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贺若敦
所处时代:北周
去世时间: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十月
北周将领贺若敦生平简介,其子贺若弼为隋初著名将领
贺若敦(517-565)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十月,贺若敦因口出怨言,为北周晋王宇文护所不容,逼令自杀。其子贺若弼为隋初著名将领。
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南朝陈太尉侯瑱等领兵进攻湘州(今湖南长沙),北周马上派遣军司马贺若敦渡江援救。贺若敦出师告捷,连连打败侯瑱,乘胜进驻湘川地区。不久,秋水暴涨,侯填乘势占据江面,截断周军退路,把贺若敦孤军堵在江南,并想通过长期相持的策略,拖垮周军。
北周占领湘州,时日不长,当地百姓归心未服,在贺若敦与侯瑱相持期间,百姓常常乘坐小船,送些粮食和鸡鸭等家禽犒劳、接济陈兵。两军相持,供应是最大的难题,而百姓主动接济陈兵,这使贺若敦深感不安。于是他心生一计,叫部下军士扮作百姓,也乘船划向陈军,同时让披甲战士藏伏船中。陈兵望见船来,以为又是百姓前来馈赠,他们并不戒备,大摇大摆跑来接迎。这时船中战士突然出击,一举将接迎陈兵全都擒获。这样进行了几次,陈兵吃亏不小,于是成了惊弓之鸟。后来,如果有人乘船而来,即使真是馈送食物的百姓,他们也不敢接纳,而不准他们靠近。百姓见此情状,渐渐地也就不再前往馈送了。
还是两军对峙期间,贺若敦部下兵士,常常有人反叛投敌,侯瑱十分高兴,派船接迎,并优待他们。为了遏制逃兵,贺若敦叫人挑出一匹战马,牵往船上。待马接近船只,则令船上兵士用鞭子狠狠抽打,于是将马牵回岸上。接着又赶它上船,等它刚要上船,船上兵士又抽鞭猛打。如此牵上赶下,猛拍猛打,反复多次,那马便渐渐地怕上船只,即使驱赶,也畏缩不前。随后,贺若敦预先在江岸埋伏一队军士,再指派一名士兵骑上那匹通过训练而畏船的战马,奔往江边,声称投降陈军。陈兵象先前一样,马上派船接迎。船至岸边,陈兵上岸牵马,谁知那马却无论如何也不愿上船,于是,船上陈兵纷纷上岸,各逞其能,驱赶那匹战马。就在他们折腾战马的时候,江岸伏兵突然跃起,一阵击杀,上岸陈兵被杀得片甲无存。这样,陈兵又上了大当,不得不接受教训。从此之后,他们再也不敢接迎逃兵,非但不敢接迎,相反派人掩杀。由于没有接迎而且有杀身的危险,北周军士再也不敢背叛投敌了。
父亲锥舌诫都没用,贺若弼还在死在这上面了!
平定江南时,有两人立下大功,一是贺若弼,一是韩擒虎。贺若弼击败陈朝最强大的精锐部队,队友韩擒虎拿下陈叔宝,终结陈朝,统一天下。
贺若弼出生于将门之家,他的父亲贺若敦以勇猛出名,曾经担任过金州刺史,但是贺若敦是个武夫,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自然也不懂什么政治权术。他对北周晋王宇文护的所作所为,很不满,在公众场合也发牢骚,话传着传着就变了味,宇文护听也很不高兴,最后逼着他自杀。贺若敦在临死前对儿子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这话是再明白不过了,虽然并没有什么大罪,但说多了话,祸从口出,好好收敛,却是自己含恨而终的导火线。
贺若弼在父亲去世的头几年里,还算遵守父亲的遗言,但是在平陈后,他却渐渐忘了。
公元589年,隋文帝大封群臣,贺若弼得到了最高级别的奖赏,登上皇帝的宝座同坐,布帛八千段,越级授予他上柱国,进爵位为宋公,后来还增加了金银财宝,送了个陈叔宝的妹妹给他当小妾,够可以了吧。相较于韩擒虎只进级为上柱国,布帛八千段,爵位还没得加,贺若弼应该明白了。
但是他却忘记了父亲当年给他的教诲,不断地为自己,为家族埋下了一颗颗炸弹。
一笑周罗睺无能。
周罗睺是原陈朝水军都督,勇猛善战,却终因陈叔宝的瞎指派,吃了一大败仗。隋文帝亲自好言安慰他,让他安心待在大隋,有他出力的地方。周罗睺很感动,但贺若弼却在人家一把鼻涕一把泪时说:“我听说您前往郢汉指挥,料到扬州唾手可得,结果隋朝大军很顺利就过江了,就如我料定的一样。”这话说的很糟糕,对于隋方的贺若弼而言,已然胜利后,还当面嘲笑敌方将领,是很没有大将风范的小人嘴脸。同时,隋文帝安慰在前,他却讽刺在后,在隋文帝听来,很不感冒,于是,威风没耍成,皇帝的脸也被扫了,贺若弼被周罗睺将了一军,而似乎和他赌气似的,隋文帝也随即授予周上仪同三司,狠狠地打了贺若弼一记耳光。
二讨好文帝不得。
在平陈前,贺若弼把自己的方略写成一册,题上大名《御授平陈七策》。文帝看了看题目,火就来了,但还是耐着性子没发作,甩给他一句话:“你想提高我的名词,可是我不想求名,你自己把它记载到家史中去吧。”贺若弼傻里巴唧的,你写就写吧,还来个御授,皇帝自己愿意这样才行,你一个武夫,还搞得这么隆重,这么往自己脸上贴金干嘛呢?文帝没收拾已经算不错了。
平陈后,贺若弼的地位猛升,他的兄弟中不管郡公刺史列将等职务,家里的珍宝也多得很,至于婢妾侍女全部绫罗绸缎的穿着,好几百号人,莺莺燕燕的,看着真舒服。可是隋文帝不高兴了,你小子,给点阳光就腐烂了,没看见宫里面连皇后娘娘都不舍得穿件漂亮绸缎,你家连个丫头都敢这么奢侈,把皇帝老儿放哪了?于是,当突厥使者来进贡的时候,隋文帝摆出韩擒虎来,说他就是抓获陈国天子的将军,狠狠地压了贺若弼一把。
三骂高熲杨素饭桶
公元592年,贺若弼已经升为右领军大将军。此时元勋们死的死,退的退,尤其是他的老对头韩擒虎已经于本年去世,他更是觉得自己在朝中无人能及,就差一个宰相的头衔了。但是,现实总是那么残酷,他巴巴地等着提拔,结果呢,杨素当上了尚书右仆射,他却还只是个将军,他心里极度不平衡,没好脸色,也没好听话。他有些话还不止说一遍,就如现在某些朋友一样,重要的话讲三遍,他扬言:“高熲,杨素两个人当宰相,就只是会吃饭而已。”
这话估计除了他自己,没一个人会觉得好。尤其是隋文帝看来,这简直就是骂他没眼光啊,选个宰相是饭桶,硬是把有通天策地之能的人才给遗漏了,不是昏君是什么?!再就是高杨二人听来也不得劲,这二人是什么人啊,高熲本就是记仇之人,想当年李德林就被他给整下来了台,杨素更是杀人不眨眼的残忍名将,听了这句话会有多恨?估计想直接生吞了贺若弼的心都有。不过,贺若弼自己不觉得,隋文帝罢了他的官,抓他下大狱问他为什么这样说话时,他说高熲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懂他们,所以才敢说这样的话!
这样的话也不能随便说,不要说老朋友,舅舅的儿子,就是自己的亲兄弟,也不能这样胡来。贺若弼早把他父亲的嘱咐忘在脑后,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那点谨慎,从灭陈和韩争功开始,他就偏离了父亲给他定的最初的方向,直到彻底远离,南辕北辙。
贺若弼被抓后,百官们趁机上奏说他怨恨朝廷,犯了死罪,而隋文帝在重重地打压了贺若弼的锐气之后,还是念在他立过大功的份上,放了他一条生路,但是不让他再担任任何具体职务,算是保全了他的一点体面。
如果能就此罢手,好好管住自己的嘴,贺若弼或许还不会死得太难看。但是贺若弼似乎注定要对不起父亲,在隋文帝朝,他算是有惊无险了。到了隋炀帝朝,他就没那么好运了。
公元607年(大业三年)七月,贺若弼随杨广北巡至榆林。为了制造出我天朝上国的奢华大场面,杨广派人制造了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篷,用来接待突厥启民可汗及其部众。贺若弼认为这太过奢侈,与高颎、宇文弼等人私下议论。结果可想而知,被人上奏后,杨广大怒,将多嘴的贺若弼与高颎、宇文弼等人一起诛杀,贺若弼当年六十四岁。
贺若弼英雄一世,他的父亲在临死前拼尽全力用锥子把他的舌头刺破,让他记住这口舌惹祸,结果他一生也没能改变,最终还是败在了口舌之上,末路英雄的人生啊,谁说得清啊。
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临死都不忘让儿子继续平陈
贺若敦:(公元517~565年),河南洛阳人。著名南北朝时期北周将领,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十月,贺若敦因口出怨言,为北周晋王宇文护所不容,逼令自杀,临死前,曾嘱咐儿子贺若弼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隋书·贺若弼列传》),并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告诫他慎言。
《周书·贺若敦传》云:“贺若敦,代人也。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大统二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至长安,魏文帝拜为右卫将军兖州钊史。”
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南朝陈国太尉侯瑱等领兵进攻湘州(今湖南长沙),北周马上派遣司马贺若·敦渡江援救。贺若·敦出师告捷,连连打败侯瑱,乘胜进驻湘川地区。不久,秋水暴涨,侯填乘势占据江面,截断了周军退路,把贺若敦孤军堵在江南,并想通过长期相持的策略来拖垮北周军队。
北周占领湘州时日不长,当地百姓归心未服,在贺若敦与侯瑱相持期间,百姓常常乘坐小船,送些粮食和鸡鸭等家禽犒劳、接济陈国兵将。两军相持,供应是最大的难题,而百姓主动接济陈国军队,使贺若·敦深感不安。于是他心生一计,叫部下军士扮作百姓,也乘船划向陈国军队,同时让披甲战士藏伏船中。陈国兵望见船来,以为又是百姓前来馈赠,因此并不戒备,大摇大摆跑来接迎。这时船中北周将士突然出击,一举将接迎陈国兵全都擒获。这样进行了几次,陈国军队吃亏不小,于是成了惊弓之鸟。以至于到后来,如果有人乘船而来,即使真是馈送食物的百姓,他们也不敢接纳,而不准他们靠近。百姓见此情状,渐渐地也就不再前往馈送了。
在两军对峙期间,贺若敦部下的兵士常常有人反叛投敌,侯瑱十分高兴,派船接迎,并优待他们。
为了遏制逃兵,贺若敦叫人挑出一匹战马,牵往船上。待马接近船只,则令船上兵士用鞭子狠狠抽打,之后将马牵回岸上。接着又赶它上船,等它刚要上船,船上兵士又抽鞭猛打。如此牵上赶下,猛拍猛打,反复多次,那马便渐渐地怕上船只,即使驱赶,也畏缩不前了。
随后,贺若敦预先在江岸埋伏一队军士,再指派一名士兵骑上那匹通过训练而畏船的战马,奔往江边,声称投降陈国。陈国军队象先前一样,马上派船接迎。船至岸边,陈国兵上岸牵马,谁知那马却无论如何也不愿上船,于是,船上的陈国兵便纷纷上岸,各逞其能,驱赶那匹战马。就在他们折腾战马的时候,江岸北周伏兵突然跃起,一阵击杀,上岸的陈国兵被杀得片甲无存。这样,陈国兵又上了一次大当,不得不接受教训。从此之后,他们再也不敢接迎逃兵,非但不敢接迎,相反派人掩杀。
由于没人接应且有杀身的危险,北周军队中便再也每人敢背叛投敌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