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亨利·克林顿
外文名称:Henry Clinton
国籍:英国
出生地:纽芬兰
出生日期:1730年4月16日
逝世日期:1795年12月23日
职业: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指挥官
波士顿战役中英军指挥官——亨利·克林顿,亨利·克林顿的简介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指挥官。1775年赴美任英军副司令,在邦克山战役和长岛战役中立下功劳。1778年升任英军总司令。1780年攻陷查尔斯顿,但未能向约克敦增援。1781年返回英国。1794年被任命为直布罗陀总督。
人物简介
陆军将领亨利·克林顿爵士,KB(General Sir Henry Clinton,1730年4月16日-1795年12月23日),英国陆军军官及政治家,早年曾参与七年战争,1778年5月至1782年2月任北美英军总司令,其间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英方最高指挥,在任期间曾经成功在1780年5月攻下革命军重要据点查尔斯顿,俘虏敌军5,000人。惟后来在北美南方战事上连番失利,终在1781年10月见证英军在约克镇围城战役大败,不久以后被召回英国。返国后他曾于1783年出版Narrative of the Campaign of 1781 in North America一书,书中为自己澄清及辩护,并将英方战败原因归咎于前下属康沃利斯勋爵,使两人的恶劣关系公开。另一方面,克林顿与纽卡斯尔公爵家族具有亲戚关系,在其协助下,他曾自1772年至1784年及自1790年至1795年出任下议院议员。克林顿爵士来自一军事世家,祖上早于1066年已为皇室效力,父亲为军人。除他以外,克林顿的其中两名儿子后来亦在军中担任要职。
早年生涯
亨利·克林顿在1730年4月16日生于纽芬兰,伯父是第七代林肯伯爵,父亲乔治·克林顿(约1686年-1761年7月10日)在他出生时时任纽芬兰总督,至于母亲则是斯蒂芬妮·卡尔(Stephanie Carle)。克林顿的父亲曾于1743年至1753年出任纽约皇家总督,因此他的童年也是在纽约渡过。克林顿一家本身与纽卡斯尔公爵的家族有亲戚关系,所以克林顿与他的父亲亦得到了纽卡斯尔公爵家的提携。其中乔治·克林顿得以先后成为海军将级军官及纽约总督,也是托赖第一代纽卡斯尔公爵的安排而成。日后克林顿的前途也与纽卡斯尔公爵家族不无关系。
克林顿大约在1748年的时候开始在纽约的民兵部队服役。到1751年,他前往英格兰加入英国陆军,并在透过家族出资下在科尔德斯特里姆卫队任上尉,至1758年获调迁到第1步兵卫队出任中校,该卫队在稍后更名为掷弹兵卫队(Grenadier Guards)。在1760年至1762年期间,克林顿在七年战争的晚期担任不伦瑞克的斐迪南公爵的副官,颇获赞赏,使他在1762年获军方擢升为陆军上校。七年战争完结后,他获委派指挥一个步兵军团,后于1772年获晋升为少将。在同年,克林顿进而得到亲戚第二代纽卡斯尔公爵的帮助,使他当选下议院约克郡的自治镇桥(Boroughbridge)选区议员;到1774年10月,他转而成为诺丁汉郡纽华克(Newark)选区议员,此后他一直保有议席至1784年为止。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指挥官——亨利·克林顿的人物事迹及评价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指挥官。1775年赴美任英军副司令,在邦克山战役和长岛战役中立下功劳。1778年升任英军总司令。1780年攻陷查尔斯顿,但未能向约克敦增援。1781年返回英国。1794年被任命为直布罗陀总督。
独立战争
在1775年3月,为镇压北美的十三州殖民地革命,英皇乔治三世派兵前往当地,并分别以克林顿、威廉·何奥少将及约翰·伯戈因(John Burgoyne)领军,以加强英军在波士顿的守备。在克林顿等援兵抵达波士顿以前,当地英军自4月一直遭到围困,在同年6月17日,克林顿参与由何奥等指挥的邦克山战役(Battle of Bunker Hill),虽然成功将革命军驱离波士顿港以北的高地,但英军却在战事中损失1,000兵马,付出沉重代价。此后,为免在重蹈覆辙,克林顿曾向何奥强烈要求在波士顿港以南的多尔切斯特高地(Dorchester Heights)驻兵布防,以防被乱军占领,但建议未获何奥采纳。到1776年1月,克林顿获派率兵1,500人向南探索,以考察南、北卡罗莱纳地区的军事机会。克林顿出发后不久,多尔切斯特高地果真在同年3月被革命军占据,革命军更在该地筑垒建寨,最终迫使英军弃守当地,并撤退到新斯科舍的哈利法克斯。
在1776年6月,克林顿所率部队尝试进攻南卡罗来纳查尔斯顿的沙利文堡(Fort Sullivan),但以大败告终,事后他更被召回英方大本营。这次的进击虽然是与皇家海军合作,但克林顿严重低估查尔斯顿的革命军数目,以致战事大失预算。另一方面,海军指挥彼得·帕克爵士(Sir Peter Parker)亦低估了沙利文堡的防御程度,使海军方面对沙利文岛上莫尔特里堡(Fort Moultrie)的进攻被迫中途腰斩,英方分遣舰队损失惨重。这次参与进攻的将士还包括了查尔斯·康沃利斯等人。
克林顿与其麾下25艘船舰在1776年8月重归大队,并与何奥的主力进攻纽约市。克林顿曾建议英军由哈德逊河入侵,但何奥将军未有接纳。此后,英军驻扎于长岛上的格雷夫森德,并采纳了克林顿提出的新方案,使英军在随后的长岛战役中取得重要胜利,他事后因功获擢升为中将。在12月,他又奉何奥之命率兵6,000前往罗德岛,并轻易取下纽波特。在1777年4月,克林顿复获英廷颁授KB勋衔,以示嘉奖他在攻占纽约时所作的贡献。
总司令
在1778年5月,克林顿继英军在萨拉托加战事(Saratoga Campaign)败阵后取代何奥,成为北美英军总司令,并在费城接受任命。在这时,法国已经正式加入美国独立战争,并站在革命军的一方。为抗击法国的支援,克林顿奉英政府指令命派官兵5,000人到加勒比海地区加以截击,因此被迫撤离费城,转而进驻纽约。在安顿纽约以前,克林顿在6月28日于蒙茅斯(Monmouth)与革命军领袖华盛顿正面交锋,取得胜利,此后他集中兵力,并一度筹划多次小型突袭动行。直至同年年尾,他始再派兵南下,远征乔治亚。这支部队在12月攻克沙瓦纳,后又于1779年年初控制内陆地区。
克林顿派兵挥军南下乔治亚,原本是希望联结当地一直处于沉默的强大保皇党势力,而当时的殖民地大臣乔治·热尔曼(George Germain)亦认为北美的南部殖民地民众对英军会比较有善。然而,这种设想很大程度是受逃亡英国的保皇党所夸大,而事实上,南部殖民地的确不热衷于从英国独立,因为他们担心当地的农庄产品会因独立而失去英国的庞大市场,但他们对英军的支持却从来没有具体及普遍地展现出来,而这是英军所始料不及的。面对这种情况,克林顿与他的部众在南部一直感到被孤立,在整个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军积极尝试动员南部保皇党的支持,但效果却始终未如理想。
踏入1779年后期,克林顿由纽波特抽调军队,集结大军,以积极部署入侵南卡罗莱纳地区。克林顿对计划高度重视,并且亲自指挥,在同年年尾率领14,000大军由纽约取水路南下。到1780年年初,大军成功在同年5月攻陷查尔斯顿。这个查尔斯顿围城战是在得到海军将官马利奥特·阿巴思诺特(Mariot Arbuthnot)协助下进行的,英军在战事中成功受降革命军逾5,000人,对革命军透成沉重打击。但同样在这个时期开始,克林顿与其他同级将官的不和亦日益浮现,而事实上他与阿巴思诺特在围城战中也没有充分合作。克林顿与其他同级军官出现分歧及不愿合作的问题在此后一直持续,军方领导层未能团结一致,成为英方后来在战争中败北的一大原因。
克林顿在攻占查尔斯顿以后返回纽约,并将8,000名士兵留守南方战场,交由副总司令康沃利斯将军统领。克林顿在那里继续遥距监控南方的战事,从他对康沃利斯的通讯内容所见,可见他对南方战况相当关注。然而,随着战事继续进行,克林顿与其下属的关系却愈见疏离,他在后期通讯所用的措词也变得尖酸刻薄。这某程度上令曾与康沃利斯通讯的殖民地大臣乔治·热尔曼也认为,克林顿的下属不愿遵从克林顿,而克林顿也视自己为唯一独大的指挥。
此后,英军在南方战事中连番失利,其后康沃利斯更在1781年10月的约克镇围城战役中大败收场,并向以华盛顿及罗尚博伯爵为首的法国及革命联军投降,标志着英方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彻底失败。不久以后,克林顿亦因英军败阵而遭到撤换,返回英国,北美英军总司令一职遂由盖伊·卡尔顿爵士(Sir Guy Carleton)接任。有关克林顿爵士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书信,现存放于诺丁汉大学内。
晚年生涯
返回英国以后,克林顿因带领英军战败,导致名声不佳,返国后没有再获重用,也渐被公众所淡忘。但为了对自己在战争中的表现作出澄清及辩护,他在1783年出版Narrative of the Campaign of 1781 in North America(《1781年北美战事叙事》)一书,当中对前部下康沃利斯多有指责,令康沃利斯相当不满,两人恶劣关系亦随之公开。到1784年,他又退出下院,选择渐渐淡出公众场合。
一直到1790年,克林顿再次在第二代纽卡斯尔公爵的协助下,透过购买属于"口袋选区"的康沃尔郡朗塞斯顿(Launceston)选区而重任下院议员,至1793年10月复获军方授予陆军将军军衔。晚年的克林顿爵士再次获得起用,于1794年7月获委任为直布罗陀总督,可是,这时的克林顿已经顽疾缠身,以致久久未能成行,结果总督一职改由查尔斯·奥哈拉(Charles O'Hara)以副督身份暂代。克林顿始终也没有痊愈过来,在1795年12月,他进行一项小型手术移除膝盖的脓疮,但是手术失败,数日后在12月23日卒于伦敦摄政公园附近的波特兰广场家中,终年65岁。他死后遗体安葬于温莎堡附近的林肯礼拜堂。
家庭
克林顿在1767年2月娶女子哈莉特·卡特(Harriet Carter)为妻,两人共育有五名孩子。哈莉特在1772年8月早逝,对克林顿构成很大打击,有说他伤心得荒废工作、不出席下院会议、甚至拒见朋友,他花了两年时间才从丧妻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克林顿的其中两名儿子日后也跟随父亲从军,他们分别是:
威廉·亨利·克林顿爵士(1769年-1846年)
亨利·克林顿爵士(1771年-1829年)
评价
克林顿爵士在任北美英军总司令四年时间,最终以混乱和战败划上句号,他的名字在后世时常与英军在美国独立战争战败联在一起,但不少历史学者也多将英军战败归咎于其副手康沃利斯,[6]至于克林顿本身在战后亦曾出书为自己平反和辩护。一位曾效力克林顿的威姆斯少校(Major Wemyss)评论到,他"是一位尊贵而受敬重的军官,有德意志式的作风;他曾为普鲁士的斐迪南王子兼不伦瑞克公爵服役。他为人自负,接受奉承,对所有与军事无关的事物感到厌恶,过份地被副官和爱将所误导。"此外,陆军上校查尔斯·斯图尔特爵士(Sir Charles Stuart,1753年-1801年)更曾刻薄地批评他"无能力指挥一队骑兵,指挥一队军队完全可以以白痴来形容。"历史学者麦克西则持相反意见,认为他在战场上是位具才华的将军。至于威姆斯少校认为,克林顿的真正弱点在于,他所专注的事务过份狭隘,加上缺乏自信,对管治构成致命一击。他指出,作为总司令,克林顿对北美殖民地的民意缺乏真正掌握,同时错误衡量保皇党的价值,除此之外,他还难以与同僚相处、具妒忌心、坏脾气、以及太易论断别人,正如在1778年时候,他就曾与何奥意见不合,而在他出任北美总司令任内,亦与同僚争吵不断,这都对英军在战争中的整体表示构成一定损害。
经历
服役于科尔德斯特里姆卫队 (1751年-1758年) 服役于第1步兵卫队 (1758年-1760年) 参与七年战争 (1760年-1762年) 第12步兵军团上校 (1766年-1779年) 下议院约克郡自治镇桥选区议员 (1772年7月27日-1774年10月10日) 下议院诺丁汉郡纽华克选区议员 (1774年10月13日-1784年4月1日) 参与美国独立战争 (1775年-1781年) 北美英军总司令 (1778年5月-1782年2月) 女皇直属第7轻龙骑兵军团上校 (1779年-1795年) 下议院康沃尔郡朗塞斯顿选区议员 (1790年6月22日-1795年1月9日)直布罗陀总督(从未上任) (1794年7月-1795年12月23日)
波士顿战役的结果如何?波士顿战役的影响
一般后世军事历史学界认为,波士顿战役中大陆军的表现乏善可陈,围困了波士顿十个多月,屡次错过良机,部队的素质有限。但是有大唐海军参与的海战,却被军事学者们认为是海军史中非常重要的一次战斗。
采用蒸汽动力和先进火炮的大唐海军护卫舰李文忠号,在其舰长焦强的带领下,连续击沉敌舰六艘,重创四艘,俘获两艘,仅有三艘英军舰艇逃出了李文忠号的追击,皇家海军少将舒德汉阵亡于战斗中,而陆军指挥官豪将军运气好一些,顺利地逃离,抵达了加拿大新斯科舍的哈利法克斯。
跟随豪成功抵达哈利法克斯的英军只有2000人,八成的英军要么丧生大海,要么被随后赶来的大陆军海军俘虏,倒是保皇党的殖民地居民没有受到攻击,都幸存了下来。
这一役使得英军元气大伤,更是使得英国内阁震荡。原本英军计划从海路将攻击重心放到纽约州,凭借当地保皇党势力辅助,一举夺取纽约这个重镇,控制哈德孙河,切断叛军南北之间的联系。
由于英国缺少军力,不得不从别的国家借兵。英国人首先向俄罗斯借兵20000人,但是被叶卡捷琳娜二世拒绝,随后英国又找了关系密切的德意志王侯,最终敲定从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及黑森-卡塞尔两个公国雇佣18000人。
1776年2月,英国殖民地部的平叛方案出炉。殖民地部向豪将军提供12000名黑森士兵、3500名苏格兰高地士兵、及1000名英国精锐卫兵。至于另外5000名不伦瑞克士兵,则由约翰.伯戈因带领增援魁北克市。一个月后,豪从波士顿撤军,在大西洋海面被大唐海军阻击,近八千名英军阵亡或被俘虏。即便当豪成功抵达哈利法克斯,新的援兵已经到达,他手中也只有20000名英军。与华盛顿手中现有的大陆军士兵相当。
更加可怕的是,皇家海军本身在北美力量不足。纽约和波士顿两场海战,损失不小,神秘的国家和超强的战船,让英国人惊疑不定,在没有拿下制海权的时期,英国人不敢轻举妄动,以免波士顿的惨剧再次上演,损失大量士兵。
只是英国人并不知道。给他们造成巨大损失的大唐海军护卫舰李文忠号,在那场海战的一周之后,便从纽约起航,返回大唐了。
华盛顿虽然有意挽留这犹如定海神针的一艘强大战舰,但是他被告知李文忠号已经弹药告罄,想要继续作战也是不可能了。
大唐武器的优越,华盛顿也已经看在眼中,sc-2步枪从射速和精度上,都已经超越了寻常步枪,华盛顿有信心能够让操作sc-2步枪的火枪兵。击败自己一倍以上的英军。他的大陆军规模要小,而且纪律性不足,更坑爹的是大陆会议当初约定大部分大陆军服役期仅为一年。这些大陆军士兵可没有什么国家和民族荣辱观念。更不会什么心怀壮志,所以另一个位面中出现了纽约战役后,明明华盛顿严重缺乏士兵,可是服役期一到,大陆军士兵们纷纷卷铺盖回家,根本不考虑他们走了之后大陆军可能无以为继。最少的时候,华盛顿居然只能指挥八百名大陆军,要不是英军情报不行,不然大陆军早就被英国人一锅端了。
所以华盛顿有意选择最精锐、作战意志最坚定的一批大陆军。作为核心部队,使用来自大唐的先进武器。这样即使在大陆军的规模无法保证的时候,华盛顿仍能够拥有可靠的战斗力。应付一些战斗。
华盛顿想要更多的sc-2,甚至想要更先进的大唐武器,他看得出来李文忠号护卫舰上的火炮可比唐人卖给他们的青铜滑膛炮好得多,不过华盛顿又没有什么钱,所以他提出贷款向大唐购买武器。詹森再次作为大陆会议的特使,登上了富邦号轮船,随同李文忠号一道开往洛杉矶了。
由于英军被重创,而且豪将军也因为作战不利,所以一时之间,英国人没有仓促进行新的战役。大量的英国探子出动,他们涌向新英格兰东北四州,周遭有很多保皇党居民可以利用,直到他们了解到将大量英军和船舰送入大海的那艘神秘战舰属于谁,了解清楚现在的战局,他们是不会贸然开启战端了。
这也使得大陆军获得了喘息之机,可以增强内部的串联,并且强化自己的部队。大唐共和国的军事顾问团能够协助华盛顿做诸多的整建,虽然他们不会把大陆军打造成什么强大军队,但是最起码会更像样子。
英军也不止盘踞在新斯科舍,之前亨利.克林顿也带领了一部英军进入南方,希望寻求支撑点,不过大陆军一时估计也不会对克林顿进行什么行动,十三殖民地远远算不上一个整体,不仅独立派和保皇党之间互相攻伐,南北之间也存在利益的分歧。南方各州虽然独立派不断地在发起攻势,英王派来的总督已经逃的差不多了,不过这些州的行动也局限于此,至于支援北方,他们觉得耗资太大,也不划算,北方佬自己打打看吧。
总体来说,大唐协助大陆军击败了北美的皇家海军,还使得英军重创,虽然对于大陆军的独立是极为有利的,但是绝对起不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大陆军仍旧比较弱,如果之后大唐没有继续援助,法国没有按照史实进入,那么英军只要一次加码,就差不多能扑灭这次革命了。
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北美独立战争实际上是一场英法战争,没有法国人拼了命地对付英国人,美国一定不会成功独立的。这点从纽约战役中可见一般,虽然豪将军在波士顿战场惜败一招,但是当他得到了援兵之后回马一枪杀到了纽约。从两路进击,打了大陆军一个措手不及。而华盛顿作为指挥官也出现了不少错误,致使大陆军接连受挫。大陆军内部而且纷争不断,士气大跌后还有大量逃兵,再加上服役期满后一群没有良心的士兵直接抛弃军队退役回家了。英国人只要扩大优势,很可能就消灭掉了大陆军和大陆会议。现实的情况是,北方的反叛分子被消灭,那么南方其实反英之心也不会很重。
南方那群家伙一开始也没有想着从英国独立出来,他们基本上抱有的是一种趁火打劫的想法,顺着北方佬从英王和政府那里要出一点好处,比如更多自治权以及减税神马的。如果北方被击败了,那么南方人立马就会变脸,高呼国王陛下万岁,天佑不列颠,摇身一变成为王国的忠实臣民。
所以,美国能够独立,也实在是一件超幸运的事情,这个国家从建立到未来发达起来,基本上都是开了外挂和主角光环,算是福缘满点的主。
当身在洛杉矶的白南也听说了焦强协助大陆军赢得了波士顿战役,而且还重创了英军后,也觉得整场战争在朝着一个不确定的方向发展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