高洋,才做得到。
万事俱备,加上东风,他终于赌赢了。在第一时间赶到东柏堂时,他干脆利落地砍下了七个刺客的头颅,然后将他们碎尸万段。杀人灭口之后,他只消利用高澄的尸体,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得勋贵支持,成为高澄的继任者了。
当晚,在接下来是否去晋阳的问题上,“帝遑不能决”,我想,高洋在杀死哥哥之后,的确有过那么一点害怕和慌张,不过他毕竟还是平稳度过了。若干年后,已经成为皇帝的高洋在一次醉酒后,突然想起了东柏堂的事情,想到当时高澄的侍卫长,现在的左右都督王师罗没有拼死救高澄,他顿时气意难平了。
“尔与纥奚舍乐同事我兄,舍乐死,尔何不死?”
北齐高澄的妻子是谁?高澄后妃有哪些
北齐高澄的妻子是谁?高澄后妃有哪些
高澄(521年―549年),字子惠,小字阿惠。高欢长子,祖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生于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县),东魏权臣。
为东魏权臣高欢正妻娄昭君所生,自幼聪慧过人,严明有大略,具备政治天赋,深得高欢喜爱。十五岁入朝辅政,通过改革官员选举制度,惩治贪贿,整顿吏治,制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确立了权威,在高欢去世后顺利掌控了东魏政权。高澄对高氏地位的巩固,东魏、北齐间政权的过渡贡献颇大。高欢死后,高澄击溃叛将侯景,以反间计乱梁,拓两淮之地,收复河南,在短期内团结东魏统治阶层,开始为北齐建立做准备,受魏禅前夕为膳奴所刺杀,年仅29岁。
后妃
嫡妻静德皇后元仲华
外妇东魏琅琊公主元玉仪
外妇元静仪
妾柔然公主郁久闾氏
妾宋氏
妾王氏
妾陈氏
妾燕氏
妾李昌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