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

中文名:华盛顿·欧文

外文名:Washington Irving

别 名:美国文学之父

国 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纽约

出生日期:1783年4月3日

逝世日期:1859年11月28日

职 业:作家

主要成就:著《见闻札记》开创美国短篇小说传统

代表作品:《纽约外史》、《见闻札记》

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

美国文学之父 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华盛顿·欧文简介

华盛顿·欧文是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号称美国文学之父。1783年4月3日出生在纽约一个富商家庭。从欧文少年时代起就喜爱阅读英国作家司各特、拜伦和彭斯等人的作品。欧文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纽约外史》。 1819年,欧文的《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华盛顿·欧文,美国作家。出生于纽约。他的父亲是纽约富有的五金商人,长老会执事,政治上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他敬重华盛顿,因而给儿子取名为华盛顿。欧文幼年体弱多病, 16岁辍学,先后在几个律师事务所学法律,但对法律并没有兴趣,喜爱文学,从小喜欢看《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这种历险故事,还常常钻到剧院里去看戏。欧文后来最知名的作品是《见闻札记》,写的就是在外游历的故事,不能不说是幼时受到了读书的影响。1802年,19岁的欧文在《早晨纪事报》上发表了几篇书信体散文,崭露头角。1804年因病赴欧洲休养,到过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作了大量旅途笔记,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一度想成为画家。1806年回国后在弗吉尼亚州任律师,后帮助他的两个哥哥经营进口生意。他对法律和经商之道都不甚精通。这时他与律师霍夫曼的女儿玛蒂尔达订婚,妻子早逝于1809年,后来他虽有过几次恋爱,却一直过着独身生活。

1807年,他和哥哥威廉等人共同创办一种不定期刊物《杂拌》,沿袭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亨利·菲尔丁以及约瑟夫·艾迪生和理查德·斯梯尔的《旁观者》的传统,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显露出他的幽默、风趣和含蓄的讽刺才能。

纽约外史

欧文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化名狄德里希·尼克尔包克尔所写《纽约外史》(A History of New York,1809年),作者自称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以逗趣的形式体现我们这个城市的传统;阐述本地人的脾性、风俗和特色;给本地的风光与场所以及熟悉的人物披上一层唤起想象力的怪念丛生的联想”。书中讽刺了荷兰殖民者在纽约的统治,驳斥了殖民主义者为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所制造的荒谬的论据。这部作品受到欧美广大读者的欢迎,英国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曾说,他从未读过这样酷似斯威夫特的风格的作品。 在这之前,美国虽然获得独立已有三十余年,但在文学方面却始终未能摆脱英国的束缚,创作出足以代表这个新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作品来。欧文运用本国题材写出的《纽约外史》这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对于促进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纽约外史》虽风靡一时,而欧文并没有进一步发挥他的文学创作才能。此后10年,除1812年战争期间曾于1814年担任过短期军职之外,一直在帮助他的哥哥经商,1815年欧文去英国利物浦在他哥哥所开设的分行工作;1818年分行因经济萧条而倒闭,欧文留居英国,以写作为生。

1820年,欧文将他游遍英国的名胜古迹,怀着对英国古老文明的仰慕和对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向往,陆续发表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共32篇;结集为《见闻札记》(A Sketch Book)出版,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写了英国和美国古老的风俗习惯以及善良淳朴的旧式人物。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欧文自己则说:“我只想在全国协奏曲里吹长笛伴奏,而让别人来演奏小提琴和法国号。”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其中的散文《威斯敏斯特教堂》、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不衰之作。欧文还在《英国作家论美国》一文中回答了一个英国作家以极为轻蔑的口吻提出来的问题:“有谁会读一本美国的书呢?”欧文说:“……荣誉和声望并不单靠英国的意见,广大的世界才能给一个国家的名誉作出公断。”有人认为欧文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美国文学的独立宣言。之后,欧文写了体裁相似的《布雷斯布里奇田庄》(Bracebridge Hall,1822年)和故事集《旅客谈》(Tales of a Traveller,1824年),这两部作品都较《见闻札记》逊色。

1826年在马德里任美国驻西班牙大使馆馆员。搜集了许多有关哥伦布的珍贵资料,游历了格拉纳达的名胜,并在阿尔罕伯拉宫逗留了将近三个月。这一切激起了他对研究西班牙历史的兴趣。1829年前后,他写了三部有关西班牙的著作:1828年发表《哥伦布的生平和航行》(The Life and Voyages of Christopher Columbus)。1829年发表《攻克格拉纳达》(The Chronicles of the Conquest of Granada);同年出版游记、随笔和故事集《阿尔罕伯拉》(Tales of the Alhambra,1832年)。欧文在《阿尔罕伯拉》中以优美的笔调描绘西班牙险峻而悲凉的荒山原野,具有南国情调的幽雅的园林,质朴豪爽的西班牙人民及其风俗人情,同时也生动地叙述了西班牙民间和历史上有关摩尔人的神话和传说。在《阿拉伯星占家的传说》里,欧文利用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揭露了侵略成性的统治者阿本·哈巴兹残忍荒淫的面目,以及道貌岸然、以哲人自居的星占家的卑鄙丑恶的灵魂。在《摩尔人遗产的传说》里,欧文塑造了朴实勤劳、见义勇为的卖水的贩子柏勒吉尔,与贪婪暴戾的法官和警察作对比。

从政经历

欧文曾任美国驻英公使馆秘书。牛津大学曾授予其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英国皇家学会也向他颁发了勋章。1832年欧文回到美国,在纽约受到热烈欢迎。由于读者迫切需要他描写本国的生活,他曾到新开发的美国西部进行考察,写了《草原游记》。他还根据大皮货商约翰·雅各布·阿斯特提供的材料。为这个大财阀写了一部发家史:《阿斯托里亚》(1838年)。

1842年再度赴马德里,出任美国驻西班牙公使。

1846年回国,晚年是在他曾经描写过的睡谷附近度过。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是3部传记:《哥尔德斯密斯传》(The Life of Oliver Goldsmith,1840年)、《穆罕默德及其继承者》(Mahomet and His Successors,1849-1850年)和5卷本《华盛顿传》(The Life of George Washington (5 volumes),1855-1859年)。其中以《哥尔德斯密斯传》写得较好。欧文于1859年11月28日逝世。 美国人民为了怀念这位在文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在纽约下半旗致哀。

华盛顿·欧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关于他的作品风格是什么样的

作品风格

华盛顿·欧文向往田园生活和古代遗风,最爱写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主要作品的大部分题材都是欧洲的,极少描写美国的生活,作者尤其关注奇闻轶事和穷乡僻壤的风俗习惯。他的作品大部分以英国为背景,有充满浪漫色彩的传说,也有对英国风俗习惯的描写及旅行随笔。

欧文的短篇小说,因为它们充满了奇幻色彩,大部分都取材于欧洲地区的古老传说,显得极其神秘离奇。他的《鬼门关》,那是一个关于鬼魂、冒险、寻宝的故事,虽然情节没有那么的错综复杂,却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欧文叙述事情的口吻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者坐在篝火旁略带睡意地讲故事一样,有一种非同一般的魔力-读者在看《睡谷的传说》时仿佛也受到那个被施咒语的小镇的影响,变得头脑昏沉,相信起灵魂和索命的怪物来。但读者看这些故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害怕,只是感到十分好奇,想尽快往下读好一探究竟。每一个结局都是很富有神秘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如《鬼新郎》中的有情人终成眷属,黄金梦里家境衰败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最终变得富有等等。欧文的短篇无疑也反映了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因此更显得真实动人。

作品列表

1、《纽约外史》(A History of New York,1809)

2、《柑掌录》(即《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 of Geoffrey Crayon, Gent.1819-1820])——其中收录  《睡谷的传说》(The legend of the Sleepy Hollow)和《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等名篇 (《见闻札记》开创了美国短篇小说的传统)

3、《布雷斯布里奇田庄》(Bracebridge Hall,1822)

4、《旅人述异》(即《旅客谈》[Tales of a Traveller,1824])

5、《哥伦布的生平和航行》(即《哥伦布传》[The Life and Voyages of Christopher Columbus,1828])

6、《哥伦布同伴航海及发现》(Voyages and Discoveries of the Companions of Columbus,1831)

7、《攻克格拉纳达》(The Chronicles of the Conquest of Granada,1829)

8、《大食故宫余载》(即《阿尔罕伯拉》[Tales of the Alhambra,1832])

9、《阿斯托里亚》(Astoria,1836)

10、《哥尔德斯密斯传》(The Life of Oliver Goldsmith,1840 [revised 1849])

11、《穆罕默德及其继承者》(Mahomet and His Successors,1850)

12、《华盛顿传》(The Life of George Washington [5 volumes],

作品欣赏

《瑞普·凡·温克尔》

《瑞普·凡·温克尔》以殖民地时期哈德逊河畔一个山村为背景,描写了贫苦农民瑞普·凡·温克尔的奇特遭遇。瑞普是一个心地善良、和蔼可亲的人,他乐于帮助别人,但在自己家里却十分懒惰。为了逃避妻子的责骂,瑞普有一天带着猎狗躲进了森林。谁知

,他来到的是一个被魔法控制的地方。在那里,瑞普喝了一种奇妙的饮料,倒头便睡,一觉就是20年。当他醒来回到家里时,发现家乡的一切都变了样,他记忆中的那个时代早已变成了历史。作者通过瑞普那看似荒唐的遭遇反映了独立革命前后北美大陆上乡村的社会状况。同时也巧妙地暗示了这场革命成功以后,广大民众并没有在生活上得到丝毫改善,从而对现实进行了讽刺。作品还开创了美国文学反抗专制思想的个人这样一种典型形象。

睡谷的传说》

《睡谷的传说》的故事背景,与《瑞普·凡·温克尔》十分相似。“睡谷”是哈德逊河畔一个幽僻的山间小村,那里清幽恬静、与世隔绝,村民们思想闭塞,对各种鬼怪深信不疑。穷教师伊卡鲍德·克莱恩看上了富家女儿卡特琳娜,还梦想有一天能成为富有的庄园主。他穿着寒酸的“礼服”去参加卡特琳娜家里的舞会,回家的路上碰上一个没有脑袋的“骑士”,这个“无头骑士”紧跟他的后边,把这个最怕鬼的穷书生吓得魂不附体。最后,那个“鬼”把抑在胸前的“头”(一个大南瓜)高高举起,向他狠狠扔去,结束了这场“夜袭”。原来这是卡特琳娜和与她热恋着的小伙子一起搞的恶作剧。伊卡鲍德弄清事实后,羞得无地自容,只好不辞而别,到外地教书去了。在这个故事中,欧文以极富诗意的语言描写了宁静乡村的理想生活和村民们淳朴、善良、幽默的性格。故事也含蓄地批评了社会现实:幽静的乡村反衬出喧嚣的城市;早期移民的单纯善良反衬出资产阶级的卑微和龌龊。

相关评价

欧文是散文大师,是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文笔优雅自然,清新精致,时常流露出温和的幽默。他能够在描写现实生活的细节中巧妙地体现他的幽默与幻想。他的浪漫气息给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增添了不少风采和魅力。他厌恶资产阶级的浅薄与庸俗。他从资本主义前的传统观点出发,对殖民主义者的无耻欺诈和残酷剥削以及他们屠杀印第安人的罪行进行讽刺和揭露。他的讽刺往往都能击中要害而不失之于尖刻。他的一些优秀的散文和故事已成为典范。他的缺点在于书卷气较重,有时流露出感伤的情绪。但是,欧文是一位乐观的幽默家,他没有某些文人那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对人类充满信心,即使在缅怀古人、凭吊陈迹的时候,也没有悲观失望的情调。

中国影响

1877年,清朝官员张德彝出访英国时,见到了根据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改编的戏剧。回国后,张德彝在出访记录中记述了对它的感受。30年后,早期翻译名家林纾将《见闻札记》译成中文,取名《拊掌录》,这是欧文作品的第一个中译本。在林译中,《瑞普·凡·温克尔》被译为《李伯大梦》。此外,林纾还翻译了《旅人述异》和《大食故宫余载》等书。林纾在序中说:“欧文气量宏广,而思致深邃而便敏,行文跳踊变化,匪夷所思。其雅趣高情……又博古,广哀遗典,叩以所有,无不立应。”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欧文作品的中译本,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量渐渐多了起来。1994年,百花洲出版社推出了王星贤等人翻译的《旅客奇谈》,讲述了很多荒诞奇怪的故事;2000年,湖南文艺出版推出了《欧文经典散文选》,其中包括了《乡村的骄傲》、《伦敦的星期天》等21篇散文;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睡谷的传说》,收录了欧文的8篇小说。

《见闻札记》则有两个新译本出版,一是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的版本,译者是刘荣跃,二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的版本,书名为《见闻录》,译者是李长兰等人。江苏文艺出版社也有一个译本,由潘艳梅、韦春红翻译,译为《英伦见闻录》。

欧文的作品是中国读者所熟悉和喜爱的。他的几部名著早已经林琴南介绍过,其中有《拊掌录》(即《见闻札记》),《旅人述异》(即《旅客谈》)和《大食故宫余载》(即《阿尔罕伯拉》)。解放后翻译的有《阿尔罕伯拉》、《欧文短篇小说选》和《见闻札记》。

华盛顿·欧文的童年是什么样的 他的少年时代是怎么过的

华盛顿·欧文出生于纽约威廉街的一幢房子里,那儿大约在富尔顿街和约翰街的中间。次年,一家人搬到街对面一幢当时显得结构奇特的房子,其山墙端有屋顶通风窗朝向街道。它的样式——很可能其砖块——都来自荷兰。少年欧文即在这个家中长大,它直到他去世前十年的1849年才拆除。那时爱国军占领了城市。“华盛顿的使命完成了,”欧文的母亲说,“孩子将以他的名字取名。”那位第一任总统再次来到新政府的第一个所在地纽约时,家中的一个苏格兰女佣莉齐产生了人们普遍具有的热情,一天跟随英雄进入一家店铺,把少年欧文带到他面前。“瞧,阁下,”她满脸通红地说,“这个孩子是以你的姓取名的。”严肃庄重的弗吉尼亚人把一只手放到孩子头上,向他祝福。假如总统知道他正抚摸着自己未来的这位传记作家,那么这一抚摸再有效不过了,虽然本来可以再停留得久一点。

在我们这位作家出生时,纽约是一座约有两万三千名居民的乡村城市,它围聚在炮台公园周围。城市尚未向北延伸至如今的市政厅公园。更远处,在当时和以后几年里也只是乡村住宅、果园和麦田。城市在战争中几乎被烧毁,变得荒废残破。在荷兰和英国居民之间仍然有一种明显的分隔,尽管欧文全家似乎与两个民族中的优秀者都亲密友好。生活习惯是原始朴素的,行为举止自由随意,令人愉快。人们在餐桌上欢乐开心,那是一种时尚,大家在谈话中仍然使用强劲的感叹语。居民们以其欢快热情、机智活泼的特点,成为目前这座都市的先驱。1732年创办了一份报纸,从1750年起就有了一座戏院。虽然城市具有乡村的模样——房子有一些奇特的老虎窗,小巷和道路弯曲零散,街道中间放着水泵——但是它不无城市的抱负,已经颇具都市的氛围。

(欧文作品:见闻札记)

这些便是少年欧文的文学才能得到发展的环境。他父亲是基督教长老会的一名执事,是个沉静虔诚的男人,有着“苏格兰长老会誓约支持者”的那种严厉,与家人交往也很严肃,对孩子们的娱乐冷漠淡然。他是个颇有个性、非常正直的人,深受同伴尊敬。他努力培养孩子,让他们在健康的宗教信条中长大,不给他们的生活里留下浅薄轻浮的余地。母亲则更亲切一些,她在感情的驱使下善于表露,她的温柔性格和杰出才智赢得了孩子们充满爱意的尊敬;若非如此,父亲在家中实行的冷漠严厉的戒律便无法忍受。他们敬畏父亲。他的虔诚未能唤起他们的任何宗教情感,对于似乎视一切令人开心的东西为邪恶的教义,他们感到厌恶。少年欧文充满活力和幽默,十分天真顽皮。对于宗教的严肃性他并不当真,觉得反感,这让他的母亲有些焦虑;他的传记作者说,她会在半带忧郁的赞赏中看着他,大喊道“:唉,欧文!你要是表现得好些就对啦!”他喜欢音乐,这后来在生活中变成了激情和对戏剧的强烈喜爱。这种暗自对戏剧的喜爱,最初是与一个多少比他年长却注定成为其文学伙伴的人一道产生的——此人便是詹姆斯·K.波尔丁,他妹妹就是欧文的哥哥威廉的妻子。任何时候只要欧文能够放纵一下,他都会早早地偷跑到约翰街的剧院,一直待到九点钟回去参加家庭祷告,之后回到自己房间,再溜出窗口,从房顶上爬下去,进入一条后巷,再返回去欣赏正戏后加演的短剧。

(欧文作品:纽约外史)

年轻欧文接受的学校教育断断续续,几个老师差不多都无能,他在十六岁时就没上学了。教学似乎比较散漫或不够踏实。他学了几个月拉丁语,但没再涉足其他古典东西。在日常学习中,这个英俊、心善、真诚、敏感的少年无疑游手好闲,不过他也吸收适合自己的知识。他在传播中的英国文学作品里,在《鲁滨逊漂流记》里和“辛巴达”身上找到了养料。十岁时《疯狂的奥兰多》激发了他的灵感。他贪婪地阅读航海和旅行的书籍。他可以写一首优美的诗,喜欢涂写,从写作幼稚的戏剧中得到训练。实际情况是,这男孩好像是个喜欢梦想和游荡的人。他自己说,他经常在风和日丽之际漫步于码头,看只只船儿远去,梦想着随之漂向天涯海角。他的哥哥彼得和约翰被送到哥伦比亚学院,假如欧文没有对系统的学习感到厌恶,很可能他也会得到同样的优越条件。十六岁他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然而他是个心不在焉的学生,从来没对这个职业产生兴趣,也没学到多少法律知识。他坐在事务所里却读着文学作品,在自我修养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不过他既喜欢书籍,又喜欢漫游和交往。我们看到,1798年他在威彻斯特郡度暑假,带着枪去睡谷地区探险,后来他让那里成了一个魔幻地方。

(欧文作品:美国见闻录)

1800年他去看望住在莫霍克谷的已婚姐姐,第一次航行于哈得孙河上,成为赞颂其美丽风光的第一人。1802年,他成为霍夫曼事务所的一名法律助理,开始与文雅可爱的霍夫曼一家有了持久的亲密关系,这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一生。他的身体总是虚弱,朋友们这时吃惊地发现他出现肺病的症状。无疑,他因为身体不好而厌恶十分严格的学习,两者颇有关系。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他用大量时间去哈得孙河和莫霍克远足,到远至奥格登斯堡荒野和蒙特利尔的地方探险,使他的身体状况大为好转,也让他高兴地接触到奥尔巴尼、斯克内克塔迪、波尔斯顿和萨拉托加-斯普林斯令人愉快的社交界。这些探险和游览为他今后提供了素材,也让他在快乐的通信中练了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